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佛山模式:讓農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佛山市建設南粤新農村的經驗



  杜環歡 戢鬥勇

  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是改革開放的核心地帶。憑藉 “敢爲天下先”的氣概和膽識,成爲“模式”和“經驗”的創新地。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佛山農村曾以桑基魚塘的生態農業模式享譽海内外;改革開放後,又以“排頭兵”、“先行者”的氣魄,創下了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的“順德模式”、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南海模式”;在建設南粤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佛山又創造了“讓農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佛山模式”。“佛山模式”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試水探路,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績,爲南粤新農村建設,也爲其他地區的農村建設,提供了可值學習和借鑒的寶貴經驗。

  一、土地流轉是農民共享成果的根本

  隨着市場經濟的逐漸成熟,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以及農村城鎮化的發展,使原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土地承包制度面臨新時代的難題。所以,在這種形勢下,新一輪農村土地改革就需要破局。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届三中全會提出的“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正是吸納了各地農村土地進一步改革的實踐經驗,爲新一輪農村土地改革定下了明確的基調。而佛山正是在農村土地流轉方面,進行了極爲有益的探索。

  (一)土地流轉的“南海模式”

  土地是農村最基本的生産要素,土地制度是農村最基本的經濟制度。十一届三中全會後推行的被稱作中國的“第二次土地改革”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催發了農民生産的積極性,中國農村改革就此起步。然而,一家一户的分割承包經營也潜伏着規模小、效率低下的缺陷。特别是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致使土地矛盾十分尖鋭。怎樣破解土地難題?佛山創造了農民土地入股的“南海模式”。

  南海市(現爲佛山市南海區)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從1990年代初開始,陸續在全市農村範圍内推行了以土地爲中心的股份合作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南海土地股份合作制在探索中完善》(2003年)概括爲“南海模式”向全國推廣。在上世紀90年代初,與新一輪土地承包再延長30年同步,南海人敢爲天下先,將承包到户的土地重新歸集,以農民承包權入股的形式開始了土地流轉的嘗試,開展了“以土地爲中心的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開創了土地入股的先河。所謂土地股份制是强調建立土地承包權股,實現土地三權(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意圖將“農民的承包權從實物形態轉變爲價值形態,在以股份形式將其穩定的前提下,解决好農村土地的整體規劃,土地的徵用、使用和農地保護以及提高土地的生産率等問題。”“南海模式”對解决農村土地糾紛,促進南海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新華社多次以長篇通訊報導以“南海模式”爲代表的佛山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經驗,而全國即將實行的新的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被成爲“第三次土地改革”。

   (二)以土地流轉爲基礎的農村工業化

  “南海模式”的實質是讓農民以土地的權利參與工業化。爲有效地促進“三農”裂變,適應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佛山人抓準了一個“牛鼻子”——土地流轉,這是一項革命性的改革嘗試!以敢飲頭啖湯聞名的佛山人,在土地流轉上早就踏出大膽嘗試的步伐。繼“南海模式”後,佛山的順德也率先進行了土地流轉的試點工作。上世紀末,順德已經發展爲新型的工業城市,但以城市爲主題的城市化未能同步推進,表現爲“非城市化的工業化”和“非城市化的非農化”。隨着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改革的深入,傳統農業優勢逐步弱化,競争力下降。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質量差距拉大;農村分散建設和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違法違規流轉集體土地現象較爲普遍,國家土地税費流失嚴重,造成農村集體土地管理秩序混亂,直接影響了順德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無疑,順德在土地管理制度上面臨突破。爲了破解難題,順德拿出了廣東人大膽創新的勇氣。2001年率先試點,在倫教鎮新塘村、熹涌村與龍江鎮華西村開展集體非農建設用地流轉試驗。2002年11月28日出臺《順德市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在土地流轉中,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價、集體土地資産通過股份形式確定,這些條款使農民的土地財産權得到切實保障,較好地解决了經濟發展與土地保護之間的矛盾。

  在佛山,土地流轉的實踐不只在工業化領域,16年前順德陳村也進行了土地集約經營的嘗試,結出陳村花卉世界這顆碩果;5年前,高明在農業産業化的浪潮中,也向土地集約經營要收益。佛山土地流轉的探索既在工業領域生發,也在農業産業化中前進。 

