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河口海岸研究在逆境中生存發展

  一、簡要回顧

  中山大學河口海岸研究所是我校唯一的、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涉及海洋研究的實體科研機構,其前身爲地理系的“河口研究組”,成立於1964年,當時有研究人員12名;1978年更名爲“河口海岸研究室”;1990年經學校學術委員會投票表决通過,成立“河口海岸研究所”。

  中山大學河口海岸研究所(組、室)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綜合研究河口海岸的動力過程、沉積過程和地貌過程,並注重宏觀與微觀、定性與定量、歷史過程與現代過程研究相結合,由此帶動了河口海岸動力學、河口海岸沉積學和河口海岸地貌學在我校的發展,爲促進我國河口海岸動力地貌學的發展及其學科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山大學的河口海岸研究,着力解决了港口與航道的工程泥沙回淤問題和岸灘演變問題,其研究成果爲華南衆多港灣和港口、航道開發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撑。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山大學年輕的河口海岸研究者與老一輩的學者一起,承擔國家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項目“中國典型河口發育規律研究”,成爲我國河口研究的開創者之一,爲中國的大河河口特别是珠江河口的研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文革後期曾與水文教研室合併招生水文本科專業,自1981年開始招收自然地理學河口海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

  80年代至90年代是河口海岸研究的蓬勃發展階段,其間承擔了廣東省01號重點科研項目“珠江三角洲綜合整治調查與關鍵技術試驗”(1980-198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河口主要沉積動力過程研究及其應用”的子課題:陸架水入侵河口沉積動力過程(1988-1992)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了華南許多港口和航道的工程泥沙條件、動力特徵和岸灘演變,如海口港、湛江港、茂名港水東港區及博賀港區、陽江核電和臺山核電站工程岸段、上下川島附近水域、新會崖門港、珠海高欄港、廣州港的新沙港區與南沙港區及伶仃航道選綫、深圳媽灣港、中山市深水港、蛇口港、大鏟灣港區、桂山港、啞鈴灣澳頭港、惠來神泉電廠港口、汕尾電廠煤碼頭及汕頭港等。這些研究既爲華南衆多的港口開發和近岸工程建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撑,同時也積累了一大批珍貴的觀測數據和研究報告,促進了河口海岸研究者在各自研究領域中對一些基礎理論問題的深入研究探討,可謂碩果纍累。在此期間,河口海岸研究所在職人數多達16人,教授3-6人、副教授多人,爲社會各界培養和輸送了從事有關河口海岸的專門人才(碩士、博士)20多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其中一項爲重大項目子課題),國家攻關項目3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外合作項目4項,國家職能部門和有關單位委托的應用和應用基礎研究項目近百項,編寫研究報告百餘份,出版專著、譯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百多篇。同時成立動力沉積環境分析實驗室,完善了河口動力與環境動態監測和數值模擬等基礎條件和設施。

  二、近10年於逆境中求發展

  近10年來,河口海岸研究所幾經周折,幾經評估,竟能殘存,離不開學院的支持和河口海岸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於逆境中求生存,於沉澱中求積聚,於困境中尋機遇,在老一輩河口海岸學者過去研究工作基礎上,本着“爲往聖繼絶學”之精神,繼續深入研究河口海岸典型的動力、沉積及地貌過程,同時也努力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培養出多名優秀的碩士、博士,並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 珠江三角洲河床演變與水文動力的异變關系研究。首次系統地對珠江三角洲近幾十年來的河床演變包括自然演變及人類干預下的演變特徵進行了探討,同時揭示珠江三角洲徑、潮動力的异常變化規律,强調人類活動特别是無序採砂是珠江三角洲河床演變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動力异常的關鍵因子。發表SCI論文1篇,一級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了有關網河型水道河床演變專著1部,在相關部門和工程應用部分獲得好評,研究成果獲廣東省科技進步奬。

  (2) 在珠江三角洲網河區的河床演變研究基礎上,首次系統研究珠江三角洲網河無序的、超常規的、高强度的人類採砂活動,揭示採砂活動的時空分佈規律,對由此而引起的動力格局的异變進行探討,如網河區主要汊道分流比、分沙比的調整,珠江三角洲潮汐動力的异變研究如三界變化研究:鹹潮界、潮流界和潮區界的歷史演變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成果。成果獲中國航海科技奬等多項。

