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樵夫却步青岩山 望徽直節安國觀——紀念甄濟先祖逝世一千二百四十二週年



  甄天義 甄新奎(甄天義、甄新奎,嵩山甄氏文化研究會。)

  在巍巍太行山東麓有個周朝古衛國,衛國的治都爲汲郡,即今日河南淇縣。淇縣北陲有座神山青岩山,這裏群峰崛峍,層巒叠翠;淇水蜿蜒,碧溪潺潺;萬木葳蕤,鳥語花香;幽樂甚多,戰亂少至。就在這地靈人杰群山拱衛的溪岙間,有一處桃園人家的伊甸樂園青岩山老泉山莊。唐代貞節高雅之士,鴻儒忠貞之賢甄濟就曾雅居於此,並在此譜寫出一曲曲威武震聵的貞節之歌,彈奏出一闕闕持節不移的陽春之曲。

  二十五史《新唐書·卓行·甄濟傳》載:“甄濟,字孟成。叔父爲幽凉二州都督。家衛州。”濟爺之得姓始祖爲河南嵩山洛陽甄通,其西漢遠祖爲定州無極甄邯,隋朝末年,定州戰亂,全家爲避兵燹而南遷回祖源故地河南,定居於河南淇縣朝歌,唐朝中葉,濟爺就誕生於此。天寶初,天下動盪不安,全家又移居淇縣北陲,隱居於清静幽雅的青岩山老泉山莊。濟爺六歲喪父而少孤。但濟爺天資聰穎,加上受父輩勤勖懿風熏陶而非常勤奮好學,尤愛攻讀《論語》、《孟子》、《禮記》、《春秋》、《楚辭》及《史記》,務求精讀典章,廣萃精華,恪求仁道,獨遵禮義,深悟忠孝,奥取雅貞。每逢清晨,濟爺就背書囊求師受道,要麽涉澗攀巘登上青岩山雅儒峰的一處天然平石臺上,先恭拜孔孟屈平諸位聖賢,之後便盤膝危坐,專心致志誦經吟典,務求書聲琅琅,銘記在心;更求融會貫通,凝聚於神。砍柴樵夫被其燦若金石之讀書聲所痴所迷,爲了不打擾濟爺專心凝神讀書而却步不前,放下斧頭,忘記砍柴,久而久之,隨濟爺低聲和上幾句,便頓覺神清心怡。

  濟爺在青岩山讀書臺讀書誦典,吟詩和賦。晴天,於古鬆蔭下修煉不息;雨天,進青岩絶石窟吟哦不輟。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晨伴鶴唳而咏春秋,晚眺霞鶩而檢自身。十年下來,他已將《四書五經》、《孝經》、《曹子建集》、《國秀集》、《河洛英靈集》等經典爛熟於心,融鑄於魂;尤其對屈原之《離騷》、《國殤》崇拜之至,務求作爲立身之道而銘刻在心,踐之於行。爾今,濟爺在河南淇縣青岩山讀書時留下的遺迹“甄濟讀書臺”及“青岩絶石窟”尤存,前來尋訪者覽後無不對濟爺頓生敬仰之心。

  天寶初年,淇縣屢遭大旱、澇灾及蝗灾,加上唐玄宗此時懈怠於政務,漫求於淫樂,地方官吏借灾虐民斂財,青岩山之桃園樂土變成了民不聊生之地。淇縣及周邊餓殍陳屍荒野,灾民流離失所。此時盡管濟爺家業不甚殷實,但他憂國憂民之情却與日俱增。他與老母商議之後,將家藏古玩、古畫、古董及值錢之物换成米糧賑灾飢民,濟爺曾親自操瓢勺爲難民盛粥,爲寒風無衣的灾民披衣送裳;同時將所得典當錢買棺椁收野外所亡飢民之屍而葬之;四面八方的百姓人人交口稱贊濟爺之仁而譽之爲救命菩薩。

  忽一日,濟爺在青岩山麒麟峰半山腰發現一只中箭梅花鹿躺在樹叢中,血流如注,將以斃命。濟爺立馬撕下衣袍縧帶爲小鹿包扎止血,並摘下腰間的藥葫蘆爲小鹿敷藥治傷。這時,射殺小鹿的畋獵小伙子來到跟前,見濟爺正爲小鹿救傷,十分慚愧。當他得知救鹿之人便是大善人甄濟時,躬身一拜説:“百聞不如一見,先生之仁,令人敬佩。晚生從此不再打獵殺生矣。”一傳十,十傳百,青岩山上打獵射鳥網禽者,從此藏弓折箭,不再濫殺鳥獸了。

  陽春三月,濟爺涉淇水河上山,忽見一漁民在河灣潭泊中網上一條大魚,濟爺見此魚乃春天産卵的雌魚,對漁民後生説:“敢問此魚賣否?”後生見有人買魚便道:“此魚體肥籽滿,少紋銀一兩不賣。”濟爺從書袋中掏出一個二兩的銀錠買下此魚,并親自將魚放入河潭中逃生,並對那漁家後生説:“此魚正逢陽春養育後代之期,放生讓它繁衍後代以待秋天資養民家吧!”那漁家後生得知是仁人高士濟爺放生此魚,羞愧難當:“晚生殺害生靈,斷漁家秋天生路,實在愧對先生!”從此,淇水河上春季再無人打魚了。

