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省水資源特點和合理開發利用研究



  曾仕康 沈燦燊

  近年來,隨着人口增加、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産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加上近年來各主要河流的水質污染情况日趨嚴重,客觀上减少了可利用水資源數量,水資源的供需關系已經逐漸失去平衡。若不及時地以整體的觀念確立合理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水資源的戰略方針,深入開展防止水資源危機對策的綜合研究,實現水資源統一管理,在不久的將來,廣東省也同樣難以避免大範圍缺水現象的發生,出現水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環境惡化等一系列連鎖負效應,從而嚴重制約我省的經濟和文明建設的發展,進而影響社會安定。本文從自然因素與水資源的産生和時空分佈關系、人類各種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以及水資源的供需現狀和展望作比較全面、系統地分析,提出合理開發,保護水資源的對策,以供有關人員參考。

  1 廣東水資源概况的特點分析

  1.1 水資源概况

  廣東省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各區域年降水量在1200~2800mm之間,全省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爲3160億m3,逕流深度在500~1600mm之間,並有多個大小逕流中心,水資源總量1860億m3,其中河川逕流量1800億m3(未包括外省(區)流入的水量2330億m3),深層地下水60億m3;水資源總量占全國的6.6%,是全國均值的3.54倍。水資源量是僅次於臺灣而居全國第二位的省份。省内河流自然水質較好,但由於近年來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量不斷增加,各主要河流的水質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市區河段和珠江三角洲網河區更爲嚴重。

  1.2 氣象因素與降雨的關系

  水汽來源和天氣系統是决定降水量多少和地區分佈的主要因素。

  1.2.1 水汽來源  

  向華南地區輸送水汽主要有3支氣流。①當西印度洋索馬裏穿過赤道的氣流與伊朗高原上空東向氣流匯合後,便形成印度夏季風的主要氣流。其南支流經印度西海岸和中南半島進入我國南部,成爲我國的西南季風;②在澳大利亞冷高壓東北方的强大東南風,從加裏曼丹(105°~115°E)附近越過赤道後變爲西南方向的氣流;③經過亞洲大陸熱帶高壓南側穿過印度洋和孟加拉灣,或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氣流,挾帶濕熱豐沛的水汽。這支氣流從四月份開始持續至十月,尤以五至七月最爲活躍强大,故廣東夏季的豐沛水汽多由西及西南方向進入,於六月由緬甸、雲南、廣西至廣東,有時伸展到華東,形成一條幅度寬厚的水汽輸送帶。隨着水汽的不斷增加,便形成了水汽極豐沛的濕舌。濕舌的强度,位置和延伸對廣東降水有極大的影響。

  1.2.2 産生降雨的天氣系統

  春季:當西伯利亞冷空氣到達廣東便形成冷鋒,如上空有南海高壓或西太平洋熱帶高壓深入南海,則冷鋒變成静止鋒造成連綿陰雨。若遇有小股冷空氣不斷補充,則陰雨天氣持續。冷鋒開始時在南嶺和粤北形成,若南下則會造成局部暴雨;

  夏季:東風波、切變綫、熱帶幅合、臺風、熱帶低壓等天氣均頻繁發生。若遇兩種天氣現象同時發生時,强盛的西南季風和西南氣流帶來充沛的水汽,常形成暴雨或大暴雨。此外,由於夏季太陽强烈的輻射,常發生熱力對流而産生局部暴雨;

  秋季:降雨多由臺風或鋒面造成,尤以臺風爲主,由於這時的西南季風已减弱,水汽來源少,雨量一般都不大;

  冬季:在蒙古高壓,冬季偏北和東北風控制下,全省氣候比較乾冷,降雨少。但有時受來自南海的偏東南氣流和鋒面影響,也會有少量降雨發生。

  1.3 自然地理因素對降雨的影響

  1.3.1 地形和地質  

  降雨的地區分佈與地形有密切的關系。廣東較大的山脈有南嶺、蓮花山、雲霧山、天露山、雲開大山、十萬大山和六萬大山等,大致爲東北至西南走向,由於局部地形十分復雜,故對降雨的影響相差很大。