  (3) 華南海岸過程及演變規律的研究。全面系統開展了華南弧形海岸與海灘動力地貌過程的研究,在SCI 刊物及國内一級刊物發表了多篇論文,並出版了我國第一部關於弧形海岸海灘過程研究的專著,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同時,采用新的資料,針對新的問題,重新對典型的沙壩瀉湖海岸體系的演變、整治進行了探討研究。

  (4) 提出了富有華南特色的“河口界面論”的理論框架,即將河口自身視爲界面,初步探討了河口界面功能和行爲,富有創意,這爲進一步研究河口陸海相互作用提供了新思維、新視角,受到學界的關注。依據該“河口界面論”的理論,具體分析了珠江河口的界面過程及其排洪效應,取得了不少新的認識和看法,甚有理論意義及實際應用價值。

  (5) 珠江河口的沉積動力及演變過程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礎上,對珠江口特别是伶仃洋海區及磨刀門海區近20年來的沉積動力特徵及演變規律進行了較爲深入地研究,並强調珠江三角洲水沙分佈特徵的改變對近期河口演變的影響。近年開展的以珠江河口動力變异爲目標的研究,因地形的改變必然導致動力條件的變异,故對珠江口河床形態、灘涂變化(灘涂圍墾)進行調查,並對灘涂圍墾引起動力變异方面進行探討,應用數學模型模擬圍墾對水動力條件的影響,有多篇碩士論文,如鷄抱沙圍墾、黄茅海圍墾等。

  (6) 珠江口難降解毒害有機污染物的分佈、擴散和遷移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獲1項中國博士後基金和省基金資助,在一級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7) 珠江河口的鹽水入侵規律及機制研究,包括夏季珠江河口冲淡水的擴展規律及影響機制的研究,也包括枯季鹹潮入侵的規律、影響因素及預報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8) 港口和航道資源方面,近年來對茂名港博賀港區的建港條件與開發方案研究和回淤分析研究、深圳港大鏟灣集裝箱碼頭區開發之大鏟灣灘槽穩定性和淤積趨勢研究、臺山核電工程海域岸灘演變、臺山川島建港條件論证和回淤分析、蛇口港出海深水航道選綫研究、黄埔出海航道開發方案、中科合資廣東煉油南沙項目碼頭工程之桂山港址深水航道沉積動力環境和灘槽演變及泥沙回淤分析研究等幾十項研究項目,既延續、充實了原有的華南港口及航道的研究,也爲進一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積累。

  三、80週年感言

  河口海岸的地理位置獨特,環境特殊,有許多重要的基礎(理論)問題有待於我們去開拓和研究。發展海洋經濟戰略的需要,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的落實,將會有更多的實際問題和應用研究需要去解决,如該學科得到應有的重視,未來的河口海岸學將具有更爲廣闊的發展前景。

  河口海岸學是中山大學的特色學科,華南海岸的依託和珠江之泮的優越區位,令河口海岸研究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世界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集中分佈在河口海岸地帶,河口海岸及其研究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中國科學院即痛感長期没有這一領域的研究機構而坐失良機,才下决心於2006年在山東煙臺成立中國科學院海岸帶研究所;而中山大學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率先擁有歷史悠久的研究機構——河口海岸研究所(組、室),這是值得慶幸的,表明中山大學對學科把脈準確而極富前瞻性。河口海岸學,曾經作爲中山大學地理系的優勢學科之一,爲中山大學地理系贏得過榮譽,近年也曾與自然地理學整合在一起,與自然地理學携手形成互補,有所發展;但10年竟未引進人才而成發展痼疾!昔日風光不再,常有“門前冷落車馬稀”之凄凉,如今,應學校的要求,河口海岸研究所已從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整合到海洋學院,從學科發展而言,雖説是機遇,然河口海岸研究所生於地理、發展壯大於地理、離别於地理,不能不讓人感到依依不舍,心存惜别!倍感中山大學自然地理學承受不起這一而再、再而三的整合而分散。在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成立80週年之際,衷心祝願未來好運!!

