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陸“絲綢之路”交接點——梅關珠璣巷
編者按 黃偉宗是我省著名學者、作家、文化學家,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及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是“珠江文化”概念提出者、徐聞“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理論提出者及南雄珠璣巷文化建設定位者。
歷史上以西安爲始發點而通向中亞、西方的陸上“絲綢之路”已舉世公認。近年,從湛江徐聞、廣州、泉州爲先後始發港而通向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正逐步受世人重視,但海陸兩條絲綢之路在中國是否有連接點、連接點在何處等問題却一直是個謎,目前國內學者對此方面的研究也近乎空白。
自1993年開始,黃偉宗教授對廣東北部、廣西東部及西南部各地區遺迹和史證進行多方考察,同年黃偉宗多次至粵北南雄進行考察,時間一直延續近10年。今年9月6日,黃偉宗撰文作出新論。
本報訊 位于韶關南雄市珠璣鎮的珠璣古巷和梅關古道近年因中國姓氏文化的集中地而聲名日盛,9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經過近10年的考究再出新論:海陸“絲綢之路”迄今最有依據的連接點當數粵北南雄的珠璣巷和梅關古道。
黃偉宗教授確認珠璣巷爲交接點的主要依據有三:其一是史載唐相張九齡開鑿粵贛邊界大庾嶺上南雄梅關前後,大者三批百萬以上、小者有百次以上,中原移民有組織地自梅關至珠璣居住,幷由此移民珠三角及海外,珠璣巷和梅關在唐代由此成爲中國南北交通要道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
其二是張九齡在開鑿梅關古道時曾留下《開鑿大庾嶺序》,序中清楚說明此關是爲將廣東自海上絲綢之路而來的海外商品,更通暢地經此而運往中原,滿足南北貿易之需。
其三是東晋時印度達摩自海上入南越經梅關至建業(現南京),其後達摩傳人先後數次自梅關珠璣往返中原南越之間,特別是六祖惠能自梅關入主韶關南華寺,幷由此發展成與自陸上絲路傳入的北派禪宗顯然不同而相互關聯的南禪宗。
黃偉宗交接點新說一出,南雄市主要官員稱,南雄將據此加强珠璣巷文化建設,做好“交接點”這篇大文章。同時,還會依據珠璣歷史恢復唐宋風韵建設中國最大的“中華民族百家姓故居文化風景綫”。
(本文作者系《廣州日報》記者,2002年9月8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