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江門專區低塱田調查報告



  沈燦燊 鄧國錦 潘樹榮

  前言

  低塱是指常年積水或季節性積水的已利用的低圍田,或未利用的窪塘沼地。

  江門專區低塱田面積廣大,只廣四、高要等四縣已有707,985畝(包括新會潮水低塱田213,662畝),占全專區耕地面積約9%。若全專區計,達80萬畝以上(全區耕地面積1958年爲7,786,626畝。)。低塱田以高要、廣四、高鶴三縣最多(高要228,890畝,廣四131,800畝,高鶴133,633畝),新會、臺山、新興、德封、開平次之,分佈沿西江、綏江兩岸,潭江沿岸和部分山區谷地,高要主要分佈在金利、廣利、永安、大灣、小湘和市郊公社;廣四在清塘、大沙和江谷公社;高鶴主要在三洲;新興縣在都騎公社和腰古公社;德封在江口公社、長崗公社、新圩公社和悦城公社。

  低塱田所在的地形位置,一般是面向江河,背靠山地。山麓及河流兩岸地勢較高,中間地勢低窪成鍋底狀。山地坡度大,土層薄,植被稀少,故保水能力極差。每當雨季大量雨水迅速匯流而下,集中低窪處,此時江水也上漲,窪地中積水不能排出,故一年中積水時間很長,部分地方常年積水。塱底水深可達3-5米,而一般深度只有1-1.5米。

  低塱田本是較肥沃的農業區域,自然肥力較高,地形平坦,水熱條件充足。但在解放前,堤圍失修,每届江水上漲,往往造成堤圍潰决,人民生命財産受到嚴重威脅;低塱田耕作粗放,播種和耕作制度混亂,産量極低,每年畝産在100-200斤左右,且水旱灾害頻仍,收成缺乏保证。解放後,黨和政府對農業生産非常重視,大搞水利,修建堤圍,改變低塱田粗放的耕作制度,加强經營管理,保证了糧食的豐收,使糧食産量每年都大大增加。

  目前低塱田的利用情况,仍然依照地勢高低分爲四種:較高的地方一年雙造;地勢較低處種單造;更低則爲三收或種大禾;更低處則爲荒塱,利用養魚。

  由於低塱田面積廣大,地勢平坦,部分土壤較肥沃,農業生産潜力極大。雖然畝産較低,但由於地廣人稀,仍爲本專區主要糧食産地,有谷倉之稱。解放後,生産雖然不斷提高,不少荒塱已經解除常年積水威脅,改爲單造田;而過去的單造田,由於水利措施和機械排灌,也多已改種雙造,但目前還有荒塱大禾及單造田。爲了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産,發揮土地潜力,低塱地區必須進一步改造。改造荒塱,增加耕地面積,把單造田改爲雙造田,以提高單位面積産量,使此富饒之區充分發揮土地潜力,改變過去長期反動統治下造成的低産落後面貌,把低塱田改造成爲本區的糧倉。故低塱田的研究,是有極大意義的。

  這篇報告是本專區低塱田文獻資料的初步整理,加上野外觀察和訪問寫成。由於這是個新的工作,現存資料少,且時間倉促,加以作者水平所限,錯漏之處定多,希望同志們多加指正。

  1 本區廣四、高要附近低塱田(窪地)形成的自然地理條件及類型

  1.1 形成低塱田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區低塱田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和它的地形發育與水文氣象條件分不開的。現將各主要地區的情况簡述於後:

  1.1.1 地形方面

  低塱區的岩石基礎(岩性、搆造和地形)特徵與其形成有密切的關系。現就調查地區所見的一些情况簡述如下:

  本區的窪地(低塱)主要集中於西、北、綏三江下游交會地區,如西江主要在高要以下,綏江在四會以下,北江在蘆苞以下。西江出羚羊峽後,地勢突然開朗,在沿江平原的兩邊,皆分佈有一列500米上下的陡峻山地,北列稱鼎湖山脈,南列稱爛柯山脈。山地與山前平原交接的界綫非常清楚。鼎湖山脈向東北延伸,至四會南部稱葫蘆山脈。這一列山脈據前人論斷是斷層作用所造成的(
徐瑞麟、蔣溶:廣東西江沿岸地質礦産。前兩廣地質調查所年報,四卷上。)
。永安、廣利蓮塘一帶窪地分佈在鼎湖山脈的前緣,金利、蜆崗一帶窪地則分佈在爛柯山的南面山前地區(爛柯山北面的山前地區亦有大片窪地分佈,它與永安、廣利的窪地隔江相對)。大旺草塘分佈在葫蘆山脈南面綏江與北江交會之間。窪地分佈的最大特徵是背山面水,窪地附近爲一片崗地(殘丘和臺地)、窪地交錯分佈的平地。現將這些地區總的地形特徵略述如下:

  (1)山地一般高度約500米上下,主要是由泥盆紀變質的石英砂岩和頁岩所搆成。岩層皆向東南傾斜,傾角在50°上下,地勢非常陡峻,坡度>30°。現代地貌過程非常活躍,以强烈的侵蝕剥蝕作用爲主,發源於本區山地的溝谷和小河皆下切很深,形成許多急流、瀑布、峽谷。山坡和山脊的風化層極薄,多爲粗碎石礫,有的地方甚至基岩裸露。加上植被稀疏,保水、保土能力極差。每當雨季,山區雨水皆傾瀉到山前窪地之中,可見山地的地貌條件對窪地亦有緊密的影響。沿山麓與平地過渡地帶,發育有一系列典型的洪積冲積扇,靠近小河附近的組成物質以粗大圓礫石爲主。洪積冲積扇的下部逐漸過渡到平地,與低塱相連。

  (2)山麓至江邊之間的平地,地面呈波伏起狀,中、小地形的分异非常明顯,調查地區所見皆很相似。在這平地上,基本上可分正、負二種地形形態:甲、正地形是由砂頁岩所組成的殘丘,疏散分佈,高度一般爲15-20米,風化層一般較厚。如金利一帶,山前有四列由三迭一侏羅紀砂頁岩組成的低丘,風化層一般厚約1-2米,丘間即爲低塱。在永安一帶的殘丘,主要是由石炭紀獅崗系砂頁岩組成。大旺草塘的殘丘,如將軍崗、風櫃口等,是由砂頁岩夾石英岩和礫岩所組成。這些殘丘外形皆呈饅頭狀,它們的特徵非常相似。其次,在沿江一帶皆分佈有一列天然堤,高出塱面2-3米上下,組成物質以粗砂爲主,比較乾旱,灌溉困難,多種旱作。乙、負地形主要是指河漫灘平原部分,窪地廣泛分佈其間,故稱低塱。低塱與殘丘在形成上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些窪地的底部非常平坦,表層廣泛覆蓋着近代的河流冲積物,質地非常粘韌,不易透水和耕作,故窪地受地下水影響甚微。在這些窪地的近
表層,普遍發現有腐木(俗稱沉柴)淤泥層,以下爲細砂與泥炭淤泥互層,約15米左右以下(此數字變化大),由細砂逐漸變爲礫石。這些沉積層的總厚度局部差异很大,可由幾米(四會城附近)至80米(金利附近)。一般皆在20米上下爲最普遍。