  四、近10來年研究成果展示

  (一)專著

  出版專著4部:

  (1) 羅憲林,楊清書等. 珠江三角洲網河河床演變,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2) 李春初等. 中國南方河口過程與演變規律,科學出版社,2004.

  (3) 戴志軍,李春初. 華南弧形海岸動力地貌過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4) 李春初。學思集-李春初地理文選,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8。

  (二)獲奬情况

  各類奬項有6項: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河口主要沉積動力過程研究及其應用”,中山大學(第3完成單位)和李春初(第4完成人)1999年獲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奬。

  (2) 交通部廣東省航道局攻關項目“東江三角洲網河水沙特徵和河床演變研究”,中山大學(第2完成單位)和楊清書(第3完成人)2005年獲中國航海學會“中國航海科技奬”三等奬(證書編號:HG 05-03-22-03)。

  (3) 交通部“九五”重點攻關項目“珠江三角洲網河水沙特徵及數學模型研究”, 2000年中山大學(第2完成單位)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奬。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長江河口鹽水入侵規律及其應用研究”,中山大學楊清書(第13完成人)2008年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奬(證書編號:2007-223)。

  (5)“十五”廣東省交通廳科技項目《東江及東江三角洲水沙及數學模型研究》 負責人,該課題已於2004年12月通過廣東省交通廳組織的專家鑒定,於2005年度獲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奬三等奬。

  (6)2003年1月,交通部廣東省航道局攻關項目“東江三角洲網河水沙特徵和河床演變研究”,2004年3月完成,經費47萬元;2005年,中山大學(第2完成單位)和楊清書(第3完成人)獲中國航海學會“中國航海科技奬”三等奬(證書編號:HG 05-03-22-02、HG 05-03-22-03)。

  (三)論文

  論文約90篇:

  (1) 楊清書.珠江三角洲的水位變化趨勢及其本征模型[J].海洋科學,1998,23(1):47-51.

  (2)楊清書,沈焕庭,劉新成.應用數字濾波器消除潮位短週期波動對確定海平面變化趨勢的影響[J].水科學進展,1998,9(4):356-360.

  (3)楊清書,羅章仁,張修杰.珠江三角洲近幾十年水位變化趨勢研究[J].熱帶海洋,1998,17(2):9-14.

  (4)楊清書,羅憲林.珠江口伶仃洋海平面變化趨勢研究[J].地理科學,1999,19(2):125-127.

  (5)楊清書,傅家謨,羅章仁,楊干然.西北江三角洲來水來沙的非綫性分形特徵[J].泥沙研究,2002,(6):15-18.

  (6)楊清書,沈焕庭,羅憲林,羅章仁,楊干然,歐素英.珠江三角洲網河區水位變化趨勢研究[J].海洋學報,2002,24(2):30-38.(一級學報)

  (7)楊清書,羅章仁,沈焕庭,楊干然.珠江三角洲網河區頂點分水分沙變化及神經網絡模型預測[J].水利學報,2003,25(6):56-60. (一級學報)

  (8)楊清書,歐素英,麥碧嫻,傅家謨,盛國英.珠江虎門潮汐水道多環芳烴的分佈、組成及來源分析[J].海洋通報,2003,22(6):1-8.

  (9)楊清書,歐素英,謝萍,麥碧嫻,傅家謨,盛國英.珠江虎門潮汐水道水體中多環芳烴的分佈及季節變化[J].海洋學報,2004,26(6):37-48. (一級學報)

  (10) 楊清書,麥碧嫻,傅家謨,盛國英,王静新.珠江幹流河口水體有機氯農藥的時空分佈特徵[J].環境科學.2004,25(2):150-156. (一級學報)

  (11)楊清書,麥碧嫻,羅孝俊,傅家謨,盛國英,林峥.珠江澳門水域水柱多環芳烴初步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04,17(3):28-33.