  二、高新農業是農民共享成果的關鍵

  農業發展的關鍵在於技術進步和産業化經營。南粤新農村建設必須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這是提高農業産業實力和水平、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也是農民共享成果的關鍵。佛山有多處全國和省的農業現代化、高新農業示範基地,初步實現了從傳統粗放的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一)順德──中國鰻魚之鄉

   順德是歷史上著名的“魚米之鄉”,是桑基魚塘的典型地區。這裏的農業發達,無論是種植業、養殖業還是農産品加工業,都有較高的水平。其中,鰻魚的養殖和出口,是順德外相出口型現代高新農業的代表。

   順德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魚主産區和出口基地之一,1985年在國内創下土池養鰻之先。隨後,養鰻場開始像雨後春笋般地涌現出來,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順德鰻魚業就達到了鼎盛時期,成爲廣東乃至全國主要生産、加工、出口基地之一。1996年——1997年期間,在日本鰻苗較爲缺乏的情况下,順德一鰻農利用石灰岩洞地下恒温水養殖歐洲鰻,開創了歐洲鰻在山區養殖的先河。2005年-2006年,農業局與珠江水産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鰻鱺池塘標準化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奬”獲得了廣東省科學技術奬三等奬、“鰻魚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項目獲得了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奬二等奬,還聯合制定了《歐洲鰻養殖技術規範—苗種培育技術》、《歐洲鰻養殖技術規範—食用魚健康養殖技術》2個廣東省地方標準。養殖鰻魚的産量、産值、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都比其他品種具有優勢,已成爲順德漁業的拳頭産品和農業經濟的支柱産業,同時,産量和加工能力也已超過日本和臺灣省,“順德製造”的鰻魚已經成爲“中國驕傲”,順德也因此榮獲“中國鰻魚之鄉”的殊榮。

   (二)三水、高明的臺資高新農業基地

   近幾年,高明區制定和落實了引入臺資農業的各種政策優惠和措施,營造了較好的農業發展環境,打下了良好的粤臺農業合作基礎。尤其是在2000年後,越來越多的臺資農業企業落户高明。到目前爲止,在高明區的臺資農業企業有8家,實際投資額達385萬美元,經營面積達4700畝。臺灣農業直接以“企業”形式投資高明區,有很多優質品種在高明區得到有效推廣,如臺灣木瓜、臺灣番石榴、青棗、黑美人西瓜、蘭花、南瓜等,已逐漸得到廣大農民的認可。2006年高明區被定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

  三水是全國科教興農和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和全國土地綜合開發示範區,涌現廣東温氏集團、僑鑫高科技農業公司、華力花場、飛鷹農場等一批具有一定輻射帶動作用的農業龍頭企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樂平的海峽兩岸創意農業園區。三水的樂平由於地理偏僻、交通不便和規劃定位發展緩慢等因素,曾讓當地村民無奈,村民們都曾自嘲“樂平的西伯利亞”。但2008年國家龍頭農業企業廣東國通物流却相中這裏緊鄰北江的優勢,决意在此動工興建海峽兩岸創意農業園區,發展高端水産和休閒農業。目前,園區規劃3.6萬畝,分5期開展建設,主要發展供港、澳水産養殖、現代農業休閒等産業。

  (三)以“荷花世界”爲代表的文化農業

  2000年7月8日起正式建成對外開放的三水“荷花世界”是展現佛山高新農業的一扇窗口。它由佛山市三水區西南街道政府投資興建,該園1300畝,其中水面面積800多畝,種植着300多種荷花,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荷花品種資源最豐富的“集建築、雕塑、荷文化展示,吃、住、娱、購、科研生産於一體”的荷花生態專類園。2001年先後獲評爲“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2003年獲評“廣東省農業科技園”、2003年更成爲“佛山新八景”之一、2005年更獲得廣東省科技廳、省宣傳部授予的“廣東省科技教育基地”稱號。

  三、城鎮建設是農民共享成果的條件

  南粤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内容是城鄉一體化,實行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優勢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努力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增强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讓農民實實在在地嘗到城市化、城鎮化的甜頭。

