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尋找廣東的靈魂


  在中國即將加入WTO之際,“珠江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這兩個有關廣東對外開放歷史、文化的話題,在海內外又掀波瀾。最近,《中國評論》第46期(2001年10月號)發表了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化學家黃偉宗有關“珠江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訪談錄,這家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唯一兩岸公開發行的中文時政雜志還將推出《對接:WTO與海上絲綢之路》系列話題。

  學術觀點新研究成果多

  今年初,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成立的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課題組,組織專家、學者考察了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廣東徐聞,幷在《嶺南文史》上發表了各類文章;美國華文刊物《中外論壇》刊登筆者長達萬言的報告文學《絲路悠悠海藍藍》;繼而,作爲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的黃偉宗教授率團訪美講學,在美國發表了關于“珠江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演講,幷提出中國也是最早進行遠洋貿易的國家。《美國世界日報》、《星島日報》、《金山時報》等報道了他提出的“海上絲綢之路2000年的歷史功勛”、“珠江文化的歷史潮流不比黃河、長江文化短”等觀點,在華人文化界引起震動。

  今年上半年,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和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課題組完成幷出版了《開海——海上絲綢之路2000年》、《千年國門——廣州3000年不衰古港》兩部長達90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還有《海上絲路中西方的相互發現》、《廣府海韵》、《歷代海上絲綢之路詩選》等著作。把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推向更高層次。這期間《人民日報·華南新聞》、人民網、《南方日報》等集中發表了珠江文化研究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報道。圍繞海上絲綢之路,數十名專家、學者、作家和記者,寫出了30多篇學術論文。這些著作和文章,爲今年11月下旬在湛江市召開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南方港”的全國性學術會議提供理論依據。

  WTO與海上絲綢之路

  由于海內外的關注, 《中國評論》雜志社社長郭偉峰等專程來穗,約請珠江文化研究會及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課題組專家、學者,以《對接:WTO與海上絲綢之路》爲題從不同角度發表意見。郭偉峰認爲,珠江文化源遠流長,星河燦爛,對珠江文化進行研究,就是找到了廣東的靈魂。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展示了珠江文化特有的開放性、包容性特質。中國改革開放的特區選在廣東是有歷史原因的。悠久、獨特、深厚的珠江文化便是開放的基礎,希望通過對珠江文化的研究,爲改革開放尋根。

  專家們圍繞“海上絲綢之路與WTO”的話題,研討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歷史和現實、中國和世界對接的特殊意義。中國即將加入WTO引發了專家們深刻的追憶和久遠的聯想。他們認爲珠江文化源遠流長,內涵深遠。這體現了中國的水文化意識。水文化意識其核心是水决定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以及人的意識、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這種文化特徵是廣闊的、開放的。但據西方學者的一些觀點來看,中國是內陸文化國家,注定是封閉保守的。這種觀點不是全面、客觀的。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說:中國幷沒有分享海洋所賦予的文明,海洋“不影響他們的文化”。持有這種偏見的幷非只有黑格爾一人。多年來受殖民主義文化論的影響,西方文化學者,甚至不少中國文化人也仍持類似偏見,把中國的文化作爲以西方爲代表的海洋文化的對立面或對比面視之。

  大量事實證明,珠江文化與海洋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珠江流域的廣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岸綫長,與海外緊密聯繫,海外交通及經濟、文化往來歷史悠久。班固的《漢書·地理志》記載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海外貿易,實際上是漢武帝統一嶺南的一個重大政治、外交和經濟行動,是向海外開放、拓展的開端。2000多年來,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從未間斷和終止。廣州是珠江文化中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從出土文物看,廣州海外貿易的歷史是最早的(不少于3000年),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古迹遍布全城,特別是其港口迄今始終未衰,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3000年不衰港,它和中國其他南方港在海上絲綢之路中起著重要作用。

  專家們認爲,海上絲綢之路在兩三千年前已具有當今WTO的特徵。世界貿易組織(WTO)將于今年11月正式接納中國爲成員國,這意味著中國正式恢復其在國際貿易大家庭中的合法地位,如果把WTO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和開發聯繫起來,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