  (12)楊清書,麥碧嫻,羅孝俊,傅家謨,盛國英,林峥.澳門水域水體有機氯農藥的垂綫分佈特徵[J].環境科學學報,2004,24(3):428-434. (一級學報)

  (13)楊清書,麥碧嫻,傅家謨,盛國英,羅孝俊,林 峥.珠江虎門潮汐水道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入海通量研究[J].地理科學,2004,24(6):704-709.

  (14)楊清書,麥碧嫻,傅家謨,盛國英,胡學.珠江幹流河口水體有機氯農藥的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05,25(Sl):47-51. (一級學報)

  (15)楊清書,雷亞平,歐素英,麥碧嫻,傅家謨,盛國英. 珠江廣州河段水環境中多環芳烴的組成及其垂直分佈特徵[J]. 海洋通報,2008,27(6):34-43.

  (16)楊清書,雷亞平,歐素英,麥碧嫻,傅家謨,盛國英,譚超.珠江虎門河口水體有機氯農藥的垂向分佈及二次污染初步研究.地理科學,2008,28(6):820-825.

  (17)譚超,楊清書,劉秋海,韓志遠,胡德禮.東平水道上段30年來河道演變研究.熱帶地理,2008,28(4):311-316.(通訊作者)

  (18)Qingshu Yang,Ping Xie. The changes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discharge in recent five years from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Climate Variabl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Relation to Northeast Asian Land-Ocean Interna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NanJing, China, December 4-8, 2004(APN Project 2004-18-NMY), 46-48.

  (19) 賈良文,楊清書,錢海强,羅憲林,羅章仁,楊干然. 近幾十年來西北江三角洲網河區頂點的河相關系[J].地理科學,2002,22(1):57-62.

  (20)麥碧嫻,楊清書,傅家謨等.澳門水域水柱剖面中有機污染物初步研究[A].澳門環境與城市發展科學研究[C],(主編:王誌石,陳吉寧,杜鵬飛).澳門:澳門大學出版社,2002,125-134.

  (21)陳兵,楊清書等. 伶仃洋水和沉積物中烷基酚的分佈特徵,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出版), 2006, 34(5).

  (22)沈焕庭. 楊清書. 羅憲林.2002。珠江三角洲網河區水位變化趨勢研究,海洋學報,24(2)

  (23)何蘭. 楊清書. 歐素英.2003。西、北江幹流的水文泥沙變化特徵。廣東水利水電,(1)

  (24)賈良文,羅章仁,楊清書等. 大量採沙對東江下游及東江三角洲河床地形和潮汐動力的影響. 地理學報, 2006, 61(3).

  (25)田向平,李春初,汕頭灣懸移質石英與含沙量的關系及顯損含沙量年出現率推算,泥沙研究,2004,(4):51-55。(EI收録)

  (26)田向平,李春初,潟湖潮汐通道水力特性與治理,海洋通報,2006,25(4):9-15。

  (27)田向平,李春初,海南小海潟湖環境的破壞與治理,海洋環境科學,2007,26(1):91-94。

  (28)

  (29) 劉中秀,田向平,黄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1):17-18。

  (30)王世俊,李春初,田向平,海南島小海沙壩-瀉湖-潮汐通道體系自動調整變化,臺灣海峽,2003,22(02):248-253。

  (31) 何爲,李春初,田向平,磨刀門攔門沙區域的泥沙沉積與口門治理,人民珠江,2005,(s2):57-60。

  (32)楊蕾,李春初,田向平,珠江磨刀門河口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含量及其分佈特徵,生態環境,2006,(3):490-494

  (33)雷亞平,邁向21世紀的粤港奥海洋資源開發,虎門潮汐水道發育模式與工程影響的運動機制。熱帶地理,1999,119(4)

  (34)Li Chunchu, Lei Yaping, He Wei, et al. Land-Ocean interaction in modern delta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2001, 44(supp.): 63-71.

  (35)Lei Y.P, C.Y. Wu, and J.Y. Chen. Reclamation and regulation in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In: Engineered Coasts. Jiyu Chen, Doeke Eisma, Kenji Hotta and Jesse Walker (Ed.).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199-228.