  (一)以一環爲紐帶的組合式中心城市

  佛山在城市化建設中,充分考慮了大佛山城鄉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提出全面實施“2+5”組團城市發展規劃,即加快建設中心組團和大良容桂組團兩個100萬人口以上的新城區,培育獅山組團、西南組團、西江組團、大瀝組團、九江龍江組團五個30萬~50萬人口規模的城區,扶持九個10~20萬人口規模的城鎮(群),完善其它10萬人口規模以下的小城鎮,形成四級城鎮等級結構,推進新型城鄉協調發展。發揮中心組團建設的引領和示範帶動作用,突出各組團的發展特色,提昇中心城鎮建設水平。積極參與廣佛都市圈建設,形成在空間形態上與珠江東西岸的“港深—珠澳”相呼應的現代化大都市圈。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80%以上,中心城區城市化水平達到85%。進一步優化和完善綜合交通網絡和樞紐,加快建設“二縱二横兩環”高速公路系統和“五縱九横三國道七支綫”快速幹綫系統組成的幹綫公路網,實現以各主城區爲節點的半小時交通圈。現在,一環建設已經完成和使用,廣佛地鐵正在抓緊建設,以一環爲紐帶的組合式中心城市已經形成。

  (二)産業特色和專業鎮建設

  從城市化發展角度來看,佛山通過走農村工業化道路,由家家點火,村村冒煙開始,從專業户到專業村進一步形成20多個産業特色鎮和專業鎮。

  20世紀80年代以來,佛山鄉鎮經濟發展迅猛,形成了以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爲主體、以專業鎮經濟爲特徵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自2000年省科技廳實施“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工作以來,佛山市的專業鎮實現了跨越發展,一方面,專業鎮經濟在佛山如雨後春笋蓬勃發展,佛山的專業鎮(街)就已發展到26個,成爲我省擁有專業鎮最多的地級市;另一方面,佛山在專業鎮建設工作中積極創新,他們所創造出的“西樵模式”等成爲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工作的典範,成爲衆多專業鎮傚仿的對象。南海區獅山鎮(特色産業:小家電)建立“南海·中國家用電器創新工業園”;禪城區南莊鎮(特色産業:陶瓷)建立國家級建築陶瓷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順德區樂從鎮(特色産業:傢具)建設國際傢具城;還有石灣、南莊的陶瓷業、鹽步的内衣業、張槎的針織業、瀾石的不銹鋼業、環市的童裝業等等,專業鎮以其産業特色顯著的特點,有力地推動了佛山市十大支柱産業的迅猛發展,也是鄉鎮建設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

  (三)農村環境治理

  佛山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就是從村鎮的環境衛生的整治開始的。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更高,爲了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老路,佛山按照生態優先原則,做好生態環境規劃,加强畜牧禽養殖污染防治,合理施用化肥、農藥,發展生態農業,解决農業和農村污染問題,從1999年開始創建生態示範區,各村對創建工作都十分重視,捨得投入,宣傳到位,村民積極參與。經過幾年的努力,各區都抓出了成效,佛山現在有22個生態示範區,在這些示範區實行生態農業模式,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示範區的建設爲佛山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礎。建設生態示範鎮、村、園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和載體,促進佛山農村經濟發展走上了持續發展的道路。進入21世紀以來,又開展了轉變産業發展模式的“騰籠换鳥”,實現佛山的産業轉型昇級。例如,到2008年12月,佛山市已有144家占總數50%的建築陶瓷企業自行轉産、結業或被依法關閉。其中位於佛山中心城區的禪城區,關閉或轉産的企業已占該區陶瓷企業總數的70%。佛山的經驗表明:付出的是陣痛,换來的緑水青山!

  四、教育文化是農民共享成果的基礎

  無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是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都離不開文化建設,農民群衆的文化權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就談不上文化的繁榮發展,就無法實現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

  (一)教育强市建設成就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佛山一直堅持科教興市戰略,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地位,努力讓佛山人民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早在1996年,佛山市就提出了創建“省教育强市”的奮斗目標。佛山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民辦教育、高校教育和社區教育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率先真正實現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創建教育强市的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廣東省教育强市的驗收標準,成爲廣東省第二個教育强市。

