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甄”姓文化探微 中華甄姓源流與嶺南甄氏譜系
甄 人(甄人,廣州甄氏文化研究會。)
史籍和譜牒記載,甄姓是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産生於五帝時代,屬帝舜後裔,其源流演變幾與中國姓氏發展史同步。興於兩漢,盛於魏晋南北朝,延至隋唐,八百餘年甄姓成中國著姓望族;宋以後式微,然族人堅忍不拔,保宗延族,生生不息,甄姓始終挺立在中華姓氏之林。
一
關於甄姓起源,史籍有如下記載:
東漢圈稱《陳留風俗傳》:“舜陶甄河濱,其後爲氏,出中山、河南二望。”唐代張説《廣州都督甄公碑》:“昔胡公紹舜,奄有大邦。楚子縣陳,乃成樂土。當烈王之世,有陳通奔周,王以爲忠將,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職,命爲甄氏,賜姓因生。”宋代莊綽《鷄肋篇·甄氏舊譜·甄復》:“舜子商均後,周封於陳,爲楚惠王所滅。至烈王時,有陳通奔周,王以爲周將,以舜居甄陶之職,命爲甄,皆通之後而居中山,於邯鄲爲近。”
以上關於甄姓起源諸説,皆認同甄姓出於帝舜後裔。前説是帝舜在瓠子河濱幫助東夷部落人製造陶器,其子孫後人因職業、職官以“甄”爲姓氏;這些甄氏後人,大都出於中山、河南這兩郡的望族。後二説是周滅商後,封帝舜子商均後裔嬀滿於陳國(今河南淮陽),楚滅陳後,胡公嬀滿後裔陳通因忠於周天子而被賜甄姓,並授陶正之官於洛陽,其後人居於邯鄲附近的中山國(郡)。
東漢與唐宋人的著述,有司馬遷《史記》相關記載可考。今人胡堯據《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的記載,在《中國姓氏尋根》裏考證説:“由於舜仁義慈愛,所居之處人民紛紛前來歸附,往往一年成村落,二年成城邑,三年成都市,因此他燒陶的地方很快形成一個城邑,叫做鄄城(在山東鄄城,古代甄、鄄通用)。舜有子孫留在鄄城任甄官,後來就成甄氏。”
對甄姓起源於帝舜,各地甄氏後人族譜也有記載:
明萬曆年間進士黄淳爲《廣東甄氏族譜》序雲:“甄氏之族,古譜謂舜陶於河濱,遂取甄陶之義,而以甄爲氏,是甄之先祖係出虞姚,蓋亦軒轅裔胄也。”山東鄄城縣甄莊和魚臺縣東甄莊保存明嘉靖年間編修之《甄氏族譜》記載:“陳胡公生二子,長名犀,襲爵於陳,爲申公;申公早卒,次子皋羊代立爲相公,後遜位於侄。周成王改封皋羊於甄爲陶官,即陶甄故地,其後世便以甄爲姓氏。”此説與《史記·陳杞世家》所記相契合,並提供可考綫索:即帝舜血統胡公嬀滿的子孫,從河南陳地到鄄城陶甄故地,與帝舜先前“陶甄河濱”留下來的甄氏子孫匯合,從而搆成了後來固定的甄姓。
根據史籍和譜牒的記載,可以合理推定:中華甄姓起源於帝舜,山東鄄城和河南淮陽乃甄姓之發祥地。
二
古代,有“中原甄氏無極枝”與“中山五姓甄第一”之稱。《漢書》、《後漢書》記載,西漢前期,甄氏先祖已在中山無極境内聚居,在土地兼併中出現高門大户。原以舉孝廉取得官職的人士,乘勢平步青雲,上昇爲大僚名宦,著名的人物有甄豐、甄邯、甄尋、甄阜等。甄邯的岳父孔光,是輔助過漢成、哀、平三帝的丞相。甄豐、甄邯由地方官員擢昇爲皇宫内侍大臣。王莽新朝時,甄豐官至大司空,爵受廣陽侯、廣新公;甄邯官拜大司馬,爵受承陽侯、承新公。到西漢末年,無極甄氏家族,已成爲中山郡的“仕宦望族”。
東漢末年,無極甄氏家族與争霸天下的袁紹、曹操、司馬懿三大家族聯姻,受賜賞封,家道殷富,滿門顯貴。甄邯後裔甄洛,先嫁袁紹子袁熙爲妻,後被曹操子曹丕納爲夫人,生子曹睿。魏黄初七年(226),曹睿稱明帝,追謚母甄洛爲文昭皇后,追贈外祖父甄逸爲安鄉侯,對甄氏家族賞賜累鉅萬。外祖母去世,封贈安喜君,魏明帝身穿孝服,親臨弔唁,百官陪位。爾後,有十數人受封公爵、侯爵和入朝拜官,時有“甄半朝”之稱。無極甄氏家族步入鼎盛時期。
