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更鮮明地亮出廣州市的光輝“品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同志在1998年的一次講話中指出:“回首千年,廣東曾以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之一而聞名于世;回首百年,廣東又以産生了中國本世紀第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幷作爲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而載入史册;回首20年,廣東更是以在中國偉大的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而舉世矚目。我們要承前啓後,繼往開來,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

  根據這指示精神,2000年6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省文史研究館,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共同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專家考察團前往湛江市,對雷州半島進行了學術考察。根據有關史料和遺址研究,特別是《漢書·地理志》關于西漢朝廷使者“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開航的記載,確認了古徐聞港是有史記載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的觀點,經傳媒報道,在國內外産生了强烈反響。

  當時我作爲考察團負責人之一,將這項考察的成果,寫成一份題爲《應當重視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發》的省政府參事建議,游寧豐副省長很快作了“繼續進行這方面的考察論證”的重要批示。省政府參事室領導根據這一批示精神成立了以黃偉宗爲組長,羅康寧、洪三泰爲副組長的海上絲綢之路課題組,專門負責統籌、組織、策劃這項工作,幷以此作爲一個重點項目,進行研究、定位、宣傳、開發的系列工程策劃和操作。課題組成立後,即由省政府參事室副主任周義同志率領,前往已于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爲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世界文化遺産”的福建泉州市取經,達成了爭取于次年夏天舉辦“中國南方港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促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整個中國南方港(尤其是廣州、雷州半島)確定爲世界文化遺産的合作意向。

  在我們與泉州市有關方面負責人會談的過程中,他們特別强調必須請廣州市一同主辦這一重大國際活動。他們指出:廣州市是當今世界海外運輸交通史上3000年不衰的兩大港口之一(另一個是埃及亞歷山大港,據稱這港口也于近年逐漸衰落)。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到中國考察,預定的考察目標是廣州市和泉州市。本來打算將海上絲綢之路的全國研究中心定在廣州,但由于考察團到廣州時,考察的準備工作未做充分,考察項目未安排好,只是安排一天的行程和開了一個短小的學術會議(最近聽曾參加的廣州市學者說,在會上發言的是江蘇楊州一位學者,未安排廣州市學者在會上發言)即匆匆離去。而考察團到泉州時,則接受了極其盛大的歡迎,特別是安排的考察項目極其豐富,學術論著齊全而新穎,出土文物實在而稀罕,古迹豐富而完整,還有數百年前由海上絲綢之路而來至今仍蓬勃發展的回民村等等,使得考察團成員來自多個國家的專家目不暇接,美不勝收,贊賞不已。從而考察團最後將海上絲綢之路的聯合國研究中心定在泉州,不在廣州。他們也認爲這個决定,對于廣州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爲泉州港在歷史上只是從南宋到元代一段時間的繁榮,元代以後因港口淤塞和政局原因而逐漸衰落了,遠遠比不上古徐聞港歷史之早,更不能與廣州港3000年不衰的歷史相比。所以,如要舉辦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學術活動,應由廣東領頭,必須有廣州市共同參與主辦。泉州學者的這些意見,是很值得深思和參考的。

  照我看來,對于廣州市來說,不僅在于是否參與主辦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學術活動問題,而是在于是否珍惜和能否很好發揮海上絲綢之路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及其文化精神的問題。在廣州市區內,從秦漢到明清,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文物和史料,簡直俯拾皆是,舉世知名的就有:秦代造船工場遺址,中國最大的海神廟,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蕃坊”、“蕃學”,宋代的《廣州市舶條》,明代的“懷運驛”、“十三行”,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瑣羅亞斯德教教徒的墓地,古黃埔港,以及有關的文化遺産:光孝寺、西來初地、華林寺、六榕寺、海幢寺、南海神廟、懷聖寺與光塔寺、清真先賢古墓、長洲的拜火教徒墓地、外國人墓地、柯拜船塢,有關的著名中外歷史名人有:朱應、康泰、柴摩耶舍、求那跛摩、拘那羅陀、菩提達摩、常駿、王君政、楊延壁、鄂多立克、伊東、白圖泰、阿布·宛菖素、亨特、伍秉鑒、潘仕誠、林則徐等(參見《廣州名城辭典》),可見廣州市現有的海上絲綢之路遺産是遠比泉州豐富而歷史久遠的,遺憾的是始終未能很好地、系統地研究和開發。據我所知,廣州市有不少學者對這些文化遺産已進行了許多研究,發表和出版過不少有深入研究的論文或論著,還舉辦過一些大型或小型的學術研討會,可惜未能形成氣候,未能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其原因,可能同未能統籌組織策劃和突出重點有關,特別是未能在思想和行動上有計劃地采取系列措施,將廣州市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3000年不衰大港的光輝品牌,更鮮明突出地亮出來。

  廣州不愧是歷史文化名城,有許多極其珍貴的文化古迹,歷史長,種類多。南越國和南漢國先後在此建都,古迹和文物尤其豐富,這些都是珍貴的,花巨資去開發和保護也是應當的。但其意義與海上絲綢之路遺産比起來則顯然小得多,因爲“南越國”、“南漢國”,儘管歷史久遠,但畢竟上是封建割據的“小朝廷”、“土皇帝”,無論在歷史上或對于現實來說,作爲國家文化遺産或作爲世界文化遺産來說,其價值和意義是遠比海上絲綢之路遺産遜色的。上述李長春書記講話中所列廣東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之一,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的前沿地之一等三個“地”,其實都是主要在廣州市,而這三個“地”的文化精神,照我看來就是開放交流、走向世界的海洋文化的傳統和精神。廣州就是自古至今最具有這種傳統和精神的城市,應當比其他任何文化遺産花更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保護和開發體現這種傳統和精神的文化遺産,使廣州的名城特點和“品牌”更鮮明突出地亮出來。這樣做,對于我國即將進入WTO,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根據以上情况和認識,我提出如下具體建議:

  1.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和湛江市政府參與組成“中國南方港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活動籌備委員會,由省政府參事室、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湛江市政府辦公室負責人組成籌備委員會辦公室具體操作;

  2.在廣州市政府辦公廳的統籌下,由廣州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廣州市市志辦公室、廣州市文化局、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室的領導和專家合作操作,爲參與主辦這一國際學術活動作一系列準備;

  3.組織專家編寫廣州市的海上絲綢之路史,作爲重點學術項目,組織一批有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同時,分別組織作家撰寫貫穿古今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型報告文學;幷在報告文學基礎上,製作電視片,組織撰寫發行一批普及海上絲綢之路知識的通俗讀物和旅游讀物,以作爲明年舉辦國際學術活動、提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前來評審世界文化遺産時之所需;也以此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和開發,使廣大群衆家喻戶曉,使這項文化遺産及其文化精神,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光大。

  2001年3月1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