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
曾廷藩
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是圍遶着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等問題進行的。始則學習蘇聯,之後,根據中國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逐步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逐步更接近於學科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的客觀實際。其發展,大體上可分爲以下三個階段。
一、建國初期
主要是指1950年到1957年這個階段。
解放前,中國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國家,在我國地理學界,歐美資産階級的地理學思想和理論體系占着統治地位。解放後,開始學習馬列主義,批判資産階級,由過去學習歐美轉向學習蘇聯。蘇聯的地理學思想、理論體系開始在我國地理學界逐步占主導地位。建國初期,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主要是圍遶着學習蘇聯和批判資産階級這個中心來進行的;基本是照搬蘇聯,還缺乏自己的獨立見解。
這時蘇聯地理學思想的理論體系的最根本點,是把地理學分開爲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個部分;認爲自然地理學研究自然現象,受自然規律的制約,是自然科學;經濟地理學研究社會現象,受社會規律的制約,是社會科學;否認地理學作爲一門有着自己特殊規律的科學的存在;否認人文地理學,認爲它是資産階級僞科學。
蘇聯在把經濟地理學作爲一門社會科學的前提下,在一些基本理論問題上,長期存在着經濟學派(部門學派)和區域學派(地理學派)之間的意見分歧。
在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問題上,兩派都有着各種不同的提法,但總的説來,其主要分歧在於經濟學派認爲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産配置”,而區域學派則認爲是“生産力配置”。這兩派不同的看法,在我國也同樣出現了。争論的焦點爲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應否包括生産關系在内的問題。主張“生産力配置”者,認爲生産關系不包括在研究對象内;主張“生産配置者”,認爲生産關系應該包括在研究對象内。1954年蘇聯《哲學問題》編輯部對蘇聯兩派的長期争論,作了總結,認爲:“討論的參加者提出了許多經濟地理學對象定義,其中最可接受的……是研究生産的地理配置以及各國家、各地區生産發展的條件和特點的科學”(1)。1955年蘇聯地理學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决議中,根據《哲學問題》編輯部的上述總結,更明確地指出:“在地理學中,經濟地理學是有着重大的意義,它是社會科學,研究生産(理解爲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統一)的地理分佈,各國各地區生産發展的條件和特點”(2)。這兩個文件,包括了經濟學派和區域學派的正確意見,在當時算是基本上結束了蘇聯兩派對於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長期争論,但還未從理論上正確地闡明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根本解决兩派之間的意見分歧。這兩個文件的看法,也没有很快地爲我國經濟地理工作者所接受。比如1956年中國地理學會在北京舉行的學術討論會上,大部分人都同意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産力配置”而不同意是“生産配置”(3)。之後,有些人在基本同意蘇聯這兩個文件提法的基礎上,又對“生産配置”提出一些新的看法(4),認爲把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理解爲生産配置,只是把它理解爲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統一的“生産”的配置,决不是意味着經濟地理學既是研究生産關系的科學,又是研究生産力的科學。他們明確地指出,關於生産關系的研究,是經濟科學的任務。關於生産力的研究是許多自然科學和許多生産技術科學的任務。經濟地理學只是利用經濟科學、自然科學和生産技術的有關知識,研究生産的配置方面的問題。把生産配置作這樣的理解,才從根本上解决了前階段兩派争論的焦點,即在研究對象中應否包括生産關系在内的問題。之後,我國經濟地理工作者,大部分才逐步地由同意“生産力配置”轉到同意“生産配置”作爲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5)。
在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上,蘇聯也長期存在着經濟學派和區域學派的意見分歧。把經濟地理學作爲一門社會科學,兩派一般都是同意的,分歧在於經濟學派認爲經濟地理學是社會科學中經濟學的一個分支;而區域學派則不同意這一看法。我國經濟地理工作者也存在着同樣的意見分歧。這一分歧,仍然根源於兩派在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上的意見分歧。由於在研究對象上,經濟學派認爲生産關系應該包括在研究對象内,並强調生産關系在生産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從而認爲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經濟科學;地理學派認爲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産力配置,不包括生産關系在内,不同意把經濟地理學作爲一門經濟科學,而認爲它是地理科學的一個分支。
由於在學科性質上的意見分歧,也就聯繫到經濟地理學有否階級性的意見分歧。經濟學派特别强調經濟地理學的階級性,地理學派中則有人懷疑甚至反對經濟地理學有階級性。在這個階段初期的一段時間内,由於過於强調經濟地理學的階級性和政治性,在教學上曾出現過把經濟地理學當作一門政治、經濟課來教,缺乏必要的地理内容,失去經濟地理學作爲一門地理課在文化教育上的意義和作用。在科學研究上也曾存在同樣情况,側重經濟方面的研究,忽視地理條件的必要分析,没有充分發揮其作爲地理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的應有作用。
總的來説,經濟地理學還是一門很年輕的科學。當時在蘇聯也還没有較爲成熟的理論。我們學習蘇聯,由於馬列主義水平不高,還很難識别出哪些是正確的,哪些不一定是正確的。爲此,其正確的和不一定正確的兩個方面,對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都曾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蘇聯當時把經濟地理學看作是一門社會科學和全否定資産階級人文地理學的觀點,當然未必是正確的,可是直到現在,我們没能完全擺脱其影響。
