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凝聚正氣 和諧創新 服務社會
在今天“廣東社會學界共建和諧暨迎春聯誼酒會”上,我謹代表廣東社會學學會,向與會的本會理事代表簡報一下2006年度本會的工作及2007年度的設想。
一、2006年度,本會點上的各專委會繼續以各具特色、面向社會的活動爲己任,並與相關單位和諧合作,共同推進,效果顯著
到目前爲止,本會已有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和“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等5個專業委員會。其中的“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是在2006年5月11月成立的。它們在2006年度内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在2006年召開了以潜能開發研究爲主題的系列性調研、培訓、講座與研討活動的基礎上,精心策劃並在2006年12月23日舉辦了廣東第二届“中國潜能開發研究高級論壇”,來自廣東和北京等地的近200位代表與會。經過認真評選出來的“廣東潜能開發研究10大精英”在會上作了精彩講演,大會爲他們頒發了獲奬證書,以表彰他們在潜能開發研究上取得的創新成果和所具有的示範作用。
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繼2005年1月由中國人事出版社出版《更新觀念,創新發展——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推進殯葬業改革開放的策應》之後,於2006年10月又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出版了《咬定青山不放鬆——對殯葬業和諧發展的探討》一書約25萬字,這是國内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領先探索人世兩大難之一的往生大業如何爲和諧社會服務的著述。同時,該專業委員會還於2006年4月11日在廣州召開了“殯葬業目前走勢分析”座談會,《廣東社會學通訊》2006年第3—4期編發了專集,其中多篇論文被省内外一些報刊選用。尤其是佛山市殯葬行業協會的主動參與,對省内地市一級殯葬行業協會與我會的和諧合作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更爲我省殯葬業理論工作者與實際工作者的緊密結合、取長補短提供了交流的平臺。
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雖然是在2005年12月9日成立的,到現在僅一年時間,但他們的活動開展得不錯,特别是從2006年11月開始的“健康百場大講堂”,在貫徹六中全會關於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的科普宣傳、教育、培訓方面收到了很好的社會影響,深受省内基層單位的歡迎。爲了搞好“健康百場大講堂”這一系列活動,他們邀請鐘南山等5位院士、洪紹光、胡大一等省内外知名人士作爲主講者。一個專業委員會,能辦成這麽大型的系列活動,并且能請到如此高規格的主講人,這是很不容易的。同時,他們在組織這些活動時,注意與本會的其他專業委員會合作共事,注意與本會之外的一些部門和單位合作共事。抓這項活動的骨幹表現了很强的工作責任心和工作熱情,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則是本會中最年輕的一個專業委員會,成立半年多以來,主要籌備有關“三農”問題的研討會。2006年11月7日—9日,由該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社會學視野下的新農村建設”學術研討會在肇慶市召開。來自省内有關單位的代表就提交的近30篇論文進行交流,並評出優秀論文奬,發給奬证、奬金。這次研討會的主題選得好,從貫徹六中全會關於建設和諧農村的大處着眼,從社會學的視角入手,在新農村研究方面有了好的開頭。
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從1999年成立以來也做了相應的工作,2005年由於换届等拖了一些時間,2005年年底到現在開過兩次常務委員會議並以“體育社會科學與地方經濟發展”爲題進行了研討。總體上看,雖然與上述專業委員會相比較還有一些差距,但該專業委員會的自身潜力較大,社會需求較廣,今後一定會有新的進展。關鍵在於發揮主要骨幹的責任心與組織能力。
二、2006年度,本會面上的學術活動繼續以當前國内、省内重大的問題爲主綫,並與相關單位和諧合作,共同探索,效果顯著
2006年度内,本會面上召開的工作會議、學術專題座談會議、學術研討會議等10多場,近兩千人次參與,表明本會對當前國内、省内重大問題的密切關注以及本會在社會上的應有影響與作用。其中主要的會議有:
2006年3月16日,在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受省文改辦委托的項目《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投南》一書出版。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改辦主辦,省出版集團、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人民出版社與本會等承辦的該書首發暨贈書儀式於廣州珠島賓館隆重舉行,省内各界代表對該書作了充分評價,《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亞太經濟時報》、《廣東社會學通訊》等連續編發了有關報導,2006年3月28—30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該書作爲獻禮提交給與會領導和各省代表參考,反響較强烈。
2006年4月11日,本會與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廣州召開了“殯葬業目前走勢分析”座談會。與會代表和《中國青年報》、《南方週末》、《亞太經濟時報》、《廣東社會學通訊》記者一起分析了我國、我省殯葬業的發展成就與存在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與會的專家學者認爲:我國的殯葬改革問題,經過多年的認真探討,經過大家的不斷呼吁,在“十一五”開局之際,已列入國家立法範圍,修改現存殯葬管理條例的工作也正在進行。這是來之不易的形勢,應當堅持努力,爲國家殯葬法的形成和現行殯葬管理條例的修改多作貢獻。會後,多家媒體分别作了報導,有關發言被多家報刊選用。
2006年4月30日,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等在廣州召開了“弘揚叢飛精神”座談會。與會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爲,叢飛留給我們的精神内涵相當豐富。這包括: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赤子情懷;關心他人、奉獻社會的價值追求;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高尚品德;甘於清貧、艱苦奮鬥的崇高品格。他的精神已成爲中華民族振興的寶貴財富,成爲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時代强音。這次座談會,是省内社科界較早召開的一次座談會。會後《亞太經濟時報》以兩大版篇幅全面作了報導,與會者的一批發言也在《南方日報》、《廣州日報》和《精神文明學通訊》等編發。
2006年6月30日,本會在廣州流花閣餐館召開了骨幹會議。主要議題是回顧上半年學會工作,部署下半年相關活動。到會的會長、秘書長和各專委會主要負責人等認爲,本會上半年面上的工作是有成效的,面上的學術活動是正常的,這與大家的努力分不開。同時也注意了各個專業委員會發展過程的不平衡性和存在的問題。會議要求總結經驗、發揚成績;針對存在的問題,抓好下半年的若干重點學術活動;特别要强化組織建設、强化骨幹責任心和奉獻精神。會議有關精神在《廣東社會學通訊》上作了報導。在這次會議上,《廣東社會學學會20年(1985—2005)》手册作了首發,並於7月中贈送給參加全國社會學年會的各省代表。
2006年9月10日,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召開了學習《江澤民文選》筆談會。與會的一批筆談先後在《廣州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精神文明學通訊》上編發。大家認爲《江澤民文選》進一步回答了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在長期執政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麽樣的黨、怎樣建黨的問題,深化了我們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加强黨的建設的規律性的認識,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共産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武器。