  (36)李春初, 雷亞平,何爲,等. 珠江河口演變規律及治理利用問題. 泥沙研究, 2002, (3): 44-51.

  (37)雷亞平, 楊清書, 賈良文,等. 從河床演變看東平水道航道整治和河床採沙效應. 水利水運工程學報,2003, (3):13-17.

  (38)雷亞平, 楊清書, 歐素英,等. 近數十年來東平水道河床演變特徵. 熱帶地理, 2003, 23(4): 309-314.

  (39)歐素英, 楊清書. 珠江三角洲網河區逕流潮流相互作用分析. 海洋學報, 2004, 26(1):125-131.

  (40)歐素英, 陳子燊. 小波變换在相對海平面變化研究中的應用. 地理科學,2004,24(3):358-364.

  (41)歐素英, 羅憲林.粤西博賀沙壩—瀉湖海岸體系的沉積環境演變. 海洋地質動態, 2004,20(8):1-4.

  (42)Suying Ou, Hong Zhang, Dong-xiao Wang. 2007. Horizontal Characteristics of Buoyant Plume of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during Summer.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SI 50, 652 – 657.

  (43)歐素英,王東曉。夏季珠江口冲淡水擴展變化及原因分析。第十届中國河口海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34-43

  (44)歐素英, 楊清書. 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在航道、港口潮水位預報中的應用. 水利水運工程學報,2008,2:67-80

  (45)歐素英. 珠江三角洲鹹潮活動的空間差异性分析。地理科學,2009,第1期。

  (46)陳子燊; 歐素英; 戴志軍,等。岬間海灣濱面帶波浪結構和外觀統計特徵。海洋通報,2001,20(3)。

  (47) 戴志軍, 路海亭, 歐素英.海灘體積時空變化和波浪場的奇异譜分析.海洋學報(中文版),2008年 03期.

  (48) 戴志軍, 陳子燊, 歐素英. 海南島南渡江三角洲海岸演變的波浪作用分析[J]. 臺灣海峽 , 2000,(04).

  (49) 戴志軍. 陳子燊. 歐素英.2002。粤東汕尾岬間海灘剖面月内日變化過程特徵分析,熱帶海洋學報,21(1)

  (50) 劉海洋、陳俊合、歐素英,水文,2004,24(5),北江中下游洪水計算耦合模型探討

  (51) 羅憲林. 李春初. 牟崇鍵.2001。伶仃洋有孔蟲生物群和埋葬群的比較及河口沉積作用分析,海洋學報,23(4)

  (52) 羅憲林,海南島南渡江三角洲的廢棄與侵蝕。海洋學報2000,22(3)。

  (53) 羅憲林,海口東水港攔門沙的演變與航道整治。第八届全國海洋工程學術論文集,海洋出版社,1997

  (54) 羅憲林. 珠江三角洲鹹潮灾害主因分析, 自然灾害學報, 2006年 6(6).

  (55) X.L. Luo*, E.Y. Zeng, R.Y. Ji, and C.P. Wang. Effects of in-channel sand excavation on the hydrolog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 2007, 343: 230-239.

  (56) 周作付. 羅憲林. 羅章仁.2001。近年珠江三角洲網河區局部河段洪水位异常壅高主因分析。熱帶地理,(4)

  (57) 李春初 論河口體系及其自動調整作用。地理學報, 1997, 52(4)。

  (58) 李春初,全球變化與我國海岸研究。地球科學進展,1999,14(2)。

  (59) 李春初,海南島渡江三角洲北部沿岸的泥沙轉運與岸灘運動。熱帶海洋,1997,16(4)

  (60) 李春初,認識珠江,保護珠江——試論廣州至虎門潮汐水道的特性和保護問題。熱帶地理,1998,18(1)

  (61) 戴志軍, 李春初, 王文介, 等. 華南弧形海岸的分形和穩定性研究. 海洋學報, 2006, 28(1): 176-179.

  (62) 王世俊,李春初,唐兆民.河口冲刷時間的研究進展與問題.臺灣海峽, 2004, 23(1): 116-122.