  由於濟爺滿腹經綸,道德高尚,文雅遐爾,伉俠古郡而聞名四方。巡訪賢士的唐采訪使苗晋卿得知濟爺乃德才兼備的曠世奇才,上表朝廷推薦他進仕爲官。河南各州府先後五次聘招徵調,詔令下了十道,他都以無意於官場爲藉口,隱居於青岩山草堂而不出山。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濟爺以左拾遺之職被朝廷徵調,未到任而安禄山入朝向唐玄宗李隆基求要甄濟。朝廷授濟爺以範陽掌書記之職。安禄山到達衛州,當即派遣太守鄭遵前往青岩山拜會甄濟,濟爺因見是玄宗親自欽點而迫不得已出山就職。安禄山以禮賢下士之名爲籠絡名士以裝璜門面,以優禮相待濟爺。濟爺在任期間一身正氣,議論正直,毫不阿諛。濟爺博覽古今,慧眼洞察良莠忠姦。久而久之,他覺察到安禄山招兵買馬,私鑄兵器,居心不正,密謀造反之蛛絲馬迹,繼而發覺安禄山已箭在弦上必反朝綱而憂心如焚。濟爺平素與衛州令齊玘親密知心,於是專程前去拜見他,兩人密談於書房。濟爺將安禄山將要篡朝之野心與舉動悉告齊玘,並將自己辭官隱居的打算告知摯友。接着,濟爺與河南尹達豆珣上密奏告知玄宗,勸其對安禄山多加提防。玄宗對此似信非信而置若罔聞。濟爺見玄宗執迷不悟仍寵信安禄山,於是,讓侍從備下羊血。到了夜間,嘴上臉上涂上羊血,並將羊血灑於床前,佯裝吐血病重,上書請求回家休養。獲准後,立即令手下人抬着,疾速趕回青岩山隱居起來。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攻破唐東都洛陽,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安禄山爲掩叛唐篡朝之名,裝作禮賢下士,派僞節度使蔡希德帶劊子手前往河南淇縣朝歌徵召甄濟,安禄山知甄濟不會輕易蟻附自己,告訴蔡希德説:“濟若不出山,斷其頭見我。”蔡希德率刀斧手趕至甄濟隱居之所,宣僞旨後,濟爺凛然正氣,面不改色,面對寒光逼人之刀劍,用左手書雲:“去不得!”劊子手李掞持刀向前,濟爺如青鬆傲然挺立,伸脖子等候劊子手落刀斬頭行刑。蔡希德爲濟爺浩然正氣所感動而欷歔興嘆,説:“李掞退下,濟公病重爲實,勿加刑。”回朝之後,希德以“濟病疾沉重,暫不能詣京供事”禀告安禄山,安禄山無可奈何,再加上他是草頭王不正統,忙於議攻長安,只得不了了之。

  濟爺等蔡希德走後,反復吟誦屈原《國殤》,以揚胸中豪氣,萬一安禄山賊心不死再行勒逼,便以屈原爲楷模而以身殉國,並酹酒西祭,祝願玄宗平叛成功。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即帝位,是爲肅宗,遥奉玄宗爲太上皇。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一月,安慶緒殺其父安禄山繼位僞燕帝。他同其父一樣殘忍無道,但他也要耍篡朝謀位之兩面手法,也要籠絡一部分名人賢士來爲自己僞政權鍍金以標榜自己正統。因而他又想起衛州淇縣的甄濟來。他交待手下:“必詔甄濟至,活者以轎抬至,死者以柩運來。”安慶緒部下來到淇縣青岩山下,强行將濟爺推於轎中,連明徹夜將他抬至洛陽。安慶緒派人“宣旨”,封濟爺以僞“禮部尚書”,濟爺閉目絶食.拒不接“旨”。安慶緒只得安排好飯好菜好酒,並“賜”錦衣重金以軟化濟爺。濟爺均不屑一顧,只求速死。安慶緒看收買之招不行,便派人將濟爺囚禁於洛陽安國觀内,每日供粗飯陋食,且不許出安國觀一步。濟爺每日清晨即起,面朝西方祈禱上皇安康,盼望肅宗早日滅叛賊以匡正江山。晨鐘暮鼓時分,每每高聲吟誦屈原《離騷》名句:“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無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那些苟且媮生失節叛降之人受安慶緒所派來作勸降説客時,濟爺總慷慨陳詞以表其志:“竹可焚而不能易其節,玉可碎而不能毁其潔”、“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籠下生!”“浩氣還太虚,丹心照千古,生時未報國,留下忠魂補”、“寧作虎死,不苟犬生”,令勸降之人以袖掩面羞愧而退。安慶緒見濟爺軟硬不吃而勃然大怒,欲殺濟爺,但顧忌濟爺名聲太大賢名甚重而落個殺賢害士的惡名,只得恚然作罷。下令每日只供濟爺一碗稀粥,而濟爺却瘦身不瘦骨,忠志彌堅,毫無屈節之念。觀中惠清道長偷偷送給濟爺以飯食,濟爺拒而不受,回贈一幀道:“國難當頭,餓其體膚,苦其心志,吾之願也。石可破,而不可奪堅;丹可磨,而不可奪赤;松柏本孤直,難爲桃李顔”。他對惠清道長道:“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脚,《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吕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今吾被叛賊囚禁,若能冲破牢籠,則力戮叛賊;若志不得伸,唯有以死報國耳。”惠清道長見此而嘆曰:  “濟公忠貞無二,世間無雙,唐朝天下義士第一人也!”時濟爺夫人聞濟爺被囚之訊,悲憤交加,水米不進而逝,其子甄逢將老母葬於淇縣青岩山前一古鬆之下。

