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現代名醫甄夢初
張忠德 甄仲然(甄仲然是甄夢初之孫女。張忠德是得甄夢初真傳的孫女婿,是廣東省中醫院醫務處處長、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08年被授予第二届“全國杰出百名青年中醫”。)
現代名醫甄夢初,又名兆熊,號干達。廣東省開平縣人,建國以來廣東省授予的第一批名老中醫之一,在嶺南地區享有較高的聲譽。
甄老先生1909年11月7日出生在廣東省著名的僑鄉臺山縣新昌新廣裏(今開平市),幼時在鄉私塾及小學讀書,他聰穎好學,悟性甚高,熟讀《論語》、《孟子》等,扎下良好的古文根底。祖父甄銓光從業於中醫藥。父親甄顯鬆,年青時在家從事經營藥材買賣生意,1921年遠涉重洋羈留英國,1924年得到同宗兄弟的提拔設法由英國轉往美國開設醫藥店鋪,并兼任中文報紙片編輯。母親李瑞琴出生於中醫藥世家,她祖父更是當地骨傷科名醫,自小跟隨祖父、父親認藥辯藥,精通醫理,擅長用單味中草藥醫治骨外傷及用手法檢查復位,精通碎骨接駁術。在家屋前屋後種中草藥,用祖傳醫術幫助鄉親,不收取分文,惠及慕名而來的病員。甄先生耳濡目染,自小便對中醫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涉獵一些簡單的醫學入門典籍,隨着醫學知識的積累對醫道漸有所悟,醫學志趣越濃,自此確立了繼承祖業、懸壺濟世的志向。
因老先生之父輩在廣州及香港均有生意買賣,故先生少年時期就於兩地居住,1926-1929年期間分别在廣州培正學校及香港聖約翰學校接受現代教育。1929年就讀於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接受了正規醫學教育。由於學習勤奮、醫道悟性高,甄先生在廣東中醫專門學校還没畢業時,就得到校長陳任枚的賞識,在廣東中醫院出任主診醫生。畢業後,小小年紀就已經在廣州、香港、澳門一帶開設醫館(各開一間醫藥館,定時去開診)。1935年在廣州惠愛西路(現中山六路)贊壽堂藥店開設分所。抗戰爆發後,1938年秋廣州淪陷,先生舉家北遷輾轉扺達戰時省會韶關,於韶關市曲江東河壩中心路開設醫藥館(可惜1944年被日寇燒燬)。
當時作爲臨時省會的韶關病員特别多,對待來醫館診病的病員,不論貧富貴賤,不論身份好壞,不論地位高低,一視同仁,危重病人優先依次診治,有錢者隨意付錢,窮人不收診金還送醫贈藥。1944年韶關的醫藥界已感覺到中醫藥要科學化的工作,先生乃先作宣傳,與當時名醫江濟時、江漢榮、李家任、吴粤昌發起創辦《廣東醫藥旬刊》,並任刊社董事和總務組職務,成爲當時頗有影響力的醫學刊物之一。戰時厲疫横行,韶關發生霍亂,醫院缺乏,無法收治病員,先生又與社會人士倡議籌建廣東方便醫院,並帶頭積極捐款籌備。當時國難當頭,鑒於天職所在,除完成醫館的工作,還義務擔任廣東方便醫院籌備委員會醫務組長、内科醫師。1943年4月兼任該院醫務科長。其時抗日將士缺乏醫療,先生毅然不顧安危擔任韶關抗日醫療救扶隊隊長,行管理診治業務之責。這期間先生因學驗俱豐,醫術精湛,醫德崇高而名噪粤北,活人無數。所謂“醫者之道,仁心第一,仁術第二。急病者之所急,體病者之情傷,務求心德一致,憫恤之心不可因人而异。”甄先生爲人治病,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且以不論報酬之厚薄,出診路途之遠近而爲病者所稱頌。
抗戰勝利後醫館在韶關民生路復業。1946年12月先生再赴香港九龍荔枝角道執業。翌年秋復回廣州,先後在越華路、惠福路、解放路開設醫館。此時,廣州最駭人聽聞的是“肺癆”病即肺結核,當時的醫藥條件較差,得該病者唯等死。先生獨創“鐵破湯”,以中草藥爲主,價錢便宜,治療效果顯著,惠及廣大病員。在解放前數年中,先生不僅治病救人,並熱心於社會活動,先後兼任廣州市人力車行業工會醫務顧問、惠福區醫務主任、廣州市茶居粉面餅行業工會和廣州市理發行業工會常年醫席,均是義務出診,奉行“一切爲病者服務”宗旨。
