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戰略地位、戰略作用與戰略意義


  薛永賢 蔡婷玉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國共産黨在十六届五中全會提出來的歷史任務。早在黨的十六大報告裏,江澤民同志就指出,“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江澤民:《中國共産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新華網,2005年1月16日。]。黨的十七大報告,更是把農村建設上昇到更高的戰略層次。胡錦濤總書記在這次報告指出:“解决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2006年頒佈了《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决定》,按照黨中央提出的“生産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揭開了南粤新農村建設的序幕。下面就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戰略地位、戰略作用與戰略意義進行闡述。

  一、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戰略地位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必須反映中央的政策導向;廣東又是著名的僑鄉,是海外認識中國的重要窗口。因此,南粤新農村建設無疑被賦予了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下面從構建和諧社會、統籌城鄉發展、量度社會進步三個方面論述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戰略地位。

  (一) 從省情來看,是建設和諧廣東的基礎

  廣東的經濟水平走在全國的前列,其城鎮化程度在中國遥遥領先,但農村發展相對滯後,尤其是東西兩翼、粤北的山區農村。這嚴重制約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農村是廣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和諧廣東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個戰略地位主要體現在:首先,廣東的農村幅員遼闊,村落數量龐大。據資料顯示,廣東在2006年末共有21372個村級組織,其中19605個行政村[《廣東省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廣東統計信息網,2008年4月7日。],這個數據還不包括衆多的自然村。可以説,新農村建設,是廣東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礎。其次,廣東的農村人口衆多,勞動力資源雄厚。且不論農村人口總量,單就農村勞動力而言,截至2006年末,廣東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爲3231.56萬人[《廣東省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廣東統計信息網,2008年4月7日。],便占了2007年廣東常住人口(9449萬)的1/3强。這些數據在某種程度上説明,南粤新農村建設是構建人口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廣東良好的生態環境區域主要分佈在農村地區。農村地區由於其特有的因素,保留着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未受工業污染的地區,可以恢復或保存原有的生態環境。可見,農村在社會生態和諧的整體結構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最後,農村還是傳統文化的最後一道防綫,新農村建設可以防止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解體,有利於鞏固農村和諧文化的基礎性地位。

  黨的十六届五中全會作出了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决定,提出實施以“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爲内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這與構建和諧農村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全面地看,農村的和諧,不僅可以通過農村在村落數量、人口規模、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方面的重要性來凸顯,而且可以包括生産、生活、鄉風、村容、管理等方面的和諧。“生産發展”,是建構農村經濟和諧的中心内容,是農村和諧的核心要素。“生活寬裕”,是關乎農村民生的重大問題。只有農村居民“生活寬裕”了,才能解决村民的民生問題,造就村民的和諧生活。“鄉風文明”,是農村社會風尚的和諧境界。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着封建沉渣的泛起和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蝕,純樸的鄉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解體的威脅。“鄉風文明”的發展要求,將指導農村和諧文化的建設。“村容整潔”,是針對農村生活環境提出來的。傳統的農村環境,缺乏科學的規劃意識和衛生意識,“臟、亂、臭”在一些農村地區仍然存在。只有建設“村容整潔”的農村,纔可能實現農村生活環境的和諧。“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内容。在廣東農村的某些地方,由於各種因素,村幹部與村民關係緊張。新農村建設提出的“管理民主”,就是爲瞭解决農村管理問題,促進管理的和諧。

  (二)從國情來看,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胡錦濤:《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温家寶同志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裏强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實行城鄉統籌,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温家寶:統籌城鄉發展 加大對三農支持力度》,新華網,2006年2月20日。]。城鄉發展,正如“木桶原理”那樣,木桶的裝水容量,取决於木桶中最短的一塊木板。城鄉的統籌發展,如同一個整體的木桶。作爲薄弱環節的農村,是木桶中最短的板塊。它制約着城鄉協調發展的質量。因此,新農村建設對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尤爲重要。

