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東 海 走 廊——遠古人類遷移和分布的通道之一
一、問題的提出
人類起源與分布的問題,一直爲人們所關注,已有不少的著作論述過。迄今爲止,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類學家,雖然對人類起源問題還沒有一個十分肯定的答案。但都比較傾向于人類起源于赤道附近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看法。可是對于人類起源後向外遷移和分布問題則論述得較少,沒有明確的答案。
在廿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周口店北京猿人頭蓋骨發現後,曾被認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類,均是由此輻射發展而來的。後來,隨著更古老的爪哇人、元謀人以及東非和北非各地的人類化石不斷的發現,表明世界上當今分布于各大洲的所有居民的祖先幷非來自周口店,而更大的可能來自非洲和南亞地區。對于這樣的觀點,是否發現有可作爲證據的事實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古人類學者林一璞先生,1982年在他的著作《古人類遷移與金沙走廊》一文中明確地指出,無論人類起源的中心在什麽地方,元謀—金沙江河谷的這個盆地,是亞非間人類遷移到其他地區的中轉站和主要途徑之一,而且這種作用,早在170萬年前就已經存在。但是,到了中更新世時期,由于在亞洲西部已形成了世界屋脊,足以使東亞和北亞與外界的聯繫隔斷,在這種情况下,南亞和東亞的古人類向外遷移和分布的途徑又何在呢?這是本文需要討論的問題。
當前根據一些材料的揭示,我們已發現了東南沿海地區是人類向北遷移和分布的一個重要途徑,可以稱得上名副其實的“東海走廊”,古人類就是通過這條走廊而遷移和分布到東北亞各個角落,幷通過白令海峽而到達了美洲大陸。
二、人類遷移和分布的規律
迄今爲止,在我國長江以南地區,除了雲南地區已發現元謀人化石之外,在貴州地區還發現了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的觀音洞文化,再者就是近期在長江邊的三峽地區發現了聲稱屬于更新世早期人類化石。在安徽地區和南京發現的人類化石也屬于更新世早期的人類,而在東南沿海的兩廣、福建、浙江地區,早期的人類化石及其文化暫時還沒有發現。
不過時代較晚的人類化石和文化地點是相當豐富的。如著名的廣西柳江人和廣東馬壩人都發現于此。一直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河姆渡遺址,都是令人關注的。
不僅如此,在某些地區目前也露出了好的苗頭,如廣西百色右江流域的石器,廣東西江羅定的下山洞和北江曲江的桂龍岩,還有不久前在福建地區發現的一些地點,它們都是不可忽視之地點,進一步的工作必然有更大的發現。
過了長江,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化石目前發現的也不多,只有安徽地區的和縣人化石以及山東沂源人化石。再者就是在連接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的廟島群島上已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工具。到了遼東半島,在西海岸邊上的營口金牛山遺址中發現了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末的人類化石。再往北的就是本溪廟後山遺址的廟後山人化石了。這是時代較早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址沿東南沿海地區由南向北分布的一條軌迹。
如果連時代較晚一些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址也合起來考慮的話,則會出現新的情况。
