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將南海Ⅰ號搬進“水晶宫”
2004127《陽江日報》
張文兵 楊國華
近千年無聲潜息於海底,10多載曲折的探測與保護史,南海Ⅰ號即將整體打撈出水,一部撲朔迷離的海上絲綢之路史書也將隨之向世人展開。在5日晚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奠基典禮新聞發佈會上,省文化廳副廳長景李虎博士,向22家境内外新聞媒體記者細述南海Ⅰ號打撈與海上絲路博物館建設情况及其意義,披露了不少鮮爲人知的信息。
沉船文物世所罕見
景李虎表示,南海Ⅰ號的發現,是建國55年來我國海洋考古的最重要成果。船上有大概6至8萬件文物,而且多數爲國家一級文物,文物總量及等級均相當於一個省級博物館的規模。
他説,南海Ⅰ號及其文物的價值,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亞洲的,世界的,這可以從體現的歷史、裝載的文物和保存的狀况幾個方面來評價。首先,海上絲綢之路從日本、朝鮮半島,到中國、東南亞,再到中東和東非,具有世界性。既是海上貿易的航綫,也是文化交流的航綫。第二,從南海Ⅰ號沉船的情况來看,它就處於這條航綫的一個重要樞紐點上,而且這條船和所裝載的陶瓷器在國内的船式和考古發掘中是比較少見的。船上發現的貨物包括中國歷史上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浙江龍泉幾大名窑生産的非常著名的陶瓷器。大部分産品屬於出口加工,具有世界性。第三,從目前狀况看,南海Ⅰ號包括船體,以及船上大量珍貴文物,都保存得比較完整。因此可以説,南海Ⅰ號的發現與打撈具有世界性意義。
景李虎説,50多年來,我國水下考古進行了一些斷斷續續的探索,但是這方面的進展和成績,與陸上考古相比,差距非常大。如今在離南海Ⅰ號很近的位置,專門建設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以南海Ⅰ號爲核心,同時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和發展,展示我國海洋考古的歷史和成績,展示海洋文化和漁業文化,這個項目可以説是中國第一,亞洲第一,世界少見。
省府投巨資足見重視程度
今年3月初,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决定,由省財政直接撥出16億元的資金,用於建設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從研究討論到遺址奠基,相距僅半年多,速度之快少見。景李虎説,這也是建國55年來省政府在廣州以外地級市第一次投入這麽大筆資金建設的文化項目。以往對各地大手筆投入,多是交通與水利項目,由此可見省對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的關注程度之高,對廣東文化大省建設的重視。
景李虎分析了廣東建設文化大省和陽江建設文化名城的形勢和機遇。他認爲,廣東建設文化大省首先是要抓住廣東文化的特點,廣東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近代文化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發源地和中轉的樞紐,這些特色要突出,這幾個重點要抓住。
景李虎認爲,南海Ⅰ號能够最直觀地證明,廣東陽江是海上絲綢之路幾十個國家這條航綫的一個重要的樞紐。從船上貨物看,多數是西亞和中東風格的。也就是説,大約在1000年之前,我國已經有了來樣定貨、來料加工。另外船上匯集了歷史上多個名窑所産瓷器,是否能够據此推論,在大約1000年之前,這條船邊航行邊買來貨物,結果因爲某種原因湮没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茫茫大海之中。或者是,在1000年以前,在廣州或陽江就有一個類似當今廣交會的一個交易市場,吸引了國内知名的陶瓷産品在這裏集中,引來外商前來采購。他説,這些推論仍需要進一步的證實,但可以大膽假設。這條船的發現,對廣東、對陽江國内市場的貿易地位,在國際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的地位,是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很有價值。
他説,海上絲綢博物館將以文化文物作爲一個亮點,同時輻射到旅遊和經濟發展,用文物文化這個題目,結合經貿、旅遊、招商、投資等等,以後對這個船的經營,就是要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效應,拉動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整體打撈移放“水晶宫”
據瞭解,經歷千年左右時間保存下來相對完整的船,此前在世界上還没有發現。景李虎認爲,南海Ⅰ號這條船的本身,比船上的文物還要重要。陽江海域水流較急,能見度較差,打撈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傳統的方式,分期分批打撈,就是將瓷器一批一批的,把沉船分塊打撈上來。這種方式存在對沉船和文物的二次破壞,另外一種方式,也是現在有關部門確定的基本思路,是采用整體打撈方式:爲了更加完整,更加充分地保留沉船和貨物留下的歷史文化信息,放在將要建設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裏。西方國家水下考古界對這種思路非常贊賞,也非常驚嘆。但這種方式在全世界没有過,没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鑒,打撈過程中面對的困難仍相當多。景李虎説,水下考古發掘,很難做到像陸地上發掘那麽準確,可能會損失一些信息。我們的目標,就是要争取能在世界上第一次實現1000年沉船的整體打撈和保護。
景李虎透露,前段時間,有關部門已經對南海Ⅰ號沉船附近海床的地質狀况進行了鑽探,對海流、風向、能見度,船體搬遷至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綫路,作過精細的測量。目前具體打撈方案的論证,還在進一步完善之中。這個方案出來後,將經過省的論证,再交國家文物局論证,最後按方案實施。
建館與打撈同步進行
景李虎就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作瞭解釋。他表示,這將是專爲南海Ⅰ號而建的一個特色專題博物館。與陸地上出土文物保護方式不同,此次將建設一個巨大的“水晶宫”保護好它,讓其存在環境没有大的改變。南海Ⅰ號是一條木質船,在海里浸泡了接近千年,如果離開了原來的存在環境,保護的難度非常大,保護的費用非常高,損壞速度會非常快。因此,該博物館的設計和功能要求與現在的綜合性博物館不同,它的針對性要强一些,要復雜很多。
景李虎介紹,建館和沉船打撈要解决好銜接問題。把船早一點撈上來了,没有博物館,等於有很多的寶貝,但没有地方放。建好了館没有打撈,等於把房子建好了等客人,客人還没有來。省文化廳和有關方面的設想是,在海上絲路博物館基本落成的同時,南海Ⅰ號也安全的打撈上來,完整的放進去。當然,這中間有諸多的技術問題需要專家,還要很多海洋工程方面的專家參與配合。
博物館可望3年後建成開放
爲什麽海上絲路博物館選址海陵島?景李虎解釋,文物保護有一條原則:不能脱離它存在的環境。這條沉船在海陵島附近海域發現,保護它的最佳的環境,就應該在海陵島。至於博物館的功能布局,他介紹,這將是一個中型的、專題的博物館。這個館將以南海Ⅰ號爲核心,把整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史,把中國對外的文化陶瓷海上交流的歷史,中國所有海域水下考古的成績,南海海域特别是陽江一帶的海洋漁業文化作一個展示,並希望通過它能够展示海洋文化、海洋文明的狀况。
景李虎説,按照計劃,博物館奠基後,將於明年3月份正式動力,並在明年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館同時還將和打撈工作進行整體銜接,和布展、裝修各種功能的配套完善相結合,最後的開館日期預計在2007年年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