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順德麻祖崗遺址調查與勘探工作報告
董 平(董平,佛山市順德區博物館。)
【中文摘要】通過對順德區龍江鎮麻祖崗遺址的調查和勘探,對該遺址的文化内涵和地層堆積有了初步瞭解和認識,勘探發現了商時期文化層,出土一批商時期陶器殘片和石器。據初步觀察,這批遺物與佛山河宕遺址大體同時,應同屬一個考古學文化。
【關鍵詞】順德區 考古遺址 商時期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 and prospecting in Mazugang site in Shunde District, preliminary acknowledgement abou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accumulation of layers had been achieved. Layer of Shang Dynasty was found and a number of pottery fragments and stone implements of Shang were unearthed. These findings were similar with those found in Hedang site in Foshan, which might belong to the same culture in archaeology.
Key words: Shunde District archaeological site Shang period
一、概 况
麻祖崗遺址位於順德區大良約28公里的龍江鎮龍田村西部。麻祖崗遺址是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一處低矮的小山丘,因當地居民平整土地或取土,遺址損壞較嚴重。山丘中部高地建有民房,斷崖下面已變成平地,相對位置高度爲4.0米,崗丘爲大致呈南北走向的橢圓形。南、東、北面被菜地、魚塘圍遶,遺址的西邊約50米處,西江支流甘竹溪自北向南流過。該遺址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環境十分適於人類活動。2008年3月,順德區文物普查隊在進行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發現了該遺址。爲進一步探明遺址的文化内涵、性質與年代,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順德區文物普查隊派出專業人員,於2008年9月5日~12日,對該遺址範圍及地層關係進行科學的調查勘探,采集和出土了一批商時期的陶器、陶片和石器。
二、工作方法
爲了使文物普查調查工作盡可能的獲得古代遺存信息和記録表述方便,我們在遺址的西南角建立遺址調查,確定探區的坐標基點,以探溝的形式來瞭解、掌握其範圍及層位關係。共布探溝三條(20.5平方米)。
遺址代號由發掘年份、縣(區)、鎮、村或遺址名稱之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組成(順德、龍江鎮、麻祖崗遺址即08SLM)。探溝以遺址西南角爲坐標基點,逐次統一編號。探溝面積因各自地勢、地形等情况的不同而面積不等。方向正北。
本次工作嚴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規程》的要求,自上而下由晚及早逐層清理。根據土質、土色及出土包含物等的區别劃分地層和各遺迹單位,以及相互的叠壓和打破關係,按單位分别收集各種出土文化遺物,用照相、繪圖和文字記録等科學的方法收集各種調查資料,記録遺存的本來面貌。
三、主要收穫
(一)地層堆積
該遺址的地層堆積情况,按其探溝序號將各自探溝發掘情况分别叙述如下:
1. 08SLMTG1