兩晋、南北朝,是社會大動盪時期。此時無極甄氏家族,仍朝中職官如雲,保持其公侯世卿地位。代表人物西晋有甄德父子,南朝宋有甄法護兄弟,南朝樑有甄彬父子,北朝魏有甄凝、甄琛、甄楷祖孫三代,北朝周有大數學家甄鸞等。甄德先後娶司馬師、司馬昭之女爲妻,官至大鴻臚,加侍中、光禄大夫。甄彬有“贖苧還金”之美譽,深受梁武帝賞識重用。甄琛是北魏三朝元老,官至吏部尚書,任内頗多建樹,去世後,孝明帝追贈其爲孝穆公,并親臨祭奠,扶輿出殯。甄鸞北周時任司隸校尉、漢中郡守等職,是中國第一位系統研究軍事數學的學者,主要著作《五曹算經》、《五經算術》、《數術記遺》輯存於《算經十書》,並精通天文曆法,編有《天和歷》,頒行十八年。
隋、唐朝代,科舉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無極甄氏家族雖不及前時顯赫,但仍有不少人官居高位。如甄鸞子甄族爲汾州刺史,孫甄紹爲沁州刺史,紹孫甄封爲宋州刺史。甄封第四子甄亶,是盛唐時期一顆耀眼的政治新星。他文武雙全,博覽經史典籍,精通書法;八次揮師疆場,戰功顯赫,五次出使藩國,政績斐然,深得一代女皇武則天賞識。開元年間,甄亶出任廣州都督兼嶺南按察五府經略討擊使,集南中國軍政大權於一身。任職期間,致力改善嶺南人民的居住及醫療條件,爲嶺南地區的安定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唐天寶年間甄濟,在“安史之亂”中視死如歸,以大智大勇保存氣節。其子甄逢因父名未列國史而奔走,後得元稹、韓愈力薦,朝廷追爵甄濟四品官。
甄姓名人見諸《二十五史》者59位,大都出於無極甄族。考其顯赫世系,可知河北中山無極甄氏家族,是中華甄姓氏族發展的主脈。
三
在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因北方少數民族南侵,迫使中原漢族人口大南移,這對民族融合龢氏族的流變,産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中國甄姓氏族的播遷,大扺也是隨着幾次中原人口南遷大潮,從黄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從長江流域到珠江流域。據統計資料顯示,現代中國甄姓人口不多,但播遷散居面很廣。1988年3月,沛縣、魚臺縣甄姓合修族譜,範圍竟及江蘇、山東、安徽、河南、河北五省二十五縣二百餘村鄉。河南嵩山地區甄姓人口達6萬之衆,遍佈30餘縣市。此外,湖南、江西、福建、臺灣等省以及東北、西北地區均有甄姓人居住。然而,當代中國甄姓族人聚居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廣東省臺山、開平、恩平、新會“四邑”。
據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及明萬曆庚辰年(1580)的廣東《甄氏族譜》記載,並對七百餘年前先祖墓葬考證:嶺南甄姓族人,係出河北中山無極甄氏家族甄彬、甄琛、甄濟支脈。南北朝至唐宋時期,仕途的無極甄族人,隨着官職遷調流寓各地,後有宗脈落籍廣東。“安史之亂”後,甄濟應大將來瑱之聘,到襄陽做官,定居宜城。濟翁後裔甄廷宣,南宋高宗時考取進士,任國史修撰,出仕南京安慶州,定居安慶。廷宣翁孫甄善慶,南宋光宗紹熙癸醜科進士,任廣東南雄州推官。善慶翁在任上去世,長子景福携眷扶父靈柩回安慶,次子景賢落籍南雄珠璣裏。景賢生四子,取名如金、如璧、如圭、如錫。次子如璧,便是嶺南甄姓開族“始遷一世祖”甄舜河公。
南宋末年,因避戰亂,甄舜河家族從南雄珠璣裏向珠江三角洲二度遷移。第一次,南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爲避戰亂,舜河公率子世茂、長孫可立、曾孫素善、仕達,舉家從南雄沙水珠璣裏遷往岡州(新會)大岳甄村。第二次,南宋祥興二年(1279),元軍追擊南宋王室攻陷崖山,丞相陸秀夫背宋帝趙昺在崖門投海自盡,南宋覆亡。岡州人四處逃避兵禍,其時舜河公已八十高齡謝世,由四世素善、仕達率族西遷新寧(臺山)德行都(今開平新昌地區)。此後,甄舜河家族在此落籍生根,逐漸衍生遍佈嶺南及海外的宏大族係。
四