  山脈朝向水汽來源的迎風坡起着抬昇氣流並制約天氣系統的作用;南向開口的喇叭形山叢更有利於空氣抬昇,造成較多暴雨發生,如清遠的清遠山地、恩平的天露山和海陸豐的蓮花山等。在山脈背風面或高山環繞的盆地,則成爲雨影區,雨量相對較少。如羅定盤地、興寧盤地和梅縣等地。雷州半島則因地勢平坦,缺乏幅合上昇條件,雨量較少。

  綜上所述,廣東雨量以夏季爲主,春、秋季爲次,冬季爲旱季。根據天氣系統的出現情况以及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廣東省的降雨可分爲夏春雨,夏雨和夏秋雨三種類型。同時,由於地形因素的影響,降雨的地區分佈很不均匀,致使廣東境内形成多個暴雨中心和部分少雨區,分佈類型復雜。

  此外,廣東復雜下墊面的地質搆造分佈,如花崗岩、石灰岩、紫色頁岩等變質岩類和第四紀紅色風化殻、礫岩等岩類的分佈,也造成産匯流情况的不同,影響着各地地表逕流的形成和分配。

  1.3.2 水土流失  

  廣東的水土流失面積共計12242 km2,占全省面積的6.9%。水土流失區的保水功能差,逕流系數大,導致一些小河在洪水期往往山洪暴發,而枯季流量偏小甚至斷流。現把部分水土流失區河流在汛期和枯季的流量列於。

  以上流域均没有森林或良好植被,對坡面漫流的截流、涵養和調節作用差。從表2可以看出,汛期的降雨到達地面後轉化爲地下水的比例大大减少,致使汛期和枯水期之間的流量比例大。寶貴的水資源不僅得不到充分利用,還會增加洪澇灾害的發生。

  1.4 降雨逕流的時空分佈特點

  1.4.1 年際變化及代表年的年内分配特點

  (1)年際變化。仍以多年平均流量接近全省中值的增江下游麒麟嘴水文站的1955~1993年共39年的資料作爲代表分析,可以看出,年際間的逕流總量分佈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絶對變化率大,逕流總量最高的年份(1983)爲66億m3,而最低的1991年却僅有14.15億m3,前者爲後者的4.66倍,與多年平均的39.7億m3之比,則前者爲1.66倍,後者爲35.6%;二是没有明顯的週期性和規律性。無論是豐水年抑或枯水年出現的頻次,持續性或週期性均無明顯的規律可循。

  (2)季節和月份變化。廣東省的年内降水和逕流均集中在汛期(4~10月)。汛期的逕流總量占全年總量的85%左右,且多以暴雨和洪水的形式出現。此外,由於廣東省的汛期長,跨越了春、夏、秋3季。各流域受不同的地勢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在季節分配上有很大差异,可分爲春夏型(粤北),夏型(粤中),夏秋型(粤西和粤東沿海)3大類型。

  進一步的深入分析還發現其月際分配的差异更爲顯著。以多年年逕流量接近中值的增江下游麒麟嘴水文站的資料作爲例子來分析,一年中最大的月逕流量發生在6月份,達9.73億m3,占年總量82.6億m3的25%。與次大的5月(6.75億m3)和最小的1月份(0.804億m3)大小值相比分别是1.4和12.1倍。此外,由於年量變化偏差系數大(Cv=0.23),處於不同頻率的年份,同一月份之間變化也大。例如同是6月,偏豐年(P=20%)的月逕流量是23.9億m3,與平水年(P=50%)4.58億m3,枯水年(P=95%)1.92億m3之間分别是5.2和12.4倍。

  2  廣東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不合理使用和浪費現象

  2.1.1 工業用水定額過高,浪費現象嚴重  

  由於近年來在引進外資辦廠和發展鄉鎮企業的同時,對開發新技術、利用先進設備方面並未同步跟上,用水技術落後,工業用水定額過高,循環用水率太低,因而造成浪費現象嚴重。下面列出廣東一些大中城市的工業綜合用水定額(見表4)並在下一節與北方一些城市比較,便可見一斑。

  與一些北方城市相比,如:北京1983年的萬元綜合用水定額是269m3,循環用水率69.55%,至1990年,通過技術改革後把用水定額降至178m3,僅爲廣東的40%;循環用水率則提高到75.11%,是廣東的3.4倍;火力發電用水循環率更提高到90%,節約了大量的用水。天津、長春等其它城市的萬元綜合用水定額也在250m3左右,僅爲廣東的55%。由此可見,由於廣東的工業用水定額太高,浪費了大量的水源。