該探溝位於該遺址的南部,向北14.5米處鄰近08SLMTG2,面積爲8平方米。方向爲南北向。自上而下只分三層,現以探溝的西壁爲例:
第① 層,分①a、①b兩個小層,以下對其分開叙述。
①a層,厚6~12厘米。即現代耕土層,地勢較平坦,土質鬆軟,土色爲灰黑色,出土包含物豐富且分布散亂,有石塊、青花瓷片、青黄釉瓷片、陶片及大量的植物根莖等。
①b層,距地表深6~120、厚16~110厘米。土質鬆軟,夾雜深黑色淤泥和淺黄色砂石塊。深灰色花土。包含物豐富,且分佈雜亂,有磚、石塊、青花瓷片、黑釉瓷片、貝殻碎片、繩紋灰陶片、塑料紙及少量的雜草根莖等。該層因地勢不平,自西向東堆積逐漸增厚至陡坡狀分佈,從其堆積及出土包含物等方面推測該層應爲現代當地居民修砌魚塘邊沿而作的鋪墊層。
第②層,距地表深20~130、厚10~90厘米。土質較緊密,土色呈淺黄色。出土包含較少,且分佈零散。僅在該層靠下部分發現少量的青白釉瓷片,灰色厚胎素面陶片和零星的碳粒等。該層以斷崖狀分佈於探溝的西北角,形成方式屬山坡因水土流失冲積而成,爲近現代地層。
第③層,深度爲距地表100~150、厚32~48厘米。土質較緊,土色呈灰黑色,出土包含物豐富,且分佈雜亂。有石塊、淺黄釉瓷片、青黄釉瓷片、黑皮厚胎陶片、瓷碗底、罐口、灰色陶片、碳粒等。陶片紋飾有繩紋、菱格紋、戳印紋、弦紋、菱格凸點紋、方格紋等。該層因距水平面較近,探溝内大面積積水。應屬唐宋時期的地層堆積,其中包含有商時期與漢代的遺物。
第③層下已進入淺黄色風化的砂石層,爲生土層。
2. 08SLMTG2:
該探溝位於麻祖崗遺址的中部,向南14.5米處與08SLMTG1相鄰,向北10.0米處與08SLMTG3相鄰,面積爲8平方米,正南北方向,自上而下共劃分爲四層。
上而下共劃分四層,現以探溝東壁爲例,詳情如下:
第①層,即現代耕土層。可細分爲①a, ①b兩層。①b層較薄,厚4~16厘米。主要分佈於探溝西南部,含有較多的風化石塊,土色泛白,並不見於東壁。兩層差异並不是很大,可統歸於一層。而這裏所叙説的第①層即爲①a層,厚22~44厘米。土質疏鬆,土色爲灰黑色。包含物豐富,且分佈雜亂,有石塊、陶片、青花瓷片、青黄釉瓷片及大量的植物根莖等。該層爲現代耕作面,地勢稍平坦。
第②層,距地表深24~56、厚2~28厘米。土質較緊密,土色呈淺黄色,出土包含物較少。僅在該層的下半部分零散得發現少量的灰色繩紋陶片、素面灰陶片、碳粒等。該層主要分佈於探溝的南部。自南向北逐漸變淺直至消失。屬因山體水土流失而形成的近代冲積層。
第③層,距地表深33~74、厚2~40厘米。土質稍密,土色爲灰黑色。出土包含物豐富且分佈雜亂,有碎石塊、青黄色釉瓷片、青白色瓷片、黑釉瓷片、方格紋陶片、灰陶片、貝殻等。陶片紋飾,以素面居多,繩紋、菱格紋次之。該層主要分佈於探溝的北部,自南向北逐漸增厚,大致呈緩坡狀分佈。從其層位叠壓關係及出土包含物等推測該層應爲唐宋時期的地層堆積,其中包含有商時期的遺物。
第④層,距地表深56~92、厚2~36厘米。土質較緊密,夾雜大量淺黄色砂石塊,土色呈黄褐色。包含物較少,且分布散亂,有石塊、陶片、碳粒等。陶片顔色有灰色、黑色、褐色等。分泥質、夾砂兩種。陶片紋飾有菱格紋、繩紋、菱格凸點紋、籃紋、卷雲紋、複綫菱格紋等。該層主要分佈在探溝的南部,自北向南逐漸增厚,大致呈緩坡狀分佈。從其層位叠壓及出土包含物等推測該層應屬商時期的地層堆積。
第④層下已進入淺黄色風化的砂石層,即已到生土層。
3. 08SLMTG3
該探溝位於遺址的中部,向南10.0米處與08SLMTG2相鄰,面積4.5平方米。東西走向,自上而下共分二層,現以探溝北壁爲例,詳情如下:
第①層,厚27~74厘米,土質鬆軟,土質呈灰黑色。出土包含物豐富,且分佈雜亂,有磚、石塊、貝殻、黑釉瓷片、青花瓷片、青白色瓷片、灰陶片、碳粒及大量的植物根莖等。該層自西向東逐漸增厚,呈斜坡狀堆積。在探方的東部因滲水嚴重,該層仍未清理完畢,該層屬現代當地居民爲修砌魚塘邊沿而做的鋪墊層。
第②層。距地表深76~94、厚2~10厘米。土質較緊密,土色爲淺黄色。出土包含物較少,土質較純净,僅發現有少許的碳粒及植物根莖等。該層因破壞嚴重,僅在探溝中部遺留一小部分。應爲因山體水土流失而形成的近代地層堆積。
