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西僮族自治區西半部石山區自然地理特點和石山區景觀類型及其評價
唐永鑾 餘顯芳 覃朝鋒 古秋森 黄棣錦 顔同添 徐國旋
一、引 言
本文所指的廣西僮族自治區西半部石山區是紅水河流域和左、右江流域内的石山地區,即爲廣西百色專區的隆林、田林、凌樂、風山、東蘭、田陽、田東、巴馬、平果、睦邊、靖西、德保和邕定志區的邕寧、武鳴、馬山、都安、隆安、天等、左江、寧明和龍津等縣境内石山區(以下簡稱本區),全部面積8萬方公里以上,約占廣西僮族自治區面積的40%。其中石山面積約占三分之一,可見,這是廣西石山分佈相當廣的部分。由於這裏石灰岩深厚,又是熱帶、亞熱帶季風區,氣候一般温暖濕潤,爲喀斯特發育最理想的環境。喀斯特發育之完美、類型之復雜和規模之巨大,爲全國所少見,同時整個自然地理環境也相當獨特。
過去對石山區的地貌研究較多,而對石山區整個自然地理情况殊少注意,一般認爲石山區地貌形態離奇,形成過程特殊,使得深入這方面的研究,無疑是必要的。不過在另一方面,對石山産生一些不正確的看法,認爲石山區孤峰林立,石芽滿布,風景奇麗,但在生産上殊少價值。因此,極少對石山區進行綜合調查研究,亦不注意石山區的綜合利用。根據我們兩年(1957-1958年)參加華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發現石山區在生産上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並不如我們想象那樣荒凉,各種資源相當豐富,有它開發前途。前人對石山區的研究,多注意喀斯特地貌和水文地質問題,本文試圖從綜合自然地理的角度來研究石山區。由於資料缺乏,又是初次調查,還不能提出和解决一切有關石山區的自然地理問題。我們將初步研究的結果提出來,是爲了要引起對石山區及其綜合研究的注意。
二、石山區的自然地理性
(一)地形
本區屬於黔桂地臺的一部分。主要由泥盆紀灰岩、下石炭紀灰岩、中石炭紀黄龍灰岩、上石炭紀馬平灰岩和下二選紀芽口灰岩、栖霞灰岩組成;其次有上泥盆紀石樓梯灰岩、灰羅層、上二選紀合山層和下三選紀選樓層。石山谷地中有第三紀和第四紀堆積,石山區山脈和河谷多西北東南走向。
本區爲層厚灰岩,傾角和緩,而富於節理。在温暖濕潤氣候的條件下,喀斯特化作用進行甚速,形成各種喀斯特地貌類型。不過由於各地地質搆造,岩石性質和氣候條件的差异,喀斯特發育階段各地不同。在廣西西半部,地盤上昇速度有自東南向西北增大的趨向,西北接近雲貴高原部分,成爲高原狀,而東南部爲低山丘陵。氣候也是東南部較暖濕,西北部較凉干。喀斯特作用愈盛。在地貌形態上,自西北而東南呈有規律的更替;由石山高原峽谷圓峒地變更爲石山槽谷、石山溶蝕盆地和石山殘丘溶觸平原。此外,由於有些石灰岩夾有其他岩層,成爲半土半石山或半土半石排丘陵,因此,全區可分爲下列幾種喀斯特地貌類型:
1. 石山高原峽谷圓峒地:此種類型主要見於隆林、田林、凌樂西部和睦邊、靖西、德保等縣。由於本區自喜馬拉雅山運動以後,地盤强烈隆起,成爲雲貴高原和邊緣部分。在最近地質時期,仍然有上昇現象。由於地勢較高,又接近雲南,受西南暖氣流的影響,氣候較干,因此喀斯特化作用進行不深,保持石灰岩高原的外貌,高出四周地區之上。在石灰岩高原之上,山勢高大,山峰突起,有似尖塔,峰密集,有似雨後春笋。一般山峰海拔1400至1600米,爲一齊頂峰叢。在這類石灰岩高原中,地貌每有這樣的結構,在石山和土山的接觸地帶,由於水源充足,溶解侵蝕作用均甚强烈,多成爲較大的長形槽谷(波立谷)。谷地兩旁,一般石山相連如屏,山峰綫形如鋸齒,間中也有平地突起的孤峰。谷中有表流出現,不久又流入岩洞中。在河流兩旁,有較廣的近代冲積地,爲石灰岩區主要水稻産區。每逢雨季,常有淹水現象。