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 一


      
  大埔桃源有一鯉魚石,此間古有“小憩亭”,亭中有聯雲:

  何處問桃源?此去天然開一洞;

  相逢是萍水,且從石上話三生。

  閱《桃源古今文萃》至此,不禁心中怦然一動:“三生”者,前生、今生、來生也。而觸動我的“三生”,卻是我家的三代人,均與大埔有未了之緣。先是外祖父郭寶慈,全民直選的第一任民國國會議員,他與大埔鄒魯是知交,鄒魯亡命日本,是他一手安排的。他本是日本京都大學的農科博士,後來則出任過梅縣農專的校長。而後是我的父親,不止一次向我提及他在大埔興建的工程諸如橋樑、倉庫之類。而我,繈褓之間當隨他輾轉於大埔,十年前拍連續劇《客家女》,更算是舊地重遊,踏遍了號稱“山中山”的大埔,自然,桃源是少不了一行的。

  記得當時就納悶過,怎麼又來了一個“桃源”在這深山裏?在湖南省作協時,我不止一次陪同國內外的作家叩訪過常德的桃花源,一直認為那便是正宗,其他,都是後人假託的。直到這次讀這本文萃,翻閱大埔及桃源的史料,方得知此桃源非彼桃源,原名為“泥源”,又為“黎源”,泥源者,當是此地的瓷土出名,燒制的陶瓷遠銷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著名的“高陂瓷”的主產地之一。之所以後來改稱桃源,當是這燒制出來的陶瓷,異彩紛呈,爭妍鬥豔,美不勝收,令觀賞者目不暇接,如入桃源之境吧。

  其實,桃源之名,又何止得自這裏的陶瓷和自然環境呢?且不道這裏發現過不少新石器時代的石GFDA8等文物。宋末元初,這裏還有一位民族英雄許夫人,叱吒風雲,浴血奮戰,當可與粵西的冼夫人並駕齊驅,可惜今人提及她的已不多矣。近代又有謝道隆,字頌臣,當年是與民族英雄丘逢甲一道,在甲午戰爭之後,奮起保台,並任義軍壯字營統領,兵敗後亦與丘逢甲一道內渡。讀丘逢甲《送頌臣之臺灣》八首之七與八,迄今仍壯懷激烈:

  送頌臣之臺灣

    七

  王氣中原在,英雄識所歸。

  為言鄉父老,須記漢官儀。

  故國空禾黍,殘山少蕨薇。

  渡江論俊物,終屬舊烏衣。

    八

  預計君來路,榴花照眼中。

  山光仍故國,海氣滿征篷。

  鼇背看紅日,鯤身靜黑風。

  洗塵尊酒在,收淚話瀛東。

  可列數的歷史人物,還很多、很多,一個小小的桃源鄉,卻有一部大大的文化史——這也正是客家民系深厚的人文底蘊所在!

  毫無疑義,一部《桃源古今文萃》,我們讀到的不僅是文、是詩、是聯,更是活生生而又沉甸甸的歷史,是一個民系昂揚的精神風貌。他們萬難不屈,置之死地而後生;他們酌酒對月,涵匯宇宙於胸臆。大凡客家人所到之處,不僅鋤間飛翠,更兼筆底生花,他們開拓的不僅僅是物質的天地,更是精神的時空。物事有代謝,唯有精神是永遠不墜的!

  文明華夏五千年,沃土神州三萬里,有如此厚重的歷史文化背景,我想,在我們腳下的任何地方,只要善於發掘,總是可以發掘出神奇與璀璨出來的。哪怕今天已是不毛之地,沒准也能找到昔日的輝煌沉積。透過深深的、一層又一層的文化沉積,我們當看到的是怎樣閃光的歷史、先人們怎樣偉大的創舉……歷史的記憶,從來是一個民族最有價值的財富,而且是任何人也擄掠不去的。

  包括這部《桃源古今文萃》也一樣,它所體現的那種一脈以貫之的、執著的人文精神,在中國人中,尤其是客家人中,是無法僭奪、也無法抹煞的。誦誦內中字字珠璣的詩篇、文句,我心中湧起的,就是這樣的幾句話。

  總而言之,今日應約為《桃源古今文萃》作序,當是三生有幸。其實,自己學識尚欠,寫這個序,難免戰戰兢兢,思之良久,才硬著頭皮寫上幾句。

  好在這都是心裏話。

  也但願所有人都說的是心裏話。

  都能說心裏話。

  這世上能傳下來的,也只有心裏話而已。不是嗎?

  是為序。

   譚元亨

  癸未年末——甲申年初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