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封開羅沙岩遺址的重大發現及其意義


  一、前 言 

  關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問題(即中石器時代問題)的探討由來已久,但一直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其實,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在歐洲,普遍地認爲,在舊石器時代即將結束,新石器時代行將開始之前,在大約距今1萬年前的時候,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下,有一個特別的文化階段存在,這就是被人們稱之爲中石器時期。這個時期的文化以細石器及其複合工具大量存在爲主要特徵,這是與當時特殊的生態環境和由此而産生的特定生産方式——狩獵和采集爲主的文化相適應的。後期漁獵經濟逐漸興旺起來。

  在中國北方,這一時期有著酷似歐洲同期的生態環境,所以也存在相類似的中石器時期。它也是以細石器及複合工具爲其文化的特徵。不少學者也稱其爲中國的“中石器時代”。但在中國南方的情况則截然不同,這是否意味著在中國南方,所謂中石器時代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或者是雖然存在,但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對此問題爭論較多,也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其關鍵在于,未能找到一個有明確地層關係而又有絕對年齡數據作依據,幷出土的石器工具有相當數量的遺址來加以證明,所以難以服衆。衆所周知,這一問題的解决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它不僅對中國是否存在中石器時代的確定關係重大,而且涉及到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發展的特點。發現的主要因素及與毗鄰地區文化的關係等。鑒于以上原因,大家都不遺餘力地尋找證據,爭取早日解决這些問題。

  根據多年來我們在西江流域野外工作的經驗,我們發現在這一地區一些洞穴遺址中,存在可以解决這一系列問題的材料。但比較零星、分散和缺乏充分的地層依據。在研究了封開黃岩洞遺址的全部出土文物後,我們發現,黃岩洞那批陡刃礫石石器可能是我們正在尋找的材料(可參看圖12),可惜缺乏絕對年代和上、下地層的依據。我們在其周圍地區繼續尋找,終于在距黃岩洞遺址僅3公里外發現了羅沙岩(可參看圖11)。這一發現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它不僅爲研究黃岩洞遺址出土的上千件陡刃礫石石器提供地層依據,而且和西江沿岸先後發現的幾百個史前文化遺址一起,證明在這一階段的西江流域地區的文化是相當發達的。

  二、羅沙岩地貌地層概述

  羅沙岩遺址位于西江中游封開縣漁澇鎮河兒口廟邊村後山上,距黃岩洞遺址3公里,距峒中岩遺址約4公里。

  遺址在後山的山脚下。洞口朝西北,離地面2米左右。洞前50米處有一條河面寬30米的小河流過。它是漁澇河的一條小支流,平時河水不多,只有30~40公分深,最深處不超過70公分。但在雨季裏,河水深可達1米餘。小河流經的地方正好是一個小盆地,盆地呈西南東北走向,長10餘公里,寬1~2公里不等。盆地的北部邊沿是花崗岩出露的地區,而南部邊沿則是石灰岩出露地區。號稱小桂林的臥龍風景區就在此地。這一帶溶岩洞穴比比皆是,具有文化堆積的洞穴頗多,白石岩、羅髻岩、高岩、乞丐岩、峒中岩都在附近。這一帶不僅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期的遺址十分密集,而且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也十分密集,單附近的杏花鎮不到1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就有將近160多個地點,有名的鳥騷嶺新石器時代二次葬墓地就在此地。

  羅沙岩遺址是該地團結中學師生于70年代後期,在課外活動過程中發現的。先發現動物化石(一完整的劍齒象臼齒化石)。後經我們多次考察調查,根據遺址周圍的地理環境和洞內結構以及其地層堆積情况判斷,認爲很可能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1991年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與封開縣博物館聯合向國家文物局申請發掘,批准後進行第一期發掘。發掘分兩階段進行,6月份試掘,10月份開始正式發掘,1992年7月才完成全部整理研究工作。

  第一期發掘只發掘了西洞廳及其叉洞。由于試掘提供的信息證明:該岩洞分東西兩大洞廳,每個洞廳一主通道,主通道兩側都有6~7條長短不一的叉洞;在通道的末端均連貫著落水洞。在洞廳中心部分和主通道中心部分,堆積物保存很薄,而且多受近代人類或自然力的破壞和干擾,無發掘的價值。只有靠近洞口附近的旁洞,及叉洞裏的堆積物較厚,未受或少受擾亂,層次清楚,有發掘的意義。鑒于以上的情况,我們選擇了先發掘西洞廳及其兩側的叉洞。結果出土文物出乎預料的豐富,收穫頗大。而此洞穴地層堆積比較簡單,可分爲五層。