2006年10月13日,本會與廣東省經濟學會首次聯辦“學習十六届六中全會重要文件精神”座談會。與會的代表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主要任務、重要原則和經濟與社會涉及的具體問題作了發言,《南方日報》作了專版編發。《廣東社會學通訊》也發了專刊。2006年11月14日,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在廣州發起“和諧文化大家談”專題系列活動首場座談會,與會者的發言在《羊城晚報》、《南方日報》、《廣州日報》上編發,《亞太經濟時報》專版作了介紹,《精神文明學通訊》發了專刊。在這些發言基礎上形成的一批論文,入選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和《光明日報》2006年12月26日在廣州聯辦的“和諧文化與和諧廣東”論壇,占大會論文總數的3/10左右。
2006年12月26日,本會在廣州召開了“廣東社會學界共建和諧暨迎春聯誼酒會”。本會理事代表、各專業委員會代表,以及特邀與會的廣州市社會工作學會代表、廣州市番禺區養生協會的代表,廣州地區相關黨政、企業、團體和傳媒的代表,共約300人歡聚一堂,開展以共建和諧爲主題的迎春聯誼酒會,交流2006年度學術活動的情况,不僅增進了相互之間的友誼和合作,也爲廣東民間社會組織的逐步發展和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逐步繁榮作出了滴水成河的努力。
2006年度内,本會除上述座談會、研討會外,還參與了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省殘疾人聯合會、省企業文化研究會、省倫理學會、廣州市企業評價協會、廣州市社會工作學會、廣東高校社工節、中國社會學會、中華孔子學會等相關活動,並應邀到佛山市、增城市等地實地調研。通過這些活動,擴大了本會與社會各界的聯繫、交流與合作。
三、2006年度,本會面上的學術研究活動繼續以國内、省内的重大問題爲重心,並與相關單位和諧合作,共同創新,效果顯著
2006年度内,本會面上的研究項目較多樣,研究成果較豐富,共寫作了300多萬字,已出版了約200萬字。這表明,本會不僅抓住主要的學術活動不放,而且也抓住學術研究和理論成果的推進不放。同時表明,這些成果都是從國内與省内的大局所需、主流所需、社會所需和群衆所需出發的。其中,主要的項目及著述有:
2006年3月,由本會和省精神文明學會等主寫的《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一書,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約25萬字。該書由省委副書記蔡東士題寫名書,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小丹作序。全書内含行業篇、地區篇和政策法規篇,介紹了文化産業各行業的具體分類、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産業環境以及全省各地文化産業發展環境、重點行業、特色産業等,是有志於在廣東文化産業各行業尋求發展的投資者的重要導向,也是國内關於文化産業投資方面較早出版的一部指南性讀物。
2006年5月,本會編印、出版的《廣東社會學學會20年(1985—2005)》手册,約13萬字。這是本會慶祝20週年華誕前後的産物,經多次修改、補充而成,其主要宗旨,一是作爲本會20年來的簡要會史,以增進廣大會員對本會歷史的瞭解與認識;二是爲有志於本會今後發展的精英人士提供瞄準本會不足之處而開拓進取的契機;三是方便省内外關心本會的專家學者、學術社團和各界人士對本會工作的批評指導。
2006年6月,本會完成了與省殘疾人聯合會合作的三大項目,即《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與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現狀考察》和《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共約50萬字。這些項目是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05年度委托的重點項目。在完成這些項目過程中,各課題組分别到中山、順德、深圳、廣州、韶關、樂昌、茂名等市縣區殘聯進行調研、座談,並召開了多次小型研討會、審核論证會等。以上項目形成的兩部著作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鄧樸方題詞、廣東省副省長李容根作序,將於2006年底到2007年1月由華夏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2006年10月,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完成了《珠水雲山育芳菲——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一書的編撰工作,由中國人事出版社出版發行,約78萬字。