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氣候資源及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問題


  曾祥章

  一、氣候資源調查

  一個地方的氣候資源,是指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對當地農業生産發展的潜在能力。它是農業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生物資源的發生發展,與氣候資源狀况有極密切的聯繫,它們共同組成的自然環境,對作物生長和分佈有决定性的影響。進行農業氣候資源調查,就是要研究當地的氣候特點和變化規律,以及主要的特徵指標及其地區分佈,在分析當地各主要農作物、牧草、林果等的生長及産量形成所要求的氣候條件的基礎上,要着重對灾害性天氣和農業小氣候條件進行深入的研究,並注意在調查過程中認真總結群衆利用氣候資源,抗禦灾害性天氣的各種經驗。

  1.主要農業氣候因子的分析

  氣候環境條件是許多氣象要素和現象的綜合,如光、熱、水、風、雲、霧、露、冰雹等。這些要素中,只有光、熱、水、氣四種,對於植物的生存是絶對必要和缺一不可的。

  (1)光照

  太陽光是緑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質必不可少的條件。農業生産的實質,就是直接或間接的利用太陽能,把太陽光能轉化爲化學潜能的過程。植物的生物産量,包括根、莖、葉、果實等,其干物質的90—95%是來自光合作用對二氧化碳的固定,只有5—10%是來自土壤中的氮、磷、鉀等養分。所以,當作物缺乏陽光時,葉片變黄,光合作用减弱,發育不健全,影響到營養物質的製造和積累,進而影響産量。可見,提高太陽光能的利用率是增加作物産量的最重要的途徑。目前對於太陽光能的利用率是很低的,平均約爲1%左右。提高太陽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徑是擴大緑色植物的田間葉面積系數和延長光能的利用時間。這就意味着要擴大森林、草原的面積,提高作物的復種指數,實行科學密植、間種、套種,以及實行作物的合理搭配等。

  對於光能資源的評價,主要是分析各個地方的太陽輻射强度和日照時數。表示太陽輻射强弱的量叫做輻射强度,單位是卡/厘米2·分,即當太陽直射時,一分鐘内在一平方厘米面積上所接受到太陽輻射的能量。以全年計算則爲千卡/厘米2·年。由於地理緯度和雲量的變化,各個地方的太陽輻射强度和日照時數是不同的。我國各地太陽總輻射量全年大致在80~200千卡/厘米2·年之間。140千卡/厘米2·年的等直綫自大興安嶺西麓向西南至雲南和西藏的交界處,西側高於此值,東側低於此值,這大致是我國森林和草原的分佈界綫。日照時數也以西北較多,東南較少,最低值出現在四川和貴州兩省。

  對於日照時數的分析,除了考察它全年的日照總時數外,更重要的還要分析一年中日照時數的季節分配,這對作物的安排和耕作制度的改革較爲重要。

  對於太陽能利用率的計算,是根據每一克碳水化合物在完全燃燒後平均釋放的熱量爲4.25大卡,並根據植物和農作物在單位時間單位面積上所形成的干物質數,即可算出儲存於植物體内的太陽能總量,這種儲存於植物體内的太陽能總量與同時間同面積上所受到的太陽輻射總量之比,即可算出農作物或植被群的太陽能利用率。

  (2)熱量

  熱量是光合作用的動力,是極重要的自然資源。温度因素對植物的生活起着主導作用,决定着植物的地理分佈和農作物的不同熟制。

  由於熱量在地球表面分佈不均,從赤道向兩極逐漸减少,形成了熱帶、亞熱帶、南、北温帶和南、北寒帶等不同的氣候帶。各帶又生長着不同的植物和動物,形成相應的土壤類型。這些動、植物和土壤與各帶氣候的統一,就形成了不同的生物氣候帶。在長期的農業生産實踐中,人們利用了上述客觀的自然規律,在不同的生物氣候帶内發展了與各帶氣候相適應的農業生産,於是出現了農業生産的地帶性分佈現象。在高山地區,由於地形起伏的影響,氣温從山麓向山頂逐漸降低,生物土壤也表現爲垂直帶狀分佈現象,農業上就有所謂立體布局的問題。

