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回憶在高州中學學習生活的三件事


  我於1955——1958年在高州中學讀高中。在這三年中,在班中當過團支部書記,在校團委當過宣傳委員,在母校的校園生活中留下過一些足迹。有三件事我一直不能忘懷,雖然事不大,但反映出的理性的東西一直在沐浴着我的人生。

  《高中生活》的仿七步詩

  當時高州中學校園文化比較活躍,有兩種刊物,一是團委主辦的《高中青年》,一種是學生會主辦的《高中生活》。有一期《高中生活》刊登了一首仿七步詩,作者是誰、詩名是什,我已記不起來了,但這首詩我一直記得:“花衣曬花上,花在衣下泣,本來同是花,相壓何太急。”這首詩刊登出來之後,住在學硯塘東側藍田宿舍的女同學就不敢再在學硯塘邊的花籬上曬衣服了。我記得,在1957年暑假湛江地區中學團干培訓班上,我以《怎樣組織討論,進行思想教育》爲題介紹高州中學宣傳和校園文化時説過這件事。

  這件事雖小,但反映出兩個社會層面的問題,至今還有意義:一是文藝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二是校園的緑化、環境衛生、設施以及社會上的緑化、環境衛生、設施靠全體公民來維護。

  “花少十幾文,考多十幾分”

1957年以前,原湛江地區(含現在湛江、茂名、陽江三市)只在湛江設一個高考考場,當時湛江地區各縣(市)的考生都必須前往湛江參加高考。1957年在高州中學設了一個考場,高州周邊幾個縣的考生都在高州參加高考。用現代語言來説,它對高州尤其是高州中學的考生是利好的舉措。但到1957年末傳出瞭高州不再設高考考場的信息,這一下子就把我們即將高中畢業的1958届的學生推向焦急、煩躁、憂慮的境地,時有發生不理解人民政府甚至埋怨人民政府的聲音。

  怎麽辦?唯有争!我們除了强烈地向學校反映我們的意見,希望學校向省教廳請求保留高州中學高考考場外,我們聯絡了茂名一中(當時高州稱茂名縣)畢業班的學生幹部,兩校四個畢業班的學生幹部於下學期開學前夕在一起商量研究,最後由我執筆寫了一封長信呈送廣東省教育廳。那封信具體寫些什麽,我已記不清。但我記得,除了寫一些只能前進不能倒退、應考慮廣大考生的利益等大道理之外,很明確地寫出了我們一個很功利的理由,即在高州設高考考場,高州的考生可以“花少十幾文,考多十幾分”。當時十幾元錢,對我們這些考生來説,也差不多是天文數字了。

  我們的運氣的確也好,後來下學期開學不久傳來了大好消息:1958年繼續在高州中學設高考考場。我們高興極了,埋怨人民政府的怨氣一下子就抛之九霄雲外了,差點未喊出“人民政府萬歲”。我們從心底裏體會到,我們的政府畢竟是人民政府,它始終代表廣大人民包括我們廣大學生的利益的。

  “昇學就業,兩種準備”

  由於國際上出現“匈牙利事件”,國内開展反右派鬥争,1957年團中央提出“興無滅資”作爲共青團工作的總題目總方向和根本任務,團“三大”提出“勞動、學習、團結”的六字方針,把勞動教育放在第一位。那時候,高中畢業生昇入大學的比例不高,大部分要就業,參加工農業勞動生産。但在學生中確實存在輕視勞動,不願參加體力勞動的問題。針對青年學生輕視勞動問題,省委書記陶鑄把《幼學五言詩》中的兩句舊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改爲“萬般皆不錯,唯有勞動高”,贈給參加全省學生代表大會的代表,勉勵學生熱愛勞動。

1958年春,我們即將高中畢業,當時昇不上學的主要動員回鄉參加農業生産,學生思想問題較多。縣裏召開了學生代表大學,讓學生廣泛開展討論乃至辯論。我們高州中學畢業生的思想以主流爲主,即昇學就業,兩種準備。我作爲代表曾以此爲題在全縣學生代表大會上作過辯論發言,在大會上産生良好的影響。

  “昇學就業,兩種準備”這種主流思想,後來的經典提法是“一顆紅心,兩種準備”。雖然現在不時興這種提法,但我認爲,其精神並未過時。由於教育資源緊缺,每年都不可避免地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生不能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近幾年全國的中考昇學率只不過50%,高考昇學率70%左右,許多中學生面臨着就業的重大選擇。因此,“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對於現今的中學生仍然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作者係高州中學1958届校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