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東北亞地區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分布特點初探——東海走廊的佐證


  人類的起源與分布,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對這兩個問題,已有不少著作進行過論述。這是兩個彼此有必須聯繫的問題。世界上多數人類學家都比較傾向于人類起源于地球赤道附近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觀點。不過,某些學者出于某種原因而提出了异議,特別是在東北亞地區,問題更爲突出。對此,我們想通過對這一地區現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及其對文化布局的分析,初步探討東北亞地區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分布的特點及其規律,從而全面瞭解人類起源及其發展與分布。但限于水平,謬誤在所難免,請多多指正。

  一、從我國東北地區已發現的人類化石及其文化看舊石器時期東北亞地區人類分布的特點

  迄今爲止,東北三省地區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有如下一些:本溪廟後山遺址出土兩顆人牙化石,一段小孩股骨化石,還有在上部地層中出土的一塊幼兒頂骨化石和一根橈骨化石;營口大石橋金牛山遺址上部地層中出土的一段人上臂骨化石(遠端);還有1984年發現的金牛山人頭骨及部分股骨和肋條骨、椎骨等;喀左水泉鴿子洞出土的一顆小孩的前臼齒化石;建平南地鄉發現的人上臂骨化石;吉林安圖明月鎮石門村洞穴遺址中出土的一顆人牙化石;還有最近發現的東溝縣前陽一洞穴中出土的一個比較完整的人類頭骨化石。

  屬于舊石器文化遺址的地點有:金牛山遺址(圖28-33 )、廟後山遺址(圖34-42 )、海城孤山子青雲山仙人洞遺址(圖43-50 )、錦縣沈家台遺址、喀左水泉鴿子洞遺址(圖51-56)、淩源西八間房遺址(圖57-59 )、複縣古龍山遺址(圖60)、吉林安圖明月鎮洞穴遺址、黑龍江哈爾濱顧鄉屯黃山、榆樹周家油房(圖61-65),還有呼瑪十八站(圖66-68)、漠河老河溝、訥河縣清河屯(圖69-71)、饒河縣小南山、龍江縣景星,以及昂昂溪大興屯遺址等等。

  如果按時代劃分,屬于舊石器早期的有營口大石橋金牛山、本溪山城子廟後山,還有1933年楊鐘健先生等在旅大龍王塘附近公路旁紅土中發現的兩件石器。屬于舊石器中期的有喀左鴿子洞和廟後山遺址上部文化層。屬于舊石器晚期的有海城孤山子仙人洞(有可能更早些)、錦縣沈家台、複縣古龍山、建平南地鄉、吉林安圖明月鎮、撫松仙人洞榆樹大橋溝(圖72-74 )、吉林榆樹周家油房、黑龍江哈爾濱顧鄉屯黃山、呼瑪十八站、漠河老河溝、訥河清河屯、饒河小南山,還有遼寧淩源西八間房,閆家崗、碾子山(圖75-77)黑龍江龍江縣的景星,以及昂昂溪的大興屯遺址(圖78-80)等等。

  從分布的經緯度來看,舊石器早期的文化遺址迄今最北分布到北緯41°14′49″、東經124°07′50″(廟後山遺址)。而晚期的遺址迄今已經發現分布到北緯50°20′、東經125°20′(黑龍江呼瑪十八站)。如果把現在屬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扎賚諾爾也考慮在內,則西邊已到了東經117°20′。

  現在看來,不管其分布位置如何,或者其堆積環境是洞穴-裂隙堆積還是屬于階地洪坡積,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在大小河流之畔。主要分布在遼河、大淩河、小淩河、太子河、松花江、嫩江和黑龍江等幾條河流流域內。同時,時代較早的遺址距離現在的海岸綫都比較近,金牛山遺址距海不到十公里(最近處),龍王塘則更近,只有三公里左右。離海最遠的廟後山遺址也不過一百四十公里。如果從最近在東溝縣前陽一洞穴發現的人頭骨化石來看,則已接近海邊。這種現象幷非偶然,而是一個很值得考慮的問題。前一個時期在東溝縣大鹿島上發現一些石片,很象有人工加工痕迹。如果今後在地層上得到說明,則和山東省的廟島群島一樣,證明在黃海大陸架某些島嶼上確有較早期的石器文化的存在,說明在某次冰期期間,作爲黃海渤海大陸架上的一些島嶼早已成了古人類活動的場所。另一方面也有力地證明了,在冰期期間,大陸架確是古人類遷徙和分布的橋梁。

