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燕都”文化
燕子飛來,剪開一片春綠,燕子飛去,留下滿地金秋。金絲燕是燕中珍品,最爲純潔、高貴。它們來自海洋,喜食海鮮,乘海風而行至懷集,栖居于此處的岩壁上,懷集也因此被美譽爲“燕都”。懷集人與金絲燕之緣,恒貫古今,日久彌深。懷集燕子文化濃縮了燕子文化的精華,閃耀著進取、至情、祥和的文化精神。
一、進取文化精神
每年農曆的六月初六是懷集的燕子節。雛燕出窩,開始自立。適逢此時,是觀燕歸巢、采摘燕窩的佳機。岩石最險處的燕窩,數量最多、品質最優。懷集人憑著那一股子初生牛犢般的勇氣和韌勁兒,就是要攀到最高最險的地方,采摘最優質的燕窩。這種原始的攀岩具有極强的挑戰性和觀賞性,已經不再是經濟利益驅使下庸俗的冒險活動,受到當地人民敬奉神靈般的禮遇。選擇雛燕長成、離巢外出這個時間,選擇竹竿這種最簡單、最原始的工具,經過最鄭重、最虔誠的祈禱,不惜以生命爲代價,攀躍至最危險的地方,采摘金絲燕嘔心瀝血的精華,這一切,冥冥之中,燕子的某種精神與人的某種追求似乎默契得天衣無縫。這到底是什麽?
懷集燕岩,是金絲燕的天堂。每年春天,金絲燕總是不畏險阻,飛聚此處,伴著春天的脚步躍入我們的眼簾,如詩如畫般,盎然著勃勃生機。
懷集,古爲百越地,地處粵西邊隅,西通廣西,南達珠江三角洲平原,古有驛站,陸路、水路交通都很便利。通則便于交流。自始皇移民拓荒以來,千百年間,中原漢民如春燕般不斷遷入嶺南,逐漸建成頗具特色的嶺南家園。懷集地區至唐代得以充分開發,根植了大唐文化中兼容幷包的精神;拓荒時代人們對生命的渴望,激發出南粵人民無窮的創造力和開拓精神。在千百年來的不斷交融中,移民文化的包容精神和開拓精神深深注入這塊熱土之中。
嬌小玲瓏的燕子給人們帶來的生機與南粵人民朝氣蓬勃的生命氣息一拍即合。懷集勇士,采摘燕窩的壯舉,是嶺南人與金絲燕精神的融合。也正因如此,懷集人對燕子有著一種親切、美好的情懷。“燕都”文化閃耀著春意盎然的“進取文化精神”。
二、至情文化精神
在我們國家生活的1000多種鳥類中,唯有燕子能够登堂入室,與人同憩一檐之下,親如一家。人們對燕子細緻入微的觀察中自然融入了人世間細膩真摯的感情。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輕風拂過水面,細雨掀起漣漪,逗得魚兒浮,引得燕子飄。“雨細,著水面爲漚,魚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則伏而不出矣;燕體輕弱,風猛則不能勝,惟微風乃受以爲勢,故又有輕燕受風斜之語。”〔1〕不由想起連小學生也耳熟能詳的一篇課文——《燕子》:“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唧’的一聲,已由這邊的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柳樹下了。還有幾隻橫掠過湖面,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的蕩漾了開去。”這不正是現代版的“微風燕子斜”嗎。吟誦老杜的詩篇,咀嚼葉夢得的賞析,浮現出一幅安然幽雅的圖畫,醞釀著一種“斜風細雨不需歸”的恬淡情懷。雨與燕輝映,意趣橫生。“牡丹坪,環坪皆牡丹也。春時花發,傾城出游,鴛鴦、燕子飛翔坪上。”〔2〕踏春色,賞牡丹,觀飛燕,戲鴛鴦,又是怎樣一種悠然自得、輕鬆快樂的生活。花與燕相稱,其樂融融。毋庸多言,古往今來,燕子寄托著人們對快樂、自由、美好、平和生活的熱愛和嚮往,有情必托諸燕,有燕必寄斯情。