這是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等省内外200多位作者20多年來評論廣東原創的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的自覺舉措,是省内外衆多熱心者扶持該新興學科的集體成果,是見证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在跨世紀中形成與發展的一份歷史財富,也是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廣東的一種現實延續,爲推進六中全會關於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建設提供了特色突出、鮮活適時的參考。該書及時地提交2006年11月26日由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光明日報》主辦的“和諧文化與和諧廣東論壇”以徵求批評意見,也是省内提交這次論壇的唯一一部大型論著,展示了廣東社會學界對這次論壇的高度重視。
2006年11月,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完成了《和諧熏風沐南粤——對和諧中國·和諧廣東的探討》一書,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約56萬字。該書是在2005年9月本會等主辦的“和諧廣東”學術研討會基礎上形成的,分兩大編:第一篇主要探討和諧中國的理論與實踐,第二篇重點考察和諧廣東的理論與實踐。書中首次提出了與和諧世界、和諧廣東相對應的“和諧中國”的命題,以及與和諧文化相對應的和諧經濟、和諧政治的命題。近90位作者中既有理論工作者,也有實際工作者,既有理論的學術性,又有實踐的應用性,并力求宏觀研究與微觀操作緊密結合,爲進一步學習、宣傳、貫徹六中全會關於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建設作出了相應的努力。
2006年12月,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完成了《咬定青山不放鬆——對殯葬業和諧發展的探討》一書,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約29萬字。該書是在2005年4月本會等主辦的“殯葬業和諧發展高級論壇”的基礎形成的,是本會多年來堅持推進殯葬行業深化改革開放系列思路的進一步闡發,也是國内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領先探索人世兩大難之一的往生大業如何爲和諧社會服務的著述。該書的出版表明:廣東從事殯葬研究的理論工作者與佛山市殯葬行業協會開啓的共同合作之路,爲深化殯葬業的改革開放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2006年12月,本會等在完成上述項目的同時,與廣東省衛生廳開展了合作的新項目。“對和諧醫患關係的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已開始了調研與寫作。到目前,已初步完成了全書第一稿約30萬字。該項目將在2007年初結項、出版。
2006年12月,本會受中央宣傳部、廣東省委宣傳部的委托,組織了由多位老專家爲主體的小分隊,深入省内基層單位進行專題調研。現已及時地完成了“社會各階層思想動態問卷調查(廣東部分)”的緊迫任務,爲中央的有關决策提供了相應的支持與參考。
2006年度内,本會除上述完成或正在完成的項目外,共編發了12期《廣東社會學通訊》。該通訊在及時配合本會和各專業委員會的中心工作和學術活動方面,在擴大本會和各專業委員會的省内外學術交流和學術影響方面,均起到了獨特的效應,獲得社會各界的好評;同時,在該通訊上編發的一大批專題發言、專題報導等,多被省内外相關報刊選發,可見其刊物雖小,但所起的作用不小。
2006年度内,本會各專業委員會與本會面上的工作成績是主要的,此外,本會各主要的教學、科研團體在2006年度同樣也做出了許多努力,取得許多成就,由於還没有收齊有關信息,故由他們的代表向大家匯報,這裏從略。
四、2006年度,本會在20週年華誕表彰的大批先進團體單位和先進個人的基礎上,今次再評出若干共建和諧的先進團體或個人
2006年度内,根據平時的瞭解與交流,我們認爲,本會大多數專業委員會的工作開展得正常有效,它們的成績大都已在開頭講過了,因此,這一次,本會主要在各專業委員會和個别團體單位内評議“共建和諧先進單位”和“共建和諧先進個人”等。
榮獲本會2006年度“共建和諧先進單位”的有: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深圳市下李朗企業集團公司、廣東社會學學會辦公室、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亞太經濟時報》、佛山市殯葬行業協會等9個單位。