  二、從朝鮮半島已發現的人類化石及舊石器文化看東北亞地區古人類分布的特點

  迄今爲止,朝鮮半島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及其文化的地點從南到北都有,時代從早到晚一直延續著。據研究者認爲,屬于舊石器早期的遺址有1966年發掘的、在平壤市東南距祥原郡特別市三公里的祥原江邊上的黑隅裏遺址。那裏只出土舊石器和二十二種古動物化石。它的位置距大同江的支流南江約十七公里,距西海岸八十七公里左右。地理坐標爲東經126°7′、北緯38°45′。根據伴生動物群的種屬已定爲60-40萬年前。我們根據其出土石器的形狀和打制技術,以及其伴生動物群的組成成分來判斷,認爲其時代屬于30-20萬年前的可能性更大。屬于同一時期的還有1978年發現的、距漢城北面約五十公里的京畿道全穀裏遺址。據日本學者測定的年代爲距今約30萬年左右。它坐落在漣川郡漢灘江岸邊,地理坐標爲東經127°8′、北緯38°4′,距西海岸四十公里左右。屬于舊石器中期的有1963年發現 、1965年發掘的鹹興北鏡北道雄基郡屈浦裏遺址,稱屈浦文化第一期層(所謂窩棚遺址)。它的地理坐標是東經130°30′、北緯42°21′。距東海岸僅數公里。還有,1972-1973年在平安北道德川郡勝利山遺址出土的古人臼齒化石,命名爲德川人。這個地點的地理坐標是東經126°21′、北緯39°43′。在大同江畔,距西海岸70公里左右。研究者認爲距今十五至四萬年。

  屬于舊石器晚期的有勝利山洞穴遺址中與發現古人的臼齒不同的地層中發現了新人的下頜骨化石,命名爲“勝利山人”。還有這裏出土的命名爲屈浦文化第二期層的石器文化。研究者認爲距今四至三萬年前。這裏出土的石器的石料爲黑綠色的角葉岩和大理岩,還有石英岩,以及用“間接打法”和“壓削法”進行加工的石器。由此可見,較早期的遺址也同樣分布在靠近黃海、東海大陸架的邊沿地區,而且分布位置的經緯度比較低。另外,不管是哪個時期的遺址,同樣都坐落在大小河流的河畔,主要分布在大同江、漢江沿岸。此外,從遺址分布的趨勢來看,似乎是從西往東的,也就是來自黃海、東海的彼岸,所以古人類如果從陸橋上過來首先到達的自然是半島的西海岸,這種推測和目前已發現的遺址分布情况是一致的。

  三、從西伯利亞地區舊石器文化地點的發現來看東北亞地區古人類分布的特點

  關于在西伯利亞地區發現舊石器文化地點的報道材料不少,以蘇聯科學院院士阿·巴·奧克拉德尼科夫的著作中所提及的材料比較集中,也比較具有代表性。現根據他的材料來看看這一地區古人類分布的特點。

  他認爲在西伯利亞地區舊石器文化從早期到晚期同樣存在。屬于早期的地點在黑龍江上游的庫馬臘和結雅河水力發電廠、烏斯季·托附近等地。這些地點發現的礫石石器被他稱爲“曙石器”(也就是說這些石器是最早的古人類所製造的。這裏就是東北亞人類的搖籃)。

  屬于舊石器中期的地點有庫馬臘上層,烏蘇裏斯克市(雙城子)到卡巴列洛諾.耶洛威公路四十裏處的奧西諾夫卡村附近小丘上的遺址,黑龍江中游的比比科沃村,以及興凱湖畔等地。

  屬于晚期的有烏斯季諾卡村附近的塔杜霞河、綏芬河岸的臘茲多耳諾耶村等地。

  從經緯度上來看,他列舉的所有地點沒有一個不是在北緯52°附近的。而且被稱爲“曙石器”的材料,除石器本身之外,既沒有談及石器出土的層位,也沒有引證同層位出土的動物化石,只根據石器本身的形態特徵和打制技術就確定爲“曙石器”,顯然是不足爲據的。一切打制石器脫離了地層關係,離開了伴生動物化石的證據都是不能說明任何問題的。所以說這種命名很不令人信服。在這裏,我們暫且不去分析它。先分析他所列舉的所有舊石器文化地點的分布特點。

  仔細一看,絕大多數的遺址都集中在各大小河流的附近,遺址廣泛分布在從貝加爾湖以東一直到太平洋沿岸這一廣闊的地區(即東經130°-147°區間),而且以靠近海岸綫地區比較密集,一直往白令海峽方向伸延。目前,和阿拉斯加遙遙相望的楚科奇半島上僅次于高爾呼姆河下游的地方,已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同時在薩哈林島上的西南海岸地區,也發現了若干個舊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但總的來說,越往北遺址的分布越稀少。

  四、小結

  從上述三個地區的古人類化石及其文化分布的情况可以看出,東北亞地區的古人類分布的特點基本是從南往北,從西往東,從沿海往內陸,從低緯度地區往高緯度地區分布的,而且絕大多數的遺址都隨著河流水系的分布而分布。