“燕侶”,頗受古代文人的青睞,成爲古詩詞中歌頌堅貞愛情的咏嘆調。“雙燕有雄雌,照日兩差池。銜花落北戶,逐蝶上南枝。桂棟本曾宿,虹梁早自窺。願得長如此,無令雙燕離。”〔3〕人與燕似有靈犀,情感交融。“昔年無偶去,今年尤獨歸;故人恩既重,不忍複雙飛。”〔4〕愁苦孤寂之時,則寄書飛燕,以釋情懷:
長安豪民郭行先有女子紹蘭,適巨商任宗,爲賈于湘中,數年不歸,複音書不達。……蘭長籲而語于燕曰:“我聞燕子自海東來,往復必徑由于湘中,我婿離家不歸數歲,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欲憑爾附書投于我婿。”……燕遂飛于膝上。蘭遂吟詩一首雲:“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與薄情夫。”蘭遂小書其字,系于足上。燕遂飛鳴而去。任宗時在荊州,忽見一燕飛鳴于頭上,宗訝視之,燕遂泊于肩上。見有一小封書系在足上,宗解而示之,乃妻所寄之詩,宗感而泣下,燕複飛鳴而去。宗次年歸,首出詩示蘭。〔5〕
燕雙飛,人雙宿,人們將對幸福生活、自由愛情的嚮往,對苦悶婚姻、寂寞生活的哀怨,對愛人的思念,遷移至燕子身上,將燕子人化,于是乎,燕侶成爲美好愛情生活的象徵。
春天,燕子飛來,開始築巢,銜一根纖草、一片枯葉,再到溪邊裹一口稀泥,或者用自己的唾液,將小草、樹葉一點一點粘起來,一口一口壘築巢壁,這種白手起家,契而不舍,艱苦創業的過程,與千百年來,移民南遷入粵,開拓進取的過程如出一轍。民間的諺語將之經典地概括爲“燕子銜泥壘大窩”,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成功是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壘出來的,這正是嶺南人今日取得輝煌成績的法寶。母燕育雛,口口相傳的又豈止是延續生命的食物,它延續的是沁人心脾的濃濃母愛,是對後代的無限期望與祝福,是勤勞、堅韌、忠貞、友孝的品質與精神,是各種真情的根本。
燕子有記舊主、戀故居的習性,來年飛返的時候常常尋找昔日的人家建巢築窩,于是,人們把燕子看作家庭成員之一,游子對家的眷戀之情不由牽至與家有關的每一事每一物上,包括活潑可愛的小燕子。“春燕今朝至,何時發海濱。窺人向檐語,如道故鄉春。”〔6〕忠貞的愛情維繫了一對燕侶,真摯的母愛綿延了代代燕群,二者水乳交融,形成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六祖惠能逢懷則止,在懷集修著《壇經》,形成一部頗俱中國本土特色的佛教經典,在佛教教義中融入中國儒家文化中至孝至親的親情文化。“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忠貞的愛情、誠摯的親情、戀家的深情,這,或許就是“燕窩”的魅力所在。“燕都”文化閃耀著醴美甘甜、胸懷廣博的“至情文化精神”。
三、祥和文化精神
“燕,安也。”古時稱“安居”、“閑居”爲“燕居”,稱“安樂”爲“燕樂”,稱“友善”、“和好”爲“燕好”。可見,“燕”字在人們心中散發著一種祥光瑞氣。