  從上述的一般情况看來本區的地形發育是復雜的。現據一些資料,指出如下情况:

  從地質搆造來看,本區是受斷裂作用的區域,窪地的發育是在其下降的斷塊基礎之上形成的。這些斷層作用地區,山地是不斷上昇,河流侵蝕作用强烈,谷底下切現象非常明顯(如鼎湖山150-200米侵蝕面)。而山前陷落地區是不斷下降,這從沉積物可以證明。沉積物的厚度達40米以上,幅度不小,沉積時間較長。從沉積物質來看,基本上可分二個階段:下層(15米左右以下)主要由砂礫層所組成,厚度較大(有些達20米以上),金利一帶發現下層礫石直徑達40-50厘米,主要由三迭侏羅紀砂頁岩等組成。從這些材料推測,這些礫石可能由洪積坡積形成。礫石層以上的沉積層,與窪地關系最大,其組成物質主要是灰黑色淤泥和淺黄色細砂土互層,在淤泥層中普遍皆有木本與草本泥炭。這些物質的形成,與近代河流冲積密切相關。由此可見,這些變化説明這個地區近期也是不穩定的,這與新搆造運動密切相關。從含泥炭的淤泥層的厚度和變化情况來看,其變化過程中不止經過一次沼澤化階段。這些埋藏的植物體,目前還不能直接斷定它是原生的,還是外來的,但從它分佈的範圍和數量來看,是相當可觀的。其次,它是與黑色淤泥埋藏在一起,假如是外地漂來,它也是在静水地方停積下來,這些静水地區一般植物是比較容易生長的。這些埋藏植物體常和蚝殻分佈在一起。另外,水坑的(山麓附近)泥炭是分佈在古河道的河床中,顯然這與有機體當時的需水條件有關。這些泥炭層的最上層很接近地表,挖溝和深耕即可發現,特别在塱中20-50厘米處即可見到。這説明目前的沼澤化過程很可能是在老的沼澤化基礎上發育而成。從泥炭淤泥層在剖面中的重復出現,也可説明沼澤化過程是經過多數的變化。這地區在近代地質時期中發生逐漸的下降,同時沉積了厚層的第四紀堆積物,由洪積坡積過渡到河流冲積,在以下降爲主的過程中亦可能有輕微的上昇。這些變化對窪地的歷史發展是有影響的。關於新搆造運動的速度和時間問題,必須聯繫到整個三角洲和華南,目前還找不到答案。上述這些粗淺的叙述,只能對本區窪地的形成過程提供一些綫索。

  1.1.2 水文氣象方面

  本專區低塱田分佈最廣的廣四縣及高要縣一帶,緯度較低,距海較近,空氣對流運動和海洋氣團過境都盛,雨量十分豐沛。年平均雨量達1,600毫米以上,最大年雨量達2,200毫米以上,個别臺站有達到2,700毫米的,每隔4-5年便出現一個2,000毫米以上的豐水年。這種豐沛的雨水,帶來了較大的地表逕流,使低窪地區積澇了大量雨水。

  另外,這裏降水另一特點是雨量集中,由4月開始到9月止是雨季,雨量大,其中連續3個月,總雨量約占全年雨量50%以上,而且多暴雨,最大日雨量有達180毫米以上的。這種雨量過份集中,常常帶來暴雨急流,使江河水位壅高,低窪地區澇水無法及時排出。

  雨日多、雨季長,是本區降水的第三個特點。從4月開始,即連綿不斷地下雨,直到9月以後,雨量才漸漸减少。

  有時因爲颶風的影響,會在8月後帶來一個暴雨峯。不過這種颶風雨持續期不長,但暴雨量很大。

  上述情况説明瞭本區降雨的特點,使低塱地區在汛期内容易淹積大量的雨水。

  另一方面,西、北、綏三江在本區附近交匯,北江三水以上集水面積達46,480平方公里,西江思賢滘口以上集水面積3,520,000平方公里,綏江全河集水面積7,077平方公里。流域内面積大,雨量又豐沛,故汛期長,流量大,集流急,西、北兩江洪水常相互頂托,使低塱附近各江水位都急速上昇,高水位時間較長。低塱田地勢本較低窪,汛期内由於江水頂阻,内澇無法及時排出。以大旺草塘、金利和永安三地來説,低塱最低處標高分别爲1.8米(大部分在2-3米之間)、0.2米(大部分在0-1米之間)和1.5米(大部分爲2-2.5米之間),汛期圍内積水位大都在2-3米左右,而江面大部在4米以上(標高以離珠江口海平面爲準,以下同。)

  江水水位比塱内水位高,這樣,形成了汛期低塱田内大量積水無法外排。

  每年4月開始,洪水即接踵而來,以後洪峯相繼出現,到5-6月最大,直到9月以後洪水始漸退落。現將三水、四會、蘆苞三地水位過程綫列後:

  此外,本區較大的低塱區都是背山面水,山地多爲堅硬的砂岩、變質砂岩和石英砂岩等岩石搆成。山高約在300-1,000米之間。向低塱區流的集雨面積都在60平方公里以上,且坡度較陡,一般逕流系數大。據估算,約在0.7-0.85之間。故低塱區所負擔山地客水集流面積很大。加以雨量豐沛,使低塱區内澇水加重。而塱内本身的集水,又匯流於低窪處,使許多地方終年積水,無法排干。

  低塱區的形成和本區的水文氣象條件是有極密切關系的。這是由於:

  (1)本區雨量豐沛,雨期長,暴雨量多,使地表逕流量大,匯集於塱區,形成了長期積水。

  (2)西、北、綏三江汛期水位較高,洪峯歷時較長,使低塱區在汛期内積水無法排出。

  (3)塱區背山面水,負擔山地水量,加以本身集流量亦多,加重了低塱區積水的程度。

  1.1.3 人爲的影響

  由於解放前堤圍不修,洪水漫堤而入,低塱田地勢低窪,洪水退時不易排干,形成了積水。加以山地毫無水利建設,山洪漫溢,加深澇患。部分低塱地區由於疫病流行(如大旺草塘區的血吸蟲病),渺無人迹,任由荒草。蘆葦漫生,成一片草海。每當汛期,成爲北江、綏江的天然滯洪區。年復一年,河岸邊沿淤沙漸高,使沙堆内的窪地高度相對地變低,只能溢洪、排洪至一定高度,積水不復能排出。水分損失,只靠蒸發。故區内草澤泥濘,疫病加厲,任由荒棄。

