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山仙館魂兮歸來

  【提要】廣州行商園林“海山仙館”在嶺南園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選擇原真遺址的適當地段,利用“務實”、“務虚”兩種可行性手法,再現其園林藝術,紀念其歷史文化,很有意義。

  【關鍵詞】 海山仙館 遺址分析 復興傳承 虚實手法


  廣州有近百年“一口通商”的歷史,由於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十三行”商人,在其167年的經濟社會舞臺上,給上下幾千年的封建帝國,帶來相當有意義的影響。即或在園林營造藝術方面,也萌生出一種特殊類型的中國古典園林——行商園林。衆多行商園林現已灰飛湮滅,只有其中最大佼佼者——海山仙館在今荔灣湖公園西南一隅留下了部分園林遺址和自然背景。恢復部分傳統景觀、傳承嶺南古典園林精華,倍受世人關注。能否讓“海山仙館”魂兮歸來?了一個廣大民衆的文化情結。

  一、海山仙館的時空坐標定位

  在縱向時間軸上,1830年—1873年間,位於廣州西關的大型自然山水式古典私家園林“海山仙館”,雖然只存活了40來年,但在中國園林史上的地位却十分顯赫。從社會形態發展階段的背景條件來看,“海山仙館”是中國地主經濟時代向近代社會海上貿易經濟時代轉型期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從使用管理模式上看,它有别於之前山西晋商莊園式園林和安徽鹽商發迹後所經營的徽派式園林,以及此後江浙買辦商人的近代園林。海山仙館是伴隨着十三行“一口通商”而興,且與外商交往所營造的商埠口岸園林,具有半官半民、半公半私、對内(國人)對外(他國人)、半開半閉的使用特質。一個記載了時代變遷、社會轉型、經濟更新的歷史名園,需要給予特别的關注。在横向空間體系方面,海山仙館及其所在的通商口岸和相關的十三行,舉國上下,獨領風騷;多國之間,聲譽遠播。從文化形態上看,它處在大陸文化圈與海洋文化圈相切之點,是中西文化相碰撞的産物和犧牲品;在嶺南園林中的地位更是卓爾不凡。存活至今的嶺南四大古典園林是以耕讀文化、隱逸生活爲主要包藏内涵的園林,無論經濟實力、規模範圍,無論在南北園林、中外園林交流方面均不及海山仙館,“一草一木,備盡華夷所有”。海山仙館爲其真山真水,占地200多畝,開放灑脱之態,“宏規巨構,獨擅臺榭水石之勝”,是嶺南古典園林中的“大哥大”( 圖1)。

  海山仙館在造園藝術成就方面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自民國政權轉移到島上後,中國私家園林出現了一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衰落期。據傳説,海山仙館的最後遺存毁於20世紀50年代。不然,集嶺南古典園林藝術之大成者,廣納外來文化之影響者的海山仙館距離我們並不如今仿佛隔着“萬里長城”之遥遠。

  深諳行商園林藝術之造詣的莫伯治院士,在他許多著名建築作品中都或多或少靈活運用了精湛的“海山仙館”園林藝術。如泮溪酒家中的廊橋遺構、北園酒家的水榭畫意、南園酒家的望樓雲墻,都含有“海山仙館”風光韵致,給當代人留下深刻印象。正如“十三行”這段歷史,“古代史不管,近代史也不管”的狀况應該得到糾正一樣,廣東園林也不應該是斷代史,不應該跳過或忽視“海山仙館”—— 一個被抄没拆賣了的商家“大觀園”。

  二、海山仙館遺址的文化價值

  恢復名勝古迹是社會穩定、文化昌盛、經濟繁榮的表現,歷朝歷代概莫例外。2007年年初的《名城報》報導:南京采用傳統城市肌理再造的方法,保護明清街坊景觀;蘇州啓動孫子遺址修復工程,將《孫子兵法》誕生地打造爲“城市名片”;上海朱家角治水解難題,重現百年古鎮“小西湖”勝景;開封整治河道擬再現宋汴京四通八達的水系風貌,並刻下《重修金明池記》的新碑;海口瓊山區修復具有500多年曆史的馬鞍街,重塑歷史文化名城形象;廣東潮州已恢復世上最古老的啓閉式浮橋——明代湘子橋及其橋面上的亭臺樓閣;雲南建水弘揚民族文化藝術,把建水推向世界;天津恢復核心歷史遺迹,讓大直沽重現“洋務運動”。……上述事例均涉及到古迹遺址歷史文化的原真性保護復興問題。