歷史的經驗,要正確地加以總結。解放後,我國地理學界在建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爲指導的經濟地理學方面,成績是主要的,使我國經濟地理學基本上從資産階級思想論體系轉到馬列主義的思想理論體系上來,爲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初步基礎。這一階段學習蘇聯是必要的,對我們有一定的幫助。但存在形而上學和教條主義的傾向,無論對蘇聯地理學和歐美地理學都缺乏全面分析,於是一方面接受了蘇聯地理學中的一些錯誤框框,另一方面又完全否定歐美地理學中的科學成分,影響了我國經濟地理學的迅速發展。
二、1958年到“文化革命”前
這個階段,我國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總的情况,是在前階段學習蘇聯的基礎上,以毛澤東思想爲指導,初步總結了建國以來,特别是1958年以後幾年來我國經濟地理工作者的實踐經驗(包括綜合考察、鐵路選綫、人民公社規劃、農業區劃、經濟區劃、河道網規劃等等),着重研究了經濟地理研究對象的特殊矛盾和基本矛盾問題。實質上就是前個階段地理學的研究作爲生産配置的進一步深化和具體化。由於這一問題研究,人們對於經濟地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的認識,較之前個階段有很大的提高。
1961年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學術討論會上海會議,是這個階段我國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情况的集中反映。在這次會議上,大部分人同意把“生産配置”(分佈、布局)作爲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在這個基礎上,着重討論了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矛盾問題,也討論了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以及其它一些有關的理論問題(6)。
關於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矛盾,經過討論,歸納爲兩種不同的看法:(1)大部分認爲生産發展對於生産配置的要求和作用於生産配置的諸條件之間的矛盾,是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矛盾,簡稱爲“要求和條件”之間的矛盾;(2)有些人認爲生産部門和生産地區之間的矛盾,是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矛盾,亦即“條條與塊塊”之間的矛盾。這兩種不同的看法,雖説各持己見,但仍有互相肯定之處。比如前者,雖不同意把生産部門和生産地區之間的矛盾作爲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矛盾,但仍然認爲這一矛盾是經濟地理學研究的兩個中心内容和兩個主要方面,後者雖不同意把“要求和條件”之間的矛盾,作爲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矛盾,但仍然同意這一對矛盾對生産配置現象的發展、變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這次會議雖未能解决上述意見分歧,但一致認爲這兩種矛盾的揭示,對於認識生産配置現象和做好生産配置工作,都有着重要意義。因爲,全國經濟地理工作者多年來的工作實踐,總的來説,不外是由解决生産發展對於生産配置的要求與作用於生産配置的諸條件之間的矛盾,來達到生産部門結搆合理和生産地區安排合理的目的。由於生産部門和生産地區這一對矛盾的揭示,這就使我們對於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最中心内容更明確了;又由於“要求和條件”這一對矛盾的揭示,這使我們對於如何進一步認識生産配置現象和做好生産配置工作更加心中有數了。
關於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矛盾的揭示,不但在實踐上,而且在理論上有着重要的意義。有些人建議,把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定義表述爲:“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生産配置,研究各國家、各地區發展對於生産配置的要求與影響生産配置諸條件之間關系的科學(6,7)。他們認爲,這樣的表述,較之五十年代蘇聯對於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定義的表述,更爲確切。有些人還認爲,把生産發展對於生産配置的要求與作用於生産配置諸條件之間的矛盾,作爲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矛盾,不僅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而且也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他們根據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矛盾的揭示,把社會主義生産配置的基本點,具體概括爲“根據需要,利用條件,合理布局,促進生産”;把資本主義生産配置的基本點,具體概括爲“利用條件,配置生産,追求利潤”(9)。這些都是理論研究上的一些新的進展。
在這次會議上,還有個别不同意把生産配置作爲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認爲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生産地域綜合體”的科學。另一些人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爲把“生産地域綜合體”作爲區域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恰當的,但作爲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不恰當的。因爲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範圍要大些,它既研究生産的整體配置,又研究部門的生産配置,既研究區域,又研究世界整體。“區域生産綜合體”只是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一部分,而並不是它的全部。所以不能把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只局限於“生産地域綜合體”的範圍内。