  解放後,政府對低塱田的改造十分注意,已在進行研究整治,興修水利,撲滅疾病。不久當可使低塱田及窪地成爲本區一個大谷倉,改變以往的面貌。

  1.2 低塱田的類型和各類型的特徵

  蘇聯沼澤分類方法,是按照沼澤發展階段積水補給來源或水的化學性質而定的。但我國低塱田情况和蘇聯沼澤的情况有所不同,故我們照本區實際情况,定出分類標準。

  1.2.1 類型

  按照内澇積水成因,淤積層的厚薄,土壤性質,腐殖質多寡,圍内水文情况及泥炭層的情况不同來分類。

  1.2.2 區

  在類型的範圍内,按積水的季節變化、土壤的差异和植物生長情况不同而分區。

  本專區低塱,按分類標準可分爲下列三種類型:

  (1)雨水内澇型

  低塱發生在向斜谷或斷層前的洪積坡積平原下的低平沉積層上。其上河流沉積層不厚,平原上存有殘丘。内澇積水全部爲雨水和山間洪水,故帶來有機質極少。土壤大部分爲粘質的潴育性水稻土,不易透水,肥力不太高,多半爲酸性或弱酸性。普遍存有泥炭層,離地面很近。地下水位較低。由於人工堤圍保護,久已無江洪泛濫。積水位一般不深,水位變化緩慢,汛期後大部分地方乾涸。窪塘水生植物豐富,大部分地方已爲人類利用。西江下游一帶低塱田屬之,可以金利塱田區爲代表。

  (2)河流泛濫沼澤型

  低塱發生在單斜前的洪積坡積冲積扇下面的淤積層上。其上河流沉積層厚,有機物含量多。土壤大部分爲沙壤質的沼澤草甸土。多半爲中性,腐殖質含量極豐富,土層表面草根很厚(2-3分米),土壤肥力極好。由於以往缺少堤圍保護,每到汛期,江洪淹濫,成爲江河天然儲洪區,每年帶來泥沙淤積較多,水位漲落隨同江水同時漲落,但亦受山洪影響。區内野草蔓生,蘆葦成片,搆成一片茫茫草海,尚未加全面利用。北江沿岸一帶荒塱草塘屬之,可以大旺草塘爲代表。

  (3)山谷雨水内澇型

  低塱發生在山間較低盆地中,大部分在洪積扇下,積水全部爲雨水及山洪,地下水位較高。面積多狹窄,土壤屬砂壤質的潜育性的水稻土,酸性較强,肥力較差。

  2 各主要低塱田的自然地理和開發利用情况

  爲了能簡要地説明各類型低塱田的特點,現擇各類型中面積最大的金利、永安和大旺草塘三地分别叙述如下:

  2.1 雨水内澇型

  2.1.1 金利塱田區

  金利塱田區位於高要縣東南部,東臨西江,北及西北部爲尖峯、風吹羅帶、旗山、老君頂、爛柯山等400-800米的低山丘陵,南及西南部爲鯉魚尾、將軍頂等300-430米的低山丘陵。面積約10萬畝。

  金利塱田區地勢低窪,圍内標高大部分在1-2米左右。據金利、蜆崗二公社統計,塱田高程爲0.7米的有1,708畝;0.75米至1.0米的有15,796畝;1.1米至1.5米的耕地有28,284畝,1.51米至2.0米的耕地有26,222畝,2.1米至2.5米的耕地有4974畝。而在汛期,西江水位常高在2.5米以上,故圍内積水外排困難。

  解放前,金利低塱田區水利失修,洪水經常爲害,而在旱季,禾苗缺水,水旱灾害常見。解放後,水利建設120多萬土方,首先是聯圍,加高堤圍,然後建涌疏水,建機械排灌站,這就使得大部耕地解除積水之害。如金利公社雙造田解放前只有12,000畝,現有雙造田44,000多畝。過去每年畝産量300斤的挣搞田,現在每畝年産量在650斤以上。

  (1)本區的自然條件

  1)地貌

  本區地貌可分爲低山、高丘陵、低丘陵、臺地和平原五個類型(如圖1-a和1-b)。

  山地丘陵爲泥盆紀變質砂頁岩及石英岩組成,岩性堅硬。高度一般在500米左右。岩層傾向南30 西,傾角60 ,風化層極薄,局部地方基岩裸露,切割强烈。山麓洪積冲積扇發育,其上部坡度25 ,爲粗大的石塊組成,直徑在30-50厘米。洪積扇上冲溝發育,下切深達5米;冲積扇下部坡度和緩,在5 左右,組成物質較細,直徑在5厘米以下。臺地  如葫蘆崗、春珠崗、田頭崗等,爲三迭-侏羅紀的紫色、灰白色頁岩、砂頁岩、炭質頁岩組成。砂頁岩有輕度變質現象:内含豐富雲母,炭質頁岩中有數層夾煤層,厚達1米。臺地高度在30-40米間,已被切割破碎,成四列殘丘,依東北-西南走向斷續分佈。在葫蘆崗、春珠崗一帶,岩層傾向北60 西,傾角55 ,岩層風化較甚,殘積層厚達2米以上。

  平原面積廣大,高度在1-2米間。平原的組成物質可粗分爲二層:上層爲近代河流冲積的黑、灰及淡黄色粘壤土,厚3-4米。下層爲第四紀洪積坡積物,厚度變化於30-80米間。由三迭-侏羅紀的砂頁岩石塊組成,一般直徑達40-50厘米。第四紀的洪積坡積物之下爲三迭-侏羅紀地層,或爲石炭紀石灰層。石灰岩呈深灰黑色,爲厚層塊狀純灰岩,方解石脈多。石灰岩中溶洞發育。

  2)水文氣象

  本區的雨量情况,以三水爲代表。雨量十分豐沛,其特點是:(1)年雨量豐沛;(2)雨量集中在4-9月,尤以5、6、7三月最大;(3)雨日長;(4)雨季較早,有時三月中下旬即開始降水;(5)除6月份有一個雨量高峯外,並受臺風雨的影響,在8月後有時另有一個高峯。

  本區積水原因,除了地勢低窪,大量聚積雨水無法排出外,還受西江洪水的頂托。由於西江汛期水位較高,内塱水面較低,無法啓竇,使塱内較長時間積水。但本處處在思賢滘下游,馬口峽以下,西江洪水已部分分入思賢滘,洪量一般比高要一帶爲輕。加以解放後堤圍基本已修固,洪水是無法進入的。主要是山地雨水和本身集水的排除。[BFB]
本區特别低窪地方如小灣塱、羅竹大塱、蜆崗石洲塱、蜆崗鷄肉塱等大塊地方標高都在0.8-0.9米之間,塱内水位在1.05米以上已開始積水,2.0米左右即幾乎全部淹浸,其餘地方標高大部分爲1.5米左右。圍内水尺在2米以上即有部分水淹;2.5米以上淹水面積較大;3米以上如無動力抽排,則積水情况較嚴重。

  我們舉出兩個不同標高圍塱的積水情况,便可見一般:

  由上可見,由於塱内地勢低平,標高相差不會過大,故水位超過2.0-2.5米以上時,淹水面積和深度都較大,積水量也大,排出困難。

  從金利圍内涌水位過程綫來看(1955-1958年),一般自5月上旬開始,水位即因降水增大而增高,到中旬水位已超過2.5米以上,以後繼續高漲,6月初便達到3米,到6月中下旬達到最高峰;直到8月初始退到2.5-2米以下,有時8月中旬以後由於臺風雨的影響,又來一個小峰形,時間在10-8天。在某些年份中,7月中旬由於西江水水位有一較低的峰谷,圍内及時啓,放出積水,水位可一度退到2米以下。但不久,雨天續來,江水高漲,内圍水位又告昇高。但這種7月有一段暫低水期現象,並不可靠。總言之,4月中以後,水位多昇到1米以上,5月中旬達到2.5米以上,此後水位有昇無已,6月上中旬達3米以上,到8月以後,始漸退落。中間持續時間在60-70天。

  我們拿該圍圍外西江處的水位過程綫來看(1955-1958),可知西江水位自5月中旬即達2.5米以上,以後洪水上昇,5月下旬即達3米以上,洪峰頻來,雖然呈犬牙交錯狀,但水位都未達到2.5米以下。此後直到8月初始退落,8月中旬以後又會有一短暫小洪峰出現。即是説2.5米以上的水位,由5月中旬持續到8月初止。

  這樣,很明顯地看出塱圍内積水受西江高水位壓力很大,圍内積水能否排出首先要看西江水位是否退落而定。而2.5米的圍内水位,持續期這樣長,則田畝被淹面積之大、歷時之久則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我們若分析圍内水文現象,可以發現以下特點:

  ①水位變化不像江河水位一樣的急昇,而是階級狀上昇,且上昇較緩。雨量較大時,上昇較多,但雨後,水位仍退得很慢,直到江河水位低落,圍水可以外排時,始急劇下降。這種現象,可看1957年金利圍圍内水位過程綫便十分明顯。

  ⑵山洪較厲害,塱地集積的雨水迅速向低處流動,由於山勢峻峭,土層較薄,植被較少,故逕流系數大。加以山上良好水利建設,故雨後山洪量特大。由於地勢成凹形,逕流迅速集中底塱部分。

  ③積水淤積肥力很小,由於積水全部由山洪和本地雨水而成,故帶來田畝中的東西只是山間較粗砂礫堆積在山邊冲積扇附近。缺泛肥力,故與河流泛濫帶來大量肥活淤泥不同。

  ④地下水位雖然在1米以下,但一般是豐富的,以往在旱季利用地下水灌溉少,這點應當注意利用。

  3)土壤和植被,本區土壤大致有:(i)薄有機質薄層草地紅壤。此紅壤發育在泥盆紀的砂頁岩上、稀疏的馬尾鬆、崗鬆等旱生植被之下,土層淺薄,一般在30厘米左右,多石礫。在坡度陡處,土層更薄,只有數厘米;在坡度較緩處,則土壤厚度增大。表層含極少量腐殖質,爲壤質土。此種土壤大部分分佈近山邊地帶及較高塱田區。(ii)耕作型厚層紅壤。此紅壤分佈在春珠崗、葫蘆崗等臺地和山麓,有些地方有旱作,黄灰色壤土,疏鬆,碎塊狀結構。(iii)潴育性水稻土。以薄耕作層重壤質輕度潴育性水稻土爲主,耕作層只有10厘米左右,黑色粘重,爛滑,壤質,根多,肥力中等。10厘米以下爲犁底層,黄灰色粘土層,禾根少,較上層堅實,有銹紋銹斑,厚達3米,粘壤以下有沉柴。此種土壤占全塱最大面積,分佈在較低塱田區,其下尚可細分土壤變種。

  區内低山丘陵多爲荒山,山坡上部生草爲主;山坡中下部生稀疏馬尾鬆(Pinus massiara),都矮小,一般在1米左右,多生長在溝谷附近。馬尾鬆下面生長稀疏的崗稔(Rhodomyrtus tomentosa)、崗鬆(Baeckia frulescens)、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ms),復蓋度40-45%。平原區多已利用種植水稻;在荒塱和沙涌中生長植物如烏膠、茜草(Blyxaoctandra)、鯽魚草、水仙花(Harcissus tazetta)和野馬蹄(Heleocharis variegata)等,此等植物爲良好之緑肥和飼料。

  (2)本區低塱田的分區

  低塱田的利用情况依地勢和積水期的長短和積水深度而分爲雙造田、單造田、大禾田、荒塱等。此等塱田類型往往呈區域分佈,現分述如下:

  1)雙造田區

  雙造田以金東圍爲主,此外是西圍的東部及南部,南圍的北部等。此處主要爲泥肉田(輕粘質潴育性水稻土),耕作層淺薄,只有10厘米左右。積水時期短,受洪水威脅較小,水稻一年可種兩季。土質坭多砂少。品種多爲一粒種、白禾等。

  2)單造田區

  分佈在茅灣、蜆崗等地。一般地勢較雙造田所在爲低,年中雨季受水淹,故只能種單造。耕作層淺薄。由於生長有許多野生水草,所以肥力中等。在耕作上要早撒或晚播,以防洪水威脅。品種爲生蘇和三收。生蘇特點爲適於晚造,耐澇而適應性廣;三收則適於早造播種。

  3)大禾田區

  分佈在大塱、小塱、湯塱等塱地附近,其特點是地勢低,在洪水期前後受浸,在浸水時間粘粒分散成爛泥狀,因此農民叫它“爛湴”,要在冬季西江水位下降後才能排干,因此只能種植大禾。大禾在正、二月撒播,在普通水稻收割後才收割,一年收一次,畝産400-600斤,禾粒粗大,基杆可長達1-2丈。此處水生杆物豐富,有烏膠、茜草、鯽魚草等,因此土壤有機質豐富,土質肥沃。

  (3)勞動人民對本塱區利用的經驗

  金利低塑田的利用情况,是按照地勢高低而分别利用的。在塱底全年積水的地方,用來養魚。由於塑地水生植物豐富,因此魚長得特别好。一般塱地二年種禾,一年養魚,自然肥力豐富,種植水稻基本上可不施肥。較高的一級地方則種植單造禾,品種有大禾、三收、生蘇等(其中大禾是生長在最低的地方),最高的一級則種植雙造,品種以白禾、一粒種爲多。

  爲了充分發揮本區土地生産力,把更多的低塑田種上雙造。當地農民在黨的領導下搞了許多水利建設,首先是堤圍加高、加固,使得洪水不再爲患。還建立機械排灌站,用人工控制水量。例如金利公社東圍在1956年建立了機械排灌站,使原來的單造田全部改爲雙造田。

  在旱季,東圍還利用欖坑水庫進行自流灌溉,可灌溉東圍西部及北部的較高田地,而在東部及南部則用機械抽水灌溉,這樣就使金利東圍免除水旱災害,保证糧食增産。

  由於東圍内地勢也有起伏,在圍的西北部高,積水集中東南部,這就使得東南部積水過多,加重了抽水機的負荷。另外,高處患旱時低處需要排水,二處顯得有矛盾,因此計劃按地勢高低起伏情况,把東南部圍起來,使不致接受客水而致積水過深。這種因地制宜的措施是正確的。