  復興“海山仙館”不僅是廣州人,也是包括世界各地知曉“十三行”那段歷史的人們共同的願望。莫伯治院士指证“海山仙館”既乃行商園林中的佼佼者。若恢復再現其傳統風貌比其它幾個行商園林的基礎條件都要好——因爲其遺構遺址的可考證性具有文物價值、美學價值、名城社會環境價值。

  真實的遺址被破壞或失踪了,不得已另擇他地按“文”按圖索驥重建,已不足爲奇。歷史名樓黄鶴樓、滕王閣、鸛雀樓,著名道觀永樂宫等,歷代新建時亦無不如此。事實證明,擇址另建,只要有社會需要的基礎、只要作的好,誰也無可非議。“海山仙館”是廣州的名園,也有一張價值極高的全景圖傳世可資參考。但可能還有許多人一下子難以接受,移址新建方案雖能獲得一個完整的“古園”,却擔心古園移植水土不服,周邊環境方位關係同歷史迥异,其效果確實没有足够的把握,我們不妨暫且不表。

  如果像成都“杜甫草堂”,由區區一個普通草堂遺址,逐漸演變爲一個城市森林公園,一個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區,原真性、紀念性、藝術性、可持續發展性均得到科學統一,不可謂不成功。這是千百年來地方官民們的貢獻。廣州或可借鑒?如果説杜甫草堂是“由小做大”的話,因條件不同,海山仙館則“由大做小”宜無不可。兩者都可謂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遺址公園。

  許多“生於斯,長於斯,歌哭於斯”的荔灣人,對海山仙館大半個世紀以來的遺址變遷情况心裏最有數,對其文化内涵和歷史價值也感受頗深。他們對再現“海山仙館”的風韵面貌具有最準確的掂量。

  當年“海山仙館”就坐落在現荔灣湖公園西南一側。館址上“唐荔園”的龍船樓(有莫伯治院士拍攝的遺照爲证)遺址還在。上世紀90年代埋没的荔枝涌遺址及荔枝灣連通珠江的“出海口”都是最有説服力的、不移動的歷史地理參考地標“點和綫”。衆多歷史畫卷、法國人於·埃及爾1844年的攝影圖片、大量外銷油畫等文獻也可與此相互印证。將圖1與荔灣湖公園(圖2)相對照,現公園南門一帶土地及湖面、荔枝涌以南的多寶路昌華横街範圍内,是爲“海山仙館”遺址無疑。既然是歷史遺址(哪怕是很小部分)也就可以按“歷史遺址”的身份打造它的文化景觀形象,建立起特有的文化地標符號,哪怕恢復一小部分原構,亦可向世人傳達有根有據、涵養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幫助人們“回過頭去尋找未來”(“look past for future”)。

  三、海山仙館的文化復興構想

  傳統以何種轉换機制孕育當代?年輕學者李敏泉在《當代建築文化與美學》中説:“傳統基因與現代元素重組——重構,它既不是回到過去,也不是要步入异域,而是要明確與强化當代在世界現實層面上的歷史投影,創造傳統與時代共生的‘同心圓’,同心圓越多,干涉圖像的‘漣漪’越豐富、美妙……”。海山仙館的文化復興就是對這種“同心圓”美學的追求。

  能按原址復原完整名園當然是較理想的復興模式,如“愛情之園”—— 紹興沈園、近代“紅頂商人”胡雪岩私家園林等的復修就産生了較好地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國家名人、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還專門撰文肯定了後者的文物價值。然而不幸的是海山仙館缺乏上述兩園精確的遺址平面圖,且整個荔灣湖周邊已被高樓圍合,按1 :1的比例修復,肯定是不可能的了。爲了讓“海山仙館”在其遺址地段留下一片投影,采用“務實”手法修復部分園林建築,采用“務虚”手法弘揚園林整體文化,則還是可行的。修復著名古建,即使没有歷史上的原真價值,也會具有當代的紀念價值和未來的文物價值。