石灰岩高原的邊緣部分,多爲石山旱谷或峽谷,谷地多爲階梯狀,級級上昇。在高原中央部分,石山中每有許多深陷的圓峒地,形如倒錐形,峒周尖峰高聳,峒底深陷:多成圓形、橢圓形、也有成長方形的。其中有棕色土堆積,相對高差可達300米(山峰和峒底之差)。圓峒底部有裂縫和陷穴,一般只漏水,没有噴水現象,此外,在石山岩壁上常見有幾層溶洞,反映新搆造運動的痕迹。在靖西東南部、德保南半部和凌樂東南部,在整個地勢上,雖也可視爲石灰岩高原,但由於雨量較多,岩石質地較純,喀斯特作用比較深,已進入槽谷階段。槽谷相當發育,如靖西城關和德保城關附近,谷地海拔約500尖塔,也有相聯如屏。石山間槽谷寬闊,地下水距地面2-3米,地表常有小塘和明河,其風景秀麗不亞於陽朔和桂林。
2. 石山槽谷:這種地貌類型在廣西西半部分分佈很廣,由鳳山、東蘭、都安、馬山、平果、隆安、大新、龍津均有分佈,幾成半圓狀環繞石山高原峽谷圓峒地分佈地區的東面和東南面。由於地勢比較低,地盤較安定,同時雨量較多,溶蝕作用比較强烈。石山發育較好,一般山體雖仍彼此相聯,但口很低,且有不少孤立的石山,在石山之間,有平直寬廣的槽形谷地。谷地中裂縫和溶鬥比較多,水易滲漏,旱季常感乾旱。每逢雨季,裂縫和溶 鬥常冒水,有淹水現象,有時水深可達幾米到幾十米。晚旱易澇是槽谷中的突出現象。在接近上述石山高原峽谷圓峒地的地區和石山中心地區,仍見有石山圓峒類型。
3. 石山溶蝕盆地:可以龍津盆地和武鳴盆地爲代表,四周石山環繞,但石山已較破碎,漸成爲石林。盆地内部呈微波起伏,河床兩岸見有2-3級價地,在階地中夾有圓窪池、露石地,有時有疏立的蝕餘石孤峰。
4. 石山殘丘溶蝕平原:分佈在崇左、扶綏、果化一帶,溶蝕作用進行很深。溶蝕平原相當平坦,地表滿布石芽,其中散佈一些孤立蝕餘殘丘,相對高度20-50米不等。在平原遠處,仍可見到一排排石山,峰叢突起,平原上裂縫圓窪地較多,漏水嚴重,常有旱象。
5. 半土半石山丘陵:在本區石灰岩中,夾有其他岩層,由於溶觸作用、侵觸作用同時並進的結果,地貌也具有溶蝕地形和侵蝕地形的特點。此類地貌有兩個類型:
甲、半土半石山——本類型主要見於凌樂的選樓、嘉酜、鳳山的隆梅、大同、交裏、平樂、金牙—帶以及東蘭、南陽、大疇一帶。 主要由下三迭紀選樓層和上二迭紀合山層組成,其中面岩、砂岩、灰岩交互成層。大部分爲1000米以上的中山,一部爲700至800米的低山。山體形態,和一般喀斯特化石山不同,山體廣大,斜坡成值綫形,坡度不如石山陡,但山頂上常有殘留的石灰岩壁和尖峰。在此類山地之中,見有圓峒地,比較淺而寬,不如一般石山中的完整而深陷。在此類地和土山之間,了有長形糟谷,河流貫穿其中,雨季,排水不良,常發生洪水,水深20至30米。
乙、半土半石丘陵——在左江平果、刀山均有分佈,爲相對高度20至100米的丘陵地,其頂部常露有灰岩,或斜坡上有石芽,整個外貌與一般丘陵相似,此種地貌類型一般分佈不廣,零星夾雜其他石山地貌類型之中。
(二)氣候
本區位於25°5′至21°31′N、140°30′至108°50′E之間,北回歸綫恰在本區中部通過。大約在此回歸以北(具體説,在右江北岸500米等高綫以北),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回歸綫以南接近熱帶季風氣候。
大約在北回歸綫以北的石山地區,一般氣温較低,寒潮影響較大,冬季較寒冷,霜期較長。年平均爲18.3-20℃,一月平均氣温10-11℃,日平均温度小於5℃者有十幾天。而西部隆林德峨、克長、岩界和凌樂縣的同樂,地勢很高,谷地一般海拔900至1100米,冬季很冷,年年降雪,霜期20-30天,農業以玉米、紅茹爲主,水份條件東西有明顯的羞,大致川黔桂公路稍偏東北一點爲界(以1000毫米等雨綫爲界)。在西半部,受西南暖流的影響,空氣乾燥,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石灰岩地區缺水現象嚴重相反在東半部,年隆水量在1100-1500毫米以上,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環境濕潤。