  各種植物對於温度的適應都有三種不同的狀况。當温度適宜時,生長發育健全,新陳代謝旺盛,這種温度叫做最適温度。當温度下降至超過其所能忍耐的最低值,或温度上昇超過其所能忍耐的最高值時,植株的生長發育就要受到抑制,以至於停止生長或死亡。對一個地區的温良條件的評價,可以采用各種不同的特徵指標,如年平均温度、月平均温度、日平均温度、極端温度、温度的年變化和日變化、積温等,要根據具體情况和實際意義而定。

  所謂積温,是指作物的某個生長發育階段或整個生長期間日平均温度的總和。由於日平均温度10℃以上的日期是植物的積極生長期,所以常用日平均温度穩定通過10℃期間的積温來表示一個地區農作物生長季節的熱量資源和氣候潜力。我國除青藏高原和東北北部少數地方外,≥10℃以上的積温均在20000以上,長城以北地區爲2000~40000。這些地區,目前除了冬小麥因不能越冬而不能栽培外,春小麥、玉米、高樑、谷子等春播作物都能很好地生長,部分地區還能發展水稻和棉花生産。秦嶺——淮河以南,≥10℃以上積温在50000以上,能栽培雙季稻。南嶺以南≥10℃積温爲75000以上,作物終年生長,一年三熟或多熟,四季常青。更南至雷州海南及臺灣南部≥10℃的積温達85000以上,進入了熱帶氣候的範圍。

  (3)雨量

  作物所需的水分,主要來自大氣降雨(降雪)。因此,降雨量的多少以及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分佈狀况,對於農業生産及其分佈有重大的關系。一個地方降雨量的多少,主要是受大氣環流,離海遠近和地形等因素的影響。由於這些影響降雨的因素的變化,造成各地降雨量有較大的差别。年平均降雨量臺灣是2000—3000毫米,閩浙沿岸是1200毫米,南嶺山地1500—1750毫米,廣西是1250~1750毫米之間,長江中、下游沿岸符合1100毫米等雨綫,秦嶺淮河符合750毫米等雨綫,長城中段符合400毫米等雨綫。大興安嶺西麓、蘇克斜魯山、大青山、隴西高原及西北邊緣、日月山、青海省南部邊境到岡底斯山符合於300毫米等雨綫。巴彦淖爾盟、河西走廓、柴達木盆地均在100毫米以下,塔裏木盆地東南部更在10毫米以下,羌山僅4.5毫米,爲全國降雨最少的地區。

  由於季風的影響,我國降雨量在時間上的分配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集中在夏季。5~10月占全年降雨量60~80%,冬季除了少數地區外,均爲降雨量較少的季節,造成冬種或春播缺水。此外,各地由於受夏季風控制的時間有先有後,有長有短,造成了各地雨季的長短也不一樣,東北、華北、内蒙的雨季從7月到8月共二個月,而華南的雨季從4—10月共7個月。降雨變率大是歷史上農業生産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之一。變率越大,説明水分供應越不平衡,保证率越低,旱澇灾害越頻繁,特别是生長季節的降雨變率大對農業生産威脅更大。

  2.灾害性天氣

  對生産建設和人民生活有嚴重損害的天氣現象即爲灾害性天氣。如寒潮,急尉降温、霜凍、暴雨、乾旱、六級以上大風、冰雹等。它是造成農業失收或收成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時幾種灾害性天氣同時發生。如臺風襲擊時,同時出現大暴雨;寒潮來臨時,可以同時有大風、急劇降温、霜凍等。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作物,以及同一種作物在不同的生長期,其可能出現的灾害性天氣是不同的。如兩廣丘陵地區,其大面積的主導的農作物是水稻,按照種植期的不同,分爲早稻、晚稻和中稻。中稻面積較小,主要分佈在偏北的高寒山區,或部分水源條件較差的地方,大部分地區是種植雙季稻,所以,雙季稻的收成情况,基本上决定了兩廣地區的糧食形勢甚至整個農業的形勢。而雙季稻生産過程中的主要的灾害性天氣,是早春的低温陰雨爛秧天氣,臺風暴雨天氣和寒露風天氣。