  2.1.2  農業用水技術相對落後,耗費水量過多 

  我省農業用水量占全省總用水量的70%以上,成爲全省各行業的最大用户。與世界上一些農業發達國家相比,耗損水量過多。究其緣由,皆因輸水工程標準較低,以及農業用水技術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所造成。以下將我省部分地區的一年三熟農作物灌溉定額列出,供作分析。

  1980年至1990年用電量增加了10倍。但由於發電裝機容量只增加了827.8萬kw從表5中可以看出,除東莞之外,其他地方的利用系數均爲65%,而目前世界上農業技術比較先進的國家,利用系數均在76%以上。所以,如何提高農田用水技術,减少損耗從而達到節省水資源的目的,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1.3 發電,航運用水不合理造成浪費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用電量隨着工農業的迅速發展而劇增,從,僅爲1980年同期的2.94倍。盡管發電量年增速達12.4%,但1990全省供電缺口仍達361.9億kw,是1980年同期的8.22倍。艱巨的調峰發電的任務只能由水電站承擔,因此付出了昂貴的高耗水量代價。

  以東江的新豐江、楓樹壩和白盆珠三大水電站爲例,三大水庫以調峰發電爲主,常集中在上半夜幾個小時内發電,且不定時。新豐江水庫更是常年用低水頭發電,每度電的耗水量比原設計耗水量平均高了3倍。據統計,三大水庫每年用於調峰發電的水量達75億 ,因爲是非優化調度狀態下的發電用水,所以絶大部分水量不能重復利用,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另一方面,由於近年來航運規劃噸位過大,造成用水量偏高。實際上,隨着廣茂、廣梅等鐵路和幾大國道、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原有鐵路、公里的增容改造,再加上空運量的增加,内河航運量遠遠達不到原規劃的數量。鑒此,航運用水規劃必須根據宏觀的發展趨勢和微觀的實際條件,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重新確定,以减少偏高的航運用水量。

  2.2 水庫蓄水調節能力不足

  前面已談到,廣東的水資源天然來量因季節而异,但工業、發電、航運和城鎮生活用水却幾乎没有季節之分。這就要求采用工程手段加以調節。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的水利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截至1990年止,我省已興建大小蓄水工程4.9萬多宗,總庫容378億 。這些水利工程每年爲農業生産,城鎮人民生活提供了335億 的用水。近幾年來,仍有一批大中型水庫建成或在建設中,如增江天堂山水庫、漠陽江大河水庫、韓江永定和京山水庫,北江飛來峽水利樞紐等,全省供水量將保持持續增加的勢頭。但與需求量的發展相比,總的蓄水調節能力仍顯不足。以下用兩大類型的地區作爲典型分析。

  2.2.1 新經濟開發區東江流域  

  該流域到1990年共有包括3大水庫在内的大小蓄水工程7562宗,總庫容192.36億m3,興利庫容達96.39億m3。而流域每年需要供水量合計226億m3。包括:①東深供水工程向香港、深圳和沿綫各地供水17.43億m3(按三期擴建後計算);②農業用水38.53億m3;③工業用水2.89億m3;④城鎮生活和農村人畜用水4.97億m3(含向廣州東部供水1.42億m3);⑤發電用水75億m3,航運用水66.23億m3。此外還要下泄壓鹹水量47億m3。以上各項用水在枯水季節須靠水庫的蓄水供給,在汛期亦有部分靠水庫調節。東江流域的多年平均逕流總量爲251億m3,保证率10%的年逕流總量爲364億m3。由此可見,就目前而言,該流域的興利庫容已經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的水庫蓄水調節能力,若不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隨着供水量需求的增長,到2000年時,其調節能力的差距還會加大。