榮獲本會2006年度“社會信譽良好單位”的有:廣州市勞動力市場服務中心。
榮獲本會2006年度“共建和諧先進個人”的有:江立平、陳月明、李喜貴等3人。
本會爲這些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頒發奬牌以資鼓勵。同時,社會各界中還有一批單位或個人,他們不僅在經營活動中講求誠信,贏得社會廣泛認同,也對本會工作熱心支持、熱心參與,經過認真評選,也在此爲之頒發奬牌予以肯定。此外,本會各主要教學、科研團體單位由於收不齊有關信息,平時的交流也不多,有待以後再議。
五、2007年度,本會及各專業委員會將在發揚前述成就的基礎上,要從自身的實際情况出發,作出設想,辦好幾件主要的事情
現僅就本會存在的一些薄弱環節以及必須努力争取辦好的若干工作,談點初步的意見供本會和有關專業委員會參考:
2007年,要加强本會與會内各重點教學、科研團體單位的聯繫與溝通,逐步發揮這些團體單位在教學、科研方面的特長與潜力,促進本會工作再上一個臺階。本會一向認爲,會内的主要教學、科研團體單位,是廣東社會學教學與研究的主要陣地,是廣東社會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在這些團體單位中,大都安排了副會長、副秘書長或常務理事。從辦會21年來的情况看,他們中的絶大多數在本會内均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由於多種原因,其中一些副會長等辦會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責任心有待加强。我們認爲,本會在全國各省的社會學組織中,應該説是比較健全、活躍的一支隊伍,很需要身處廣東的那些社會學家們脚踏實地,爲之添磚加瓦、共建和諧。本會之所以長期保留這些同志的副會長等職務,用心是良苦的;同時,也希望這些同志能够體諒本會的工作在許多方面有待改進,有待他們的切身參與。這些,都很需要加强聯繫與溝通,才能把各個教學、科研團體單位的特長與潜力進一步發揮出來,爲本會增光。我們設想,2007年内,本會一些主要的教學、科研單位,可以借鑒各專委會的做法,最好能够主動承擔本會1次或輪流組織承擔1次有關主題學術活動的組織工作,并且形成一種慣例。這有助於本會與各主要教學、科研團體單位之間的聯繫與溝通,也能够讓社會各界真正感受到這些團體單位在本會中的實際作用和帶頭作用。總之,這件事必須認真作出研究,認真拿出方案來,要作爲本會2007年度一件重要工作來抓。
2007年,要在加强現有5個專業委員會工作的基礎上,争取成立若干個專業委員會。在2006年間,本會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認真籌辦了“經典教育與傳播專業委員會”。但有關部門認爲它不屬於社會學範圍,而是文化部門、教育部門、新聞傳播部門的事而没有批準成立。我們覺得,要花許多時間與精力去做很多的解釋工作没有必要,待後再説就是了。另外,省殘疾人聯合會原擬在本會中設立“殘疾人事業研究專業委員會”,但後來認爲,以省殘疾人聯合會領頭籌辦“省殘疾人事業研究會”這樣一個省級學會比較好,本會也就不再把它作爲屬下的一個專委會來安排了。還有省委黨校相關部門從2005年到現在,先後提出擬籌備“灾害研究專業委員會”和“防艾研究專業委員會”,但進展遲緩,是否能成立起來,要看有關方面的努力。新近,廣東青年幹部學院青年志願者研究中心主任、本會副秘書長譚建光教授提議籌備“青年志願服務專業委員會”,我們認爲很好、很有必要,很希望這個專委會能在2007年内籌備、成立起來,本會定會給予支持與配合。總之,我們廣東社會學界的有識之士,如看準了社會學領域某些可行的事需用本會專業委員會的形式來研究推進的,都可以提出方案同我們聯繫。因爲本會發展到今天,只有以專業委員會爲基礎,才能更好地適應形勢的需求、社會的需求。而作爲省一級的學會,尤其要對省内基層社會的需求進行分門别類的、專業的探索與研究,我們雖然一時還做不到,但從現在開始則要逐步地、自覺地順應之,倡導之,扶持之,擴展之。
2007年,要大力支持“廣東省社會工作學會”的籌備和成立工作。在2006年10月召開的六中全會上,已經把“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員隊伍”寫進了重要文件之中,着重提出“造就一支結搆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員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要建立健全以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爲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確定職業規範和從業標準,加强專業培訓,提高社會工作人員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制定人才培養規劃,加强高等院校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抓緊培養大批社會工作急需的各類專業人才。