  (1)低温爛秧天氣

  初春冷空氣南下,常常出現低温陰雨天氣,對早稻的育秧以及整個農事季節的安排有極大的影響。這種天氣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叫做乾冷型,另一種叫做濕冷型。前一種類型的特點是冷空氣的勢力較强大,有明顯的降温,天氣晴朗,晝夜温差大,清晨還可能出現霜凍;後一種類型是冷空氣的勢力較弱,常與南來的暖濕氣流互相對峙,氣温不甚低,晝夜温差較小,但陽光缺乏,且常伴有連續性的降雨,這種天氣,一般持續時間較長,影響最大。

  爛秧天氣並不是各個地區各個年份都有出現,不同地區不同年份爛秧天氣有輕有重。在廣東,經農業氣候實驗認爲,引起爛秧的氣温指標如:日平均氣温≤12℃,連續4天或以上;日平均氣温≤10℃,連續3天或以上;日平均氣温≤15℃,同時每天日照時數≤2小時,連續7天或以上;日最低氣温≤5℃,連續2天或以上。根據低温陰雨爛秧天氣的出現範圍、時段、以及氣温等情况,還需將這種天氣區分爲重、中和輕爛秧天類型(區)。

  (2)寒露風天氣

  每年寒露節氣前後,隨着暖濕夏季風的撤退,北方冷空氣南下進入兩廣地區,往往出現乾燥(有時陰雨)、低温、吹强的偏北風天氣,嚴重影響晚稻的後期生長。特别是晚稻花器形成期及花粉母細胞减數分裂期,是對低温最敏感的兩個時期,此期若遇到15~17℃的低温,影響小穗穎花發育,减少穗粒數,延遲抽穗。在抽穗揚花期,若遇上8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氣温≤23℃,則産生嚴重的包頸現象,結實穎花比重减少,不實率或空實率可達20%或以上,持續時間越長,氣温越低,加上乾燥和大風,危害更甚。

  根據一次寒露風天氣過程的長短及日平均温度值,可把寒露風分爲不同的强度級别。廣東省根據晚稻長期季節與寒露風發生發展過程的關系,定9月11日一10月20日爲寒露風天氣統計時段,分爲一般寒露風和强寒露風兩種强度級别。

  臺風暴雨和乾旱天氣對兩廣地區雙季稻生産也有一定的影響。臺風在廣東沿海影響較大,廣西一般只在梧州——桂平——貴縣——南寧——寧明一綫以南才每年都有臺風影響,但程度不如廣東嚴重。

  各種灾害性天氣的出現都有一定的規律性,它不僅表現爲一定的時段季節性,而且也表現有一定的地區差异性。農業要獲得豐收,就要認真研究各種作物的氣候指標,認識和掌握各種灾害性天氣的規律性,及時準確報告各種灾害性天氣暴發的時間、强度,影響範圍;采用相應的抗擊灾害性天氣的各種農業技術措施,如適當安排農活,選擇品種,確定播種期和耕作制度等。

  3.研究氣候條件和氣候資源的地區差异,進行氣候區劃

  在一個縣(或省)的範圍内,由於地形高低起伏變化和地面植被、水域等的不同影響,使得氣候特點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農業的地域類型和相應的農業結構的形成。因此,研究氣候條件和氣候資源的地區差异性,進行氣候區劃,能爲因地制宜,分區布局農業或劃分農業區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二、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

