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嶺南燕都”形成的地理環境探究


  廣東懷集縣橋頭鎮燕岩,以群燕翔集,蔚爲大觀,盛産各類燕窩而風靡天下,被譽爲“嶺南燕都”。當地習俗,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附近群衆結伴來游,觀摩攀崖捕燕,摘燕窩絕技表演,泛舟賞景,男女對歌,熱鬧非凡,爲廣東罕有群衆性娛樂風俗活動,是爲懷集“燕子節”的由來。

  懷集橋頭這個風景名勝,實乃大自然的造化,加上當地人文風貌産物。即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協調和諧,形成優越生態環境,幷保持它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從而爲燕子提供優良生存、繁衍條件,從遠古至今,長盛不衰。但只發展到現在,燕岩才被開發成觀光旅游風景區,名聞遐邇。

  燕子有多種,以産于熱帶海洋金絲燕至爲珍貴。栖息于橋頭燕岩的即爲金絲燕,學名Collocalea esculental,屬白燕類一種,分布在東南亞和太平洋海島上,我國南海諸島也是它的一個大本營。金絲燕要求熱帶氣候、充足陽光、豐富食料、安全環境,特別是需要飲用富含鈣質硬水等。金絲燕是候鳥,每年依季節往返于東南亞和我國南方大陸之間,“翩翩梁上燕,秋去春來見”即是它的生活規律。據觀測,金絲燕一般沿海岸、島嶼飛翔,高度可達數千米,穿雲破霧,矯健异常,具有很强飛行能力。懷集到南海諸島距離近3000公里,至南洋各地更加遙遠,但金絲燕却不遠千里萬里,選中橋頭燕岩作爲自己家園,這就不是偶然的了。探究起來,這可歸結如次。

  一、地形因素

  懷集位處廣東西北邊陲,屬山地丘陵地區,但也有大片河谷、盆地鑲嵌其間。在漫長地質時期,懷集沉積很厚碳酸鹽,經過上億年多次地殼運動,形成一個又一個喀斯特盆地,峰林連綿,不少孤峰聳立其間,僅橋頭盆地峰林長數公里,沿東北向構造綫分布,大小石山約有數百座。這些石山在長期的物理、化學、生物等風化作用下,歷經侵蝕、溶蝕,形成大量溶洞,懷集即爲廣東喀斯特地貌發育最成熟的地區之一。橋頭鎮就有燕岩、黑岩、朝岩、風洞等溶洞,有“小七星”、“小陽朔”美名。其中燕岩是穿洞,爲脚洞之一種。具有高(66m)、寬(40m)、通(長900m)等特點,在全縣溶洞中首屈一指。因燕岩體積龐大、空間寬敞、明亮,樂于爲喜光金絲燕所居。而溶洞四壁,節理、裂隙發育,在風化作用下,形成無數個深淺不一小洞,成爲燕子安樂窩。洞內還有發育良好、形態各异的石鐘乳、石笋、石幔等地形,古人說有56景,也是群燕依附、追逐、嬉戲場所。

  二、古地理環境

  史前即地質時期地理環境,被稱爲古地理環境,以區別于人類歷史時期歷史地理環境。據華南師大曾昭璇教授實地考察指出,燕岩上層脚洞形成于更新世,下層地下河形成于更新世到全新世,距今從數十萬年到一萬年不等。而據1978年廣東省岩溶洞穴考察隊在橋頭鎮考察所見,在不少溶洞發現納瑪象、虎、豹、熊、犀牛、貘、豪猪、大熊猫等古動物化石,其中一塊納瑪象齒化石,長26cm,寬13cm,厚8cm,是迄今爲止廣東發現最大、最完整一塊納瑪象齒化石,得到地質界、古生物界的高度重視。從這些古生物對地理環境要求判斷,那時橋頭一帶屬熱帶氣候,萬木爭榮,百草叢生,鬱鬱青青,是熱帶哺乳動物的王國。而按生物進化史,鳥類也在這個時候出現,成爲這個動物王國的一員。而那時海平面比現在還要低,南海諸島很多島礁出露數量更多,這有利于金絲燕栖息和繁衍。可以想像,既然那時懷集大地屬熱帶氣候,那麽生活在同樣氣候下的金絲燕完全可能在橋頭洞穴裏安家落戶,參與生物群落在燕岩的生命演化歷史。