充實公共服務和社會合理部門,配向社會工作專門人員,完善社會工作崗位設置,通過多種渠道吸納社會工作人才,提高專業社會服務水平。”在這裏,之所以引述這麽長的一段話,是想説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任務的提出與實施,没有一支宏大的社會工作人員隊伍是斷難成就的。因此,在黨中央的所有重要文件中,從來没有像這次那樣,對社會工作人員隊伍的問題予以高度的重視。新近國家民政部在深圳召開了相關會議,成立了“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評價專家委員會”,並提出在“十一五”期間,要造就1千名高級社工人員,1萬名中級社工人員,10萬名初級社工人員,同時提出了社工人員的待遇等許多問題。這不僅爲全國200多家、包括廣東5家開辦了社工專業的高校帶來了特大喜訊,也爲我們的社會學界帶來了鼓舞。當然,這“三個一”僅僅是“十一五”期間要實現的。如果從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情况看,如美國總人口3億已有社工人員50萬,香港600萬人已有社工人員1—2萬。我國13多億人,5年後所需要的社工人員數量才有10萬多,人數這麽少是很不適應的。擺在我們面前的難度是很大的。我們廣東要率先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在社工隊伍方面,有義務、有條件要比其他各省做得好些才行。2006年年底在廣州市社會工作學會成立大會和廣東高校第三届社工節大會上我都講過,10多年來,我一直在向有關部門提議成立廣東省社會工作學會的問題,現在是水到渠成了,我們廣東社會學學會一定會與之共同努力。從2005年以來,“廣東社會工作學會”的籌備工作已一直在進行,我們廣東社會學學會派出了主要骨幹來牽頭,有望2007年内能把這個學會成立起來,對包括已成立的廣州市社會工作學會在内的活動,本會當應大力支持與合作。
2007年,本會要進一步開展與社會各界、各實際部門的縱横聯合,共同推進和諧廣東的建設。第一,要與省殘疾人聯合會加强聯繫,在2006年度完成的三大課題、兩部著作的基礎上,協助他們籌備成立“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研究會”,共同召開兩部著作首發座談會,共同研究新的相關課題等。第二,要與省衛生廳加强聯繫,2006年底開始的合作項目務必在2007年初全部完成並共同出版《和諧醫患關係概論(暫名)》等著作,同時,本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在2006年底至2007年初開展的“健康百場大講堂”的系列活動,要多争取省衛生廳和省科技協會的繼續支持與配合。第三,要與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高士其基金管委會、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吴階平醫學基金會、林則徐基金會、中國科普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世界華人慈善基金會等聯辦的“中國青少年生活技能教育工程”加强聯繫與合作,依靠潜能開發研究專委會和健康研究專委會,辦好“中國青少年拒毒防艾生活技能教育工程”在廣東的試點工作。本會等已選定廣州市海珠區爲基地,重點在該區的中小學校進行,該區的關工委、宣傳部、文明辦和教育局領導均表示大力支持。第四、要與佛山市民政局、佛山市殯葬行業協會等進一步加强聯繫與合作,特别是佛山市殯葬行業協會,在開展殯葬業服務過程中自覺總結實踐經驗,並主動與本會合作,這爲本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的理論研究提供了實驗基地和許多寶貴的營養,通過佛山市殯葬行業協會的帶頭作用,本會應當逐步開展與其他地級市殯葬行業協會的互利聯合,共同推進我省殯葬業的深化改革開放。在2007年度,争取召開第二届廣東“中國殯葬業和諧發展高級論壇”。第五,要加强與其他學會、研究會的聯繫與合作。其中,本會與省經濟學會在2007年適當時候擬第二次聯合召開有關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研討活動,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等繼續進行“和諧文化大家談”系列活動,務使這一系列活動從理論層面到操作層面,包括揭示廣東文化建設存在的瓶頸問題及如何才能真正提昇廣東哲學社會科學求真務實的精神,如何爲文化廣東、和諧廣東服務等。