  2.2.2 經濟正在開發的韓江流域梅州市  

  位於韓江流域中游的梅州市,全部水庫總庫容共有126458.65萬m3,1990年實際供水總量83919萬m3(其中工業3034萬m3,農業80254萬m3,城鎮生活和農村人畜用水631萬m3),加上引水70469萬m3和提水4074萬m3(全部用於農業),總供水量是158456萬m3。而目前梅州市的實際需水量是:工業用水15370萬m3,城鎮生活用水3851萬m3,農業用水154502萬m3。總需求量173723萬m3,仍缺水15267萬m3,到2000年缺水還會更多。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除了北江流域和粤西地區因工業尚未大規模發展,水的供需矛盾未顯露之外,其它各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及其經濟開發區、特區和廣州,供水能力均未能滿足需求。毫無疑問,工程措施不足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2.3 水質污染嚴重

  水質污染可分爲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和重復污染4大方面,以工業污染爲主。近年來隨着工業的發展,而相應的環保措施未能得到落實,廣東省各主要河流的水質污染不斷加劇,最嚴重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該地區每年接納廢水2000萬t以上的河道或河段如。原來水質較好的東江,雖然目前水質仍在國家(GB3838-88)規定的Ⅰ~Ⅱ類之列,但發展的趨勢也令人擔憂,如1989年河源市局部河段、東莞江南大橋、中堂大橋和萬江大橋河段水質已降至Ⅱ~Ⅲ類,大盛、西貝沙和泗盛一帶爲Ⅲ~Ⅳ類,漳澎(角尾)一帶爲Ⅳ~Ⅴ類,不能引用。其它河流如韓江、粤西和粤北諸小河的污染情况也與東江大同小异。

  此外,農業施用化肥,農藥和城鎮的生活污水排放也不容忽視,東江流域僅在1989年一年内就施用化肥651773t,農藥9497t;廣州、深圳、珠海、佛山等10大城市在1985年所排出的污水就達1236489t/d。近10年來,水質污染的趨勢呈直綫上昇,僅廣州河段每天就有200多萬噸的工業和生活廢水排入。由於珠江受工業、飲食、生活廢水以及傾倒廢物的嚴重污染,廣州和石門兩水廠的水源水質污染正以5年一個量級的速度變化,從80年代初期的Ⅱ~Ⅲ類迅速惡化到90年代的Ⅳ~Ⅴ類標準;眼下江裏魚蝦絶迹;水質的惡化已經干擾了廣州地區水廠的正常生産;人民的身體健康受到影響。

  由此可見,嚴重的水質污染不僅人爲地增加,甚至毁壞可利用的水資源,加劇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而且還破壞生態環境,帶來一系列的嚴重後果。整治水質污染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3 廣東水資源的供需現狀、發展趨勢和對策

  由於廣東各地區的降雨高度集中,年際變化率大,水庫蓄水調節能力不足,造成汛期排洪、枯季缺水,再加上水質污染的因素,目前的經濟開發區已經面臨着供水不足的狀况。

  3.1 供需發展趨勢

  廣東作爲全國改革的前沿,近十幾年來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着生産和建設的不斷擴大,人口急劇增長(主要是外來人口),城市生活、工業、農業用水量需求增長過快,已超出規劃中的發展速度,因此許多流域和地區内的總需水量均大大地超過最大可供水量。廣東目前許多地區的水資源供需關系已經開始失去平衡。現舉例如下:

  據統計,目前位於東江流域下游的惠州市工業和生活需水量已達179.56億m3(市區用水僅21.77億m3),加上農業、壓咸計劃用水47.33億m3,總需水量爲227億m3。按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計算,到2000年工業和生活用水將增至199.33億m3,加上農業、壓咸用水(按原有指標),總需水量將達247億m3。東江下游博羅斷面的多年平均逕流量是237億m3,1990年計劃的需水量已占逕流量約94%,,2000年的需水量將是現有逕流總量的1.03倍。此外,若考慮上游河源市的用水遞增,下泄流量减少,以及給下游東莞市留下一定的水量,缺水量還會更大。如遇枯水年(像1963年博羅年逕流量61億m3),則後果不堪設想。

  再舉韓江梅州市爲例。韓江經過梅州市地段流入下游潮州市的多年平均逕流量爲259.70億m3(本地産水量和客水量各爲128.7和131億m3),梅州市1990年共需水196815萬m3,占本地河流流量的76%;到2000年按規劃需水將達224982萬m3,爲總流量的86%左右。這一比例尚未考慮扣除下泄給下游潮州和汕頭市使用的水量。據此趨勢分析,在2000年後如出現枯水年時(1993年逕流總量只有119.95億m3),必將鬧水荒。