我們曾對東北亞地區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分布特點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結果發現如下的特點:東北亞地區的古人類遺迹文化分布的特點基本上是從南往北、從西往東、從沿海往內陸,從低緯度地區往高緯度地區分布的。而且絕大多數的遺址都隨著河流水系的分布而分布。現以遼東和朝鮮兩半島遺址分布的情况加以說明。
在遼東半島,1933年楊鐘健先生等在旅大龍王塘附近公路旁紅土層中發現了兩件石英岩的石器,這裏地處遼東半島的西南岸,距渤海灣只有三公里左右。再往北就到了營口大石橋金牛山遺址,金牛山人頭骨1984年發現于此,這裏也處在遼東半島的西海岸,距渤海灣也不到十公里(最近處)。由此往北就是本溪山城子廟後山遺址,這裏除了發現廟後山人牙齒化石外,還有一批舊石器。該遺址雖然離海不近,最遠也不過140公里。座落在太子河支流湯河畔上。(亦有人稱海城河)。
在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交匯處,丹東東溝縣的前陽洞裏,于1982年發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少女頭骨化石,這裏距黃海北部灣只有十幾公里,離鴨綠江口也只有40公里。
在朝鮮半島上,情况有類似的地方,迄今爲止,從南到北分布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有:在1978年發現的、距漢城北面約50公里的京畿道全穀裏遺址。據日本學者測定的年代爲距今約30萬年左右。但根據研究者認爲,全穀裏遺址的年代應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末或舊石器時代中期早一階段。絕對年代上限可達125萬年,下限可達8萬年。該遺址座落在漣川郡漢灘江岸邊,距西海岸約40公里。
往北的另一個遺址就是1966年發掘的,在平壤市東南的祥原郡特別市三公里的祥原江邊上的黑隅裏遺址,該遺址位于大同江的支流南江畔,距西海岸約87公里。其年代爲舊石器時代早期,絕對年代約距今60-40萬年前。
下來一個遺址就是勝利山遺址,它在平安北道德川郡,座落在大同江畔,距西海岸僅70公里。在這裏發現了古人類臼齒化石,被命名爲德川人。年代據研究者認定大約爲距今15—4萬年。
再往北的遺址就是屬于舊石器中期的屈浦裏遺址。該遺址發現于1963年,位置在鹹興北鏡北道雄基郡。它的文化又稱屈浦文化,其中可分爲兩個文化層,第Ⅰ文化期層是屬于舊石器時代中期的,第Ⅱ文化期層則可能更晚些。此遺址距東海岸僅數公里。這裏已接近蘇聯的遠東地區。
從以上的材料可以看出,較早期的遺址確是大都分布在靠近黃海、渤海和東海大陸架的邊沿地區,而且大都靠近西海岸、分布趨勢是由南向北。另外,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遺址同樣都座落在大小河流的河畔上。實際情况與上述的規律相同。
遼東半島如此,在更往北的松遼平原地區和東西伯利亞地區又如何呢?
在廣闊的松遼平原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人類化石雖然不太多,但也有好幾處。從南往北計有,吉林安圖明月鎮,吉林榆樹周家油房,黑龍尖哈爾濱顧鄉屯,閻家崗子、黃山、龍江縣的景星、昂昂溪的大興屯、漠河老河溝、訥河清河屯、饒河小南山和呼瑪十八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只有閻家崗子可能屬于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址。早期的文化遺址目前一個也沒有發現。
