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江海一體讓海上絲路延伸內陸

  
  近日,“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點懷集博物館”在肇慶市懷集縣正式挂牌開放。博物館向人們展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在廣東,廣東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溝通的對接通道,懷集是海陸絲綢之路的貨物對接點之一。

  我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長、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偉宗說:“發現懷集是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點是一個有趣的意外。”

  媽祖廟遺址驚現內陸懷集

  在南華寺建寺1500周年時,黃偉宗教授帶隊到懷集考察六祖惠能的參禪遺迹,在博物館裏,黃教授看見許多清朝以前的英國、日本和古波斯等十幾個國家的錢幣。他想,懷集地處內陸山區,以前交通閉塞,哪來這些外國古錢幣呢?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些各國錢幣來自民間的收藏和出土文物。

  那時,正在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黃教授馬上意識到,明清時期有外國人到過懷集經商。于是他追問當地人:“懷集有媽祖廟嗎?”回答是肯定的。黃教授當時就高興地說:“媽祖廟是海陸絲綢之路的重要標志。”

  媽祖是傳說中漁民出海的“保護神”,大多分布在我國福建、臺灣和廣東沿海。漁民在出海前都要到媽祖廟拜祭,祈求媽祖保佑自己平安歸來。媽祖崇拜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特徵,有海水、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廟。媽祖廟又稱天后宮。而懷集是個內陸山區,遠離海域200公里,被群山環繞,又怎麽會有媽祖廟呢?

  參與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省政府參事室助理巡視員羅康寧告訴記者,廣東江海一體的特性决定了海上絲綢之路必然延伸到內地,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不是絕對分開的,海上絲綢之路實際上是水陸聯運之路。

  據舊《懷集縣志》記載,天后宮在懷城河泰來浮橋下中洲,清同治十二年改建。至于何時開始建,原建在哪里已無法考究。據居住在河邊的老人說,每逢懷城河汛期漲水時,一到天后宮的台基就停止了,很神奇!可惜,媽祖廟在上世紀50年代破除封建迷信中被拆毀,但其遺址至今仍留下一些巨大的基石和殘舊的斷墻。

  黃偉宗教授說,以前少數內陸市縣雖有天后宮的記載,但至今已找不到遺址,能在懷集這樣的內陸山區找到天后宮遺址很罕見。這是海上絲綢之路貨物直接出海的有力證據。

  綏江曾是商貿黃金水道

  在懷集境內,有一江兩河二十一水,它們四通八達,連接三省。

  綏江上游可直通廣西賀州,下游可達四會,廣州及西江沿岸各地;中洲河向北可到連山、鷹揚關和湖南永川;鳳崗河向北可到連南、連州,向東可往陽山、清遠;粱村河向西可去封開和廣西梧州。在丘陵陸路行走艱辛的古嶺南,行走水路無疑是交通的較佳選擇。

  南嶺平均海拔1800米,據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專家們考證,在廣西賀州北部的萌諸嶺與都龐嶺的交界處,有一個海拔只有300米的缺口,翻過它就可以輕易進入湖南的瀟水。通過“瀟水—賀江”一綫,就可以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起來。因此,“瀟水—賀江”一綫是秦漢乃至隋唐從中原進出嶺南的主要通道。走完懷集的水路,通過挑夫、馬幫再走一段陸路,就可進入廣西或湖南。

  目前,規劃建設中的太原至澳門、昆明至汕頭和廣州至賀州三條高速公路將交匯于懷集,其走向大體與海陸絲綢之路不謀而合。

  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水路環境,使懷集成爲通往中原的軍事要道之一。古代交通不發達,商貿通道往往和軍事要道合二爲一,歷代朝廷和官府均對此高度重視。有學者認爲,秦將路博德南征“出桂陽,下匯水”中的“匯水”即是綏江,走綏江比走連江、北江到廣州路程更短、時間更快、路更好走。故秦朝特設四會縣管轄綏江全流域,比西漢設中宿縣轄北江流域和封陽縣轄賀江流域早100多年。當上世紀初懷集仍屬廣西時,粵桂兩省爲了爭奪綏江航運的關稅徵收權爆發戰爭,綏江成了戰爭的主戰場。

  曾是“銀屯鄉”嶺南産銀盛地

  在海陸絲綢之路博物館,記者看到兩件國寶級文物“唐代庸調銀餅”的拓印件。據館長介紹,懷集在秦朝時叫“銀屯鄉”,是嶺南著名的産銀盛地,唐朝實施“租庸調”賦役法時,其銀餅就是通過海陸絲綢之路運往國庫的。此外,館中還存放著至今廣東出土年代最久遠、形體最大、最完整的獨木舟。它長695米,寬052米,高041米,松樹木質,可乘坐5人,是晋代先民使用的商船,這說明綏江古代就有水路運輸。

  懷集特産厘竹,學名茶秆竹,被譽爲竹中之王。在綏江厘竹碼頭,村民告訴記者,明朝年間,南洋人就很喜歡這種竹子。從那時起,厘竹就通過坳仔碼頭漂流到廣州,再出海到南洋。1840年後,懷集厘竹更被大量過海漂洋遠銷到歐美40多個國家,至今占全國出口量的70%。當時就有不少外國人直接到懷集訂購厘竹,這也許就是懷集民間收藏有外國古錢幣的原因。

  在有“懷集小佛山”之稱的梁村鎮,記者在南芬街二號看到一間清代遺留下來的古教堂。據該街老人回憶,教堂是解放前來這裏經商的外國人和信基督教的本地人做禮拜用的福音堂,人員工資由德國教會支付,日軍入侵時爲避免飛機轟炸,把屋頂的十字架拆掉了,直到1995年最後一任老修女去世。可見,在懷集海陸絲綢之路上,不乏外國人的踪迹。

  (本文作者系《羊城晚報》記者及通訊員,2004年9月19日報道)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