  最上層爲質純而細滑的粘土層,厚約15~20公分,無文化遺物。

  第二層是薑狀的鈣質膠結層,這一層出土石器和少量動物化石。還有一顆人牙化石,但石化程度較低。該層厚度爲20~40公分。

  第三層是土黃色的亞粘土層,內含少量角礫和磨圓度較好的礫石,還有少量動物化石。石英細砂岩礫石石器出土在其中,該層厚30-40公分。

  第四層爲褐黃色粘土層,內中夾雜一些灰岩角礫和鈣質小結核,該層厚度35~40公分。凹陷之地方可達80公分。這層富含動物化石,幷出土三顆人牙化石,一顆上臼齒(M3),一顆下門齒(I1),一顆下臼齒(M1~M2),石化程度較高,而且較上層發現的人牙顯得粗壯,齒冠面結構也較複雜些。

  第五層是灰白色間有灰黃色夾層的粘土層。此層質較純,不含任何文化遺物和動物化石。厚度一般爲50~60公分,叉洞末端可達1米多。其底部已是洞底基岩。

  三、羅沙岩出土文物描述

  (一)石製品

  羅沙岩出土的石製品可分兩個層位。出土于第二層的是由安山岩石料打制而成的24件石製品。這批石製品中大部分有被大型嚙齒類(豪猪或竹鼠)啃咬過的痕迹。其中被啃咬得非常精緻,酷似打制石器。過去,一般都認爲這些被動物啃咬過的,形象很似打制石器的器物稱它爲假石器。但這次同層位出土的石製品中數量較多,而且不是所有都被嚙齒類啃咬過,有幾件沒有咬過而本身明顯保留著人工加工的痕迹。幷且在被嚙齒類啃咬過的石製品中有個別還保留著幾片石片疤未經嚙齒類啃咬的,這一事實給了我們很大的啓示,那就是過去被嚙齒類啃咬過的所謂假石器不一定是假的,嚙齒類之所以能啃咬出和人工打制石器一樣的疤痕。嚙齒類之所以能啃咬出和人工打制石製品一樣形狀的假石器,皆因被啃咬的所謂假石器原來早已經人加工過,嚙齒類只不過在人工加工後所留下的石片疤的基礎上進一步用牙齒去嚙咬,其結果只能加深石片疤的深度,而器物形狀仍保留其原狀,所以仍像石器。今天這一發現告訴我們,嚙齒類啃咬的所謂假石器幷非全是假的,只是石質稍軟的石製品均有可能成爲被啃咬的對象而已。這提醒我們對于假石器的判斷應慎重爲宜。

  以上這批石片石器沒有很特別之處,全是石片和刮削器,其他類型器物還未發現。有一件還與石斧毛坯相似。其加工方法是用錘擊法雙面單向加工。石製品屬中、小型。根據同層位的動物牙齒用鈾系法測定其絕對年代爲距今224±016萬年。

  另一個出土石製品的層位是第三層。這一層出土的是石英細砂岩礫石加工製成的礫石石製品。這次發現的石製品數量不多,只有7件,其中加工得比較精細的有三件。這些石器具有如下特徵:以礫石爲原料,打制石器很少修理臺面;多直接單面加工;普遍保留礫石自然面;器物刃部陡直,刃角多大于70°;石片疤呈複瓦狀排列;種類多爲砍砸器和刮削器。與黃岩洞遺址出土的那批礫石石器,無論在器物類型上,或是加工技術上都完全一致,屬同一類型的文化遺物(見圖11)。根據同層位出土的動物化石測定的絕對年代爲距今48±05萬年。

  (二)人牙化石

  出土于第二層的一顆下臼齒(野外號LE1),可能是右M2或M3,因爲齒冠近中面都有一個接觸面,遠中面沒有接觸面。此牙遠中近中徑爲111mm,頰舌徑爲101mm;齒冠高舌側57mm,頰側45mm;齒根不粗壯,前後分兩叉,後叉明顯,向後彎曲,牙根近中枝長138mm,遠中枝長110mm,在舌側兩牙根連接部有一小牙根,僅有54mm。齒冠面結構簡單,各類磨損程度不大,各溝紋構成一大字形。頰溝、近中溝、遠中溝和舌溝都明顯存在,中央點隙凹陷。該牙石化程度低,而且出土層位靠上,所以時代不可能早。

