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化與旅游的泛泛談


  一、從澳門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談起

  前不久我看到了經過九届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的新《文物保護法》。條例規定,如果歷史文化名城的布局、環境、歷史風貌等方面,遭到嚴重破壞的時候,可由國務院撤銷其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幷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言下之意,從此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不是“終身制”了。新的《文物保護法》對“歷史文化名城”實行動態管理,而評定歷史文化名城時,其主要根據的條件是,城市的布局、環境、歷史風貌三大方面。現在我們不妨按這三大條件來看看,澳門有哪些是符合條件的。如果這個問題解决了,届時申請世界文化遺産就順理成章了。

  (一)城市的布局

  任何一個城市發展到今天都有一個它原來的布局,澳門發展到今天就是有一個半島加上兩個已經用橋連起來的氹仔、路環兩島,好像一個耳環和兩串珠一樣。回歸前,澳門市區的發展基本上都在澳門半島上,現在由于建了澳氹大橋、友誼大橋,以及海堤公路,把氹仔、路環島兩島都連起來,這樣,氹仔、路環兩島的利用就可以更好的考慮。但不管怎麽說,整個澳門地區的面積也不過17平方公里,近年來填海工程搞了不少面積,也只有23平方公里,總的來說,地方少,來得珍貴。但地方小也有好處,利用起來好布置,我對澳門雖然不能說瞭解,但走馬觀花的各地都跑了一圈,給我的印象是:簡單、純樸、集中,說它簡單就是這麽三大塊;說它純樸是它的城市面貌還是老的保留得多,原來的樣子還在,狹窄的街道、矮矮的房子,民風古樸。說它集中,基本上許多歷史文化遺迹、古建築都集中在澳門半島上,而且集中在幾小塊地方。就算您們最後確定拿來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12項文化地點來說,也就是從媽閣斜巷一直往大三巴斜巷方向走,最後達到了白鴿巢前地。尤其是在大三巴遺址前前後後周圍一圈地區,就有中國最早的修道院、最早的洋學堂(大學)、護士學院、翻譯館、鉛字鑄版印刷所,還有當年傳教士的墓地,葡萄牙士兵的營房等等。雖然不少已經不在了,只留下一些土坑和文字標記。但我相信,這些建築的文字資料甚至設計資料要找恐怕也能找到,我想,如果不能全部修復,挑一些主要的修復起來也是有意義的,至于周圍的環境,要全部恢復是不可能的,可適當地選擇性地加以拆除或穿衣戴帽,去年廣州市爲了全運會在主要街道搞了個穿衣戴帽,結果對廣州市整個市容的改觀十分有效,而且這種改觀不是臨時性的,是相對長久性的。例如,廣州過去的十三行和沙面那裏沒有穿衣戴帽之前,亂七八糟,一點過去十三行的樣子也看不到,這次搞了個穿衣戴帽,按照過去的樣子,加以裝修,結果花錢不多,但原貌基本恢復起來,在此過程中拆遷的、動大手術建築物很少,大受老百姓歡迎,政府花錢也少。此例子可否供澳門處理城市市容時參考?

  至于整個城市的布局,我看,先要確立澳門這個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澳門大學程惕潔先生在他的論文中講到,澳門各界對于如何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傷腦筋。許多專家主張,澳門應該創造條件,逐步擺脫依靠博彩娛樂業的單一經濟模式,朝綜合性文化旅游和會展中心模式發展,要建設文化澳門,這種觀點我認爲基本是對的,但關鍵問題在兩點,一個是單一經濟,一個是綜合經濟性發展,不用講,單一經濟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好的,不可能長久維持的,澳門的博彩娛樂業在東方地區是有名的,澳門發展到今天是否是單一的經濟模式?在博彩娛樂業發展的同時,綜合服務業是否也一樣發展起來?如果沒有,原因又在哪里?如果說要朝綜合性文化旅游和會展中心的模式發展,要建設文化澳門,我們首先就要問,條件有哪些?是否具備了?不够又如何補?如果這些問題弄清楚了,我認爲問題就好辦。

  有人說,澳門地方雖小,但有悠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豐富的文物古迹和獨特的人文景觀,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産應該在文化澳門的規劃中占據突出的地位。這種講法很有道理,也就是我前面講到三大特點中的一個,就是集中,整個集中,部分也集中,作爲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布局來講,這是符合要求的。

  當然,如果從今後的城市布局來講,我覺得博彩娛樂業最好集中南移到氹仔或路環島上,澳門半島要維持它的純樸古典性,兩個小島可集中搞點現代化的建築,博彩業躋身于此比較合適。