在這個階段,對於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的認識,較之上個階段是更具體化了一些,是前進了一步,但還没有從根本上懷疑把經濟地理學作爲一門社會科學的正確性。關於經濟地理學究竟是一門什麽樣的社會科學?大體説來,有着四種不同的看法(8):
1.有些人認爲,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社會科學,是經濟科學的一個分支。理由是生産配置爲生産方式所决定,爲基本經濟規律所决定。但大部分不同意這種看法。因爲,如果認爲經濟地理學是經濟學科的一個分支,那麽經濟地理學便必然成爲一門研究生産關系的科學,可是現在大家已經一致肯定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生産配置的科學,而不是研究生産關系的科學。
2.有些人認爲經濟地理學是在基本經濟規律對生産配置起主導作用下和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有着密切聯繫,並具有自己特點的社會科學領域内的邊緣學科(9)。
3.有些人認爲經濟地理學既是一門社會經濟科學,又是一門地理科學。又有些人認爲經濟地理學是具有社會科學性質的地理科學的一個分支(或地理科學的一個分支,但又帶有某些社會經濟科學的特點)。
4.較多的人認爲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特殊的社會科學,或一門特殊的社會經濟科學(5)。其所以是一門社會經濟科學,是因爲生産配置現象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被社會經濟規律所制約。其所以是特殊的,是因爲它所研究的,既不是生産關系現象,也不是上層建築現象,而是物質資料生産的配置(分佈、布局)現象,有着自己的特點。首先是它與自然條件有着密切的聯繫,具有地域性的特點。也就是説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社會科學領域内的地理科學。
因爲多數人認爲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特殊的社會科學,而不是一般的社會科學,從而在經濟地理學的階級性問題上,也就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有人認爲,經濟地理學既有其階級性的方面,又有其没有階級性的方面。比如有關生産配置現象的目的、意圖、原則、觀點、方案、圖式等是有階級性的,但生産配置現象的物質資料本身,則是没有階級性的。
會議認爲,區域性和綜合性是地理學的兩個最突出特點,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都具有這兩個特點。經過討論,會議一致認爲,經濟地理學研究生産配置(分佈、布局),主要受社會規律所制約,是一門特殊的社會科學(亦即社會科學範圍内的地理科學),具有階級性、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
會議還討論瞭如何進一步解决經濟地理學理論問題和途徑問題,提出了三點意見:①要從經濟地理學發展的歷史去研究,因爲任何學科都是有繼承性的,必須承認科學的繼承性。②以參加大量的生産實踐,在生産實踐中進行理論印证、體驗與概括。③要加强哲學修養,從哲學觀點的高度來進行理論概括。(8)
會議特别强調了理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認爲要把理論放在主要的地位。首先由於我們以往工作的主要弱點,正在於理論方面;二是爲了牢固地奠定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科學理論基礎;三是爲了更有效地解决當前國家在生産布局實踐工作中的有關問題,並爲解决今後國家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中將要遇到的更加復雜的生産布局問題而準備條件。其最終目標是要建立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理論體系。(10)
此後幾年裏,全國經濟地理學專業委員會根據這次會議關於學科對象和學科性質的一些新認識,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了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如在經濟地理學中如何評價自然條件和技術條件的問題,經濟地理學的一些分支學科如何爲農業生産服務的問題,都曾組織過全國性的討論,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對於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都曾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這個階段,是我國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比較活躍,前進步伐比較大的一個時期。
三、最近幾年來的理論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間,經濟地理學遭到了極大的摧殘,理論研究中斷達十年之久。“四人幫”被粉碎後,由於學會恢復和推動,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才又較快地得到恢復和發展。1978年12月全國經濟地理學術討論長沙會議,集中反映了近幾年來經濟地理學各方面理論研究的概况。論文的大部分是屬於部門經濟地理學的應用理論研究,但也有一部分是屬於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研究。後者主要是又把學科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等這些長期争論的老問題提了上來。問題雖説是老的,由於禁區不斷有所打破,思想不斷有所解放,在認識的深度上,較之以往又有很大的提高。老問題,新看法,是最近幾年來經濟地理學基本理論研究的總的特點。
在研究對象問題上,在表述經濟地理學的對象時,多使用“生産布局”(或配置、分佈),也有使用“生産力布局”的。在這方面没有什麽争論。也有個别論文把1961年上海會議曾經提出過,多年來爲有些同志常用的“生産地域綜合體”,作爲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並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又有人提出,可考慮用“生産的空間組織”,還有人認爲研究的對象應該是“生産力的地域組合”等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看來關於研究對象的問題,還須在今後的實踐中進一步明確。