  出土于第四層的有三顆牙齒,均發現于北叉洞的西叉小洞中。10月5日發現的是一顆右下臼齒(野外號LW1),可能是M2或M3。牙根已被嚙齒類啃咬掉,只剩下很小的一段,但齒冠是完好的。此牙比較粗壯。遠中近中徑爲114mm,頰舌徑爲108mm;齒冠高舌側爲71mm,頰側爲63mm,齒冠咀嚼面結構簡單,近中溝和遠中溝特別發育,而頰溝和舌溝則很短,原、次、前、後四類均相當發育;齒帶也較發育。6月18日試掘出土的兩顆牙化石,一顆是右上第三齒(M3)(野外號LW2)和一顆是左側下第一門齒(I1)(野外號LW3)。兩顆牙化石的石化程度較高,而且也比較粗壯。右M3的遠中近中徑爲98mm,頰長徑爲118mm,齒冠高舌側爲58mm,頰側高爲33mm,可見其磨損程度頗爲嚴重。齒冠面結構較複雜,卡氏尖明顯存在,溝紋也複雜,雖然由于磨損程度嚴重使個別地方已露水泥質,但餘留部分仍清晰可見。牙根分兩叉,近中要較遠中根弱些,兩者均稍向後彎曲,前者長134mm,後者長136mm。齒帶較發育。門齒齒冠高8mm,遠中近中徑爲64mm,頰長徑爲63mm,齒尖磨損嚴重,已呈一綫,中間沿脊和遠中沿脊都較發育,近中窩和遠中窩也明顯存在,故牙齒腹面(舌面)似呈鏟形。齒根長154mm。

  羅沙岩出土的牙齒與其他同期文化遺址出土的牙齒對比如下:

  表1 (單位:毫米)

  羅沙岩遺址出土的人牙化石,與其他文化遺址出土的牙齒化石對比可明顯地看出,年代相同的,其個體大小和紋、脊、尖結構上都差异很少。與早期遺址出土的人牙化石比,則明顯地表現出細小些,牙冠上的結構也顯得簡單些。與現代人相比,基本接近,這也許是更新世晚期人類的共同特徵。

  羅沙岩遺址出土的人牙化石,根據其同層位出土的動物化石牙齒用鈾系法測定的絕對年代距今79±15萬年(第四層)和224±016萬年前(第二層)。

  聯繫附近的峒中岩遺址和黃岩洞遺址出土的人牙化石(148±18萬年前)和頭骨化石(1193±02萬年前)來考慮,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封開漁澇地區,從距今148±18萬年到距今1193±02萬年這一段時期內,古人類在該地區都有活動,所以在相距不遠的幾個地點裏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物。如此密集而比較連續的材料的發現,對研究這一階段人類活動及其文化的發展是十分難得的。

  (三)動物化石及動物群

  羅沙岩遺址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十分豐富,種類很多。現根據鑒定結果,列于下表:

  靈長目  primpates

      安氏獼猴  Macaca anderssoni Schlosser, 1924

      丁氏獼猴  Rhinopithecus tingianus Mat.et Gran,1923

      獼猴  Macaca sp.

  食蟲目  Insectivora

      微尾鼩  Anonrosorex squamipes

      小麝鼩  Corcidura cf. rucsula

      長尾鼩  Chodsigoa sp.

  翼手目  Chiroptera

      大馬蹄蝠  Hipposideros cf. armiger

      中馬蹄蝠  Hipposideros cf.Larvatus

      高鼻菊蝠  Rhinoceros rex

      畢氏菊蝠  R. cf. pearsoni

      大耳菊蝠  R. macrotis

      鼠耳蝠    Myotis sp.

      蝙蝠(不定種)  Chiroptera indet.

  嚙齒類  Rodentia

      裏腹絨鼠  Eothenomys cf. melanogaster

      庫氏小鼠  Mus cookii

      卡氏小鼠  M. musculus

      大林姬鼠  Apodemus cf. peninsulae

      愛氏巨鼠  Leppoldamys edwardsi

      鼠科(未定種)  Muridae indet.

      掃尾豪猪  Atherurus sp.

      華南豪猪  Hystrix subaristata Swinboe. 1870

      竹鼠      Rhizomys sp.

  食肉目  Canivora

      大熊猫洞穴亞種  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ukalis Mat. Et Gran.,1923

      西藏黑熊  Ursus thibetnus Cuvier, 1823

      古爪哇豺  Coun javanicus antiquns Met.et Gran.,1923

      大靈猫  Viverra zibetha expectata Col. Et Hooi.,1953

      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Cuvier, 1825

      沙獾  Arctonys rostratus Mat. Et Gran.,1923

      虎  Panthera tigris L.,1758

      最後斑鬣狗  Crocuta ultima

      狐  Vulpes sp.

