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母校素質教育小記
素質教育是近年國家倡導的教育方式,其意義在於全面提昇學生的思想、文化、身體素質,其實在十多年前筆者在讀中學時,母校許多老師已經身體力行素質教育,給我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盧德聰老師:多讀多寫
盧德聰老師是我初中的語文老師、班主任。語文教學該教什麽、學什麽,一直是關心語文教育的國人争論焦點。盧老師畢業於雷州師專中文系,戴着厚厚眼鏡,書生氣十足。他的語文教育很有一套,曾被評爲南粤教壇新秀。他提倡多讀多寫。“多讀”,他鼓勵我們充分利用圖書館,鼓勵同學們多借書閲讀。當時學校圖書館所訂閲報刊很多,藏書也得益於校友捐贈,有許多新書、好書。在粤西地區藏書最豐富的高州圖書館座落在離學校僅百步之遥的文明路上,我們近水樓臺先得月。一般只向社會成人開放的高州圖書館成了我們讀書的樂園。在盧老師的鼓勵下,我們大部分同學都辦了借書证。每到週末,圖書館成爲我們徜徉書海的樂土,在圖書館經常碰到我們的同學、老師。畢業後,驚悉原高州圖書館被大火焚燬,我們校友都深感惋惜,畢竟高州圖書館成爲了母校的“配套設施”之一,想到後來的同學再也不能就近利用公共圖書館資源,怎能不痛心疾首?
盧老師還鼓勵我們“多寫”,他説他願意當我們的第一位讀者。他希望我們每周或每月至少寫一篇自由命題作文作爲課外作業,字數、體裁不限。他力主文貴自然,杜絶無病呻吟,讓寫作成爲一種樂趣。對於我們的作文,他不評分只評語。對某些精彩文章他會推薦到《少年文藝》等刊物發表,對一些寫得不好的作文,他也會私下對學生進行指導。由此,我們對語文、作文的興趣大增,嚴家森同學成爲母校文學刊物《文筆》主筆,多位同學文章刊登於《少年文藝》、《茂名日報》,連平素最怕寫作文的我也有一篇呼吁環保的文章《泉水叮冬響》獲得了高州縣中學生暢想曲徵文大賽二等奬。
我們畢業後,盧德聰老師因個人原因離開母校,現在一直没有他的消息。有一次在網絡聊天中與遠在美國攻讀博士的李堅同學説起盧老師,他也深感受益非淺。
潘裕岳老師:自學也能出成績
1986-1989年是母校的輝煌時期,母校是粤西名校、廣東名校,在全國也小有名氣,隔三岔五常有外地教師來學校聽課取經。我們的數學課授課方式却别具一格——自學,不知道其他學校老師參觀後有何感想。
衆所周知,傳統的教學模式屬填鴨式,老師講,學生聽,少有交流互動。母校對初中數學教育大膽試驗,采取自學方式教學。采取的教材也不是統編教材,而是由北京校友盧仲衡編寫。雖然是厚厚的大部頭,但内容由淺入深,説理清楚透徹,舉一反三。還記得每次上數學課,潘裕岳老師先開個頭,講述本節課自學内容、學習目的,然後開始的大部分時間由同學自學,同學們發現有任何問題可向巡視的老師請教。上課時静悄悄的自學取代了老師滔滔不絶的講授。這種“發現式”的學習方法一改“要我學”爲“我要學”,深受學生歡迎。效果如何呢?與其他非實驗班相比,我們班的成績毫不遜色,也有同學獲得全國奥林匹克數學的名次。我是教育的門外漢,無權評價自學式教學方法的優劣,但我知道與時俱進,勇於嘗試不同教學法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應該符合教育規律吧。
體育教學:師生共同參與全民健身運動
一説起母校的體育,母校連續多年獲得茂名市中學生“協作杯”冠軍,母校是全省田徑教學重點學校,母校爲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的體育尖子……這些自然是母校體育教學成績卓著的一面,但是,我永遠記得母校師生共同參與全民健身運動的一幕幕。
每天的下午第三節課外活動,是整天伏案教學的師生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遠遠看去,排球場上裁判、隊員已各就各位,白色的排球在空中傳送,場外同學們已圍成方圈,成爲球場最清晰的邊界。你走近一看,上陣的隊員都是平時令我們敬畏三分的老師,平時難得一見、頗有學者風度的陳耀良校長也經常披掛上陣。老師們一般是按學科或年級分組對陣,每每精彩扣球,連在教學樓上觀戰的人群也發出陣陣驚嘆。那邊籃球場上,可能正在上演高州城校際籃球比賽,老師們和籃球特長生混編代表母校出征,母校籃球隊曾多次獲得縣教育系統甚至全縣冠軍。
值得一提的還有足球,隨着第六届全運會廣東足球奪冠,足球熱潮迅速波及高州,其時高州每所中學都有學生們自發組建的足球隊,如一中的“風雲”,二中的“狂飈”,環中的“星雲”,我校則有“颶風”,甚至我們班也組建了“阿波羅”,社會上則出現了“大山一”、“龍寶”等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俱樂部”。每到週末,高州縣人民體育場經常有各大“俱樂部”之間的“挑戰賽”,江湖争霸在所難免,但球場上那份拼勁,却遠遠勝過今日的“中超”聯賽。90年代初,高州縣舉辦首届運動會,我校體育老師古平、何智良身兼教練、隊員,率領“颶風”主力組成的校隊,一路過關斬將,在與龍寶隊决賽時人民體育場的圍墻也站滿了人,也算是當時高州最有影響力的比賽吧。
(作者係高州中學1992届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