  按國際河流用水規定,考慮水生動物生存以及冲沙、稀污所需用水,保持河流生態平衡的最高供水極限是年逕流總量的60%,若超出這一極限,河流將在若干年後成爲廢河。目前惠州市供水已經在超出極限(76%,還未含壓咸用水量)的狀態下取水,到2000年的取水量還將提高到84%。可以看出,東江水資源供需關系正在嚴重失衡的狀態下繼續惡化。廣東其他的開發地區也有類似情况,若任其發展下去,廣東也會遭受嚴重的水資源危機。

  3.2 對策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並結合中國國情和廣東的實際情况,本文提出對策如下。

  3.2.1 成立流域水資源管理機構,實現水資源統一管理 

  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中牽涉到多地區、多行業的問題,而且政策性、法規性和科學性都很强。因此必須有一個權威性的管理機構進行統一的規劃、協調、監督和管理,否則,許多法規和合理措施均無法落實。因爲實際情况往往是在同一流域内存在着幾個互相獨立的行政區域,還有一些省級或中央直屬的機構和企業。這些行政區域、機構和企業在取用水方面只按自己的發展需要龢利益而定,没有統一的標準和準則,各行其是,各自爲政,以致上下游各地區和有關取用水機構在水源利用和保護、水庫供水職能等方面均存在矛盾,一直無法解决。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始終未能做到全流域統籌考慮和安排。

  目前,各市和有關機構都建議成立東江水資源管理機構,以解决東江的用水問題。在省科學院組織”東江流域開發利用“研究課題時,研究人員根據舉世聞名的美國田納西流域管理局(TVA)和德、蘇、日等流域委員會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和廣東實際情况,建議在東江成立以下管理機構:①流域協調委員會:協調東江流域用水的權威性諮詢機構,由省領導和流域所在地區有關單位組成。②水資源管理局:主管水資源開發利用事宜的水行政權力機構,由省人大任命,省政府直接領導。③技術開發公司或投資開發公司:爲獨立企業。

  上述3個機構相互獨立,但在協調、規劃、開發方面充分合作,真正做到流域統一管理。除此之外,全省各大中流域應該逐步成立流域水行政管理機構,不斷完善其工作職能。

  3.2.2 按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改變流域和水庫的供水職能 

  許多先進國家的經驗均表明:流域和水庫的供水職能必須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改變。以美國田納西流域管理局爲例,流域開發的初期,以農業爲主,主要保持農業生産和運輸,所以流域和水庫的供水職能以防洪、灌溉和航運爲主;稍後工業有所發展,農産品加工需要大量電力時,水力發電成爲主要用水大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的火電和核電代替了水電,工業發展很快,新建城市不斷崛起,人口增加,公路、鐵路和航空運輸日益普及,供水的主要職能便轉向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目前雖然農業用水仍給予保证,但是經過改良灌溉技術,用水量已大大减少,該流域水量供需基本平衡,流域治理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保護生態平衡和水質方面。田納西流域管理局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

  我省各個流域情况雖因經濟開發情况而异,但經歷的過程也將大致相同。例如東江正處於上述的第二和第三階段的過渡期,應根據經濟發展情况及時轉换供水職能,以利於解决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3.2.3 節約用水  

  水是一種有限的、且不能用其它物質替代的資源。在用水方面,推行節水措施對减輕或緩和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有着重大的意義。

  (1)開展工業用水技術改造,降低耗用水定額和提高重復利用率。

  將工業的耗水量下降10%,循環用水率提高到50%,以1989年廣州市工業總産值147.35億元計算,則全市每年可節約用水8千萬m3;如按廣東省同期的工業總産值1221.93億元計算,則全省一年可節水2.5億m3;若按1991年的産值計算則可節水10億m3。

  (2)改進農田灌溉技術,提高用水效率

  通過减少滲漏和蒸發的渠道襯砌技術革新、或改用全封閉式的輸水管道、或改變舊的漫灌方式爲畦灌或溝灌、或實現現代化的噴溉或滴灌等多種措施,均可降低農田用水定額10%以上。