德行都新昌地區位於潭江龢寧陽河交匯處,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舜河族人在此定居後,家業漸興,人丁日旺。甄素善有五子十三孫,始居旺北,後分支霞坑;甄仕達有三子十三孫,始居石海,後分支簕冲。經過若干代繁衍,形成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房係。“雖其間徙居他境者亦不一而足,而總以馬蹄岡堡之四村爲大宗。”(《嶺南中山甄氏重修族譜序》)
四世素善後代分支情况是:五世雲謚(素善長子),官任東萊府太守、雲南提學副憲。他生五子,長子疇卿居霞坑,後代分支恩平平塘和錦地岡、陽春、臺山冲蔞霞洲和下川島;次子餘卿裔居新會城;其餘三子遂卿、奇卿和益卿裔居旺北,分支臺山三合、開平金鷄鎮盤村和廣西。五世雲嵩(素善次子),生一子善卿,遷居廣東高州。五世雲聚(素善三子),官任廣西巡檢,生三子仁伯、仁長、仁壽,仁長裔居廣東德慶。五世雲岫(素善四子),生三子達明、理明、得明;五世恩祐(素善五子),生一子仁日,裔居情况族譜未見記載。
四世仕達後代分支情况是:五世連山(仕達長子),官任連州太史,生四子昆祥、昆玉、昆彦、昆政,裔居石海,分支新會五顯冲、恩平那吉鎮等地。裔孫甄鬆年,清干隆己酉科進士,誥授奉政大夫,歷任文淵閣檢閲,武英殿分校,金殿傅臚,内廷方略館纂修等職,是嘉慶皇帝的老師。去世後,干隆皇帝賜御葬,墓地在新寧德行都,建有石牌坊和石獅子。五世臺山(仕達次子),生三子廣大、廣遂、廣安,由石海遷居開平仙塘(沙塘鎮),分支恩平沙湖和電白縣。五世雲山(仕達三子),生六子文保、文益、文卿、文質、文子、昆澤,裔居簕冲,分支臺山縣花瓶、上川和陽江、南海、始興、遂溪、惠州及廣西等地。
隨着支脈繁衍,甄姓族人遍佈廣東、廣西各地,但主要聚居在廣東臺山、開平、恩平、新會,形成以“四邑”話爲譜系特徵的嶺南甄氏宗族血輪。清代以前,甄姓族人向外地遷居不多,清初仍保持着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鄉村聚居爲主的格局。後來,人口、房派日增,才逐漸出現大量向外遷移的勢頭。從清干隆元年(1736)起,四大房係子孫先後向臺山縣海宴地區大規模遷徙,在該地建成甄姓人聚居的村鄉。後來,又有許多舜河子孫到臺山縣的廣海、三合、冲蔞、端芬、白沙、下川島等地落户。據不完全統計,臺山市現有甄姓族人達四萬之衆。
廣東“四邑”是全國著名的華僑之鄉。鴉片戰争後,帝國列强在廣東沿海掠奪廉價的勞動力,“四邑”第一代華僑中,有不少人被“賣猪仔”到國外當苦力。甄舜河子孫也加入了“契約華工”的行列,隨着歷史的進步,華僑地位改善,出洋的人更多,這成爲甄族後人向外發展的重要出路。香港、澳門開埠後,大量甄族人又到兩地謀生,從事經商和各種職業。現在,據不完全統計,甄舜河子孫在香港、澳門定居的有三萬多人,移民海外的有近五萬之衆。他們分佈在美國、加拿大、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委内瑞拉、墨西哥、哥斯達黎加、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其中,在美國的人數最多,尤以三藩市、洛杉磯、紐約、波士頓、芝加哥等城市爲集中。旅居海外及港澳的甄族人,還成立了“甄氏宗親會”,三藩市的“甄舜河堂”組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甄姓族人在海外始建的“第一堂”。這些組織,對聯繫宗親,溝通鄉情僑情,興辦各種福利事業,增强對祖國家鄉的凝聚力,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 ※ ※
中華甄姓源流數千年之演變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盛衰興替及現代社會之嬗變。甄姓先祖,從小康人家上昇爲名門望族,又從顯赫世家走向式微,長期在戰亂和饑荒的艱苦境况中頑强奮鬥,終於求得族運再興,子孫昌盛,族人遍佈四海。這種堅忍不拔、求生存、共發展的精神,堪稱中華甄姓氏族之靈魂,後人自當發揚光大,爲振興中華努力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