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上敦煌”在陽江

  
  滄海浩渺,水天一色,白浪與白雲齊飛……這就是有“南方北戴河”和“東方夏威夷”之稱的廣東陽江海陵島景色。仲夏的南國海陵島,風光旖旎,艶陽高照,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的一批專家們趁這大好春日興沖沖地登島尋訪古迹,因爲這裏發現了一艘沉沒海底700餘年的被編爲“南海1號”的南宋木船。
  
  早在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一家潜水打撈公司合作,在廣東省臺山市與陽江市交界的海域內尋找一條東印度公司的沉船時,意外地發現一條滿載宋朝瓷器的沉船,幷打撈出200多件綠釉小瓷盤、錫壺、青白釉瓷器皿等。更令人驚訝的是,這批文物裏竟有一條罕見的鍍金腰帶,此外,還發現了許多“洋味”十足的瓷器:從棱角分明的酒壺到有著喇叭口的大瓷碗,其式樣、造型與國內發現的同期産品風格迥然不同,具有濃濃的阿拉伯特點。這說明當時的國內瓷器生産者已經能根據外國商人提供的圖紙和要求,特別加工了這些産品。它充分說明,早在宋朝就已經出現“來樣加工”的商貿形式。專家初步推斷這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沉船,于是這艘沉船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爲“南海1號”。
  
  據初步探查,這艘宋代沉船船上裝載的文物可能有6萬至8萬件,而且多爲國家一級文物。若能將其打撈出水,可望填補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某些歷史空白。早在兩漢時期甚至更早,我國中原及沿海地區商販就把陶瓷、布匹、絲綢(可能還有穀種)等商品裝船,從現在的廣東、福建等地港口出發,遠航到印度,再轉運至埃及、羅馬等地,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它和西北大陸的古絲綢之路一起,共同成爲連接東西方兩大文明的橋梁。中山大學教授、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說:“敦煌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標志,而‘南海1號’豐富的歷史遺存,足以成爲海上絲綢之路的標志”。作爲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的黃教授說完這個見解,提起毛筆一揮而就題寫了“海上敦煌在陽江”七個大字。
  
  今年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團赴陽江考察,準備將綿延世界各處的海上絲綢之路作爲一個整體定爲世界文化遺産,正在這個時刻,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效應的“南海1號”古沉船便進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視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關係及特別項目部主管阿麗絲·德·讓麗絲女士夫婦、戰略規劃署特別代表安德列·列勃先生、東亞區代表處文化遺産保護專員杜曉帆先生等,觀摩了“南海1號”古沉船上發掘出來的部分精美瓷碗、瓷瓶、鐵器及相關文物,幷觀看了水下考古發掘現場有關錄像,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們同意黃教授的觀點,認爲“南海1號”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地位有如甘肅敦煌之陸上絲綢之路,是文物富集的處所,所以“南海1號”無愧爲“海上敦煌”,具有非同尋常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南海1號”首批出水文物是十分罕見的文物珍品。這些瓷器都是在運輸過程中突然沉沒的,過千百年沉沒後被打撈出水,大部分瓷器仍然可以清晰看到火焰光和浮光,因而很多人不敢相信這是沉沒上千年的文物。當水下考古隊員從沉船上鑿開一個窗口進入商船時,他們被驚呆了!在一個面積僅幾平方米的小艙內,他們撈起了4000多件瓷器,它們的産地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鎮窑系及龍泉窑等等,這些瓷器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絕大多數完好無損、光亮如新,遠非陸地出土的同類瓷器所能比。80多歲滿頭銀髮的原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陶瓷專家耿寶昌爲之驚嘆:“搞了一輩子的瓷器研究,却從未見過如此多的瓷類珍寶,很多連聽都沒聽說過!”
  
  考古界人士說,與這些瓷器年代、工藝相當的一個瓷碗,此前在美國就賣出了數十萬美元的天價,而這裏却是整整的一船,其價值不可估量。特別是廣東陽江自古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和必經之地,歷史上在陽江海域發生的有文字記載的特大海難就有多次,沉船無數,“南海1號”不過是其中一艘而已。由此看來,陽江海底所埋藏的文物,讓人難以估量!
  
  海洋考古和探查文物的風險是陸上考古無法比擬的:時時有風暴、暗流、鯊魚和各種難以預見的危險。這次探查“南海1號”,是水下考古入水最深的一次水下作業。以往考古隊員使用的呼吸器只能在水下停留20多分鐘,這次首次使用香港提供的高氧潜水設備,在水下可停留至50分鐘。此外,在水下作業時,考古隊員還常常遇到四處游弋的海蜇强行索“吻”,這一吻就像讓鞭子在嘴上狠狠地抽了一下,水母也會放釋放毒素,所以隊員們身著潜水用具雖然能盡可能地保障生命安全,但容易受到一些海洋生物的攻擊。陽江博物館館長張萬星說,他們每天只能選擇在海水平潮的時候下水,這片水域潮差很大,高潮與低潮之間只有大約一個小時的平潮時間,這讓水下的工作變得緊張而繁重。由于深海中人的意識很模糊,注意力很難集中,所以必須在潜水之前得準確記住所有水下作業的行動計劃,一旦到了水底就只能憑直覺按部就班地幹。張萬星說:“每次下水,我總是很興奮。因爲你會感覺到是在尋找歷史的版塊,不斷地接近真相。”
  
  2003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松甫罷一郎和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豐山郁夫在與日本《讀賣新聞》記者談話時表示,他們將爲世界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成爲世界文化遺産而努力,許多專家認爲,“南海1號”的三個艙文物總數達5萬~8萬件,相當于一個省級博物館的藏量,超過了敦煌莫高窟5萬~6萬件文物數量,這與敦煌文物數量相差無幾,可謂是當今世界海上絲路文物數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文化載體!
  
  這次打撈中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事:從船上打撈出一隻舊的鐵鍋中,還保存著一塊猪骨頭,這應當是船上人殘留下來的食物,特別是打撈出兩顆接近化石的蛇頭骨,專家們判斷蛇是印度和中東某些國家的崇拜神物,這就說明該船沉沒時有這些國家的人,不過,至今尚未找到船上人的尸體或遺骸。有關商船沉沒的原因和船上人的生活工作狀况以及誰是古船主人還需進一步發掘、考證才有可能得到瞭解。隨著發掘的深入,廣東省政府將斥資16億元人民幣在此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包括岸上展館和水下“水晶宮”。
  
  (本文作者系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國家一級作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