  爲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經過遺址考證,盡量按歷史建築的規格、材料、營造法式及其景觀環境等要求修復古迹的手法,是爲“務實”手法。通過命名標牌、放録像、播放音樂、掛原始圖畫(照片、或地圖)、立雕塑小品等,唤醒人們對歷史的回顧或記憶的環境藝術手法,是爲“務虚”手法。采用務虚手法彰顯傳承歷史文化的佳例就有《唐荔園》。海山仙館前身含“虬珠圃”,其原址唐代就是遊覽勝地,南漢爲皇家御園。當年兩廣總督阮元之子阮福與友人來游,十分贊賞這裏“荔林夾岸,白蓮滿塘”風光,十分念及這裏的歷史名勝。可“惜唐迹之不彰也”,特將“虬株圃”更名“唐荔園”加以紀念,並寫下《唐荔園記》。阮元則留下《唐荔園》長詩,畫家陳務滋留下“唐荔園”

  畫卷。阮元父子爲保護傳承一方勝迹采取瞭如此“務虚”的保護舉措,也是一種偉大的貢獻。當今“海山仙館”的復興不妨亦可運用“命名”的務虚方法 —— 此乃被動無賴、但也相對可行、爲善爲真的手法彰顯勝迹之美。

  屬於海山仙館一部分的唐荔園遭受重創後的40年,進入了二十世紀50年代。因有心人(莫灼明等人)爲保留這一名勝的歷史文化根脈,繼續堅持沿用“唐荔園”之名,經營這塊園中之園,有幸保留了相當部分的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信息,避免了名園遺址慘遭徹底破壞和覆滅的命運(圖3)。

  莫灼明先生建議以維護整個荔灣湖公園的物質架構作爲文化的軀體,對其輸入“海山仙館”的歷史文化内涵,使公園抽象空洞的物質軀殻藴含有鮮活的精神靈魂。其中絶大部分只須用“務虚”的手法就能使海山仙館“借屍還魂”,讓這塊擁有一千多年園林史的歷史地段文脈相承。這樣的文化定位方案與現代公園功能不存在任何衝突之處,反而提高了公園的文化檔次,使一個底藴淺薄、内涵空泛的抽象的公園變爲有文有史、有思想境界的風景名勝。

  其實,此處“務實”復興的手法也是十分經濟可行的。公園内現有景觀特色因歷史、地理等緣故,仍多多少少保留有當年海山仙館“妙有江煙水意,好景天然包藏”的環境遺韵;在此基礎上“略成小築”加以標點,就能“足征大觀”也。另稍加建築細部裝飾,重新演繹園林空間,極易獲得“喜從新構得陳迹”(清阮元“唐荔園”詩)的效果。

  當年海山仙館的正大門(或住宅大院大門)位於現公園南大門(圖4)以南。南大門前荔枝涌以南的土地現已被大量西關古民居占滿。它們是與行商園林時間差值最小的“歷史背景”,而且其中還有與海山仙館存在近親血緣傳承關係的名園“小畫舫齋”。將計就計給予傳統民居成片保護,將是十分正確的决策。如是,條件只允許在現公園南大門一帶樹立海山仙館標誌性景觀構件或小品。如果在此能恰到好處地復建一個原海山仙館的歷史景物作爲入口象徵標誌,則是很理想的事。

  根據拓撲幾何學中二維、三維空間拓撲不變量定理(不必强調閉合綫路形狀、大小逼真的要求)來理解、傳承“海山仙館”園林藝術,重組景點路綫,只要能明確體現“池廣園寬、紅蕖萬柄、風廊煙溆、迤儷十餘裏”爲嶺南園林之冠的特色(圖5),就是很適當的了。景區景點之間、堤島之間多用游廊、小橋加以聯絡,既回歸了傳統名園,又延續了遊覽路綫、豐富了景觀層次。古今咸宜、進退佳勝。

  在景點立意命名上,應多擷取原海山仙館亭、臺、樓、軒等富含詩、文、畫、題咏等點景手法來搆思意境。如“眉軒”、“雪閣”、“小玲瓏室”、水榭、文海樓、戲臺等大量上品題名,匹配“軒窗四開,山水廊廡回繚”的景觀設計,結合展覽活動,大可營造出“藏古輯今,崇文好藝樂技”的氛圍。公園現有建築細部搆造上的缺失或膚淺,正好可用當年海山仙館中的文字圖案、材料工藝及室内外家具設施來加以充實和填補。適當地點添置一座小巧玲瓏的五層石塔或高臺雪閣等原物復製品,