  唐肅宗至德二年秋,廣平王李俶領兵平叛收復洛陽,濟爺終於挣脱桎梏,告别安國觀,徒步來到李俶中軍大帳拜見廣平王。見到廣平王之後,伏地大慟,痛哭不已。廣平王立即起座,向前扶起濟爺道:“大人罹遭劫難而持節不移,險遭刈禍而威武不屈,面對富貴引誘而操守不淫,實乃大唐第一貞節之士。國之棟樑不折,乃吾皇之大幸也。”當即面奏肅宗李亨,肅宗將濟爺請進上都三司衙門,並令濟爺身着朝服正坐於堂上,與他同時坐在一起的是他的好友即不受安禄山僞職的賢士蘇源明。肅宗下令凡是兩京被安禄山攻破時投降過安禄山的官員,都要前來一一向甄濟、蘇源明下拜,以愧其心。原京兆尹崔光遠,故相陳希烈,刑部尚書張均,太常卿張垍、給事中王維等降安禄山而刀下求生的高官,無不摘冠赤脚,俯首叩拜,皆以袖掩面而退。這些叛降之臣中有的後來再任唐臣,終覺失節悖君而羞愧難當,大多愧積鬱悶而亡。惟有我濟爺雪融青鬆挺,成爲歷朝歷代忠貞之臣的楷模。

  唐肅宗初授甄濟爲秘書郎,後遷爲太子舍人。特敕贈給濟爺五旒刺黼一套,紬質裳,黑綬紺質大帶,上圓下方象笏一簡,金飾劍一把,水蒼玉珮一對,朱襪赤舄各一雙以示榮耀。後來大將來瑱聘舉濟爲陝州襄陽參謀,朝廷並授禮部員外郎。數年之後,濟爺以年高爲由志在讓賢退居,遂於湖北宜城楚昭王廟左側九十畝空地上建造甄氏别墅。此後,濟爺告老辭官,在宜城雅居了七年,時有建言獻策表奏朝廷。代宗大曆初年(公元766年),江西節度使魏少游聞其賢名而上表授濟爺爲著作郎兼侍御史。是年,濟爺駕鶴歸天,列於上仙之班。

  唐憲宗元和年間,河南淮陽邵公袁滋上表,贊舉濟爺的高風亮節忠貞俠義之爲。唐憲宗接奏後即詔封濟爺爲四品朝官朝散大夫、秘書少監,並於淇縣青岩山敕建甄濟夫人祠,於湖北宜城敕建甄濟公忠貞祠。南北兩祠香火不斷,懿德綿綿。洛陽高士元稹時任左拾遺、監察御史,根據袁滋所奏文本,轉報河南洛陽孟州高士時任吏部侍郎史館修撰韓愈。韓愈閲審後核批,將甄濟及其子甄逢皆載之於國史而流芳萬代。這正是:“蚌死留夜光,劍折留鋒芒。哲人歸大夜,千古傳圭璋。竹死不變節,花落有餘香。青岩遺蕙茝,嵩洛正氣揚。”

  濟爺的高尚情操與凛然正氣,深爲後代賢士所敬仰。明代著名詩人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傅李東陽敬賦《青岩山》一詩贊曰:“青岩山,甄濟高風不可攀,禄山使者封刀還。入東京,見黄蓋,帝敕僞官階下拜。鄭虔貶死王維生,故人獨有蘇源明。君不見,舞象悲啼樂工哭,賊斫工屍分象肉!”

  嵩山甄氏歷代族人皆十分敬仰濟爺剛正不阿,志酬天下之美德,皆掛堂聯以頌之:“樵夫却步青岩山,望徽直節安國觀。”

  今朝今秋,乃濟爺駕鶴歸天一千二百四十二週年之忌辰,嵩山甄氏族人希冀濟爺在天之靈:播恩四海,揚惠五洲;庇佑甄家,造福裔孫;魂安芳恒,浩氣永存!同時祝福普天下甄氏宗親:青岩山前福臨門,安國觀内香氤氲;北國嵩洛春常在,南疆粤園灑甘霖;歐美三藩福祉長,港澳甄家聚寶盆;天下棟樑出甄家,光前裕後玥古今。

  

  二○○八年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