燕子總是追隨最適宜生存的氣候、溫度而遷徙,選擇空氣、水土、陽光最好的自然條件栖息。中國許多地方都有民宅喜迎燕築巢的習俗。人們認爲,燕子能選擇自己的屋子築巢是吉兆,說明屋子風水好,人氣旺,迎燕築巢就是在求祥納福。燕子代表著一種祥和文化。自古以來,人們相信,燕子是一種有靈性的神鳥,通曉天旨,能與人言。“西王母有三鳥:一曰青鐘,二曰鶴,三曰燕子。常令三鳥送書于漢武帝也。”〔7〕燕子已不再是寄托文人情趣的喻物,已被升華、神化,燕子的舉動、言語已經不能盡爲人所知,而是帶表著上蒼的祥瑞旨意。于是,燕子是否飛來築巢建窩,在人們看來似乎成爲一個家庭、家族興衰存亡的徵兆。“余自少年愛維揚,欲卜居。自兗守罷,遂築室于揚,亦既五年。忽春深,巢燕不歸,竟以疑之,默訪諸寺,觀州宅,皆不至。不二年,一城丘墟矣。”〔8〕
燕子幷非趨炎附勢之徒,擇屋築巢不以貧富貴賤爲標準。“芹泥重葺舊巢新,記取年年及社辰。人幕不驚揮塵客,巡檐如喚捲簾人。鴛鴦樓外春如海,玳瑁梁間月似銀。閑向主家談故事,昭陽臺榭已凝塵。”〔9〕時過境遷,歷史封塵,舊時朱門大戶,今朝可能已灰飛烟滅,燕子成爲最公正的歷史的見證人。那麽,燕子築巢擇屋,到底何去何從?古書有雲:後魏元道康,字景怡,遇亂世,居深山,以娛其志。其書齋常有雙燕爲巢,歲歲未嘗不至。道康深以爲奇。一夕,秋月朗然,輕風徐來,道康臨月微思。忽聞燕呼道康雲:“景怡,卿本樂以終身,今何愁思之深耶?”道康驚异,曰:“爾爲禽而語,何巢我屋?”燕曰:“我爲天帝所罪,暫爲禽耳。以卿盛德,故來相依。”燕又謂道康曰:“今我欲歸,以卿相命,無以留別。卿之壽更四十歲,以此相報。”言訖,雙燕一化爲青衣童子,一化爲青衣女子,迎空而去,不知所往。時道康已年四十,後果終八十一。千百年來,凡自家住宅有燕營巢,主人一家均呵護有加。〔10〕原來,燕子“相依”的標準是主人的“德行”,“以卿盛德,故來相依。”民間俗語雲:“燕子只撿旺家飛。”此旺,乃德旺。厚德載物,德行盛,則家業旺、家族盛,燕子自來築巢,福氣也自然來到,德行衰,則家道敗。這種君子重德,以德爲本的思想,正是千百年來,儒家文化的精華融入尋常百姓家的表現之一。“燕都”文化閃耀著嶺南人尊賢崇德的“祥和文化精神”。
懷集“燕都”,是金絲燕栖息繁殖的生命之都,是燕子文化精神得以集中體現的文化之都。“燕都”文化,勃發著生機,濃縮著至情,散發著祥和,體現著進取文化精神、至情文化精神、祥和文化精神,是懷集人最爲寶貴的精神財富。
注釋:
〔1〕[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元]陶宗儀撰:《說郛》卷八十三下。
〔2〕[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一“錦裏新聞”,元陶宗儀撰:《說郛》卷三十三下。
〔3〕[梁]簡文帝蕭綱:《雙燕詩》。
〔4〕[晋]衛敬瑜妻王氏:《孤燕詩》。
〔5〕[元]陶宗儀撰:《說郛》卷五十二上,“明皇十七事序”。
〔6〕[宋]徐璧:《春燕》。
〔7〕[元]伊世珍:《嫏嬛記》,[元]陶宗儀撰:《說郛》卷三十二上。
〔8〕[宋]許觀:《東齋記事·維揚無燕子》,(元)陶宗儀:《說郛》卷二十八下。
〔9〕[清]葉咏年:《燕》。
〔10〕[宋]李昉:《太平廣記》卷四百六十一《紀聞》。
(本文作者系《嶺南文史》雜志編輯、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