北回歸綫以南,氣温較高,年平均温度在21-22℃,夏季當熱,最熱月平均温度普遍在28℃左右。因本區居都陽山脈和大明山脈之西南,一般寒潮不易侵入。冬季相當和暖,少見霜雪。1月平均温度12-14℃,在平均温度小於5℃者約爲5-6天,只有大寒時,這裏極端最低温度才出現0℃以下的紀録,此種情况,幾十年才一次,日平均温度≥10℃的積温7600-8000℃,可是這裏熱量豐富,同時雨量也較多(1300-1400毫米)。因此自然景色富有熱帶風光,常見有熱帶植被,石山中生長有熱帶植物,如桄榔、梘木等。在石山中的土嶺上試種熱帶經濟作物,生長良好。不過由於各地的地形不同,各地氣候有一定差异,如左江流域石灰岩地區與位於左右江之間的天等、德保、靖西、睦邊等一帶石岩高原地區相比較,氣候有所不同,在石灰岩高原地區,氣候具有熱帶一亞熱帶高原氣候的特點:夏凉冬温,年温差小,春秋兩季長(達6個月以上),環境比較濕潤。而在左江流域石灰岩地區,因地勢較低,氣候温暖,只冬季偶有奇寒,少在0℃以下。一般降水量小於蒸發量,只是谷地蒸發量大於雨量,環境乾熱。
此外石山區和土山區比較,它的氣候一般具有下列幾個特點:
1. 石山區岩石裸露,吸熱和散熱遠離比較容易,夏季比土山區熱,冬季又比較冷,冬夏雨季來臨的時間比較早,温度年較差大,同時温度日較差也較大例如1958年1月 25-27日,在凌樂石灰岩地區與砂頁岩地區的地形、坡向、海拔基本相同的弄朗(石山)和百假(土山)比較,石山區日平均温度低2.1℃(弄朗日平均温度18.4℃,百假日平均温度20.5℃),極端最低温度弄朗13.9℃、豐假14.5℃,石山區低0.6℃。再如1958年7月22-23日,在在津石山區的實測結果,日較差12.1℃(最高28.9℃,最低16.8℃)。冬季的日較差比夏季的還要大。
2. 石山區由於日較差大,相對温度變化也很大。如1985年12月9日至11日,在靖西實測,日較差11.2-17.8℃,相對濕度早晨達95%,正午前後不到30%,因此清晨多露、多霧和霾。
3. 石山區由於峰林高聳,谷地深陷,日照一般較少,常較陰沉。陽坡一般上午10至11日才見太陽,下午4-5日太陽清逝,每天日照時間只有5-6小時。
(三)土壤
石山區土壤除受生物氣候影響以外,深受母岩的影響,形成特殊的“隱域土”即通稱的石灰土。由於地形、母質和其他成土因素的影響,本區石灰土有下列幾類:
1.棕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是本區石山中分佈最廣的一種土壤,它的剖面呈現棕色、黄棕色或褐棕色,發生層次不明顯,質地粘重,濕時泥濘,干時堅硬。 但有機質含量多時,粒狀結構發過,比較鬆散,土體内常發現豆狀、粒狀小型鐵錳結核。鹽基飽和度一般50%左右。自然肥力比較高。如果雨量充沛,旱作可獲豐産。由於地形部位的不同,引起水分運行的差异,一般在石灰岩山麓地區,水分的運行主要爲向下的淋溶過程,土壤基性物質逐步隨水分而淋失,因而土壤呈現酸性反應。土體中已無石灰性反應,稱爲淋溶棕色石灰土。在石山的坡脚下部或石灰岩糟谷的低處或圓筒地中,在雨季,常承受來自上坡含礦物質鹽基集中在土壤中,因而低處土壤累積了較多的礦物質。而縣每逢旱季,水分大量蒸發,鹽基集中在土壤中。在此種情况下,土壤呈鹼性反應,全剖面有石灰性反應,重者形成結核層或硬層,稱爲棕色石灰土。
2.黑色石灰山:黑色石灰土主要見於隆林、田林、凌樂等石灰岩區,或單獨分佈,或和棕色石灰土成復域存在。土壤呈中性反應(pH6.5-7.0)。鹽基飽和度高,表土達80%,心底土也在48-67%之間。表層富含有機質(5%左右),剖面呈灰褐色。此類土壤雖有一定肥力,但土層淺薄,同時氣候較干,不宜大量開墾,以保留現有植被或造林爲宜。。