  目前,廣東的城鎮發展迅速,農村發展相對滯後。由於之前長期實行農業支援工業的發展戰略和城鄉嚴格分立的户籍制度,廣東城鄉發展的差距拉大,城鄉難以健康協調發展。因此,只有把農村建設好了,把農村的發展提上去,才能拉近農村與城鎮的距離。而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任務,就是全面協調發展農村。“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内涵。目前,廣東城鄉隔閡的最大因素,就是城鄉發展的差距。只有把農村建設成爲“生産發展、生活寬裕”的地方,才能實現城鄉經濟發展的互動,避免發展差异化的擴大。廣東城鄉隔閡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城鄉的文化因素和環境規劃因素。在廣東,由於城鄉之間的教育差异,不少農村人思想落後;至於居住環境,珠江三角洲的村容環境建設得比較好,但粤北、粤東、粤西,不少農村仍存在“臟、亂、臭”的問題。這些因素阻礙了城鄉之間的交流。只有統籌城鄉發展,建設“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新農村,纔可以促進城鄉人之間的交流。廣東城鄉隔閡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農村的領導管理問題。不少農村存在着濃厚的封建管理意識,“一言堂”、“長老意識”非常普遍。這種管理意識難以符合城鎮管理的現代意識。因此,建設“管理民主”的新農村,便成了消除城鄉管理隔閡的重要途徑。

  當然,作爲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南粤新農村建設是由一系列城鄉互動的措施組成的。它不單要求農村的自我發展,還需要城市的積極支持和配合。只有把城鄉各自的優勢都充分發揮出來,才能更好的做到城鄉發展的統籌。

  (三)從世情來看,是量度社會進步的標誌

  在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競争中,廣東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從社會制度的角度看,廣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前沿陣地,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典型代表。社會主義的一大優越性,就是能够充分認識社會發展的方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强有效的統籌城鄉資源,集中力量糾正社會發展的偏差,使社會沿着科學發展的方向前進。這些優勢,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難以做到的。

  廣東作爲最早接觸國外的重要地區之一,是世界兩種社會制度的重要見证者。它臨近香港、澳門等地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積極借鑒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依託。廣東又是世界華僑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是海外認識中國發展的重要窗口。可以説,瞭解廣東,成爲國外認識中國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南粤新農村建設,不但對廣東在海外的形象有重要的影響,更是對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經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綜合國力得到迅速增强,但仍有一些國外人士心存疑慮。他們透過中國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村建設的一些問題,懷疑中國的發展戰略,對中國政府恣意指責,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從世情來看,南粤新農村建設被賦予重要的國際意義。廣東探索和進行南粤新農村建設,推行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合理分配龢利用城鄉資源,統籌城鄉發展,更加全面地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有利於减少城鄉發展的差距,改變農村發展落後的局面,保障人的發展權利。只有通過南粤新農村建設這個重要舉措,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使廣東早日實現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才能更加全面地向世人展示,從而提高我國的發展形象,减少一些國外人士對中國發展認識的偏差,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社會進步展現給世界。

  二、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作用

  南粤新農村建設對廣東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等四個方面。下面就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作用進行論述。

  (一)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

  安徽小崗村的“大包干”,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先鋒,它給全國的農村經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東的南粤新農村建設,必然掀起農村改革的熱潮。

  南粤新農村建設,是一項以發展農村經濟爲核心,全面協調發展農村的戰略措施。它有利於完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刺激農村消費經濟,從而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制定相應的財税鼓勵政策”,“進一步深化以農村税費改革爲内容的農村綜合改革”。要“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成果,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健全在依法、自願、有償基礎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要“加大加强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要“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穩定、完善、强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加强扶貧開發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新華網,2006年2月21日。]。這些意見,爲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提供了具體的意見導向。

  南粤新農村建設是中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加强南粤新農村建設,意味着廣東省各級政府將把新農村建設上昇到全省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各地會更加重視農村的建設發展,必然將對農村的建設傾斜更大的財力。政府對農村發展的財政投入,將會帶動農村相關産業的發展,將給具有工業基礎的城市企業帶來新的投資市場。農村市場的擴大,將會在農村當地培養更多的産業。當村民達到“生活寬裕”後,將會刺激農村地區的生活消費,擴大内需,達到農村市場的自我發展。因此,新農村建設,是一條關係衆多産業鏈的發展戰略。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廣東未來經濟的增長點將會在農村,農村將對廣東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發揮重要的戰略作用。