  長鼻目  Proboscidea

      東方劍齒象  Stegodon orientalis Owen, 1870

      納瑪象  Palaeoloxodon namadicus Fal. Et Cant.,1923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中國犀  Rhinoceros sinensis Owen, 1870

      華南巨貘  Megatapirus angustus Met. Et Gran.,1923

      犀  Rhinoceros sp.

  偶蹄目  Artiodactyla

      南方猪  Sus anotralis

      野猪  Sus sp.

      水鹿  Cervus (R.) uricolor kerr, 1792

      麂    Muntiacus sp.

      羊    Ovis sp.

      水牛  Bubalus sp.

      野牛  Bison sp.

  羅沙岩動物群的種類,由于單個牙齒化石多,有些種屬難于馬上定出,將留待專題討論。

  四、與周圍地區文化的對比研究

  在此之前我和我的同事在1991年已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曾經指出華南史前文化若干問題的思考,要想對華南及東南亞礫石石器爲代表的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就必須在材料不斷積累的基礎上建立起本區域整個史前時期的年代學序列。經過羅沙岩遺址的發掘,我們終于能够確立本地區由距今10年到2萬年的連續文化序列。這一文化序列的建立使我們有可能更全面地追溯時代的文化演變與區域間文化的聯繫。

  在上述羅沙岩遺址的第四層中,尚未有人工打制的石製品發現,但三顆人牙化石的發現(鈾系法測得:距今79±15萬年)及所具有的形態特徵不僅表示出這一階段封開灰岩地區化石人類的普遍存在(如峒中岩遺址絕對年代148±18萬年前的人牙化石),而且證明了它與活動于粵北地區的馬壩人(距今129±15萬年)的某種聯繫。我們相信,隨著化石材料發現的增多,這種聯繫所涉及的地域將更爲廣闊。

  羅沙岩第三層(距今48±05萬年)出土的礫石石製品代表著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特徵。它與廣西桂林寶積岩出土的以錘擊法單面加工製成的以砍砸器爲主的礫石石器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寶積岩上層年代爲24760±900B. P.,下層年代爲35600±1500B.P.,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末)。此外,羅沙岩第三層的石製品也基本上可以歸入黃岩洞出土的礫石文化的範疇之內。在東南亞大陸有準確絕對年代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首推在泰國南部發現年代的朗隆日遺址。該遺址下層的年代爲距今27000~30000年,出土石器中部分保留有自然礫石面,器物以製作良好的一面或兩面加工的石片石器爲主,外加少數的礫石工具。(2004年冬在香港深涌黃地峒遺址出土的那批石片可能也屬此列)。在東南亞島嶼區,這一時期的石器也是以石片工藝技術及少量的礫石工具及兩面加工的石核工具爲特徵。不難看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雖然華南的石器工業與東南亞的石器工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差异亦較大,這部分可能由于目前在東南亞島嶼區與泰國南部半島區發現的史前文化較偏重于對開闊地帶及沿海區域食物資源的獲取,而在華南的洞穴遺址中,人們主要依賴以砍砸性功能爲主的工具來獲取生活資料。

  可與羅沙岩第二層遺存相比較的人工製品廣泛發現于兩廣、湖南南部乃至雲貴高原。已有不少學者指出,這期處于更新世末期、全新世初期的文化代表著本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緩慢過渡的一個中間階段——中石器時代。兩廣屬于這一時期的遺存(年代大致介于距今2萬年~8千年之間)多發現于含豐富介殼的地層之中。石製品中除大量礫石打制石器外,還出現了少量局部磨制石器、穿孔石器與數量可觀的骨角器。根據我們先前的一項分析,隨著更新世最後一次冰期的結束,在華南亞熱帶地區曾經有一個降水相當充沛的時期,魚、貝類繁殖相當繁盛,這就促使當時的人類在自己的生計模式中强化了漁獵,幷逐步開始了植物、動物馴化過程。在兩廣代表此期文化的除羅沙岩、黃岩洞兩例外,還有陽春獨石仔、清塘吊珠岩、柳州白蓮洞中層、鯉魚嘴、柳江陳家岩、來賓蓋頭洞、崇左矮洞及裴文中先生早年在武鳴等地發現的若干洞穴遺址(可參看圖11-19)。在湖南南部道縣新近發現的洞穴遺址中出土的遺物也可以劃歸這一階段的範疇。此外,以打制礫石石器及大量角製品爲特徵的雲南蒙自馬鹿洞遺址,出土礫石石器的貴州織金猫猫洞遺址都與兩廣的中石器文化存在某種聯繫。