3.紅色石灰土:在廣西西半部有局部分佈,可能和母質有關。據野外觀察,有二種情况,一在夾有鐵脈或富有鐵或富有鐵質的石灰岩上;或者在石灰岩附近存在次生鐵質砂岩的地方。它除含鐵量高於棕色石灰土以外,其餘化學和化學物理性質與棕色石灰岩没有很大的差别。表層一般呈現暗棕紅色,粒狀結構,比較疏鬆,pH5.5。下層由於粘粒下移,呈堅實塊狀結構,pH6.5左右。
此外,在石灰岩谷地和盆地中或半土半石山丘陵地中的非石灰岩的母質上,出現地帶性土南。大致在右江以北500米等高綫以北的亞熱帶石山區爲紅壤,土壤爲酸性至强酸性反應,pH4.5-6.0之間。在植被良好情况下,有機質含量5%左右,鹽基飽和度低。在右江500米等高綫以南的熱帶(即全國自然區劃草案中的南亞熱帶)石山區中,爲磚紅壤性土,土層深厚,全剖面爲棕紅色粘王,結持力强,温時粘重,干時較緊實,有小碎塊結構。土體中常夾有多少不一的鐵錳結核,剖面深處有網紋層的分佈。此類土壤主要分佈在溶蝕盆地中。在石山谷地中,尚有一些水稻土,因田質影響,和一般土山區水稻土有很大差异。一般土層深厚,發育層次不明,常有石灰性反應,pH7.0至8.0。自然肥力尚高,如果利用適當,可獲豐産。
(四)植被
本區介於雲貴高原、兩廣丘陵低山,和越南山地丘陵之間,因此石山區和土山區一樣具有雲貴高原地區、中印半島地區和兩廣丘陵低山地區的植被成分,屬於中印半島地區的植被。主要爲蜆木一龍角一大葉石瓜子群落和越南鐵樹+大葉木通+萃婆+實心竹+雀梅藤+散花藤群落,爲熱帶季風雨林的特殊石山植被,反映環境熱濕。它們主要分佈於寧明、龍津、大橋、天等、扶綏、崇左、隆安、平果、田東、田陽、德保、靖西、睦邊等縣的峰林上。雲貴高原地區的植被,主要爲小葉黄連木、紅背娘、詹氏羊蹄甲、雀梅藤、扭黄芽、盡草群落和石珍芒、吊絲草、盡草群落以及五節芒、蕨菜、盡草群落。前者反映環境干凉;後者反映凉而稍濕。它們分佈於隆林、田林、凌東、百色、田東和德保、靖西以及睦邊的西北部等石山區峰叢上與半土半石山區。兩廣丘陵低山植被,主要爲小葉黄蓮+紅背娘+石葵+園葉烏桖+詹氏羊蹄甲+雀梅藤-扭黄茅-盡草群落,分佈於邕寧、武鳴、都安、馬山、平果中部等地區的峰林上。夾雜在石山中的小土嶺上,生長有馬尾鬆-桃金娘-芒箕群叢,反映環境曖濕。可見氣候明顯地影響石山的植被。不過由於石山本身的一些特點,石山植被仍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一般植物葉小,革質,有刺,矮小,反應環境乾旱。此外,有不少鈣質指示植物。由於石山區條件的差异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石山區植被主要有如下類型。
甲、熱帶植被
1.季雨喬木群落
(1)蜆木-龍角-大葉石瓜子群落-本群落主要分佈憑祥市、龍津、靖西、德保、睦邊、大新、天等、平果等縣的石灰岩地區低山和中山的陰坡溝谷中。主要科屬有大戟科、藤黄科、桑科、棕櫚科、天南星 科、梘木屬等植物。其生態環境特點是温度較高,日較差大,静風,土壤濕潤,對植物生長有利。植被組成成分以常緑樹種爲主,以蜆木(Burretiodendron hsienmn)、 大葉石瓜子(Pilea plataiflora)占優勢種。常見的植物爲桄榔樹(Arenga pinnata)、金絲李(Garcinia sp.)、胭脂木(Atocarpus bicolor)、魚尾葵(Caryora ochlandra)、石山鴨脚木(Schefflera sp.)、萬年青(Aglaonema sp.)、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山羌(Alpinia chinensis)、卷柏(Selaginella sp.),其他22種。