  在金利西圍,在靠近山地區,爲了保证客水不下塱,聯合近山的一列殘丘,建築了一個巨大的堤壩,沿山脚成長條狀,把山水集中起來,成一個大的人工湖——北湖。北湖共有160萬土方,1959年完成了40萬土方,在當年的洪水期中已發揮了防洪作用。今後全部完成後,對於雨季的防澇、旱季的灌溉,都會發揮重大的作用。我們認爲這是非常正確的措施。在金利南圍,正計劃修建水庫,此計劃宜早日進行,對解决南圍的積水和旱季灌溉都會發揮重大的作用。

  2.1.2 廣利-永安低塑田區

  永安-廣利低塱田區包括現廣利公社、永安公社和四會蓮塘部分。西及西北靠鼎湖山脈,東北爲綏江,東連三水的豐御圍,南倚西江,耕作面積共147,500市畝(高要122,500畝,四會25,000畝),除部分山邊較高的少數旱田外,其餘大部分屬受積水威脅的低塱田區。

  以往,每當4月汛期開始,本區即受澇害,淹水面積很大。由於西江汛期水位較高,洪水威脅本區,常决堤崩圍,泛濫田畝,解放後,由於政府大力修治堤圍,已無出險;不過仍受内澇淹浸,積水現仍未能及時排出,使稻田損失極大。但本區地廣人稀,仍不失爲本專區一個重要糧食産地,如能好好改良,對於糧良增産有極大意義。

  現本區農作情况以水稻爲主,有雙造田、單造田及大禾田,其餘有魚花塘、魚塘和小數旱作地。大禾田常采取輪作方式,即一年養魚,一年種植大禾。一般土質尚肥,倘能搞好水利、合理利用土地,本區是有很大潜力的。

  (1)形成低塱田的有關自然地理條件:形成本區積水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和水文氣象兩方面,而部分人爲因素也不可忽視。

  1)地形特徵

  本區背靠鼎湖山脈、山勢高峻,大部是300-1,000米的中山,低山,如鵝頭山、大瓶嶺、鼎湖山、鷄籠山等。岩石是由鼎湖山系的堅硬砂岩、石英岩和頁岩所搆成。山地南面邊緣由於斷層影響,成一帶狀斷裂破碎地帶。由山間山洪挾帶下來的物質,在此形成了連續的冲積扇,冲積坡度爲12-150,以後漸向外伸延,成10左右的緩弱傾斜地帶。這些冲積扇互相連續成一片廣大的洪積冲積平原。

  在靠近西江沿岸,由於以往江水泛濫,形成了較廣的河流冲積平原,土質爲細砂和淤泥,向内有一帶1.5-2.5米的破碎臺地,屬獅崗系的砂頁岩,已部分風化,上部復蓋着一層較厚的流砂冲積物質,地勢比沿岸冲積平原略高。

  在冲積扇和臺地、河流冲積平原之間,夾着大塊的低窪平原。這塊平原最低標高爲1.8米左右,一般在2.2-2.5米之間,中間分佈許多大大小小的沼塱,常年積水,部分則在汛期積澇,冬季10月以後乾涸,成爲一片沼塱低地交錯的窪地。

  這種地形,使雨季山洪沿山和洪積扇瀉溜而下,積聚在沼塱地區,而西江沿岸,地勢較高,阻礙塱水外流。另一方面,西江汛期水位壅高,朗欲排水亦不可能,故形成了大量澇水積集。解放前堤圍不修,常崩堤决圍,洪水侵入,更加深了沿塱地帶的積水深度。

  2)水文特徵

  本區雨量極爲豐富,而且降水日數較多。汛期雨量集中,暴雨量大,這樣的暴雨急流,一方面使江水洪量增力,抬高水位;另一方面使内澇劇增,澇水難於排出,形成了廣大面積的低塱積水區。

  影響本區最明顯的水文現象有二:一爲西江洪量大,水位高,汛期的持續期長。而且西江在本區適值由羚羊峽流下,江水出峽後分散。,流速鉸慢,泥沙大量沉積,漸淤高河床,年年如此,河床日高一日,使本段水位壅高,堤防受壓力極大。二爲塱田背面山地集雨面積大,山勢峻峭,土層薄,植被少,逕流系數大(0.7-0.85)。加以雨量豐沛,多暴雨,山洪量極大,全部集流到本區低塱部分。使塱田遭受長期水淹。

  一般西江水位從4月開始即高漲,6月達到最高峰。從高要站多年水位過程綫來看,7月初旬有一較低的洪谷,塱水本可借此排出,但由於低水期歷時只6一8天,而内塱積水過大,以本區山地而論,面積超過60平方公里以上。澇水過多,短期無法排清,瞬間西江另一洪峰又到,江水水位又比塱水水面高,積水又重新加重。以後洪峰連續到9月,江水始全部退落。一般年份,閉竇(即西江水比内塱水面高,水竇關閉,以防西水涌入)時間約40天。1959年自5月25日起,即行閉竇,連續歷時67天。直到8月初始能啓竇。而最長的閉竇時間;有達90天的記録。即使啓竇後,由於排水很慢,淹水時間仍持續一段時日,故塱田受淹時間很長。

  加以本區最低部分在全區中央,本區本身集雨面積亦將達10萬畝。逕流集中於低地,自行全部排出尚屬困難,故塱底地區如丹竹塑、茅洲塱地區常年積水。

  在臺地及河漫灘平原地區,汛期一過郎患旱。這種旱澇交替現象,形成本區内不協調現象。

  本區較大河涌有尢坑河和青岐涌。前者爲終年不涸的山溪,後者爲綏江下游的分洪道。

  但本區地下水位較低,最低的塱底地下水亦離地1米以上,故塱内形成與地下水無關,而只受地面逕流的影響。

  3)土壤情况

  低塱田區土壤分佈是有一定規分律的,它和積水情况及地貌有極密切關系。本區的土壤分佈是:

  靠西江邊緣部分(即河流冲積平原)爲細砂質潴育性水稻土         (沙田)

  在冲積平原和較高塱田交界部分爲砂壤質潴育性水稻士         (沙坭田)

  在塱田較低部分爲輕粘質潴育性水稻土                       (坭肉田)

  在常淹水期較長的低塱部分爲重粘質潴育性水稻土         (塱心死坭田)

  在低塱部分爲粘壤質潴育性水稻土                         (沙底湴田)

  在常年積水的塱塘爲深草塘  

  靠近冲積扇邊緣部分爲砂壤-粘壤質潴育性水稻土            (黄坭田)

  冲積扇部分爲砂礫質潴育性水稻土                          (石仔底田)

  (2)本區塱田的分類:由於淹水程度的不同和地勢的高低很明顯,本區塱田可分爲下列幾級:

  1)旱地:沿江河流冲積平原冲積扇部分,地勢高,不易淹慢,土壤爲細砂質和砂礫質,但易患旱。

  2)較高塱田:  在冲積平原和塱田交界處,和靠近冲積扇邊緣部分地區,不常受水淹。即淹,時間也不長,即所謂雙造田。土壤爲砂壤質和砂粘壤質,但亦易受旱。

  3)中級塱田: 地努較低,常季節性淹水;即單造田。土壤重粘質水稻土,不易受旱患。

  4) 塱底田:地勢最低,常年淹水,爲大禾、養魚輪作區。土壤爲粘壤質。

  5) 塱塘:  成塘氹狀散佈於塱底田區,水深常在1-1.5米左右,不能耕作,爲本區魚花養魚池沼,水生生物較豐富。

  (3)目前利用狀况和改良的經驗:  目前本區大部分地方是播種水稻,特别低窪地方則作魚塘,塱底部分則魚、稻輪作,沿江高地、崗地及山邊高地則作旱作,極個别地方則養蠶種桑,種植甘蔗、水果、油料、花生等(在硯洲)。

  爲了增加糧食生産,農民將稻田大部分改種雙造,但由於部分地勢過於低窪,部分水利工程未修建完成,故單造田和大禾田的面積仍是可觀的。而且一遇較大洪水,單造田和大禾田多失收,即雙造田亦部分被淹没。以永安公社爲例,更可説明這種情况。

  現在群衆的改良利用塱地的方法大概分下列幾方面進行:

  1)修建環山排水溝,排去較大山地客水。如修建的鼎湖排湖渠和水坑排洪溝,將山洪部分排出江外,减輕了低塱積水。

  2)利用現有的排水涌,如九坑河、新竇河、波羅涌等排水,掌握西江水情,及時啓竇排水,加高江邊堤防,以防止江洪泛濫。

  3)改良水稻品種,及時搶插,分别按積水情况,按雙造早單、晚單,並盡量避過澇期。在低塱底部分種植大禾,並輪作魚業。但魚塘由於水深不大;缺乏合理管理,産量不高,一般塱塘畝産魚只200餘斤。

  4)由政府建造較大的水庫,如九坑河水庫、鼎湖山水庫等,利用水庫儲蓄大量山洪,减截客水,並利用諸水作旱季灌溉,特别低窪地區則進行動力排水,已作過放淤試驗。

  這些經驗龢利用低朗田的主法,都是很好的,但也存在有些問題未解决。如:

  1)由於本區處於西下游,西江洪量大,洪水壓力大,本處地勢低窪,閉竇時間過長,山
水量多,現在排洪溝不能及時排干。大小水庫未能一時全部建好,而且塱内本身集雨過多,汛期淹地仍大,尤其是如果雨季早來或連續暴雨,則問題更大,利用動力排灌全部要4,000匹馬力以上,動力來源有一定困難。

  2)本區勞動力缺乏,負擔耕田面積每人7-8畝,如全部塱田排干,改作雙造,則有勞
動力不足之感。至於魚禾輪作問題,和種植其他經濟作物問題,水稻田改作雙造問題,相互之間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

  3)旱澇互替,當積水一干,而大部分地區又缺水灌溉,則需用人力灌溉。

  4)如果西江下遊思賢溶水閘建成後,西江水位必有一定影響,本區積水問題亦會受一定
程度的影響。

  2.2 河流泛濫沼澤型

  大旺草塘區:大旺劃塘本爲昔日的六箔草塘,由六個草塘聯成。大旺草塘本爲六塘中的一個,後以大旺總稱之,大旺本名大汪,朗汪洋浩盪之意,後轉稱大旺。

  大旺草塘位於綏江、北江交匯點,由廣四縣的五馬崗起,沿緩江西至南三縣屬的龍安到毒河口,沿北江到蔣岸,西折猫坑羅湖、鵝腩山、樟村、東華、上林,返回五馬崗止,縱約14公里,横約11公里,全部面積約92,000餘畝。其中除附近邊地田有5,000-6,000畝已爲邊鄉農民開墾,另有崗地1,500畝左右外,餘全屬未開發的茫茫草塘,地勢十分低平。除零星山崗外,概屬蘆葦,水草叢生的窪地。

  本區塘内草叢中游釘螺,農民入塘大魚、割草易感染血吸蟲病,故大力消滅血吸蟲病是本開發區的一個重要問題。

  2.2.1 大旺草塘積水區的自然條件

  (1)地形

  本區北部爲300-1,000米的大南山、葫蘆山、牛牯嶺等山,爲泥盆紀石英岩、頁岩所搆成,東部則爲紫紅色砂岩等所搆成的崗池。東倚北江,南靠綏江,沿兩江崗地地勢較高,形成四周高、中間低窪的塱塘。東北有龍潭,西北有大坑,兩支山水注入毒河,毒河迂逥於塘的中部,流入北江。毒河河床比較低,標高約爲-0.2-0米;塱地標高平均在2-5米之間,而以毒河西岸將軍崗、風櫃口及正崗之間的地勢最低,標高約爲1-1.8米之間。由於毒河汛期年年泛濫,使靠河岸一帶形成瞭高約1-1.2米左右的長形高地,此外,有15-77米的小丘數處,散佈於塱塘之中,如將軍崗、銅鼓崗、風櫃口等,都是經過長期剥蝕後形成的殘丘,表層復蓋有不厚的風化層(見圖5)。

  總的説來,本區地形可分四類:(1)北部山地;(2)山前的洪積坡積、洪積冲積平原;(3)低窪塱塘;(4)沿江崗地,並於低窪塱塘中散見小崗丘。

  (2)水文特徵

  和本區其他塱田區一樣,本區雨量豐沛並集中,暴雨量大,雨日多。而且當下雨時,整個北江和綏江流域都普通下雨,江水持續期長,水位急速上昇,加以西江洪峰亦在此時到達,通過思賢溶進入北江,頂托綏北江水,此時北江上中游洪峰繼續分組到來。江水水位都在3米以上,如以1947年爲例,便可看到當時江水水位變化情况:

  而本塱田區的主要排水道毒河的水位汛期都比北江低,不但塱内積水無法排出,而且當北江和綏江超過一定水位時,由於缺少堤防保護(綏江本無堤防,北江過去堤圍亦單溥),洪水常漫入塘内。以1915年爲例來説,最大水位達7米,平均亦在4米左右,以大旺草塘洪泛面積55平方分裏來計算,則約可滯洪2億4千萬公方左右。常水年在北江最高水位時,一般可滯洪1,500秒公方以上,今舉1954年爲例列表如下:

  一般情况下,在北江水位超過8米發上,都會分洪入塘,這樣,就成爲北江和綏江的天然蓄洪區。汛期由於塱塘全部淹水,非到9月下旬以後汛期終了始漸排干。而較低窪之地,則始終積水,成爲魚類和血吸蟲寄生主釘螺之淵蔽處。

  另一方面,北部60多平方公里的山地逕流亦集入塘塱中。此種山洪加深了塘内的積水深度,由於整個流域内降水時間相若,故江水與山洪多同時俱來。1985年洪水時,據調查塱塘内水位日可昇高2-3米,洪流之急不可謂不大。