  (二)環境

  環境方面我的理解是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澳門的自然環境在座的各位可能比我熟悉得多,海島風光在這裏是不錯的,但要形成一個大環境仍需加大力度,綠化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不能不大力搞,這裏颱風多,年年都有,高大的林木不宜栽種,但一些形成一個灌木叢式的樹種和大面積草地是可以種植的。澳門的海灣很美,但海灘是沙灘的少,泥灘的多,在路環島南面還是有些沙灘是很美的,可以開發成海水泳場和開展一些海上娛樂活動。廣州現有一項珠江游很吸引旅客,有白天游和晚上游,白天游可以看廣州市容,晚上游可以看珠江兩岸燈火。如果澳門一岸兩島的邊沿區加以適當的裝潢和包裝,來個環澳游,也很美,很有意義。澳門南邊伶丁洋上小島星羅棋布,是否有些地方海水不太深,而海水的能見度也不錯,在海底上長有一些珊瑚和水草魚類,在這裏我們不妨可以組織觀賞活動,把這些地方建成一個海上公園,讓旅客觀光游看。廣東徐聞就有這麽一個珊瑚公園。香港屯門小欖海水淡化廠那裏,他們搞了一個跳蚤市場,還帶有海邊釣魚、小賽車場、出海看白海豚、野外燒烤等等。沿著海邊搞得非常熱鬧,形成了香港旅游的一個亮點。投資不大,收效很快,而且給堤岸的人增加就業機會,在澳門的氹仔和路環島上是否也可以開發一個這樣的地點?從資料上看到,澳門特區政府準備在路環島上興建一個大型的“媽祖文化村”,方案包括幾座不同的廟宇,和十幾家餐館及娛樂場,還修上山索道,如果真有此事,我覺得,修一個大型的娛樂場,是綜合性的我贊成,把它建成東方的拉斯維加斯。甚至連跑狗場,以及其他一些與博彩業有關的娛樂都集中起來配以優質的服務行業,我認爲這非常好,與其他宗教文化,古建文化,甚至于茶文化,民俗文化等弄在一起更好。以上說的是大環境中的自然環境。

  下來還得談談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中很重要的一方面,這涉及到社會風氣、社會治安、居民素質、小環境的治理等等。如果一個城市的風氣烏七八糟,社會治安很緊張,城裏的居民連較好的禮貌也不懂,小環境的治理也不重視,這樣的城市還能稱得上文化名城嗎?依我看,澳門這個城市地方雖然小一點,街道窄窄的,井井有條,(起碼說大部分是這樣),回歸後,社會治安也逐漸好起來,這裏的居民和香港那邊差不多。有公德心,待人很有禮貌(特別是土住居民,新移民中有些不好,他們把文革時一些不好的東西帶來了。但這不是主流,主流是本土居民)衛生也搞得不錯,但局部的小環境,不能不說有待加强和改善,例如大名鼎鼎的“媽祖廟”的周圍環境衛生和蓮峰廟這麽大的一個地方,連個像樣的洗手間都沒有。另外,大部分的廟宇裏供的神都是綜合的,年代不同,種類不同,派系不同,這一切都不要緊,這可以理解爲宗教信仰的包容共濟,正是澳門文化特點中的一個,但是在每個神面前,它的神座,它前方的神台以及配套設施,按理都應按這位神的時代特點、身份而供奉。有人會說,天長日久,有些設施壞了,維修時又找不到內行人指點應該做成啥樣,往往隨便就安上一個神台,一張椅子就算了,所以讓人看了,不知道供奉的這個神到底是哪個時代的神仙,有點四不象。古建築也一樣,例如,現在已維修得差不多的鄭家大屋,外殼土建已建得差不多了,而裏面的設施呢,是否也已清清楚楚得按原來的設施加以布置?鄭家大屋是什麽年代的古建築?它裏面的設施一定要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是明代或清代的,這必須弄清楚。大廳、天井、厨房、客房、書房和主人房的布置都會不同的,如果有照片這是最好不過的了,如果沒有就應請內行人指點一下。不能搞出明代時期擺清代或現在的東西,山墻、影壁和屏風等等都應按時代加以設置。類似這樣的事很多,我們坐在這裏說起來容易,澳門特區政府做起來就有一定困難,但這一切都是必須要做的,這是起碼的要求,所以不能不作。以上講的是有關環境方面的問題。