  我省由於目前的電力、資金和技術水平所限,上述一些高標準的措施尚難於實行。但提高灌溉管理水平,排灌分家,限制無節制的漫灌;修建和襯砌輸水渠道减少滲漏量,並平整土地,作爲灌溉技術的改良,都是可行的。按低標準的要求,只要將我省目前的農田用水定額提高到70%~75%,便可節省10%的用水量;如采用每公頃地一年節水1200m3的技術,則全省每年可節水30多億m3。在這一基礎上,今後隨着電力供應,農業投資的增加,耕作水平的提高,再進一步改進灌溉技術,達到高水平的科學用水。

  3.2.4 改變調峰發電方式、提高水資源的多目標重復利用率  

  隨着我省電力産業向着多元化建設快速推進,如大亞灣核電廠、從化抽水蓄能電站、沙角電廠等一大批發電站的投産,各地其它火力和水力電站的陸續建成投産以及西南電力東送的實現等,電力的供需關系已經逐漸趨於平緩,所以全省的各大水庫可相應的改調峰發電爲多目標優化調度發電,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初步估算,全省可重復利用的發電用水量可達80億m3。

  3.2.5 增加水庫供水庫容  

  除了興建新的水庫之外,通過做好以下各項工作,也可以達到增加水庫庫容的目的。

  (1)做好遷安工作,按水庫設計標準蓄水。

  現有的一些大中型水庫由於庫區的移民問題尚未解决,不能按原設計的標準蓄水,以致没有發揮其應有的效益。例如是新豐江水庫,原設計壩高116m,淹没耕地0.75萬hm3,移民10.6萬人。但因種種原因,移民回流5萬多人,佔用耕地約0.13萬hm2。蓄水調度無法按原設計方案進行,使原設計調度計劃的最小調節流量减少了3.2m3/s,造成很大的水量損失。當然,水庫移民是一項涉及政策、民風、民俗和經濟等一系列問題的老大難問題。長江三峽庫區的開發性移民經驗很多,很值得我省借鑒。

  (2)提高主要堤防的防洪能力,變部分防洪庫容爲供水調節庫容。

  現有的堤圍工程往往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達到其設計的防洪能力,因此給上游水庫增加了蓄洪壓力。如東江石龍以上至西枝江下游的堤圍,設計標準爲20年一遇,部分爲50年一遇。但因實際能力並未達到設計標準,當出現未超限的洪水時,就已造成灾害。這一地段屬於東江三大水庫的防洪調度範圍。如果把該範圍内的堤圍加固達標,則可從三大水庫騰出部分庫容改爲供水調度庫容。據粗略計算,可增加27億m3的水量。其它流域如韓江、粤東、粤西諸小河的堤圍亦有同樣的情况存在。若全省均照此辦理,可增加的水量相當可觀。

  (3)多建小型水庫實行連片調度供水,提高效益。

  小水庫投資小,無遷安問題,且壩址容易選擇,若規劃設計得當,效益顯著。廣東省現有水庫數量多分佈面廣,在發揮供水效益方面處於全國先進的行列。如大亞灣地區,現有小水庫10多個,總庫容5827萬m3,有效庫容3956萬m3。除供給2370hm2耕地的灌溉用水外,還提供當地生活用水1572萬m3,發揮了顯著的效益。粤東和羅定等地在這一方面也有很好的經驗。

  廣東省丘陵和低山地帶多,若全面總結和推廣這方面的經驗,在緩和水源緊缺,提高供水質量方面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3.2.6 重復利用城市生活用水、提高净水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  

  城鎮生活用水定額反映了當地氣候、國民經濟收入水平和生活習慣多方面的因素。日本在“水資源研究”中將之分爲家庭及個人用水、都市活動用水(包括飲食業、旅遊業、商業等項用水)、公共設施用水、運輸用水和雜項等5個方面。據分析,城鎮生活用水定額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而變化。生活水平越提高,經濟越發達,用水定額就越高。

  顯然除廣州和佛山之外,廣東其它城市目前用水定額仍處於較低的水平,此外農村人畜用水(按每人一頭牲畜計)現僅爲140 L/人·d,也屬低水平。但是若城市的生活污水經污水處理廠净化後重復利用,大部分可作爲市區的市政緑化和近郊的農田灌溉用水,既可减少污水的排放量,又能减少從河道提汲水量。農村方面,廣東歷來有利用地下水(井水)的習慣,可通過提供一定的資金和技術,幫助改用機械在合理的限量範圍内汲水。這樣,按廣東1989年統計的6024.98萬人口,每人每年節省10m3計算,全省每年可節約用水6億m3。