  (63) 王世俊 李春初 田向平.2003. 海南島小海沙壩-瀉湖-潮汐通道體系自動調整及惡化.臺灣海峽,22(2)

  (64) Dai Zhijun, Li chunchu. Coastline configuration and geomorphologic development mode of arc-shaped coast in South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4, 14(4): 473-480.

  (65) Dai Zhijun, Li chunchu, Zhang Qingling. Fractal analysis of shoreline patterns for crenulate-bay beaches, Southern China.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04, 61: 65-71.(SCI)

  (66) 戴志軍, 李春初, 陳錦輝. 華南海岸帶陸海相互作用研究. 地理科學進展, 2004, 23(5): 10-16.

  (67) 戴志軍, 李春初. 華南弧形海岸岸綫形態與地貌發育模式. 地理學報, 2004, 59(5): 738-744.

  (68) 戴志軍. 螺綫海岸判定準則及其在華南弧形海岸形態中的應用. 熱帶海洋學報, 2004, 23(3): 43-49.

  (69) 何爲. 李春初. 雷亞平.2001。沙壩-瀉湖海岸動力地貌學研究進展,臺灣海峽,20(4)

  (70) 何爲,李春初,沈漢堃,田向平等,海南島小海潟湖通道治理方案研究,人民珠江,2005,(s2):28-30。

  (71) 王世俊, 胡達, 李春初. 磨刀門河口近期演變及其排洪效應. 海洋通報, 2006, 25(2): 21-26.

  (72) 陳子燊,珠江伶仃洋河口灣銅鼓水域水沙净輸運分析,海洋工程,1999,17(1)

  (73) 陳子燊,海灘碎波帶波能振盪的多尺度分析, 熱帶海洋,2000,19(1)。

  (74) 李志强,陳子燊.2003。砂質岸綫變化研究進展,海洋通報,22(4)

  (75) 陳子燊,李志强, 李志龍.2002。海灘碎波帶波性質的統計對比分析,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1(6)

  (76) 李志强,陳子燊.2002。海灘平衡剖面形態研究進展。海洋通報,21(5)

  (77) 戴志軍. 陳子燊. 李春初.2001。岬間海灘剖面短期變化的動力作用分析,海洋科學,25(11)

  (78) Wu Chaoyu,Sea level rise and its impacts o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coast of Guangdong province,China. Current Topics in wetland geochemistry,1999,Vol3

  (79) Wu Chaoyu,The differential sediment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in the last 5000 years and its infulence on the urban and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of Hong Kong,PACON’97,  1997,Hong Kong

  (80) 應秩甫, 1999. 粤西沿岸流及其沿岸沉積. 中山大學學報, 38,3:85-89

  (81) 應秩甫,1994。珠江口伶仃洋鋒的類别及其對河口沉積動力的影響。熱帶海洋,13(2),25-32。

  (82) 應秩甫,1995。伶仃洋内沉積動力特點。熱帶海洋,14(2)239~253。

  (83) 羅章仁. 人類活動引起的珠江三角洲網河和河口效應. 海洋地質動態, 2004 ,20(7): 35-36.

  (84) 黄少敏 羅章仁,2003。海南島沙質海岸侵蝕的初步研究。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5)

  (85) 戴志軍. 韓麗. 施偉勇.2001。粤東後江灣沙壩-瀉湖海岸系統的演變及動力分析,臺灣海峽,20(2)

  (86) 任杰. 劉沛然. 戴志軍.2001。粤西海陵灣底質沉積特徵與泥沙輸運路徑,臺灣海峽,20(1)

  (87) 任杰. 周作付. 林衛强.2001。伶仃洋低頻水流與水沙縱向輸運,海洋通報,20(1)

  (四)研究項目

  研究項目30餘項:

  (1) 李春初等,珠江河口陸海相互作用與河口演變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 戴志軍,李春初等,華南弧形海岸動力地貌過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 李春初等,廣州出海水道動力地貌模式及保護利用研究,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

  (4) 李春初等。廣東弧形海岸與海灘研究,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

  (5) 楊清書、楊干然、歐素英等,38.2萬元,2000~2002,北江下游水文同步測驗研究,項目來源:交通部廣東省航道局。

  (6) 楊清書,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珠江正干河以體系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匯源與水動力關系”, 0.9 萬元,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 2006年11月17日,第一完成人。