  (二)文化名牌鄉鎮星羅棋佈

  佛山經濟的騰飛催生了城鄉文化的共榮。佛山文化的亮點在於農村群衆文化豐富多彩,涌現了許多龍獅之鄉、書畫之鄉、合唱之鄉。舞南獅、劃龍舟,是佛山農村十分普及的文化體育活動。一些鎮、村還以文化特色命名,如順德容奇鎮被文化部授予書畫藝術之鄉稱號;大良、均安、容桂三鎮被中國曲協授予曲藝之鄉稱號;省文化廳先後授予杏壇鎮民俗民間藝術表演之鄉稱號、勒流鎮書法藝術之鄉稱號、陳村鎮花卉盆景藝術之鄉。南海區、順德區成爲全國先進文化縣區;佛山市文化局、佛山市圖書館、佛山市群衆藝術館、順德市容奇文化站、南海市大瀝文化站先後被國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集體”稱號;禪城區、三水區被評爲廣東省實施“南粤錦綉工程”文化先進縣(區)。

  (三)農村文化活動精彩紛呈

  爲活躍農民的文化生活,佛山的文化館、圖書館、文聯、電影發行放映中心和基層文化站還深入開展文化下鄉活動。他們的身影活躍在村居、阡陌之間,他們的汗水揮灑在大樹下、祠堂裏、臨時搭建的舞臺上,他們没有太多的掌聲和鮮花,只有默默奉獻,爲父老鄉親們帶去歡歌笑語,送上祥和祝福;爲外來工驅散了身在异鄉的寂寞,送去了政府親人般的温暖……

  電影下鄉是佛山農村文化的一大亮點。自1998年開始,將實施“2131工程” (注:2131即21世紀每月每村放1場電影),列爲創建“文化先進市”的重要内容,2002年初,啓動了一送、二免、三定的“春季百片進村”展映活動。從2002年到2004年連續三年舉辦“百片進村”活動,在解决農村基層看電影難的問題上取得了很大成效,成績喜人。

  其他文藝活動也精彩紛呈。近年來,爲了助推社會主義新村鎮建設新高潮,南海區精心組織策劃了“走近百姓,歡樂你我”文化下鄉系列活動;“粤韵滿家園”百場私伙局大展演演出140場;“繽紛銀幕情”大型公益電影放映活動放映了近1500場;“筆墨係農情”文藝家農村即席揮毫活動30次;“知識傳萬家”圖書服務月共送流動圖書10000多册,贈送圖書2000册,“建設社會主義新村鎮”圖片展出16個場次,舉辦有爲論壇30期。各項活動惠及了100多萬群衆,大大活躍了農村的文化氛圍,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潤,才能更加欣欣向榮;勤勞的人民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豐富多彩的文化已成爲佛山廣大農民群衆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五、居民身份是農民共享成果的表征

  幾十年來中國人的户口分爲兩種,農業户口和非農業户口,於是,中國人被分成了鄉里人和城里人。這兩種人在就業、教育、醫療、婚姻、福利等方面待遇有着明顯的差别。這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是一種户籍歧視。這種不平等和歧視影響了許多人的命運,也釀成了許多悲劇。“賣户口”、“農轉非”、“鐵飯碗”、“泥飯碗”,都是帶有那個時代鮮明色彩的詞彚。當年實行這種城鄉二元户籍制度,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當前,户籍制度改革牽動着社會的敏感神經,寄託着衆多百姓的殷切期待。

  (一)佛山率先取消農業户口的做法

  隨着改革的深化、經濟的發展和觀念的變化,改革開放的春風正在融化冰凍了半個多世紀的城鄉二元户口這塊堅冰。敢爲人先的佛山人爲了實現産業强市、文化名城、現代化大城市這三大目標,爲了推動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産業化建設,促進農民向非農産業轉移,規範社會管理工作,在全國率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着手,從根本上解决“三農問題”, 建立城鄉統一的户口登記制度,逐步取消農業户口、非農業户口的二元户口,實現公民身份平等,從2004年7月1日起取消原有的“農業户口”、“非農業户口”、“自理口糧户口”等户口類别,並根據統一政策、統一管理的原則,統一全市户籍管理,統一登記爲“佛山市居民户口”,徹底改變現行城鄉分割的“二元”管理模式,這是推進農村“三化”建設的重要政策,也是繼佛山區域大整合後,城鎮化建設的又一大動作,邁向城鄉一體化的里程碑的一步。