2.季雨灌木群落
(2)藤類灌叢——本灌叢主要分佈在寧明、龍津、大新、天等、扶綏、崇左、隆安、平果、田陽、德保、靖西、睦邊等縣的石灰岩尖山,海拔高度400-1000米左右,以常緑樹種爲主,亦有落葉樹,具有旱生植物的一些特點。常見植物有越南鐵樹(Pheomele cochinchinenisis)、大葉木通(Brassaiopais sp.)、萃婆(sterculia nobilis)、石蘋婆(Sterculia sp.)、實心竹(Indocalamus sp.)、雀梅藤(Sageretia theezans)、圓羊齒(Nephrolepis cordifolia),有時亦見有蜆木、金絲李等等。
乙、亞熱帶植被
3.亞熱帶石山常緑闊葉木本植物群落
(3)青崗化香-賽衛茅+木五加-疏花衛茅-苔草+石瓜子群落——本群落主要分佈於隆林的德峨、克長、岩界;凌樂的羅樓、下甲、羅沙;田林的香維、浪平;鳳山的波心;東蘭的板交等地石灰岩中山的山谷中。主要有山毛櫸、胡桃科、榆科、樟科、衛等科等的植物。種類成分較簡單,喬木樹冠呈波浪形,林内層次明顯。喬木層以常緑樹占優勢,只有少數種類是落葉樹。本群落主要組成種類有:青崗櫟(Cyclbalanopsis glauca)、毛化香(Platycarya sp.)、山毛櫸(Fagus longiperio lata)、小葉櫸(Zelkova sinica)、疏花衛茅(Euonymus longitlora)、長葉木羌子(Lotsea psudoelongata)、苔草(Carex sp.)、石瓜子(Pilea microphylla)、大葉沿階草(Ophiopogon platylyllas)。
(4)藤類灌叢群落——本群落主要分於隆林、田林、鳳山、東蘭各種的石灰岩地區。組成種類成分有賽氏羊蹄甲(Bauhinia championii)、千金藤(Stephania sp.)、來江藤(Brandisia hancei)、野葡萄(Vitis sp.)鐵綫蓮(Clematis sp.)、青崗櫟、石蘋婆、圓葉烏桕(Sapium rotundifolium)群羊齒等。
4.中生草坡群落
(5)五節芒+蕨菜+藎草君叢——本君叢主要分佈在隆林的德峨、克長,田林的香維、浪平及凌樂的甘田、同樂等地石灰岩中山的上部,種類成分簡單,有極少數的灌木。組成種類有:榕葉冬青(Ilex virdis)、華亞蔴(Tirpitzia sinensis)、蕨菜(Pteridium aqaili manu)、五節芒(Miscanthus flordulus)、藎草(Arthraxon hispidus)、白茅(Imperaia cylindrica)等,在這群落下,發育 成黑色石灰土及棕色石灰土。
5.灌叢草坡群落
(6)小葉黄蓮木+賽氏羊蹄甲+雀梅藤+紅背娘+石葵+圓葉烏桕-扭黄茅+藎草群落——本群落主要分佈於邕寧、武鳴、都安、馬山、平果的中南部和德保中部等地的石灰岩上,海拔高度300-700米,相對高度100-400米。生境條件主要是温暖而較乾熱。檀物種類優勢不明顯,生長紊亂。主要組成種類有小葉黄蓮木(Pistacia Weinmmannifolia var.microphyla)、紅背娘(Alchornea sp.)、石葵(livistona sp.)、圓葉烏桕、賽氏羊蹄甲、扭黄茅(Heteopogon contortus)、藎草、灰毛漿果(Gipadessa cinerascens)、山花椒、野葡萄(Vitis sp)、石蠶(Teucrium japonicum)臭根子草(Bothrlochloa intermedia)。
丙、人工植被
1.稻群落:本群落分佈在石灰岩地區,一般比較乾旱,以玉米、紅茹等旱作爲主。在水源較多地區,種植水稻,如靖西、德保和龍津等縣的槽谷和灰岩盆中。