  (三)歷史風貌

  對澳門來講,歷史風貌方面條件是滿好的,很有特色。我們雖然無法和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這些城市來比,動不動就是多少個朝代的皇都,有多少多少的皇陵。這些我們澳門都沒有,如果說和皇帝拉得上關係得,就是南京皇朝即將滅亡時,端宗皇帝曾到過澳門。除此之外,就沒有了。但澳門有的是,在16世紀至18世紀時期,成爲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是東西文化包容、融合的典範。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上,有過僅有幾次文化交流高潮中他是最後的一次,是延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也是內涵最豐富的一次,所以是最重要的一次。不僅如此,這次東西文化交流對中國後來的民族革命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爲無論中國資産階級的改良派或者革命派都利用過澳門這個地方作爲他們的基地,進行活動。所以今天在澳門留下許多可以作爲上述歷史時代標志的遺迹和遺物,這些文化遺物只有澳門有,別的地方是沒有的,這就構成了澳門特區特殊的歷史風貌。過去幾年來,您們經過挑選作爲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12處文化點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甚至連第一批公布的18個古建築物也很不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別的文物點也很有價值的,如大名鼎鼎的蓮峰廟和“國父紀念館”(即原盧夫人寓所)等等。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保護好這個歷史風貌,隨著現代化都市的建設,免不了會觸動了這些古老的建築物,只有保護好了才能談得上利用它。所以,歸根到底還涉及到一個城市規劃問題,澳門這三大塊地方您如何布局就看澳門特區政府了,別人是干預不了。總的原則是:老的要保留,新的要建設,又要考慮到國計民生,經濟發展。怎麽辦?我認爲,只要尊重歷史,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地處理,這樣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就一定能成功的!成爲世界文化遺産也不難。

  二、關于旅游資源開發切入點的選擇

  自從溫家寶總理到香港視察,提出要加强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使雙方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個互相拉動的作用,後來又以正式文件確定下來。各地在此精神的鼓舞下,聞風而動,尤其是旅游部門更加是一馬當先地跑在各行業的最前面,都希望把本地區的旅游業搞得更加繁榮興旺。搞旅游要有資源,有資源就要想辦法開發好。旅游資源有多方面的,有歷史文化資源,有生態文化資源,有人文景觀資源,有飲食文化資源等等。這些資源在我們今天在座的四省一區(廣東、雲南、貴州、四川和廣東)中是相當豐富的,關鍵問題是,如何來開發,不是想開發就能開發,也不是開發了就一定能開發好。前不久,爲了籌備2005年在廣西桂林市召開的《文化與旅游》國際學術研討會,我們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受籌委會的委托,派出一批專家學者帶著問題,到桂林市、靈川、臨桂、陽朔、恭城和興安等地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考察,又結合我們過去曾調查過的廣東封開小桂林、肇慶七星岩、英德寶晶宮、仙橋地下河、陽春的靈宵岩等旅游區作對比。就發現了如下一些問題:

  我們認爲有旅游資源不等于馬上可以開發好,要開發好首先要選好切入點。衆所周知,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不少,大家都想開發,但要開發好,不是一哄而上就可以的,要有一個好的切入點,選切入點要講究條件的,條件又分主次,我現在講的是主要的、也是最起碼的,這是硬件。

  第一個條件是要有資源,不管是歷史文化的或生態自然的,您首先要占有這些資源,而且這種資源一定要比較豐富,不是孤立的。例如,廣東四大名園:順德的青輝園、東莞的可園、番禺的余陰山房、佛山的梁園,名氣很大,但相當單薄,如果不與其它景點串聯起來開發,就難成氣候,還不如現在人氣很旺的番禺寶墨園。但不管怎麽說有了資源總比沒有的好,就像要煮飯首先要有米一樣。

