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桃源地名溯源
據《潮州志》〈兵防志·關隘〉第三十七頁記載:“泥源,亦稱桃源,在古源甲,距高陂約五十裏地,當張公嶺山麓,張公嶺為通饒平縣城之要隘,清代設有單竹塘訊,高澗塘訊,各駐兵數名,以防此路。民國以來,埔饒間每有軍事動作,必駐重兵於此。附近十裏為九子輋,有路經白瓦獅通饒平。約十裏為烏石嶺,有路經亭崠凹達饒平之三窟,在軍事上雖為重要之路,亦為埔饒往來之間道也。”
據乾隆《大埔縣誌》記載:“古源甲蒲田壩下水三裏至黃竹居汛與海陽屬之赤米田汛接防,東去二十裏至泥源村風吹 (今割隸豐順)與饒平之鳳凰山連界,有小路通饒平。”
據民國《大埔縣誌》〈地理志〉二十一頁記載:“泥源,亦稱桃源。在古源甲,距高陂四十裏,有市場。在距市場二十裏三縣崠側分水凹為通饒平大路。凹下外為饒平之舂米窟。”
據民國《大埔縣誌》卷三〈地理志〉第十八頁記載:“桃源,區署南四十裏,東接漳溪,西界豐順,南界饒平,西北接桃花。面積縱約二十裏,橫約六裏。陸路東南通饒平,西通豐順,北通高陂。居民一千一百零七戶,五千七百三十人。以陶、農為業,每年產陶器約十萬元。村中有泥源墟,商店四十間,售油米等貨。”“象墩,區署南五十裏,東南接饒平,西南接豐順,北接桃源。東有分水凹通饒平,南有伯公凹通豐順,為鄉中要隘。面積縱五裏,橫約四裏。陸路東通饒平坪石,南通豐順白芒輋,西通下輋,北通桃源。居民一百五十七戶,七百四十五人。以陶、農為業,有窯廠十座,產額約萬元。村內有商店四間,售油米等日用貨物。”
範賢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