在嚴寒的東西伯利亞地區,近十年來的考古發現確實不少,發表的材料也很多。其中以蘇聯科學院院士阿·巴·奧克拉德尼科夫的著作中所提及的材料比較集中,也比較具有代表性。研究者認爲,在西伯利亞地區,舊石器文化從早期到晚期同樣存在。屬于早期的地點有黑龍江上游的庫馬臘和結雅河水力發電廠、烏斯季托附近等地。還有1984年發現的雅庫特中部的季林格——尤裏亞赫村附近的地點。這些地點發現的礫石石器被他們稱爲“曙石器”。屬于舊石器中期的地點有庫馬臘上層,烏蘇裏斯克市(雙城子)到卡巴列洛諾,耶洛威公路四十裏處的奧西諾夫卡村附近小丘上的遺址,還有黑龍江中游的帕什科沃村以及興凱湖畔等地。
屬于晚期的有烏斯季諾卡村附近的塔杜霞河、緩芬河岸的臘茲多爾諾耶村等地。
再往東就到了和阿拉斯加遙遙相望的楚科奇半島,在那高爾呼姆河下游也有一個地點。但總的來說,遺址的分布越往北越稀少了。
從東西伯利亞的材料來看,似乎幷沒有反映出前面提及的分布特點。但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上述列舉的所有被稱爲“曙石器”的材料中,除石器之外既沒有談及石器出土的層位,也沒有引證同層位出土的動物化石,只根據石器的形態特徵和打制技術就確定他們是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顯然,這是不足爲據的。對打制石器年代的確定,如果只限于石器本身的器形和打制技術而論,那純粹是人爲的東西。因爲,一切打制石器脫離了地層關係,離開了伴生動物化石的證據都是不能說明任何問題的。所以把這些文化地點的年代劃歸舊石器時代早期是缺乏證據的。另外,古人類在用火問題仍未解决之前,能在這麽寒冷的地區生活也是難以想像的。除非人類用火的時間由十幾萬年前又往前推進到一百多萬年前,不然,以上的鑒定顯然是靠不住的。實際上,迄今爲止,世界上有關古人類用火的時代幷沒有超過一百萬年前。由此可見,人類化石遺址和文化地點的分布仍然是按照上述的規律進行的,越往北年代越晚,密度越稀。
這些特點又說明了人類起源的搖籃地不在緯度較高的地區,而在緯度較低的氣候更加溫暖的南部地區。所以古人類化石以及文化地點的分布呈現出上述特點和規律。
而這些特點和規律的形成,有賴于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的條件。如果沒有陸橋的存在,就不會産生上述的特點和規律。這證明了陸橋是人類遷移和分布的捷徑和橋梁。但陸橋的産生是和冰期的出現有密切關係的。由于當冰期到來之際,全球性的氣溫下降,降水量大大减少,在高山區和高緯度地區大面積的冰川複蓋,海水大幅度下撤,其下撤的深度最大可達110-160米之深。這樣,不少的大陸架地區和淺海地區就暴露出來,成了大陸和半島之間,大陸與島嶼之間的捷徑和橋梁,大陸上的大江大河在這個時候同樣也變得易于跨越,天塹變通途,方便和加速了人類遷移和分布的速度。由于冰期和間冰期的反復出現,所以人類遷移和分布出現了波浪式的重叠現象,在早期人類分布的地區同樣會有晚年代的人類遺址的存在。不過其密度仍然保持南密北稀,西密東稀(指海岸地區),低緯度密高緯度稀的規律,
也許有人會問,陸橋形成是否有證據?回答是肯定的。不少人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近年來不斷在渤海、黃海和東海大陸架上發現了完整的古生物化石(犀牛、猛獁象、馬鹿、野牛等),地質部門對東南沿海多次的海侵、海退都已研究清楚,幷瞭解到每次海侵和海退,都與每次全球性的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繫。這證明了大陸架確曾露出水面,陸橋確實存在,而且陸橋出現不止一次,一直到更新世晚期仍有出現。這就是造成人類遷移和分布呈現波浪重叠式的原因。
三、血緣關係的證據
在瞭解清楚古人類在東北亞地區的分布特徵和“東海走廊”客觀存在之後,很有必要進一步去尋找南、北人類的血緣關係的證據。只有這樣才能說明他們之間的真正關係。對此我們也已有所發現。
1982年,在丹東市、東溝縣前陽鄉山城子山的一個洞穴裏發現了一個較爲完整的人類頭骨化石,我們稱她爲前陽人。經研究,發現她屬于蒙古人種是無可置疑的,而且發現前陽人的下頜骨上升枝最小寬度比較小,左側爲33毫米。與東北亞和北美洲土著居民,特別是愛斯基摩人比較,相差甚大。如果再與南亞的人種比較,則出現异常的相似。關于較窄的下頜上升枝最小寬度與較寬的下頜上升枝最小寬度的人群比較(大家可看本書表一)。