  (3)土壤與植被

  本塱塘除沿山嶺冲積的砂礫土、東北河岸有少量砂質土外,其他絶大部分屬沼澤草旬土,表土屬粘壤土,底土粘性較大。此外,並有少數地方爲砂質壤土。

  由於塘塱地區從未被開墾,野草漫生,年復一年,表土上層遺留着一層厚約10-15厘米的草根層,密連交錯,土色極黑。一入積水區,即可看到此種情况,分佈極廣。

  現將塱塘内土壤分佈情况列表於表7。

  本區的植物分佈,和水文、土壤是有極密切的關系的。由於本區大部分時間被水淹没,故植物以喜濕性的草本較多,而在山丘及崗地附近。則生長一些木本植物,其分佈大致和淹水情况一致。

  1)山丘小崗較高地方:以馬尾鬆爲主,榕、樸、苦棟、仁面、鬼燈籠、崗穩。

  2)塱塘内不常積水的較高地區:以白茅爲主。

  3)次一級積水地方:以野草爲主,有牛仔草、白蟮草、鷄筋草、經冬不枯

  4)常積水地方:以蘆葦爲主,間有滑茅,成叢狀。

  5)最低朗塘輕年積水地方:生長水生植物,有米仔粒、金魚茜草、珍珠草、馬尾茜草,塘内全爲密密的植物所掩。由於土質肥沃,野草生長極好,牛仔草長得緑油油,成一遍草海,蘆葦比人還高,莖粗比甘蔗還大。水生生物亦極豐富。

  (4)血吸蟲疫病

  本區自然環境,適合於釘螺的生長,且由於冬季氣温較高,釘螺不作冬眠,故繁殖很快。環塘塱附近鄉民,入塘割草、打魚,易傳染血吸蟲病。

  以整個地區而言,釘螺分佈情况每處不同,以毒河西岸、將軍崗、正崗、風櫃口間的全區最低窪常年積水地帶分佈最密,其餘大旺西、下布下等地亦多,而較高不常積水地最少。

  如能改這塱塘積水情况,當可自然地消滅釘螺生長,消滅血吸蟲疫病。

  2.2.2 塱塘内窪地的分區

  從整個自然條件來看,本區可分爲下列幾個地區:

  (1)塱邊區

  本區地勢較高,不常淹水,標高一般在10米左右,爲山邊的冲積扇和江邊淤積高地。土壤爲細砂草旬土和細砂質草旬土。這片地區已部分利用種植水稻、旱作和果樹等。荒地一般生長白茅。

  (2)塱地區

  在(1)地内圍,地勢平坦,常水年季節性積水,爲河流淤積層所復蓋,淹水期4-5月。土壤爲細砂沼澤草旬土和粘質沼澤草旬土。面積分佈最廣,叢生野草,尤以牛仔草生長最茂盛,爲良好牧區。

  (3)塱底區

  本區地勢更低,半年以上積水,甚至經年不乾涸,全區雨水都集留於此,土壤爲粘質沼澤草旬上,多生長滑茅和蘆葦,間有野草。

  (4)塱塘區

  本區爲全區最低的地方,積水深度較大,成塘氹若斷續地分佈在本區中心低地。除生長蘆葦外,水生生物大量生長其中。

  2.2.3 現在利用情况和存在的問題

  過去由於本區血吸蟲病流行,百數十年來未經大規模開墾。但塘内資源豐富,除茅草、蘆葦可收割出賣外,每年隨江水進入塘内的魚類大量自然繁殖。據1985年不完全統計,農民入塘捕魚出賣給收購站的數量已達80餘萬斤,估算若能合理捕撈,可達百萬斤以上。此外,野草生長茂盛,其中牛仔草最爲牛所喜愛。

  1957年開始,國家爲消滅水血吸蟲病害和開發此肥沃的荒塱地,籌建大規模國營農場,並在山地建築龍王廟等大小庫蓄存山地客水;還在沿江建築堤圍,防止江水泛濫。此外,毒河河床較低,可在河口築閶,排出内塱積水,使草塘内汛期積水迅速排出。另一方面,刈燒草叢,用拖拉機翻耕,種植旱作,以改變釘鏍生活環境,配合衛生部門,消滅釘螺肅清血吸蟲病,過幾年後,才轉作水稻。

  但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等待解决。

  (1)農場籌建後,當可使洪水及山洪不再淹泛。但由於龍王廟水庫等工程緩,綏、北兩江堤圍、毒河口水閘工程都較大,不能立刻完成。目下洪水對農場威脅仍大,農場亦不能俟工程全部完成才開始耕作,衛生部門亦不能待工程完成後再消滅血吸蟲,此三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

  (2)草塘水利工程全部完成後,不再作天然分洪區,由於此區最大諸洪量達2億4千餘萬分方,如全部入江則北,綏兩江江水在洪汛時由於水量增大,水位必然壅高。1959年北江洪水與綏江洪水相遇,北江附近水位壅高達1米以上,對大興圍、北江大堤、隆伏圍及北江下游一帶有影響。如按大水年計算,水位亦壅高6分米以上,這樣必需加固、加高上太守堤防,而土方工程又較巨,否則會影響到廣州的安全。如果按1915年和1949年兩年洪水情况來看,則目前必須决堤,這樣,不但影響農作,且對釘螺生長帶來了有利條件。淹水一過,水草又蔓生極快,釘螺繁殖極多,對衛生工作帶來一定困能,這樣,則農業、衛生、水利三方面是存大一定矛盾的。

  (3)在未全部消滅血吸蟲病以前,農墾工作人員及水利工人在塘内外工作的染病問題值得重視。由於工人達數萬,工程重大,部分工程不能離開水中操作,這樣,使感染病機會增多,應當如何配合衛生部門,加以預防,免使疫病圍達傳染到他處,是一個矛盾問題。

  (4)本區人力缺乏,將來用機耕解决,但防洪任務仍重,勞動力是一個問題。

  其餘有一些農産口價格與蘆葦、魚類價格對比收益减少問題,但這只是暫時現象。長遠來看,將來農作收益當會比目擊前野草、魚産慢益多得多。

  3 對開發低塑區的初步建議

  由上述情况,可見低塱區目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1)積水内澇問題嚴重;(2)勞動力缺乏;(3)合理利用土地和土壤改良問題;(4)消滅病害問題。

  但因每種低塱田的發育過程和自然地理條件,以及人類活動情况有所不同,故在改良方法上也有不同的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低塱區内澇重,但旱患亦連續發生,故在排去積水時,應考濾到儲水問題,丙者應互相結合;其次,水利工程應大中小並舉,利用本塱區的地形地勢,作多種多樣的水工建設;第三,利用土地時,應結合遠景規劃;第四,應充分利用本區的豐富水力發電,解决目前急需的動力問題;最後,並應在建築大水利工程前考慮到對西江上下游的影響,相反的,也應考慮上下游水工建築對本區的影響。