2.經濟林主要爲油桐,在1000米以下的地區生長比較良好。用材料以香椿(Toona sinensis)、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爲主。香椿生長迅速,高而直,群衆喜歡用。
(五)動物
石山區由於環境特殊,其中動物有它特殊的特徵,如睦邊、靖西、龍津一帶石山,由於岩壁峻陡,植被除少數喬木外,主要爲藤類灌叢。動物以善攀援的猴類和鼠類爲主,如樹鼯、三種猴類、黑葉猴、熊靈、猫科各種,雪豹、鼯鼠、亦腹松鼠、二種長響松鼠、社鼠等。此外有蘇響羚。在石山的岩洞中,有各種蝙蝠。在一岩洞中,常見幾種蝙蝠,如果蝠、有尾蝠、馬蹄蝠、菊米蝠、鼠耳蝠等。入冬後有的南遷,如馬蹄蝠;有的冬眠,如菊頭蝠,因此洞内蝙蝠糞甚多,群衆用作肥料。此外,在靖西、龍臨、南坡、安德、之合一帶岩縫上,見有松鼠(長嘴松鼠、一種潑氏長嘴松鼠)三、五成群出現,它們對玉米危害很大。
石山區鳥類有啄木鳥、金喉擬啄木鳥、絨額鴨和橙腹葉鴨,它們在這裏成群出現,家鷄的祖先原鷄也有發現,雉鷄的白鵝在這裏廣泛分佈,畫眉科類如噪鶥和鈎嘴鶥經常流動於灌叢中,成群飛躍。此外,紅耳鴨、機鶇和柴嘯鶇是石山岩洞附近常見的鳥類。
土山區的動物,一般和上述類不完全相同。如在十萬大山地,獸類以樹鼠、鹿鼠、熊、豺、靈猫科居多;鳥類以野果爲食的種類爲主,如山椒鳥、金鳩、白鶥等。它們大部羽毛美麗,和它們栖息的季雨林環境相適應。
由上所述,可見石山區不只是有離奇秀麗的喀斯特地形,引人注意,而且這裏具特有的植被和動物,也有獨具一格的石山氣候和土壤。它們交互作用和結合的結果,搆成石山區特有的石山景觀。在景觀内部倘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可分爲若干類型。這些類型各有其獨特之點,各有其不同的利用,兹分述於後。
三、石山景觀地帶及景觀内部綜合體的劃分
按中國科學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提出的綜合自然區劃圖(1958年),本區分屬於三個地帶: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熱帶北部界綫通過龍津、靖西和睦邊的西南部,南亞熱帶的北界在都安安北部及百色、凌東之間通過。
華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隊於1958年曾將本區劃分爲熱帶和亞熱帶,它們的分界綫通過武鳴縣的北部及右江北岸500米高等綫,此綫以南劃入熱帶,以北則劃爲亞熱帶。
華南熱帶生物奬狀綜合考察人在1957年紅水河流考察時,亦進行過綜合的自然區劃,這次區劃,把熱帶的界綫更向北推移,以北劃入亞熱帶。田林東南角及凌樂、鳳山、東蘭的南部均劃入熱帶範圍。
無疑的,上述區劃存在着很大的分岐。造成這種分岐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劃分的單位等級所采取的劃分標準不統一。本文暫時按華南綜合考察隊1958年的劃分標準,把右江北岸500米等高綫以南地區劃入熱帶。因爲在這個範圍内富有熱帶特徵,發展熱帶作物亦有前途。其中左、右江之間的石灰岩高原,由於地勢較高,熱帶性特徵僅存在於海拔較低的谷地中,在高原上熱帶性牲逐漸减少,表現熱帶高原景色。
我們首先按自然劃分出熱帶景觀帶和亞熱帶石山景觀帶,然後根據地勢高度劃分出高地景觀綢和低地景觀綱,高地景觀是有較高的地勢,和强烈切割的地貌,谷地的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石山頂部高度在1000米左右;景觀垂直分异和垂直帶比較明顯。低地景觀綱地勢較低,谷地海拔在500米以下。例如左、右江之間的石灰貯存器高原就形成高地景觀綱,左江流域和右江下游的石山區可視爲低地景觀綱。