2007年,要繼續抓好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近20多年來原創的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的學科建設。今次提供給大家的《珠水雲山育芳菲——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和諧熏風沐南粤——對和諧中國·和諧廣東的探討》以及《咬定青山不放鬆——對殯葬業和諧發展的探討》這三部作品加上2006年前要出版的其他著述,該大型叢書已出版了近40部過千萬字的成果。可以説,爲一個新興學科的創立花去20多年時間,並一直咬住不放,又出版了這麽豐富的研究成果,在當代是罕見的廣東現象。這是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可以説,本會和省精神文明學會、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以及相關部門、單位所開展的許多學術活動,都是以中央和上級有關指導思想爲前提,從我們廣東的實際出發,從我們有意識地、長期地創立和發展新興的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的學科出發,已成事實地凸現了現時代嶺南文化的一種特色和氣派。這雖然是個浩繁的系統工程,但又是由一個個的具體活動組合起來的,而且必須與時俱進、細水長流。因此,2007年内,該大型叢書的有關項目與著述,有待本會及相關單位加强合作,繼續抓住不放,繼續抓實抓好,繼續抓出更有我們廣東風味的品牌來。與此同時,本會還要繼續將一直堅持下來的《廣東社會學通訊》辦下去。努力争取每月1期,全年共12期。
2007年,要在學術工作和學術活動中逐步改善經費難題。多少年來,絶大部分的學術社團都在經費面前感到頭痛。我們廣東的數百個學術社團,絶大部分也面臨這一困境。在没有財政撥款,没有正常經費來源,又收不起團體會費和個人會費的情况下,實際上,許多學會或研究會已名存實亡。我們廣東社會學學會雖然還未落到這種地步,但20年來,每前進一步都是艱難的。所幸本會有一些熱心爲社會工作服務的“發燒友”,有一批熱心本會工作的同仁,才使本會挺過了漫長的20年歲月,不僅開好了各次學術會議,辦好了各次學術會議的論文評奬,及時出版了相關著作,而且還一直貼錢編輯、發行《廣東社會學通訊》,讓省内外相關部門和人員能够聽到廣東社會學界的聲音,這確實不容易。就這次大會,深圳市下李朗企業集團公司、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佛山市民政局、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廣州市企業評價協會、廣州市番禺區文明辦、《中國質量萬裏行》雜誌、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以及相關企業單位,都在籌備大會的出版著作、會務開支方面盡了各自的努力。這叫做衆人拾柴火焰高。今天的大會之所以能够順利召開,應當再次感謝上述單位或個人的奉獻。
2007年,要加强本會和各專業委員會的組織建設和骨幹的培養與選拔。本會多年來確立的“尊老、敬中、帶青”的基本理念必須堅持,而且要體現在各項工作和各次學術活動之中。“尊老”是社會公德,也是本會的會德。本會一批老同志一直在爲學會的成長和發展作出奉獻,我們不能忘記。本會擬在2007年底,將爲70歲以上的老同志舉行第三届祝壽活動;“敬中”是敬重、保護和激勵本會中年的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讓他們取長補短、各顯神通,在本會的平臺上做出應有的奉獻;“帶青”是帶引年輕的社會學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在本會的平臺上努力鍛煉,早出成果,多出人才。同時,爲使本會工作能在現有基礎上推進一步,必須重視把本省或外省進來的並有志於公益服務的社會學專才提拔到本會或有關專業委員會的班子中,讓他們發揮應有的作用。對於在市場經濟中,在社會實踐中能够依法經營、爲本會打開新局面的實際工作中的能人,必須尊重、愛護、指導和使用,讓他們成爲本會或有關專委會闖盪市場、聯繫基層的最好使者。總之,“開門辦會”、“不拘一格用人才”是本會的大宗旨。只有這樣,學會才有凝聚力,才能在極其困難的境况下堅持得住、發展得了。
同志們,今天大會的工作報告,在講本會2006年成就與2007年設想的字裏行間,歸結起來就是三句話12個字:凝聚正氣,和諧創新,服務社會。也借此機會,祝願廣東社會學學會新的一年更加生龍活虎,祝願與會的所有同仁、朋友新的一年更加健康愉快,祝願大家在即將開始的迎春酒宴中舉杯暢飲!
(這是作者在2006年12月26日“廣東社會學界共建和諧暨迎春聯誼酒會”上的工作報告,發表於《廣東社會學通訊》2006年第12期,《亞太經濟時報》2007年1月7日選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