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自 序
我是一個南方人,地地道道的老廣,在完成大學學業之前一直生活在南方,那個時候,我總覺得家鄉好。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北方工作,第一站就是北京。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十年,看到了首都那麽多金碧輝煌的大宮殿,還有萬里長城這樣雄偉的工程、古建築。後來由于工作的關係,到了中原、西北,看到了秦始皇陵兵馬俑,看到了西安、洛陽、太原,以及沿著黃河兩岸,數不清那麽多的名勝古迹,一直到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那裏,我的腦海裏裝的都是北京、黃河這幾個字,覺得中華民族的偉大全都集中在這裏一樣。所以當人們高呼“黃河!我的母親”時,我會一樣的激動、興奮!後來,我又有機會闖了一次關東,在東北大地上我工作和生活了十二年,由于工作關係,十二年裏我走遍了白山黑水,廣闊浩瀚的內蒙古大草原也留下了我的足迹。嫩江、黑龍江沿岸,大遼河邊上我又見證到曾經爲中華民族建立起强盛一時的元朝和清王朝兩個兄弟民族——蒙族和滿族文化的演變過程,從紅山文化一直到高勾麗山城,這裏表現的又是另一番景象。
改革開放後不久,由于母校的召喚,使我這個游子又回到了久別的故土——南方。近20年來,除了教學外,我一直堅持考古田野第一綫的工作,走遍了長江以南各地,不僅瞭解到長江兩岸從上游一直到中下游,見到了許多新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這些文化遺址給人們一個深刻的印象是,在史前的不同階段裏,同樣有著自己光輝的歷程。到了嶺南,這個一直被人們稱爲蠻荒之地而又自以爲熟悉的地方,給我嶄新的感覺是:她不僅是生我、養我、培育我,使我感到親切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同樣有著光輝悠久歷史的地方,讓我爲她而感到自豪。特別是在回到家鄉近20年來較爲深入的研究工作,帶領著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的學者們和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同行們在一起,爲探討珠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而跋山涉水,使我深深感到每條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是文化的源泉。正如遼河孕育了紅山文化;黃河孕育了仰韶、龍山文化;長江孕育了巴蜀和楚文化;而珠江則孕育了越文化。可以說一切文化都來源于山川大河,因爲一切生命(包括人類)都來源于水,都離不開水,所以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生命的存在,直至演化到人類。隨著人類的進步,文明的誕生,各種類型的文化就應運而生。之所以人們把河流比作母親,其深刻的寓意也在于此。現在,大量史前遺址的發現清晰地告訴我們,珠江、長江、黑龍江、黃河、遼河一樣都是母親河,她孕育了我中華民族大大小小的兄弟民族,創造了古老而光輝的文化。
今天奉獻給讀者的是我從北方回到南方20多年來圍繞著秀麗的珠江這條母親河,以及與她有關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三個當前國內或國際上的熱門課題,也是嶺南地區最有條件研究的課題。第一個是我國中石器文化及相關問題的研究;另一個是關于嶺南文化起源及有關問題的研究;第三個是關于現代中國人起源的考古學研究。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初步的。雖然水平有限,但起碼能把嶺南大地這塊神秘而古老的文化面紗揭開一角,讓她微露其崢嶸,以期還原她的廬山真面目。幷在建設廣東文化大省的努力中貢獻出我一份微薄的力量。
張鎮洪
2005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