  另外,佛山市政府還制定了配套户籍改革的政策,就計劃生育、退伍安置、教育學位、勞動就業、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户供養、統籌醫療、養老保險、土地承包、集體股權(分紅)、社會治安工作、基層組織管理等方面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和管理辦法。這表明,無論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看,這都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它關係着佛山農民的地位和身份、權利和義務,還關係着佛山農民的平等和自由、尊嚴和榮譽。佛山人正是憑藉改革開放的春風融化城鄉二元户口這塊堅冰,這是以人爲本、執政爲民精神的具體落實。

  (二)佛山農民不願意做“城里人”

  和别的地方一樣,考上大學,當一個城里人,曾經是無數佛山農村孩子的夢想。然而,隨着近年農村土地分紅,社會保障措施完善,農業户口却反而成了香餑餑。近幾年,出現了原籍是農業户口、由於上學户籍轉成居民户口的中大專(技校)畢業生紛紛要求辦理“居轉農”手續,恢復農業户籍的現象。這種“居轉農”的“反流”現象,無疑是對利益的一種自然選擇。以前,許多利益是與户口捆綁在一起的,農村人都想跳出農門,以拿到城市户口爲榮,因爲那時城市户口的人享受更多的好處,比如社保、醫保、子女受教育條件等方面都可以享受有别於農村户口的權利,這也讓擁有城市户口的人有了一種滿足感和自豪感;而在現在的佛山,隨着城鄉統籌發展,城鄉差距日益縮小,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也越來越完善,子女受教育的環境也不斷改善,由户口差异帶來的利益差异已經没有以前懸殊,相反,現在的農村户口還可以享受土地分紅、宅基地建房等利益,因此,佛山的人們當然更願意選擇農村户口。 

  六、社會保險是農民共享成果的體現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南粤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對於一個有着8.7億農村居民的大國來説,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對社會公平發展程度是一個最現實的直接體現。因此,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解决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也是社會公平的底綫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更是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具體體現。

  佛山爲了讓農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努力建立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目前,佛山市各級財政至少投入上10億元,並出臺《佛山市全征土地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佛山市建立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和《佛山市建立和完善農村居民社會救助體系的實施意見》3個文件,對佛山市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一)建立和健全農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

  與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佛山市逐步引導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建立全征地農村居民養老等多個“農轉居”配套政策相繼出臺,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養老保險制度,盡快解决失地農民的社保問題,引發了新一輪佛山農村改革波瀾。目前,佛山已從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着手,並以此爲突破口,以順德爲試點,按照“起點適中、覆蓋面廣、穩步提高、最終接軌”的思路,通過“政府主導、財政補貼、集體扶持、個人出資”的辦法,加快研究制訂農村居民納入養老保險體系的政策,研究出臺全征地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實施方案。建立起逐步實現農村居民人人享受養老保障的目標,初步建立起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制度。與此同時,佛山市正逐步完善我市全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貼制度,做好全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貼基金的徵集、發放,不斷完善各項管理制度,提高全征地農民參保的積極性。佛山有的地方的農民已經享受“退休金”,男性到60歲、女性到55歲的農民,將享受到略高於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綫水平的養老保障金。農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爲退休的農村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二)建立和推行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佛山市依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的承受能力,選取適當的醫保形式,確定籌資水平、報銷比例和封頂綫。禪城、三水區走市場化道路,委托專業保險機構承辦。南海、順德區委托社保基金局管理,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與城鎮居民社保並軌管理。爲了推進新制度,佛山市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到目前爲止,市、區、鎮三級政府共投入資金2.5億元。全市197.8萬農民中,已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達到168.7萬人,參保率85.2%。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繳費額度,南海、順德區分别爲每年190元/人、150元/人,禪城區預計每年達到250元/人。對農村居民的補償標準爲:1萬元(含)以下部分按70%左右報銷,1萬元以上部分按80%左右報銷(南海區農村居民看病藥費可報銷比例則達到90%),每年最高補償額度提高到6萬元。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對農民實行二次補償,最大程度地减輕參保者的負擔。住院期間的藥品報銷目録、醫療服務範圍、診療項目等,參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做法。此外商業醫療保險和醫療保障救助制度將作爲佛山農村醫保的補充。