石山景觀具有以下獨特性:(1)可溶性和多裂縫的石灰岩;(2)缺乏地表水和地下水位低的喀斯特水文特點;(3)發育裸露的喀斯特地貌;(4)温度年較差和日較差大、日照時間較短等特有的石山氣候;(5)特有的石灰土;(6)特有的石山植被和動物。
在地帶範圍内,石山景觀内部的分化,主要决定於地質、地貌、地方氣候和水交條件,因爲在石山區這些要素的變化比土壤、植被的變化要靈敏得多。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劃分和評述景觀内部的自然綜合體類型。這裏所研究的類型,仍限於較復雜的景觀與景區之間的過渡類型。在我們的概念中,這種類型是有規律的和僅爲它所有特有的景區組合。因此,我們稱它爲景區綜合體。
在進行景觀内部形態劃分時,我們把石山與石山間的低地結合一起,當作一個綜合體來看待,因爲單純研究石山或單純研究石山間低地,都不能完全反映出景觀的結構及其内間的差异性。劃分景區綜合體的標準,亦可結合石山區的特殊情况,以喀期特地貌綜合體爲主要依據。大致每一個在發育上相同的地貌綜合體類型,都可以形成一個景區綜合體。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結論,根據這個原則劃分出來的景區綜合體就完全等於地貌類型。由於景區綜合體屬於類型單位,所以在空間分布上,它們通常是(但不完全是)相互隔在方法上,類型下論在高地或在低地,以致各個不同的地帶,都或多或少的重復出現着。在方法上,類型綜合體的研究,着重每一類型共同性的概括,和典型特徵的描述,只有在舉例説話的情况下,才涉及具體具體類型的分析,類型綜合體地理研究的重要任務,在於闡明各類型的内部結構,各類型之間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及其經濟評價。
I、熱帶石山景觀帶的景區綜合體類型及其評價
前面已提到熱帶石山景觀地帶是指右江北岸500米等高綫以南的地帶。那裏爲熱帶季風氣候,高温多雨,具有熱帶氣候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明顯地反映在土壤和植被上。石山上雖爲棕色石灰土,但和亞熱帶的土壤不同。如土體中有許多鐵子和鐵結核;石山間谷地中臺地上以磚紅壤性土爲主。石山上爲熱帶性植被,在村旁熱帶果樹如木菠羅、扁桃、香蕉、木瓜等,普遍出現,不過本帶由於地勢變化較大,自然環境仍有一定差异,可分爲熱帶石山低地景觀綱和熱帶石山高地景觀綱。
IA、熱帶石山低地景觀綱
包括龍津、崇左、扶綏、大新、邕寧、武鳴等縣石山區。其中可分爲下列幾個石山景區棕合體類型:峰叢圓簡地、石山槽谷、石山溶蝕盆地、峰林臺地、石山殘丘平原、半土半石丘陵。
(IA1)峰叢圓簡地景區綜合體類型,本類型分佈於龍津縣西北部及武鳴東部和西部,。的小型喀斯特盆地,平地少,亂石多,降水滲透地下,幾無地表河流,缺水嚴重。地勢一般比較高,地形較崎嶇,交通較困難。石山上天然植被保存較好,一般爲石山藤類灌叢。在龍津縣金龍一帶還保存有石山喬木林。由於圓筒地底部平地很少,水分缺乏,所以本類型利用較困難。只有在個别圓筒地中,才能長到栽種玉米、豆類和茨類等的地方。不過石山上有許多珍貴木材,如梘木、金絲李、肥牛木等,可以利用,但不宜過度濫伐。在石山區森林植被一經破壞,就很難恢復。此外,林下有許多珍貴藥材,如砂仁等。