  現將我們對各塱田區的改良措施初步建議列後:

  3.1 金利、廣利-永安低塱田區

  根據金利、廣利-永安兩區的具體情况,首先可以肯定地説,本區存在最大的問題是内澇排水,勞動力缺乏,土地合理利用和改土諸問題。我們針對以上情况,提出如下建議:

  (1)本區地勢特别低窪,積水問題嚴重,一方面是由於背後山地集水面積大,容水量多;另一方面本身集水面積裘廣,西江汛期洪水位高,歷時長,使内勞積水受頂托難以排出。將來思賢滘築閘後,西江水位必然相對地壅高,更加重了内澇的程度。故希望由西江自流排水的機會較少,且防洪任務仍重,除加速建築較大的水庫和水利建設儲排積水外,目前仍要大量柴油動力抽水。這種方法不但成本高(金東圍平均每畝費用5元,個别地方達10元,),而且燃料供應亦有困難,故在西江上游較大水利工程和本身幾個大水庫全部完成前,應當考慮到其他辦法排治澇水,柴油動力排灌只能作一部分動力。

  1)本區内澇應蓄排並重,應用分級截流、集中儲水的方法。高地則分層儲水,控制積水高度;在特别低窪難以排水的低塱塘,築堤圍成圩塘,作汛期儲水,備旱季灌溉之用,並可利用作養魚和繁殖水生生物的地方。

  2)多利用山地地形作種種中大小型水庫水塘,和多種多樣的儲水建設。本區有許多有利的地形可利用,北湖的經驗很好,對排灌都有很大的效果。由於本區又易患旱,應貫徹儲洪、沽澇方針,否則花很大勞力去排出全部積水,旱季又要動力灌溉,耗費人力物力很大。

  3)本區水電潜力很大,鼎湖山系、南嶺等地方都有良好的儲水地形,地質又是堅硬的鼎湖山系和盲仔峽系的岩石,除建大型水庫外,應搞中小型水庫,作發電用,利用自身電力排水,以减輕柴油動力的負擔。

  4)注意山地育林,配合林業發展,大量植林,以便將來林大長大後發揮保水緩流作用。這種措施目前雖見效慢,但以後作用是很大的。

  (2)本區勞動力缺乏,每人平均耕地達8-9畝,尤其西江思賢建閘後,本區一帶防洪任務必然加重。本區地勢低平,面積廣大,在勞動力缺乏的情况下,應當考慮用機械耕作,並注意改良耕作工具。

  (3)應在本區結合改良水稻品種試行改良耕作制度,高要縣水利局計劃提早早稻的插秧收割,汛期缺提放淤,並從事養魚;汛後排干,搶種旱熟品種,達到二禾一魚目的,這是很好的,但應當注意(i)本區春寒威脅仍然存在;(ii)雨期遲早變化較大,暴雨較多;(iii)上游洪峰變化大,在實行改制時,應和水文,氣象機關的中期預報緊密合作,以取得更大的效果。

  (4)低塱田以往由於河流沉積,一般肥力較好,但自圍堤後,與洪水絶緣,每年只是山洪泛淹,一般增大土壤酸性,年低愈外,肥力漸漸减低,故應注意朗塱田區的肥料問題,可利用臺地和低丘種植緑肥,利用涌地培育水生植物,充分利用本區豐富的泥炭層,並開采石灰岩中和土壤酸性。本區泥炭層和石灰岩都比較容易開採,藴藏量較多,只需略予加工,便於工作可作肥料。

  (5)從本區的自然條件來看,温度、濕度日照,霜情和水熱等方面,是十分適合於桑基魚塘的發展,桑可以一年七造,西江又爲著名魚花産地,而且本區農民對這方面的技術亦有一定的水平,在將來糧食過關的基礎上,可考慮改桑基魚塘。不過桑基魚塘的改建,花費人力較大,應當配合機械。

  最後,我們還建議:如進行較大的耕水工程,應考慮到上下游的影響,如開闢排洪道,應注意排洪下游河段的洪水壓力,作全面規劃。

  3.2 大旺草塘區

  雖然目前開發本區存在着某些困能,但由於:(1)可消滅血吸蟲病害:(2)可增加大量農産收益。不論在政治上衛生上、經濟上都有極大意義,故當地人民響應黨開發本區的號召,投入大批力量;是完全正確的。

  而且,本區有着豐富的自然資源。一方面是氣候良好,以三水一地來説,年均温度在21.8℃,最冶月1月月平均温度36℃,全年没有冬季,從4月到10月月平均氣温都在20℃以上,絶對最低温度不低於0℃,持續期不過1天,霜期一般由12月份開始到1月下旬結束,實際霜日不過3-4天。加以年雨量豐沛,日照時間長,受臺風影響較小,最大風速只4極左右。這種氣候十分適宜於農業生産。另一方面、土壤肥沃,沉淤層較厚,四、五年内不施肥問題亦不大。且北部有良好的儲水山地,可作發電用。  毒河水可在灌溉上起部分作用,地勢平坦,適宜於拖拉機機械耕作,潜力是很大的。

  此外,交通方便,水路有北、綏兩江,陸路有蘆西公路、廣州一懷集公路、廣三鐵鐵路,都靠近本區,運輸十分方便。

  (1)我們以爲開發本區,圍墾的方法是較好的。應當進行下列工作:

  1)修好北、綏兩江的堤圍,及毒河節制閘,防止江水洪溢,以解决泛濫問題。並修好北部龍王廟水庫及大捷塘水庫:與北部山地排洪溝,以截儲北部山地洪水,塘内分極排水,使區内無積水之患。

  2)用機械耕作,深耕翻土,全部改爲旱作,徹底改就釘螺的生活環境,配合衛生部門消滅血吸蟲病,或翻耕後不全部利用,目的在曬土殺死釘螺。如部分積水仍存在,可將積水區圍而不墾,縮小疫病發生地區的面積。

  3)本區不再作綏、北兩江天然儲洪和滯洪區,這樣應配合北江上游連江口、石鼓塘等水庫的修建,保证北江百年一遇洪水在蘆苞以下不超過11,000秒分方。然後,配合下遊思賢溶閘的興建,和綏江上游山塘水庫的興築,降低本區一帶兩江堤防的最高洪峰相遇。以後,隨着北江上游長湖,三星坪等水庫的興修,洪峰必將降低,這樣可保证本區不必决堤儲洪。

  (2)血吸蟲全部消滅後,本區應將作物改爲多種經營。以土壤、水利、氣候情况來看,本區是適宜水稻的種植,並結合以往魚類大量繁殖的有利條件,考慮部分地區改作魚塘。山地可種熱帶香料及果樹。

  (3)本區龍王廟水庫發電量較大,而且接近流溪河新豐江電力網,可發展農産加工的輕工業。

  在目前興修水利時,關於民工防止疫病傳染問題,應由有關部門協作,盡量機械化,並由衛生部門指導,以减免疫病的傳播。

  (原載:風暴潮,國家海洋局出版,1981。)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