  3.2.7 加强水質保護工作、避免可利用水資源量的鋭减  

  水質污染實際上等同於减少可利用的水資源量,嚴重的持續污染還將導致區域性的水資源枯竭。所以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課題與水質保護是不可分割的。

  (1)將重要供水河流,河段劃分爲水資源保護區

  可以根據其目前的供水量大小、重要性和發展規劃的輕重緩急情况,在立法和執法配套的基礎上,將一些重要供水河流和城市河段分别劃爲一級、二級和準備級水資源保護區,使保護和開發相互適應。在發展經濟與水質保護出現矛盾時,應堅持一切以環保優先的原則,從研究和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入手,切實保证保護區内的各項排放指標得到有效控制。

  (2)從規劃、治理、整頓、改造多方面入手,逐步全面實施環保法。

  在監督現有工礦企業嚴格執行排放標準、控制各河段的排污量不超過在水環境容量的同時,應重新規劃,安排省内有嚴重污染的工礦企業布局;同時注意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改進化肥和農藥的質量;對現有超標,尤其是嚴重超標排污的企業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整頓和改造,逐步全面實施環保法。

  (3)標本兼治,全面加快增建污水處理廠的步伐

  廣東省目前已建的污水處理廠可謂鳳毛麟角,偌大的廣州市也僅有一個日處理量15萬噸的大坦沙污水處理廠,這對於廣州每日上百萬噸的污水量來説,簡直是杯水車薪。雖然廣州市目前已有增建和擴建污水處理廠的計劃,但是其它城市的污水處理廠仍然未見有具體的建設計劃。根據目前的狀况,若要按嚴格控制工廠、企業和生活等諸方面的污染源治本方法實施全面治理整頓,就現實條件來説,尚難以實現。現階段仍以堅持適度治理整頓和控制的同時,全面加快各城市的污水處理廠建設爲宜。資金來源一部分可以靠征收税款和罰款,不足部分由地方財政解决,經過這一標本兼治、緩和症狀的階段後,再徹底根治。

  3.2.8 繼續加大水土流失整治工作的力度  

  水土流失整治可增加流域内的土壤含水量,調節氣候,是减少逕流季節性差异、降低水量耗損的一種有效方法。整治辦法主要是在流域内大面積植樹造林。例如,韓江支流烏坡河原是嚴重的水土流失區,整治前枯水期逕流只占年總量的21%,每逢枯水期,當地群衆連生活用水都難以保证。自1985~1987年整治後,3年的枯季流量分别上昇爲25.7%、33.5%和40.3%,1990年以來一直保持在40%左右,解决了當地生活和部分冬種作物用水。又如五華河,以前因水土流失嚴重而致使河道在枯水期斷流;整治後,從1985年開始又恢復了冬季的水流。

  現廣東的水土流失面積約12240km2左右,占全省總面積的6.9%,其中大部分處於花崗岩地帶、紫色頁岩區和喀斯特地區。雖然廣東是全國整治水土流失的先進者,但出之對水資源供需平衡和促進水環境良性循環的需要,水土流失整治工作的力度仍應繼續加大。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廣東省水資源量相對於全國來説,尚屬豐富,人均水量達2790m3 (按國家水利部最新統計數據),平均水量65550/hm3。但年際變化大,洪旱季節分明,水質污染日趨嚴重,加上經濟發展快,人口不斷增加,使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爲解决這一矛盾,除本文對策中提出的開源節流、統一管理、以及按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改變主要供水職責等建議之外,還應注意着手具有積極性和長遠性的兩方面工作。

  (1)經濟發展規劃必須以最大可供水量作爲一個主要因素。如有矛盾,且無法外調足够的水量時,必須調整與用水有關的工、農、礦、企業等方面的規劃,使之相適應,以免日後總體規劃無法完成,並帶來不必要的混亂。

  (2)大力開展水資源利用研究。如:水量的工程與非工程調節,水質的最佳保護方法(海排或污水處理),工農業用水技術提高和三優利用水資源等等,使水資源利用達到最佳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原載:生態科學,1995。)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