  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推行,受到農民的熱烈歡迎,顯示出勃勃生機。它讓農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醫療待遇,有力推進了城鄉一體化,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同時,也縮少了城鄉差别,推動了農村城市化進程,爲深化佛山農村改革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

  七、民主管理是農民共享成果的保障

  讓農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應當落實到農民真正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上面來。佛山市在建設南粤新農村的實踐中,把健全完善農村民主管理制度作爲關係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係農民切身利益、關係農村和諧穩定的大事,始終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從各個層次上保障農民當家做主的地位,發展成果由農民共享。

  (一)民主管理(以羅南村爲例)

  黨的十七届三中全會的《决定》把“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作爲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並將“保障農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作爲“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調。這是中國農村改革發展30年來實踐經驗的總結,反映了廣大農民的心聲,抓住了農村改革發展的力量策動源。

  基層黨建是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政治和組織保证。禪城區羅南村是佛山新農村建設的典型,村黨總支書記關潤堯是全國黨代表。羅南村黨總支起到了戰鬥堡壘作用,實施固本强基工程,黨員模範帶頭,把握住全村發展的總方向。羅南村在民主管理方面起到了榜樣作用。村委會在每次换届選舉結束後,都聯繫本村實際,及時組織村制定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建立健全完善村級日常事務管理各項制度。對村民的權利與義務,村内辦事程序以及經濟管理、社會治安、村風民俗、婚姻家庭、計劃生育等方面的要求,都做出明確的規定,不斷提高村民的民主管理的能力。他們重點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堅持民主理財。成立民主理財工作小組,讓村民瞭解村裏收支的真實情况,並實行財務第三方管理。在經濟事務管理方面,堅持董事會擴大會議制度,村裏的農業經濟合作股份公司董事會每月都邀請各村民小組長、經濟社社長參加董事會會議,同時每月將收支情况在村務公開欄公佈,增加村務財務的透明度。由於村民對財務瞭如指掌,多年來,村裏没有發生村民因對村政村務管理不滿而上訪的現象。村民們以主人翁的態度和責任滿足自身的利益和價值訴求,也大大地推動農村的民主化,爲佛山的農村民主管理樹立了典範。

  (二)村官直選

  村官直選是農村民主的體現,也是中國政治改革的方向。在這個方面,佛山也走在全國的前列。1992年6月底,佛山市南海區裏水鎮麻奢鄉通過村民一人一票直接選舉的形式,選出了該鄉(村)新一届的領導班子,開全國直選鄉(村)官先河。1999年起,廣東在全國率先進行直選村官的試點,轟動全國。村委會直選對於實行村民自治,促進民主管理,加快新農村建設産生了深遠影響。

  (三)村級財務中介管理

  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市農村經濟活躍,不少村子每年的財務收支都有數百、上千萬元,農村財務管理過去是“村賬村管”、“村賬鎮管”模式,一直是令政府頭疼的問題。盡管當地政府在村級財務管理上花了不少力氣,但由於財務往來數額大,農村基層管理不完善,農民信不過,長期以來村級集體財務管理都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白頭單”比比皆是,賬本管理混亂,經常發生大大小小的農村財務案件,甚至因爲村民不信任而不斷引發集體上訪、堵路等群體事件。針對這些問題,在前無經驗、上無文件的情况下,自2005年開始,佛山市大膽創新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在全國率先進行“第三方”介入的改革試點,開始嘗試引入社會中介機構來規範農村財務管理。即鎮政府通過“價低者得”的原則公開招標,從多傢具備執業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中選出幾家,對全鎮村級賬目進行管理,委托“第三方”管理所産生的費用全部由區、鎮政府支付。各鎮(街道)充分尊重村民意願,由户代表簽名表决引入“第三方”,資産仍歸村民所有。“第三方”主要職責是:代理賬目核算、監管各類經濟合同和實行資金共同監管,負責固定資産的監督。同時出臺村級財務委托代理服務實施細則,内容涉及收入、支出、備用金、固定資産、會計報表、人員記賬户套賬、票據及會計檔案等,將村級財務和盤端出,移交給“第三方”。