  第二個條件是當地各級領導重視和群衆積極才行,這是軟件。單有上級領導重視而基層領導不重視,或者單有基層領導重視而上級領導不重視都不行。例如,廣東英德市,市一級領導很希望通過開發英德市的旅游資源把英德市的經濟帶動起來。英德市的旅游資源的確很豐富,頗有名氣的有寶晶宮、英西峰林、仙橋地下河、通天岩、長湖等等,還有不少是處女地未被開發的, 例如,石門台原始森林、乳源大峽?下半部、橫石塘熱水湯、枇杷山龍眼園等等都是相當不錯的,很有開發的價值。但眼前缺乏的就是兩個積極性和合理的科學的開發,群衆的積極性來源于經濟利益,特別是貧困地區。因此,在開發當地的旅游資源時,首先要照顧到當地群衆的利益,不能損害他們,但在注意到照顧群衆利益的同時又要考慮到國家的利益。要對國家資源進行科學的開發,不能濫開發,不能無止境的惡性開發,例如英德地下河風景區的枇杷山,那裏有一個枇杷形的山頭,是石灰岩的,在岩石縫裏長了200多棵龍眼樹(桂元肉那種),它的果實不大但很有蜜糖味,這是一絕。旁邊還有三個非常漂亮的山洞,裏面的石鐘乳保存得很好,值得一看,百姓稱三星宮,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資源,但基層鎮政府窮得沒有積極性,村民有積極性,自己集資來開發,但缺乏科學指導,而且資金有限,最起碼的安全設施也沒有,以爲只要把洞口打開,讓人進去玩就可以收錢,結果缺乏管理,急于賺錢,任由觀衆連看帶拿,開張不到三個多月,洞裏面被破壞的差不多,後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少,爲了找回集資款,只好開發者也當起破壞者,把洞裏好看的石鐘乳打下來拿去賣錢,直到市政府知道事態嚴重後才加以禁止。大家看,好端端的一處旅游景點就這樣被人爲破壞了,多可惜呀!這類事情各地都有不在少數。另方面,如果只有旅游資源,哪怕是現成的,但領導不重視也是無濟于事。同樣是廣東英德市,事過境遷,上一届的市領導很重視文化建設,爲了開發好旅游資源,及時抓住最新發現的嶺南地區最早的水稻起源的牛欄洞遺址建設,建立起一個頗具規模的陳列館作爲一個旅游點對外開放,但換了領導班子後, 陳列館關了門, 遺址的鐵門也讓人偷去了, 遺址無人看管,任人進出,洞內的遺迹已受到嚴重的破壞。所以我們講兩個積極性如何發揮要有一個正確指導思想,聽起來這句話很老土,但現實講法是要求我們要有現代科學的經濟觀點,要學會與時俱進。

  第三個條件是善于不斷總結經驗,推陳出新,從古到今人們都說,萬事開頭難,這是一句大實話。搞旅游資源開發也要善于不斷總結經驗,開始時沒經驗可能走些彎路,但我們不能老走彎路,要多走直路,要從經驗中找出路子來,在此不妨舉個例子,全中國從南到北,從北京周口店上房山洞穴一直到廣西的蘆笛岩,只要您進岩洞參觀,沒有哪個景點不用古典神話的故事來形容和介紹溶洞裏千姿百態的景色的,幾十年不變,沒有新意,到今天這巳經遠遠不够了。游客希望得到更多的帶科學性的解釋,能學到更多的科普知識和對大自然真實的瞭解。這是時代前進的步伐,我們要跟上它,就要不斷更新觀念,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更新景點的面貌,使它永遠都能與時俱進。比如,過去的展覽館,稍加一些輔助展品已覺得很有創意。今天,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就要求用聲、光、電來製造理想的效果。我們講,現代游山玩水也要帶著文化,要講究文化氛圍,旅游業要用科學技術和文化來包裝、配套。過去景點的簡單包裝和單薄的文化沉澱已不適合現代社會的要求,人們要求改變,要改變不是一下子說變就能變的,必須在不斷實踐中學習和總結經驗,單純吃老本是不行的,一定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在實踐中創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搞好旅游資源的開發,才能準確地選擇好旅游資源開發的切入點。切入點選對了經驗也會來的,這樣就能帶動一個省乃至推動一個地區的旅游業的發展,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繁榮。

  三、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

  爲什麽我們會這樣說?衆所周知,簡單地來說,旅游就是吃、喝、玩、樂,而旅游業就是經營吃、喝、玩、樂。吃是飲食文化;喝是酒文化和茶文化;玩有山水文化、影視文化、家居文化、體育文化,還有娛樂文化。樂中還有一些特殊的博彩文化和性文化。我們可以說,人世間絕大部分的東西和事情都和文化拉上關係。旅游業的經營就是對這些文化的經營。經營得好壞全靠對這些文化的理解、包裝和利用的程度而定,因爲當今世界,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類對自己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旅游過程中,對文化享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樣一來,供求兩方面的相互拉動和促進,使對文化的要求和瞭解更爲深入,不能停留在好奇、新鮮、刺激這一層次,而要求有更深層次的文化韵味,談古論今。不僅如此,更高的是到星球外去探密。所以,沒有文化內涵的旅游業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文化底蘊越深遠,旅游業就越有生命力,而且這種生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類文化素質的提高而變得更加强勁。因此,我們從事旅游資源開發時必須認識到文化在旅游業中的重要性。從而把握其尺度,這是我們取得成功之道。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