會議争論最多的是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問題。認爲最大的變化,是把經濟地理學作爲一門社會科學的提法動摇了。基本上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1.仍然堅持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社會科學。這主要是經濟學派的看法。認爲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主要是生産布局問題中的經濟關系;至於技術、自然因素雖説也要考慮,但不是經濟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内容。經濟學派曾提出要建立一門“生産布局學”的設想,經過多年來的研究和實踐,理論體系已經初具雛形,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了《有關生産布局學的若干問題》的論文,系統地闡述了他們的主要看法。這在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上是一個可喜的進展。(11)
2.把經濟地理學看作是一門邊緣學科,這主要是地理學派的看法。不少同志根據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探討,逐步地感覺和認識到經濟地理學看作是一門社會科學的提法,不僅在實踐上不能起正確的指導作用,在理論上也是難以講通的。因爲,經濟地理工作者一向主要是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導下,對地區的與生産布局有關的自然資源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進行調查研究,爲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生産,提供科學依據,爲制定生産規劃和正確領導生産服務。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生産布局,實質上是自然、技術和經濟的三結合現象,其發展變化,既受社會規律的制約,又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只把它理解是一種社會現象,只受社會規律的制約,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從而在理論上也是無法講通的。因此,理所當然地應該把經濟地理學理解爲一門介於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不能再堅持五十年代從蘇聯學來的那個老的提法。有人可以偏重於其社會屬性方面的研究,而另一些人可以偏重於其自然屬性方面的研究。會議中還提出了要承認學派和發展學派的意見,這是我國經濟地理學近幾年來在基本理論研究方面的一個重要進展。(12)
此外,有人認爲地理學是研究環境的: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環境的,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環境的;經濟環境實質上就是“生産力的地域組合”;而生産力地域組合,又主要是研究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是按自然規律辦事,根本不考慮生産關系方面的問題。因此也可考慮把經濟地理學作爲一門自然科學(13)。但多數人不同意這種看法。
會議還討論了有關生産分佈規律性方面的一些問題。
關於生産配置的一般規律性的再認識,從五十年代開始,生産配置爲生産方式所决定,一向被認爲是生産配置的基本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地理學之所以有别於資産階級經濟地理學的最基本點,是不容懷疑的。但人們從多年的實踐中,逐步認識到這個提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因爲生産方式雖也包括生産力和生産關系兩個方面的含義,但實質上,它主要是指生産關系,亦即主要是指社會的經濟制度。説生産配置爲生産方式所决定,實際上是説生産配置爲生産關系所决定,爲社會的經濟制度所决定,這是不符合於生産配置現象的客觀實際的。這種提法只能説明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條件下,其生産配置爲什麽各不相同的,但不能説明在同一的社會經濟制度條件下,其生産配置爲什麽各地又是各不相同的。生産配置現象實際上主要是爲生産發展的情况所决定。生産發展雖説也包有生産力和生産關系兩方面的含義,但實質上它主要是指生産力方面,亦即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生産的發展來説的。爲此,有些人多年來,已經改用生産配置爲生産發展所决定的提法。這也是近幾年在理論研究上的又一進展(12)。
有人把馬克思關於商品生産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的原理運用於生産配置問題的研究,提出工農業配置是物質資料生産過程和經濟生産過程的統一,生産配置是物質資料生産和經濟生産統一的生産配置。這具體表現在反映工農業配置的指標上,各地區物質産品産量指標和産值指標是反映工農業配置的兩種基本指標(14)。
建議今後要重視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工作,要重視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並要采取有力的具體措施,盡快克服我國經濟地理學理論落後狀態,以適應我國在實現四個現代化過程中對經濟地理學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關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生産配置的特殊規律性問題,有人提出,過去把這兩種規律性分别概括爲“平衡分佈”和“不平衡分佈”;認爲兩種規律性之間,毫無共同之處,對於資産階級的配置理論,只能批判,不能學習。這樣的認識,是否違反一般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的辯證原則,均需要進行再研究。
會議還就我國社會主義的生産布局規律和布局原則問題, 進行了議論, 大家認爲,在實際工作中, 長期來, 常常是以黨的方針、政策代替理論, 甚至是按“ 長官意志” 辦事, 除了生搬硬套蘇聯的一些東西和引用幾段經典著作外, 進行認真的、實事求是的、有着自己獨立見解的科研成果不多。這種情况必須改變。
這次會議是在我國進行新長征的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 它具有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性會議就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總的情况作了一些估計, 對今後的理論研究作了一些議論。
四、小結與展望