  可供現有貧乏無味的土山石丘頓生風光,“蒼岩翠岫”、“鬆榆蓊蔚”。原屬於海山仙館内的古石“軟雲”應“物歸原主”(圖6)。

  爲獲得最真實的歷史景觀背景,最爲經濟、生態的手法是大量種植有地方特色的喬灌藤草等親水性植物。在現有硬化地面和硬質景物所占比例很大的情况下,嶺南絶色:紅荔白荷濃蔭,應積極加以維護擴展,充分再現“千樹荔枝四周水,江南無此好江鄉”(張維屏詩《廣州鬆廬詩鈔》)的景象。

  四、海山仙館魂兮歸來不是夢

  同治十二年(1873年),海山仙館終結。如同一曲悲金悼玉的紅樓夢時時縈繞在廣州人的心頭。100多年的歷史積澱,“海山仙館”早已成爲嶺南園林藝術審美對象中的經典。

  在一個公園緑地投資比例並不大,人均擁有公園用地很少的經濟社會環境中,有必要復興像“海山仙館”這樣的古典行商園林,“圓”廣大市民、國内外學者、十三洋行的傳人一場“甜蜜的夢”。“海山仙館”呼唤當今的潘仕成、阮元父子。如此,“魂兮”或能歸來!

  當年園主潘仕成捐出很多錢財興辦了不少公益事業,得到了皇帝和百姓的好評。現今爲保護城市歷史文化,有益於全社會的事業,誰願爲之?當年阮元父子爲彰顯歷史文化“唐迹”,將南海人邱熙建的“虬珠圃”更名爲“唐荔園”,“喜從新構得陳迹”。當今,可否有某大官或大官之子,再來彰顯“海山仙館”?[XCH7.tif]

  據報導:南京有當代房地産富商投資博物館事業,一者實現了個人的藝術嗜好,二者也有利於社會公益事業。江蘇同裏鎮企業家陳金艮先生自幼熱愛中國園林,發達之後修建了中國最大的私家園林——静思園(圖7)。用他的話説,我造園是爲了回報社會、回報國家、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廣州十三行時期是中國第一商埠、“天子南庫”,行商最有錢。今天,廣州發達了的房地産商多得很,可有誰願意掏錢來修園?讓廣大民衆共享改革開放的好處?又有何制度能創造一定的環境條件,讓這些當今的潘仕成們能回報社會,多多造園積德?

  注釋

  〔1〕黄佛頤編篡《廣州城坊志·荔枝灣》卷五記:海山仙館“宏規巨構,獨擅臺榭水石之勝者,咸推潘氏園。園有—山,岡坡峻坦,鬆檜蓊蔚。石徑一道,可以拾級而登。聞此山本一高阜耳,當創建斯園時,相度地勢,擔土取石,壅而崇之。朝煙暮雨之餘,儼然蒼岩翠岫矣。一大池,廣約百畝許,其水直通珠江,隆冬不涸,微沙渺彌,足以泛舟。面池一堂極寬敞,左右廊廡回繚,欄盾周匝,雕鏤藻飾,無下工緻。距室數武,一臺峙立水中,爲管弦歌舞之處。每於臺中作樂,則音出水面,清響可聽。由堂而西,接以小橋.爲凉榭,軒窗四開,一望空碧。三伏時,藕花香發,清風徐來,頓忘燠暑。園多果木,而荔枝樹尤繁。其楹聯曰:荷花世界,荔子光陰。蓋紀實也。東有白塔,高五級,悉用白石堆砌而成。西北一帶,高樓層閣,曲房密室,復有十餘處,亦皆花承樹蔭,高卑合宜。然潘國之勝,爲其真山真水,不徒以有樓閣華整、花木繁耨稱也”(俞洵慶《荷廊筆記》)。

  〔2〕莫伯治.廣州行商園林[J]. 藝術史研究第三輯,2003.P457

  〔3〕任  軍.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傳統庭院[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7.P1

  〔4〕廣州荔灣區文化局、廣州美術館.海山仙館名園拾萃[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7.P12~15

  〔5〕陳澤泓.南國名園 海山仙館[J].廣州市荔灣地方誌編篡委員會.别有深情寄荔灣(M).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8.P56

  (楊宏烈(1946-)男,廣州大學廣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偉昌、邱燕,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