  佛山市探索引入社會中介機構作爲“第三方”進行村級財務管理的實踐,收到了良好效果。它使到佛山市村級財務管理形成了多方制衡的局面。使農村財務更透明、更規範,有效地將廉政建設“關口前移”,讓群衆明白,還幹部清白,避免幹部腐敗。政府充分利用中介機構獨立性、專業性的優勢,促進村級財務管理的規範化、透明化,從源頭上遏制村幹部違規行爲的發生,對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和建立和諧的干群關係起到積極作用。

  八、外來民工是農民共享成果的對象 

  廣東有大量的外來務工農民,怎樣對待外來務工農民,是南粤新農村建設不可逥避的問題。佛山人却以寬容和接納的心態,給予了外來農民工施展的舞臺,最大限度地保障外來農民工的權益,讓“農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樣共享當地公共財政資源,打破城鄉兩元結構,讓農民和城里人一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多年來,在佛山市委市政府和省勞動保障廳的領導下,市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忠勤職責,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做到農民工上崗有培訓,勞動有合同,工資有保障,傷病有保險,維權有渠道,使農民工的各項權益得到了切實維護。

  (一)貫徹落實《勞動法》

  勞動保障部門堅持依法行政,通過《勞動合同法》貫徹實施情况專項檢查、查處欠薪專項行動等活動,嚴厲查處違法行爲,開闢勞動争議仲裁緑色通道,積極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二)大力開展就業服務

  爲有利於農民工的就業,佛山市努力開展就業服務,就業培訓工作穩定發展。一是着力增加就業崗位。2008年市政府下達新增城鄉就業崗位13萬個,就業崗位相對充足。二是大力開展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技能和競争力,同時也爲區域産業結構調整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撑,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從2007年起,全市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對農民工全面實行免費培訓,全市共培訓農民工36000人。三是開展便捷高效的就業服務。從2005年起,全市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對外來求職者實行免費公共就業服務,實現公共就業服務全覆蓋。據統計,從2005年到今年上半年,爲農民工提供免費職業介紹和現場招聘服務246萬人次。

  (三)幫扶特殊困難農民工

  爲瞭解决農民工就業和困難群體轉移就業,佛山大市各區都陸續出臺了幫扶農民工就業的措施。例如:順德區要求每個鎮街要至少建立一個社區就業基地。禪城區重點幫扶農民工多的企業 。禪城已經出臺了系列措施加强該區農村勞動力培訓和就業,其中,本地企業聘用農村勞動力、簽訂勞動合同且購買社保滿一定期限,就將有望獲得一定數額的現金奬勵,而經過禪城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批準設立的職業介紹機構,每成功介紹1名廣東省籍的農民工在禪城區企業就業,職業介紹機構也就將獲得一定數額的現金奬勵。南海區采用“失業保險金”救崗救市的措施,將把在南海穩定就業半年以上、且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失業登記,通過失業保險基金核發一次性生活補助,並提供免費的職業介紹和政府補貼的職業培訓等就業服務。同時,南海區還在研究失業保險在减輕企業負擔和支持困難企業渡過難關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吸納農民工。

  在佛山工作和生活的農民工——胡小燕,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正是佛山關注保障農民工權益的體現。她帶着佛山千千萬萬的農民工的心聲和訴求步入了我國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殿堂,是我們社會主義民主的政治發展和擴大公民的有序的政治參與的表現,也是農民工政治地位提高的里程碑,使廣大的農民工看到了希望,給農民工展示了一個美好的未來。佛山已作出政策,讓優秀外來工得以在佛山落户。

   30年的發展軌迹證明,佛山不僅是一個推進生産力、創新制度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誕生新經驗、新理念的地方,是硬實力與軟實力辯證互動、洋溢着活力的地方。佛山人建設南粤新農村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場波瀾壯闊的運動,是一系列惠農、扶農政策的出臺,是讓廣大農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佛山人對“務實創新”的認識把握,在探索農村發展新路的過程中再度顯露無遺。不急不躁,務實穩進,佛山人特有的行事風格早已成爲打造經濟强市、文化强市的“秘密武器”,佛山人的實幹精神給佛山人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實惠;不甘守舊,求新探索,佛山人的創新能力讓全省、全國乃至世界對日新月异的南粤大地刮目相看。在新農村發展問題上,佛山同樣以起點高、决心大、動作迅速的姿態彰顯了珠三角新農村的不凡手筆!

   

  (作者分别係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副主任、副教授,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佛山科技學院學報》編輯部主編、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