  這些特點說明如下問題。

  第一,進一步說明了人類起源的搖籃地區不在處于緯度較高的東北亞地區,而在緯度較低氣候溫暖的南部地區。因爲如果東北亞地區也是人類起源的搖籃地區之一的話,那麽古人類化石及其文化分布的特點就不可能表現出從南往北、從低緯度往高緯度地區分布這一明顯特點,而應該是呈現出一種放射狀的分布狀態,但事實上沒有任何這種迹象。迄今爲止,東北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址,根據古地磁測定,也不超過30-40萬年(廟後山)。

  至于奧克拉尼科夫提出的在黑龍江和結雅河流域發現了“曙石器”這一問題,我們認爲是不可能的。除了他本身分布的材料幷不能說明它是“曙石器”外,更重要的理由是:不具備人類起源的地理條件。衆所周知,第四紀地史最大的標志是冰川的出現和人類的誕生。雖然目前還不能絕對肯定這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但起碼可以說影響是巨大的,也就是說當全球性的冰期出現時,氣候周期性冷熱變化的發生,對人類的起源、生存、發展與分布自然會有極大的影響。影響效果對于處在緯度較高、冰川覆蓋面積較大、溫差變化幅度較大的東北亞地區更爲顯著。所以不可想像早期的古人類,在當時還沒有掌握和大自然鬥爭的有力武器——火的情况下,能有效地抵禦冰期到來之際在高緯度的東北亞地區所出現的嚴寒。既然連最起碼的生存條件都保證不了,那麽人類的生産勞動和生活又從何談起呢?因此人類不可能起源于此,早期猿人早期直立人階段的人類也不可能生活在此,所以這“曙石器”也不可能出現于此。

  第二,以上材料說明陸橋是人類分布和遷徙的捷徑和橋梁,因爲我們從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上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及其文化地點分布特點可以看出,它有從西往東的特點。如果完全依靠陸路遷徙和分布的話,這兩個半島的遺址的時代應該是北早南晚,絕不可能出現西早東晚的現象。所以形成這種由西向東分布的局面,我們認爲唯一的解釋,就是早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末,南亞大陸的早期人類就可以漂洋過海了,但他們不是乘坐獨木舟,而是幾次冰期作用給他們創造了由陸路遷徙的可能。當冰期到來之際,全球性的氣溫下降,降水量大大减少,在高山區和高緯度地區大面積的冰川覆蓋,海水大幅度下降(撤),下撤的深度可達一百至一百六十米。這樣,就有不少的大陸架地區和淺海地區暴露出來,成了大陸和半島之間、大陸與島嶼之間的橋梁(圖81)。古人類就通過這些捷徑分布到一些半島和島嶼上來。如果以上的分析無誤,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古人類就是由大陸的南部通過陸橋到達西半島的,首先到達的當然是它的西海岸,所以形成了上述布局。

  也許有人會問,陸橋形成的理論有何證據?不少人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可喜的成果。我們認爲近幾年來不斷在渤海和黃海、東海大陸架上發現了完整的古生物化石(犀牛、猛獁象、馬鹿等)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證明大陸架確實曾暴露出水面,陸橋確曾存在。對于這些陸橋出現的次數和時間,由于研究程度的差异各說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陸橋出現不止一次,一直到更新世晚期仍然存在。形成了在半島的西海岸地區,同樣有時代較晚的人類遺址存在的現象。證明古人類向東北亞區遷徙,不是一次完成,而是波浪式多次向前推進的。

  第三,這些特點說明了人類的分布與水系的分布關係密切。我們認爲這種現象是必然的。因爲舊石器時期人類對水有極大的依賴性, 爲了生存必須緊靠水系。在那個時期,連最簡單的盛水工具也不容易獲得的情况下,只好依靠天然保存的水。能保存水的天然容器無非就是沼澤、湖泊和江河,所以古人類必須在這些天然的“大水缸”周圍生活。

  不僅如此,凡是有水的地方,不管在水裏或在水的周圍地區都蘊藏著豐富的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古人類可以在水裏捕獲各種魚類,采集各種貝類,以及其他可供食用的水生生物。在水草豐盛的地區,往往栖息著各種草食動物。這些動物成了古人類理想的狩獵對象和主要的肉食來源。

  再則,由于流水的作用,在大小河流的河灘地上,流水給古人類帶來了大量的各種石質堅硬的石料。這是製造石器的好原料。所以人類從誕生那天開始,就和水直接或間接地發生著密切的關係。這是人類的分布隨著水系的分布而分布的主要原因。

  同樣,在一些沿海地區,人類分布點也比內陸地區顯得密集些,其原因也在于此。

  以上的特點和規律在整個人類起源、分布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人類的生産活動和生活也長時期地受到這些規律的影響。只有到了人類完全掌握了火的使用後,才進一步突破了這些自然規律的約束,逐漸地分布到地球各個角落去,成了大自然的主人。今天來研究和總結這些特點和規律,對我們正確地認識人類的起源與分布,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問題是有幫助的。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