  (二)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關乎於整個國家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胡錦濤:《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提出,爲農村的管理體制注入新的活力,它有利於完善農村政治體制改革,發展農村民主政治。

  農村民主政治改革的成功,是有利於整個國家民主政治改革的。許多改革,發源於農村,成熟於城市。小崗村自發形成的“大包干”改革,不但促進了農村體制的改革,更是有助於城鎮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

  南粤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涉及到農村經濟、文化、教育、政治等多方面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無疑爲農村的政治體制改革注入積極的元素。從理論的指導上分析,首先,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就是發展農村經濟,只有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的權利意識與義務意識才會提高。這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改革提供了權利的訴求。其次,新農村建設更加重視對村民的教育,並提供各種途徑提高村民的知識,有利於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爲農村的民主政治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知識保证。最後,“管理民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是政治改革必然涉及的核心問題。農村的政治體制改革,也必須圍遶着“管理民主”這一方向進行。當然,從實踐的意義分析,南粤新農村建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爲廣東分佈最廣的農村地區,政治改革的潜力非常大。廣東很多農村,正推行各種類型的村幹部普選體制,不少農村開始引進具有現代意識的大學生,爲農村的政治體制改革注入新的元素。另外,村民參與管理的意願和形式也是研究政治體制改革很好的材料,可以爲城鎮的政治體制改革提供重要的參考經驗。

  (三)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廣東城鎮的工商業文化雖然發展迅速,但農村的文化備受冷落。這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是農村本土特有的傳統文化出現衰落,另一方面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南粤新農村建設的實施,將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重要作用。

  廣東的農村藴藏着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歷史資源,但這些資源由於日久失修而逐漸失去光彩。廣東農村的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建設問題亟待解决。廣東提出建設南粤新農村,無疑把農村的建設上昇到了全省發展戰略的高度。這對挖掘農村歷史文化,發展農村民間文化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挖掘農村歷史特色文化,發展農村民間文化,就必須得到政府的重視和資金的支持。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各地方的財政向農村地區適當的傾斜,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積極響應中央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號召,加大了對農村地區的財産投入,積極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充實了農村發展的建設資金,有利於帶動農村的文化建設,使一些具有悠久歷史的文物得到及時的修復。農村久違的一些傳統文化活動,也可能因爲新農村建設的實施得到復蘇,並獲得發展的動力。因此,南粤新農村建設,對挖掘廣東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它有利於改變廣東的文化形象,豐富嶺南民間文化的内涵。

  此外,南粤新農村建設,還有利於提高村民文化水平,提高農村的文明程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村”。要“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推動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引導農村崇尚科學,扺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新農村建設,關鍵是要提高農村的整體素質,只有農民整體素質提高了,纔可能更好的發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時,只有倡導積極健康的文化新風尚,才能爲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只有在農村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才能轉變農民的傳統陋習,使農民轉變成爲懂法律,懂權利,懂義務的現代公民;也只有把農民培養成現代的公民,才能更好的引導農村崇尚科學,扺制迷信,破除陋習,佔領農村文化發展的高地。

  (四)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搆成威脅的發展。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它可以從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兩個方面來闡述。

  目前,廣東的生態資源大都集中在農村地區。特别是城區周邊地帶的農村地區,發揮着城市“肺”的功能。然而,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又是脆弱的。由於廣東城鎮工業化的迅速發展,農村的生態環境長期受到忽視。一些工業污水廢氣直接排到農村地區,給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由於監管缺失,在一些森林保護區,濫砍濫伐的現象仍然存在。這些都不利於城鎮的可持續發展,更不利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南粤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給廣東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對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視,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治污力度,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把治污措施作爲重要的戰略組成部分,充分凸顯了國家治理環境污染的决心;另一方面,新農村建設倡導的“鄉村文明”,是以提高村民的整體素質爲核心的。村民素質的提高,必然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

  資源利用也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體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不單要保護生態環境,也要科學有效地持續地利用資源。人類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的開發龢利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並不禁止利用生態資源,而是科學的、可持續的利用資源,特别是鼓勵開發與民衆休慼相關的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一是靠政府的政策導向,政府采取各種優惠措施來鼓勵和發展生態科技,對資源科學地利用;二是靠市場經濟的有效引進,把生態資源作爲一種産業來培育和發展。南粤新農村建設,必須充分利用好生態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在南粤新農村建設中,積極利用廣東良好的科研技術和龐大的民間資本來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特别是利用良好的地緣和人緣優勢,引進港澳等地的資金和技術,利用現代生態技術和管理技術,必將使廣東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發展邁向新臺階。