  三、氣候因素

  懷集現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長、冬季短,春季又比秋季長,年平均氣溫208℃,適于植物生長,積溫高,動物活動時間長。燕子在懷集栖息的時間會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長久。懷集降水豐沛,年降雨量17854mm,季節分配比較均衡,能保障植物生長以充分水分和河流徑流量。這對營造適宜燕子生活的氣候是不可或缺的。

  橋頭屬賀江流域,水網較密,其中一條燕岩河以穿過燕岩洞而得名。流經燕岩洞這部分河段,全長660m,水深3-10m,流量豐盈,長久不竭,河面寬廣,可容龍舟競渡,舊有“燕岩渡艇”,爲古懷陽八景之一。因燕岩河所經爲石灰岩地區,水中富含碳酸鹽,適宜金絲燕飲用。因爲在南海諸島栖息的金絲燕,也是飲用珊瑚礁中瀉湖水的,那裏同樣含有很多鈣離子。此外,燕岩河在燕岩匯成大面積水面,形成燕岩洞內冬暖夏凉小氣候,有利金絲燕滋繁。

  四、和諧人文社會環境

  橋頭盆地,即有燕岩河等流經,河谷寬廣、沉積物較深厚,經當地人民世代開墾,形成肥沃土壤,利于耕作。燕岩附近山坡,雖然石山爲多,但植被尚稱繁茂,既有高大喬木,也有各種竹類、草類,懷集有“竹子王國”之稱。橋頭鎮盛産玉米、稻穀、薯類、花生、大豆等農産。河溪裏有小魚、田螺,田頭地角,昆蟲頗多,形成一個緊密連接生物鏈,保障金絲燕有充足食物,這又與人工生態系統相結合,形成良好自然—人文生態系統及其良性循環。在這種背景下,燕子作爲這個系統一個組成部分,習慣這裏生態環境,得以代代繁衍,按照季節變換和生物節律,定時回歸。人也是自然界一部分,人與自然關係協調,同樣利于自然生物繁衍。懷集歷史悠久,民風淳樸,至今仍使用有“語言化石”之稱的“標話”,即古越語一支,是廣東保留不多的古越語殘存地區之一。當地人過去世代務農,使用傳統耕作方法,即使到了近現代,也少用化肥、農藥,對自然生態干預、衝擊較弱,所以燕子繁殖旺盛。上世紀50年代,燕岩金絲燕多時達30萬隻,年産燕窩1500兩,現在燕子减至5萬隻,産燕窩只有200兩。雖然過去有濫捕燕子現象,但近年地方政府明令禁止捕捉,燕子數量又有所回升。

  在我國南方,除了懷集燕岩,金絲燕僅産于海南萬寧縣大洲島,亦稱燕窩島。但這是一個海島,完全符合金絲燕作爲熱帶海洋鳥類生態需要。而懷集已深入內陸,生態環境迥异于熱帶海洋,然仍能吸引金絲燕千里來歸,選擇燕岩爲理想巢居之地,顯見是橋頭地理環境獨特,或許隱藏著一些人類未解之謎,却爲金絲燕所感知。從這個意義上說,以“懷集”名縣不僅有“安撫而來歸”、“蕩平天下,懷集异類”的人文意涵,而且也適于自然生物,否則,金絲燕何以獨鍾情于此。另據考,懷集縣地在東晋末元熙中(419-420年)曾置懷遠縣,劉宋元嘉十三年(436年)才改置懷集縣。懷集不僅集山奇、水秀、石美、地靈、俗淳、人杰于一地,而其前稱懷遠,正好凸現她熱情好客、容納天下的襟懷,對天下蒼生如此,對自然生物也一樣,這恰是這座“嶺南燕都”永恒的魅力所在。

  (本文作者分別系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新編《懷集縣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2〕司徒尚紀主編《肇慶市地名志》,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9。

  〔3〕懷集縣地名委員會《廣東省懷集縣地名志》,1986。

  〔4〕曾昭璇《廣東懷集縣燕岩地貌研究》,見《熱帶地貌》,1988年12月第2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