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研究始終是圍遶着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這兩個基本問題展開的,直到現在也還没有取得較爲一致和較爲明確的意見。這反映了經濟地理學作爲一門科學來説,還很年輕,還没有形成較爲成熟的理論;從另一方面來説,我們對於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的認識,又是不斷有所提高和深化,是逐步向着接近客觀實際前進的,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關於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科學性質,大體來説,現在可以作如下表述:
經濟地理學是地理科學的一個分支,它研究生産地理分佈(布局、配置),研究生産發展對於生産分佈的要求和作用於生産分佈的諸條件之間的關系,自然、技術、經濟三結合,是一門介於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邊緣科學。
我國經濟地理學今後的理論研究,大體上可以概括爲以下三個方面:
1.重視和加强對我國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研究。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地理學在理論研究方面之所以能不斷取得一些進展和提高,除了在五十年代學習了蘇聯當時的一些經驗外,主要是經濟地理工作者對於我國有關生産布局工作的實踐經驗不斷地進步了一些理論總結。這裏所説的重視和加强,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的内容:①已經着重進行過總結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如關於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問題,還須進一步進行更爲深入、系統的總結研究,以便能在不太長的時間内,取得較爲肯定和一致的意見,爲我國經濟地理學今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②過去總結研究不多,但當前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比如關於我國社會主義生産布局規律和生産布局原則問題,應在最近若干年内,着重總結我國三十年來生産布局工作正反兩方面的豐富經驗。從中得出相應的結論,以便能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過程中,把工農業生産的布局工作做得更好。③重視和加强在實現四化過程中新的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工作。要吸取過去的經驗,在每一項工作任務完成之後,都要進行更爲及時、系統的總結(包括工作、方法和學科的理論總結),還要抓緊進行階段性的理論總結,在此基礎上,寫出相應的理論專題或理論專著。
2.重視對外國學科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我們在學習外國問題上,始終没有很好的解决。由於政治上的原因,在五十年代只學習蘇聯,由於認識上的原因,對蘇聯的理論全面肯定和照搬,並又根據蘇聯的觀點,對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學科理論,全面加以否定和批判。這種情况對於我國經濟地理學在理論上的發展,是有着深刻影響的。現在,向外國學習的一些不利的政治因素,已經基本排除,但在如何學習和學習些什麽問題上,還存在着認識方面的問題。關於一些新技術(如電子計算機、遥感技術),新方法(計量方法、數學模式)在經濟地理學中的應用等等,是可以和應該學習的,問題主要是經濟地理學的一些理論問題上,能不能、要不要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過去一直認爲經濟地理學是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社會主義的生産配置和資本主義的生産配置,受着不同規律的制約,毫無共同之處;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地理學理論是爲資産階級服務的,對於我們不僅無用,反而有害,只能批判,不能學習。這些看法很顯然是不恰當的。應該是既要批判,又要學習,批判其有害的部分,學習其有用的部分。比如“區位論”,過去是、現在仍然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地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我們曾對它作了批判,現在看來,其中不是没有可供我們學習的地方,在實踐中,加以應用,逐步使其中國化,成爲中國經濟地理學理論的組成部分,用以豐富和提高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内容和水平。
3.爲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點的經濟地理字理論體系而努力。我國已經有了一些具有自己特點的理論體系的初步基礎,但距建成一個具有中國特點的完整的經濟地理學科理論體系,還存在着很大的距離,只要我們扎扎實實地努力鑽研,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内一個具有中國特點的、比較完整的經濟地理學理論體系,是一定可以逐步地建立起來的。
這應當具有以下的一些特點:
這個理論體系,應當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基礎之上的,要盡量克服唯心主義的形而上學的錯誤。
它既要反映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生産布局實踐經驗,也要吸收國外理論中的有用部分,做到以中爲主,中外結合。
它應當能較正確地反映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生産分佈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包括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既能較好地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的生産布局實踐,又能較正確地認識和説明國外生産分佈的現狀及其發展變化的趨勢。
它應當是經濟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相結合,基礎理論是應用理論的概括,而又能指導應用理論研究。
它應當是綜合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與部門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相結合。綜合的基礎理論研究,應當充分利用部門的研究成果,而又能有助於部門的基礎理論研究。
它既應充分繼承有用的傳統理論成果,又應充分反映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