  在各種不同的地形和氣侯條件下,形成各種不同的環境,爲各種不同的生物提供了生長發育、生活栖息和繁衍後代的條件。地球上各個地方的生物種類是極其繁多的,生物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廣西位於北緯26°21′以南,北回歸綫貫穿中部,是屬低緯度地區,生物資源更爲豐富。

  廣義的生物資源包括各種農作物、家畜、家禽、魚類、造林樹種、栽培牧草的品種資源,以及數以十萬計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農業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調查,既要進行林業資源、草場資源、水産資源調查,又要進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調查。這裏只談一下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    

  隨着人們對野生動、植物認識的深化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有的野生動、植物已慢慢走向家養家種,或者半家養家種狀况。因此,有些種類,“野生”是相對而言的。

  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采集和捕獵,是人類認識龢利用自然資源的發展,對農林副業的發展和增加集體和社員的收入起重要的作用,是紡織、造紙、醫藥、釀酒等輕工業的重要原料來源。在調查中,作爲一種資源,要經過有關專家,如動物專家、魚類鳥類專家、昆蟲專家、植物學家等的詳細鑒定,經過群衆的長期采集、捕獵龢利用的實踐,才能確定其生物學特性和經濟利用價值。調查工作就是要摸清一些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分佈、生物學特性以及目前利用狀况和群衆開發利用的經驗。

  有些珍貴的、稀有的野生動植物,它們對環境要求較特殊,分佈範圍較小,要設立資源保護區。如海南島白沙縣有一種坡鹿,是全國僅有的産地,每年每頭坡鹿産鹿茸價值一千多元,因此,已設立保護區。又如我們廣西的白頭葉猴,世界上僅廣西有出産,而廣西又只有在右江以南、明江以北的一狹長石山區,目前實際存量大概也只有六、七百只,數量不多,要研究這些資源的保護問題。一個國家對這種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往往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標誌。據有關資料,英國、日本自然資源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4%,美國占2.8%,我國目前還比較低,僅0.1%,但現在已比較重視這一工作了。

  具體調查時可考慮按野生動、植物資源狀况,分門别類地以表格形式按公社爲單位進行調查,調查結束時進行全縣匯總,最後匯總到全自治區。每一種表格都是工作的素材和原始資料,分别裝訂成册,把調查中的附記和説明或某些資源的分布草圖也附在册子後面一起保存,作爲今後繼續開展這一調查工作的檔案資料。

  1.植物資源

  (1)油料植物 野生油料植物,包括脂肪油料和芳香油料植物,如篦麻籽、山蒼籽、烏桕籽、樟葉油等。

  (2)纖維植物 根據《廣西農業地理》資料,全區有纖維植物170餘種,其中纖維較好的主要有山棉皮、龍須草、肖梵天花、白背桐、九層皮、假菠蘿麻、棕麻、白藤等。收購量大,資源較爲豐富的有龍須草、芭芒秆、黄茅草、雲香竹等造紙原料,每種年收購量都達20萬擔以上,其中芭芒秆達100一150萬擔,最高1970年達240萬擔。

  (3)藥用植物 全區中草藥材在1000種以上,列入購銷商品達700多種,比較重要的有淮山、半夏、茯苓、金銀花、首烏、鷄血藤、田七、天蔴、砂仁、羅漢果等,淮山、半夏、茯苓、金銀花産量居全國第一,田七僅次雲南占第二,羅漢果是全國有名的特産,年産800多萬個。    

  (4)澱粉植物 全區有130餘種,常年收購量40萬擔以上,主要有金剛蔸、黄狗頭、土茯苓、芭蕉芋、土淮山等。

  (5)其他原料植物 如松脂、桃金娘、杜仲、餘等子、野無花果、野粉葛等。松脂産量僅次廣東占第二位。

  2.動物資源

  廣西地處亞熱帶,氣候温暖,地形破碎,變化復雜,植物繁茂,因此野生動物也有較好的栖身之地和繁殖條件,有不少屬於珍奇的品種,有的是屬於國家規定爲保護的資源。其中,著名的有白頭葉猴、長臂猿、野梅花鹿、金猫、林麝等。根據《廣西農業地理》報告,廣西的野生動物,按其不同的情况可分爲以下幾類:

  (1)靈長類  這主要是猴類,全區猴類有三科、四屬、十種,資源比較豐富,主要分佈在桂西南部,那裏石灰岩石山分佈廣,有的地方還保持着原始林,人迹少至,對猴類創造了較好的生活環境。白頭葉猴分佈在右江以南,明江以北。長臂猿在龍州、大新、靖西等縣石山森林植被保存較好的地區才有分佈。五十年代,數量較多,現因濫捕亂獵,植被破壞,已比較少見了。這兩類都被列爲國家第一類保護動物。黑葉猴主要分佈桂西南石山區,數量較多,資源豐富,如在大新縣恩城公社,在一平方公里内有時可見到四、五群黑葉猴。廣西猴,又叫恒河猴,廣泛分佈全自治區的石山和陡壁懸岩,以及人迹罕至的土山,是全區數量最多的一種猴類。此外,還有懶猴、熊猴、短尾猴等。

  (2)野生獸類  有野猪、赤麝、小麝(黄凉)、林麝、梅花鹿、青羊,有大靈猫、小靈猫、花面狸(果子狸)、椰子狸、椰班、林狸、青鼬、黄鼬、水獺,有華南虎、金錢豹、黑熊、豺狼,還有松鼠、田鼠、箭猪等。過去華南虎廣泛分佈廣西的土山區,但目前數量已稀少,雲豹分佈桂西南、桂西北,皮張有雲狀花紋,美麗异常,爲高級衣裘料,但目前數量也很少了。大靈猫廣布全區,經濟價值也很高,既是毛皮獸,又有一種分泌腺,能分泌一種靈猫香精,是一種高級香精,在國際市場很受歡迎,國内外已有人工飼養以獲取靈猫精。林麝中雄麝能産麝香,爲名貴藥材,也是國際市場暢銷的高級香料。主要分佈我區西部,資源數量不多。

  (3)爬行類和兩栖類  有鷹嘴龜、金錢龜、鱉山瑞、馬鬃蛇、蛤蚧,以及各種蛇類(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大蟒蛇、過樹龍、三索蛇、竹葉青等)。蛤蚧分佈於廣西的石山區,數量多,産量大。尤以百色地區爲多,是廣西經濟價值最大的爬行類動物。它有補肺、益腎、定喘、止咳之功,是全區主要的藥用動物。蛤蚧和蛤蚧酒,暢銷國内外市場。娃娃魚是兩栖類,是一種名貴的山珍,肉味鮮美。但數量也很少,屬國家規定的保護動物,它主要産於大瑶山和永福一帶,近來在西林也有發現,它可能原來是陸地上的一種以肉食爲主的四肢爬行動物,但因環境變化,而改爲水中栖身,所以,它成爲研究兩栖動物演變的活標本。在金秀縣發現一種兩栖爬行類鰐蜥,是我國獨有的,在動物分類上屬獨科、獨屬、獨種的珍貴動物,是科學研究的寶貴資料。青蛙全區均有分佈。

  (4)鳥類、昆蟲、魚類等  這些資源種類也很多,有的供食用、藥用、觀賞用,有的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如鳥類中的斑冠犀鳥、原鷄和白鷳等爲國家二類保護的珍貴動物。斑冠犀鳥分佈於桂西南的崇左、寧明、龍州、大新、靖西等縣。原鷄是家鷄的祖先,分佈於龍州、大新等縣。白鷳在我國江南各省雖有,是重要的觀賞鳥類,但廣西産的白鶴顔色艷麗,觀賞價值更高,分佈也廣,數量較多。昆蟲的研究,天敵資源的研究,是植保工作中生物防治的前提,也要結合進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