由表一比較數字可以看出,東亞的北部和西部的下頜上升枝最小寬度的尺寸有由大向小變化的趨勢,丹東前陽人的下頜骨,就其上升枝最小寬度而言,明顯地落入東亞南部的人群的數值之中,而與北部的人群則相差太遠。所以我們認爲,如果不是偶然之故,不難設想丹東前陽人的淵源與其說是來自我國東北地區或華北地區,倒不如說來自我國華南一帶可能更有說服力。這個例子有很强的說服力,所以在若干篇文章中我都反復地引用它。
1980年在本溪廟後山遺址中所發現的人牙化石中,出自第9方第6層堆積中的那顆右下第一臼齒,其結構和有特點。它的齒根除了有顯著的三根外,還從遠中根舌側分出一根小的齒根;而且從X光透視照片中可以看出,該牙齒的牙髓腔比較發育,屬“牛齒”型齒。這兩個特徵在北方的蒙古人種中極爲少見,而在南方的蒙古人種中則極爲普遍(現在例外)。由此可見,這種現象不能說純屬偶然性。
安徽和縣猿人化石中不少特徵是更爲接近爪哇猿人的。如上臼齒的齒帶特徵,頰舌徑的大小,以及齒髓腔屬牛齒型,還有眶上圓枕和額鱗之間存在的眉脊上溝的特徵等等都是和南方的蒙古人種極爲相似,如果不能說和縣猿人在演化上與南方的蒙古人種有直接關係的話,起碼在系統演化上有著明顯的淵源關係。
此外,據瞭解山東沂源人的頭骨也有類似之特點。
在年代較晚的人類遷移和分布上同樣可以找到同樣的證據。1983年在臨近日本南段的沖繩縣的官古島的洞穴裏,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人類的頭骨和脊椎骨,這是由橫濱國大教授長谷川善爲首的調查團發現的,經研究後被認爲是二萬年前之物;而且這些人類化石的發現,加强了認爲日本人的祖先是從中國華南地區經沖繩帶來的看法。因爲這些人類化石的形態特徵與在中國廣西發現的柳江人化石極爲相似,所以很自然地引伸出上述的結論。不僅如此,連在靜岡縣引佐郡三日町發現的三日人(約二萬年前)、在愛知縣牛川町發現的“牛川人”化石、在大分縣、聖岳發現的“聖岳人”化石、以及在那霸市洞穴中發現的“山下洞人”(約32萬年前)和在沖繩本島南部相繼發現的“港川人”化石等等,都可以作爲“東海走廊”存在的佐證。
近期,我們有機會對廣西百色地區的打制石器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使我們感到驚訝的是,原來百色地區出土的礫石砍砸器和手斧等器物,它們無論在器形特徵、功能和打制技術上與朝鮮半島南部的全穀裏遺址出土的同類石製品是如此的相似,這不能不使人認爲,這兩處的文化在演化上可能存在某種聯繫。以上幾個典型例子我在《東北亞地區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分布特點初探》一文中曾較爲詳細地談及。
四、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毫不懷疑地相信,“東海走廊”是客觀存在的,古人類在靠近赤道附近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誕生後,即沿著一切可通行的渠道往外遷移和分布到可以生存的任何地區。“東海走廊”就是其中一條重要的通道,而且是東南亞通往東北亞最爲理想的捷徑。雖然在這條通道的某些路段上,如廣東、福建、浙江、江西等地,迄今仍未發現有舊石器時代各個不同階段的文化遺址或人類化石地點。只有零星地發現了一些個別地點和材料,但可以推斷,這只是暫時的現象,不久的將來可能會發現它們的系統踪迹的。因爲在這個地區裏,不僅具備了古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切必需條件,有充足的水源、豐富的動植物食物的來源和適宜的氣候環境。還有隨著每次冰期到來之際所提供的向外遷移和分布的捷徑——陸橋。所以,成爲古人類往北方各地和沿海島嶼分布的重要通道之一就很自然的了。
這個問題的解决,對于我們全面認識人類的起源和分布,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問題的解决都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