  屬于中石器文化時代的遺存是東南亞“和平文化”的主要內容。儘管研究者對“和平文化”的年代、內涵、分布地域仍有許多不同看法。但以礫石打制的盤狀器(有人稱“蘇門答臘式”石器)、礫石砍砸器、短斧等器物爲代表的石器工業確是大陸東南亞在新石器時代之前的主導性文化。與華南同期文化相似, 這一時期在東南亞史前居民中存在一種漁獵、采集、狩獵幷存的複合型經濟。對于某些植物的深入認識也使得人類可能開始馴化塊莖類、豆類、瓜果類植物。在東南亞屬于這一時期的主要遺址有越南河西宋桑、義安杭佐、寧平杭丹,泰國仙人洞、北碧考塔婁及甲米朗隆日上層等。按照童恩正與赫特勒(Karl Hutterer)的看法,南中國和東南亞北部的很多地區,其自然環境存在許多共同之處,正是這一相似的自然背景,解釋了它們的中石器時代文化相似的原因。東南亞與華南的文化共性包括:單面加工的礫石工具,由燧石、石英等打制的小石器、磨制的骨角器、刃部磨制技術、穿孔石器以及粗陶。除此之外,通過羅沙岩遺址的發掘,我們還可以看出,在整個華南與東南亞大陸區,能够建立起由距今10萬年到1萬年左右比較完整的文化發展序列的地區唯有西江流域的羅沙岩遺址一處。通過以上跨地區的橫向與縱向比較,我們不難發現,西江流域的石灰岩地區很可能是本地區一個重要的文化與技術傳播的中心。我們不贊同完全用傳播論的觀點來解釋區域間的文化相似性,因爲一種較成熟,經過長時間連續發展的石器工業,無疑可以在人們開發不同生態系統時加以靈活地運用。

  五、小結

  羅沙岩遺址發現和發掘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僅就目前初步的整理與分析,我們將其意義歸納成以下幾個方面:

  (一) 羅沙岩遺址是廣東地區第一個有明確層位和有絕對年代數據的舊石器文化地點。遺址的發掘與研究不僅證實廣東境內確有舊石器文化的存在,而且解决了黃岩洞遺址出土的礫石石器的年代問題,確認它也是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工製品,其絕對年代不僅可以達到原來只根據地層相對關係而估計的2萬年,而且可能會更早些。

  (二) 填補了廣東乃至整個嶺南地區從距今2萬年到10萬年這段時期史前文化的空白,建立起本地區的文化發展序列。在羅沙岩遺址發現以前,距今1萬年左右的文化遺址在兩廣、湖南、江西等地發現不少,10萬年以前的遺存也有發現,但處于兩者之間的這段時期則是一個缺環。羅沙岩遺址的發現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而且羅沙岩的材料還可以把過去孤立的峒中岩遺址(距今148±18萬年)、馬壩人遺址(距今129±15萬年)和黃岩洞遺址(距今193±02萬年)、廣西柳江人及最近湖南湘西發現的幾處文化連接起來,爲研究嶺南地區及至整個華南地區智人階段人類文化的系統演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這是長期以來人們期望解决而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問題。

  (三) 羅沙岩遺址的發掘爲解决華南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問題(即所謂中石器文化問題)準備了條件,幷對研究本地區與東南亞地區的文化關係提供了新的材料。與歐洲、華北典型的中石器遺存不同,從晚更新世到全新世早期,華南普遍存在著一套礫石石器。這是一套很具特色的礫石石器,它以單向加工、刃部陡直、石片疤呈複瓦狀排列的較大型礫石石器爲主。石製品表面多留有天然礫石面,無論打片或修理均用錘擊法進行,是一套適應于加工竹、木器工具的石器,它的分布可擴展到東南亞地區。已有不少學者指出,華南地區所謂中石器時期的文化特色就以這套礫石石器爲代表。所以,羅沙岩和黃岩洞遺址出土的大批材料將對解决華南地區新、舊石器文化的過渡問題很有幫助。更爲重要的是,這批資料與東南亞地區的山韋文化與和平文化都可以對比。

  (四) 羅沙岩動物群的發現爲系統研究大熊猫—劍齒象動物群積累了更多新材料。羅沙岩動物群的發現,是繼曲江羅坑桂龍岩動物群和靈溪暗岩動物群之後,又一次給大熊猫—劍齒象動物群增添了一批過去未發現的種屬,這無疑爲系統劃分這一動物群在不同時期的組合提供了更多新的材料。而且這一研究結果將會爲進一步研究這一地區生態環境變化提供物證。

  我們期望隨著對羅沙岩發掘材料的深入分析及相關遺址的發掘,我們對華南舊石器文化的認識將進一步深化。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