  三、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意義

  結合廣東的實際情况,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意義,主要體現在廣東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等三個方面。下面將分别進行論述。

  (一)事關廣東能否實現科學發展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胡錦濤:《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廣東作爲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其發展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前是中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寶貴時期,也是廣東産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廣東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直接關係到廣東能否繼續保持在改革開放中的優勢。對此,汪洋同志在中共廣東省委十届二次全會强調,廣東若要“争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必須突出重點,帶動全局”[《省十届二次全會:争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大洋網,2007年12月26日。]。我們可以認爲,這個“重點”,就是以發展爲中心,“全局”就是城鄉的全面協調發展。南粤新農村建設,就是根據廣東城鄉全面協調發展這一戰略目的提出來的。目前,廣東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城鄉差距仍然較大,科學發展觀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城鄉隔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城鄉全面協調發展。正如汪洋書記所指出的:“檢驗我省能否實現科學發展最主要的標準,考驗黨委政府能力、水平最重要的依據,不只是要看如何能讓珠三角健康發展,而且要看能否實現協調發展、共同富裕”[《省十届二次全會:争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大洋網,2007年12月26日。]。這就是實踐科學發展觀必須面對的問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效,關鍵在於農村建設,難點也在於農村建設。南粤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帶動農村富裕、推進農村現代化的戰略舉措。它要求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南粤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二)事關廣東能否實現全面小康

  目前,廣東的城鎮基本實現了小康社會,部分城市甚至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但是,農村的發展問題依然突出,特别是農村的經濟發展問題,農民的收入問題等。這些都嚴重制約着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的步伐。南粤新農村建設是廣東省委省政府根據廣東的特殊情况,積極配合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見而提出來的重要任務,也是廣東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經途徑,它在廣東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由於長期實行優先城鎮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廣東對城鎮化的建設調集了大量的資源,使城鎮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支持,提前讓廣東的城鎮基本實現了小康。但廣東的農村仍未完全實現小康。廣東若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就必須經歷“城區小康——城鎮小康——城鄉小康”這三個發展階段。現在,廣東已經基本完成了實現小康社會過程中的前兩個階段,但農村小康的任務仍未完成。因此,廣東最後一個階段的任務便是在保证城鎮小康社會發展的前提下實現農村社會的小康,而旨在實現廣東農村小康社會的南粤新農村建設,就成爲廣東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我們可以認爲,没有農村的發展,就没有全面的發展;没有農村的繁榮,就没有全面的繁榮;没有農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説,只要在農村實現了小康社會,就意味着廣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難題迎刃而解。只有進行南粤新農村建設,才能爲廣東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做好最後的鋪墊。

  (三)事關廣東能否率先實現現代化

  廣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但這個現代化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在薄弱的農村領域。南粤新農村建設,是廣東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使命。廣東作爲中國最早進行改革開放的省份,提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對全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在産業經濟領域裏,主要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工商業現代化、服務業現代化。根據發展規律,第一個階段,是農業支援工商業的現代化;第二階段,當工商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重點培育和發展服務業;第三階段,當工商業和服務業有了一定的基礎,則開始反哺農業的發展,逐步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目前,廣東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利用工商業和服務業反哺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階段。只有通過政策導向,讓工商業和服務業反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纔可能全面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前的廣東,已經具備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較爲完善服務體系的條件,能够有效地支持農村社會的發展。

  南粤新農村建設,正是廣東處於社會經濟發展第三階段這一時期的重要戰略,也是廣東能否率先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所在。廣東的城鎮基本實現了現代化,但農村的現代化依然未完成,仍處在積極地探索發展中。南粤新農村建設,便是在探索廣東如何全面率先實現現代化的戰略舉措,它直接關係到農村的發展前途。農村建設得好不好,城鄉能否率先全面實現現代化,取决於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因此,南粤新農村建設在廣東率先實現現代化這一戰略任務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均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2007級研究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