新中國成立之初,老先生爲使自己的醫術更精、醫理更明,便多次到省、市中醫院進修班及針灸班深造,以致醫理學驗更臻深化。1956年全國實行公私合營,廣東中醫院改名爲廣東省中醫實驗醫院、廣東省中醫院。老先生應召入廣東省中醫院内科工作,從此也結束了幾十年的私營醫館生涯。願遂志就,從此便全身心投入祖國中醫藥事業。臨床之餘,首先認真研讀古典醫籍,開卷於《内經》、《傷寒》、《金匱》,繼而於《千金要方》、《本草綱目》,中醫經典爛熟於心,先生常説“學而不思則罔”,學習要善於思考,要把書本與自己思想結合起來,才能文有所解,理有所悟。他既善理論,又重臨床,既重繼承,又强調發展,敢於創新,在理論學術上多有發展。老先生不僅以醫術服人,更以爲人謙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態度,深受群衆讚揚和歡迎。在人才培養上,他也甘做人梯,無私的將自己的心得一一傳給年輕的醫生,爲醫院培養了一大批醫療骨幹,對醫院的建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1978年甄先生晋昇爲内科副主任醫師,並榮獲省政府頒發的首批“廣東省名老中醫”的稱號。歷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廣東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和第四、第五届省政協委員等社會職務。198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爲表彰老先生從事中醫工作五十年並取得了優异成績特發榮譽證書以示嘉奬。
老先生在臨床中善於尋求古訓,博採衆方。正如孫思邈雲:“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如此方能成爲“大醫”。他認爲醫者應兼取衆長,補己之短,不宜只固於某家某派;對於現代先進的醫學技術成果一應汲取利用,堅持“古爲今用、洋爲中用”,求新務實和與時俱進的觀點;應匯中西醫醫理於一爐,結合個人經驗與辨证治療將更能取效於臨床。先生行醫六十餘載,長居嶺南之地,瀏覽涉獵中醫各門派著作,尤對嶺南温病一派研究頗深,熟讀葉天士、吴塘、王孟英的醫籍,在實踐中靈活應用,他源於古籍,又不拘於古方,更有創新,將辨病與辨证相結合,立意新穎,見解獨到。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研究,臨证多取法於葉天士的《臨证指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醫學理論。臨证時,重視四診、八綱,尤重舌脈二診之變化;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治則於臨床的指導;治病重本,善抓主证分析,遣方靈活,用藥配伍嚴謹,藥味少,劑量輕,療效好,且善於采用療效顯著而易得的草藥以治療各種疑難雜症。先生用藥不求名貴,常以尋常之藥救治疑難沉疴,主張用藥簡便廉驗,以减輕患者負擔。甄先生擅長内科雜病,不但善治温熱時病、肝胃等证,而且更精於痹症(及其類证)、癆证(肺結核病)的診治。
先生在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研究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和獨特的醫學理論,爲我國中醫藥學術的繼承、挖掘、發展以及豐富和完善中醫理論體系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先生主要學術思想,作品包括1964年韶關地區衛生局中醫學術活動的《肺結核的治療體會》,1977年3月《中醫臨床》院刊的《痹症治驗》,《老中醫醫案醫話選》的《痹症治驗》,院内學術活動資料《結核球一例臨床小結》,《中醫臨床》院刊第四期的《鐵破湯臨床應用》,1978年1月的《臨症見解》的《穿海湯治療痹症》(由廣東省中醫院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此書曾獲1979年省科學大會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