第②層下已進入風化的灰褐色岩石層,即已到生土層。
(二)出土遺物
通過對麻祖崗遺址的勘探、調查,對麻祖崗的文化内涵和地層堆積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采集和出土了一批商時期的陶器殘片和石器及少量漢代陶網墜、唐宋時期青釉、白釉瓷片和明清時期青花瓷器殘片等。
1. 商時期
(1)陶器遺址出土陶器從陶質可劃分爲泥質、夾砂兩大類。
泥質陶:灰色較多,灰白色次之,橙黄色較少。
夾砂陶:灰黑色較多,灰色次之,橙黄色陶片較少。
陶片除素面外,器表紋飾豐富多彩,主要有:繩紋、菱格紋、網格紋、弦紋、曲折紋、卷雲紋、籃紋、菱格凸點紋等。
釜(08SLMTG2④:3),殘,陶胎較厚,夾砂灰陶。侈口,折沿,圓唇,肩部飾粗繩紋。器物殘缺嚴重,僅存口沿部分和少許的肩部(圖五,1)。
釜(08SLMTG2④:6),殘,陶胎較厚,夾砂灰黑陶。侈口,折沿,圓唇,肩部飾粗繩紋。器物殘缺嚴重,僅存口沿部分和少許的肩部(圖五,2)。
罐(08SLMTG2④:30),殘,陶胎較厚,夾砂灰褐陶。口沿部分殘缺,直頸,溜肩,腹部殘缺,僅存少許的頸部及肩部。素面(圖五,5)。
罐(08SLMTG2④:32),殘,陶胎較厚,夾砂,呈灰色。器表爲灰白色。侈口,折沿,雙圓唇,殘缺嚴重。僅存口沿部分(圖五,3)。
罐(08SLMTG2④:35),殘,陶胎較厚,夾砂,灰色。器表爲黄白色。侈口,折沿,圓唇,僅存口沿部分。口沿與肩部的連接部分施有繩紋(圖五,4)。
(2)石器
刀(08SLMTG1①b:1),殘長10.0、寬4.5、厚0.9厘米。單邊刃,雙面磨制而成。器物一端磨制成近橢圓形,另一端殘缺。器表通體磨制光滑,做工精細(圖五,15)。
錛(08SLMTG2④:2),殘長3.8、寬2.5、厚0.7厘米。單面刃,刃部磨制鋒利。石器的一端有一圓形穿孔,器表通體磨制光滑,做工精細(圖五,16)。
鏃(TG1③:7),殘(圖五,20)。
2.漢代遺物
陶網墜:2件(08SLMTG1③:2、08 SLMTG1③:3)。泥質灰陶,橢圓形,中有十字凹槽(圖五,17、18)。
四、結 語
通過對麻祖崗遺址的調查和勘探,對該遺址的文化内涵和地層堆積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推測遺址的分佈面積約爲7000平方米,但相當部分已爲魚塘佔用和破壞(約5000平方米)。勘探發現了商時期的文化層,出土一批商時期的陶器殘片和石器,據初步觀察,這批遺物與佛山河宕遺址大體同時,應同屬一個考古學文化。遺址還出土有少量漢代陶網墜、唐宋至明清時期的瓷器殘片,爲研究嶺南地區的古文化内涵、面貌及環境變遷提供了更多的實物資料,特别對研究順德地區的先秦歷史提供了新的考古實物依據,也爲探討珠三角地區文明的起源提供新的資料。以往順德的考古資料最早的文化遺存只到春秋戰國時期,而且没有經過科學發掘(如勒流龍眼永安崗貝丘遺址1961年發現,杏壇的逢簡碧梧西漢遺址1972年發掘、勒流沙富蚌崗西漢遺址)。麻祖崗遺址的發現,據初步判斷,將順德人類活動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
這次對麻祖崗遺址進行的考古勘探,面積小、采集和出土的遺物有限,獲取的資料信息量還較少。建議對遺址進行局部考古試掘,進一步探明遺址的保存現狀,以便制定保護規劃,爲做好順德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提供更爲豐富的考古資料和有力的科學依據。
附記:參加此次調查的工作人員有邱立誠、凌建、鐘振遠、董平、李亞舟。順德區文廣新局、順德區博物館、龍江鎮文化站等單位和領導在工作過程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謹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