  (7) 楊清書,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州河段水環境中難降解有機污染物潜在的二次污染研究”(編號:030473)的第一完成人(2004年1月—2005年12月,經費:6萬元)。

  (8) 楊清書等,15萬元,2001-2002,東平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的效果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研究,項目來源:交通部廣東省航道局。

  (9) 楊清書等,經費爲49萬,2002.7~2004.7,東江三角洲網河水沙特徵及河床演變研究,項目來源:交通部廣東省航道局。

  (10) 楊清書等,95.2萬元,2004.9~2006.6,珠江三角洲主要航道潮汐動力的變化及其對航道的影響,項目來源:交通部廣東省航道局。

  (11) 楊清書等,3.5萬元,2005.08.31,順德河道南莊龍津水泥裝缷場工程防洪、納潮影響數值計算,項目來源:廣東省水利廳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12) 楊清書等,16萬元,2006.06.05,青岐涌大橋等項目防洪影響數值計算, 廣東省水利廳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13) 楊清書等,9.0萬元,2006.12.15,東江下游及三角洲供水水源保证工程環境影響評價,項目來源: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

  (14) 楊清書等,17.85萬元,2006-2007,福山-邦亞地區油源和成藏地球化學研究,項目來源:海南福山油田勘探開發有限公司。

  (15) 楊清書等,38.42萬元,2008,海南福山凹陷紅光地區及廣西桂中地區烴源岩評價及油源研究,項目來源:海南福山油田勘探開發有限公司。

  (16) 羅章仁,羅憲林,楊清書等,交通部“九·五”攻關項目“珠江三角洲航道網水沙及數學模型”研究II級子課題:珠江三角洲主要水道河床演變研究,(1998年1月-2000年12月,經費:33萬元);

  (17) 歐素英,楊清書等, 15萬元,2007,基於衛星遥感的珠江口鹹潮預測技術,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重大專項)。

  (18) 歐素英,羅章仁,楊清書等。經費爲13萬元,2003.9~2004.7,茂名港博賀港區沙壩澙湖海岸地貌演變及其港口建設效應,項目來源: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

  (19) 雷亞平,楊清書,歐素英等,10萬元,東江口海洋地質調查專用碼頭泥沙回淤研究,項目來源: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

  (20) 田向平,楊清書,21萬元,2006-2007,上下川島附近水建港自然條件研究 項目來源:臺山市港航管理局

  (21) 田向平,李春初等,萬寧市小海綜合治理規劃之小海口門動力、泥沙、演變及治理專題研究,2001-2003年,22萬元,項目來源:中水珠江水利委員會

  (22) 李春初,田向平等。廣州港南沙港區環境泥沙條件研究,2002-2003,29萬元,項目來源:廣州港務局

  (23) 李春初, 田向平等。珠江口東四門的歷史演變與廣州港南沙港址建港自然條件分析。2003年,6萬元,項目來源:廣州港務局

  (24) 田向平,李春初等。磨刀門口外攔門沙演變機理與整治措施研究。2003-2005年,22萬元,項目來源: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

  (25) 李春初,田向平等。惠來電廠港口工程弧形海岸海灘變形及其對港池回淤的研究。2004-2005年,10萬元,項目來源: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

  (26) 田向平,李春初等。惠來神前電廠港口工程預可-海岸動力地貌及海岸演變分析研究。2004-2005年,8萬元,項目來源: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

  (27) 田向平,李春初等。磨刀門河口河床與攔門沙演變研究。2005-2007年,25萬元,項目來源:廣東省珠江河口管理局

  (28) 李春初,田向平等。珠江河口界面過程及其排洪效應研究。2005-2007年,69.1萬元,項目來源:廣東省珠江河口管理局

  (29) 雷亞平,李春初等,中山港出海深水航道建設工程沉積動力環境與灘槽研究研究

  (30) 李春初,雷亞平等,桂山港址深水航道沉積動力環境、灘槽演變及泥沙回淤分析研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