(IA2)石山槽谷景區綜合體類型,石山槽穀類型分佈很廣,如龍津的新聯,響水,大新、隆安、崇左、扶綏、武鳴均有分佈。石山槽谷在地貌上是發育是盛階段。槽谷爲長知形,長右達幾千米,寬200-300米不等,槽谷兩側石山夾峙,兩頭(或一頭)有出口。谷坡一般平直,遇有土丘時則形成不平底槽谷。槽谷一般有表流,水從石山裂縫或岩洞中涌出,谷坡一般平直,遇有土丘時則形成不平底槽谷,槽谷一般有表流,水從石山裂縫或岩洞口涌出。又流入岩洞或落水洞中。因此,無雨則旱,雨時成澇,這種矛盾現象是石山槽谷最突出的特點。石山上與槽谷中的土壤,常存在共軛性的化學聯繫,在石山上部爲淋溶棕色石灰土,在坡麓爲棕色石灰土,在谷底一般爲具石灰性反應的水稻土(在有水的情况下)。如槽谷中有土丘,其上爲磚紅壤性土。土壤的自然肥力尚高,平坦有水的谷地,多種兩造水稻;缺水的地方,種兩造玉米或茨類、豆類等。如無水旱灾發生槽谷中的水旱問題,可以在石山區建築水庫來解决,它具有許多建築水庫的有利條件,如龍津縣百索水庫。槽谷兩側石山植被多爲藤類灌叢,少數爲喬木林,今後善爲保護,可爲石山區中的木才基地。
(IA3)石山溶蝕盆地景區綜合體類型,溶觸盆地是指面積較大的石灰岩盆地,盆地周圍有石山圍遶;盆地内部的地貌經常比較復雜,有階地,有丘陵,也有殘餘的石山和石芽地等,多有過 境河相匯在一起,例如龍州地便是典型的石灰岩溶蝕盆地(圖1)。溶蝕盆地是石灰岩經長期溶蝕、侵蝕而成,如果爲一搆造盆地,可以加速溶蝕盆地的形成。例如龍州溶蝕盆地是一個搆造盆地,所以盆地形勢非常完整。
由於盆地地形開朗,陽光條件較好,但一般風較大,降水量由盆地邊緣向盆地中心逐漸養活盆地中的河流經常下切很深,地表多數乾旱,但因多露,土壤仍較温。盆地邊緣有泉水涌出的地帶,水源比較充足。土壤和植被比較復雜,但自盆地邊緣至中心成有規律的交替,在石山上,爲棕色石灰土和石山藤類灌叢;在盆地的階地和土丘上爲磚紅壤性土及中生灌木草坡。要的家作物爲玉米、水稻、茨類、豆類和甘蔗等。在某些方面,溶蝕盆地並不完全相同。例如大新和雷平盆地,幾乎終年水份都很充足。在上述盆地中,冬季可種冬禾。此外,龍州盆地因爲氣候熱而稍濕,寒潮小,在階段和土丘上試種熱帶作物已經成功,今後可繼續發展。
(IA4)峰林臺地景區綜合體類型,這一類型是介於石山槽谷與溶蝕平原之間的過渡類型,地貌上的特點是峰林與灰岩所形成的平臺相間出現,這裏石山常孤立狀態,不復爲塊狀結構。峰林形狀多種多樣,有圓錐形,有寶塔狀,或散立,或密集成群。在石山與石山之間,爲侵蝕平臺,具波狀起伏,上復紅土,形成特殊的峰林臺地景區。在崇左縣境,峰林三面環立,成圍屏狀,谷地四面相通,陳述彭稱此種類型爲圍屏通道(圖2)。峰林互相屏蔽所引起,光照條件較石山槽谷優越。石山坡度較和緩,許多石山的斜坡上有土被和灌叢草坡,但山麓堆積較少,有時形成岩堆,生長雜亂的藤類灌叢。在臺地上,常發育爲厚野磚紅壤性土或粽色石灰土,土質相當肥沃。但由於缺乏水分,臺地多種玉米或其他旱作,如木茨、菠羅等。在谷底可種水稻,但收成不穩定。
(IA5)石山殘丘平原景區棕合體類型,這一類型分佈於左、右江下游沿岸,經過長期的侵蝕、溶蝕作用而成,是發育較成熟的石山區,地貌比較簡單。它的典型特徵,有紅土階地、低矮廠破碎的殘丘和點分佈的圓窪地,在有紅土填塞的圓窪後,終年可積水不干,成爲喀斯特湖。如邕寧縣譚洛附近的珠湖,爲當地居民唯一給水的地方。石山殘丘平原,地表乾旱和土壤干早均比較顯著,因而在平原上的植被主要是旱生或旱生性草坡。其中石珍芒、營草、扭黄茅、青香茅和野香茅是這類土地上的主要種類。在石灰岩侵蝕平原上的土壤,一般深厚肥沃,在灌溉問題獲得解决的條件下,可以栽培熱帶作物解决石山平原景區的灌溉問題,有兩個途經:一個途徑是引用山區泉水,一個途徑是引用過境河水。但後者常因岸高水低,工程比較困難。
(IA6)半土半石丘陵景區綜合體類型,半土半石丘陵,主要分佈於石山區與土山區的過渡地帶。有兩種情况:一種由於石灰岩夾有其它岩層,侵蝕、溶蝕的結果,形成半土半石丘陵;另一種情况,基底爲石灰岩,上部復蓋紅土,僅頂部露出灰岩,或在山坡上出露石芽,形成半土半石丘陵。它們的地貌,一般低矮和緩,呈丘陵狀態,相對高度50-100米,山坡比較和緩,土被亦較厚。有時土被雨水冲掉,或者由於下部灰岩溶蝕塌陷的結果,露出石灰岩,當地群衆稱這種地爲“岜”。在半土半石後陵景區,可以出現寬谷,也可出現地表河流。在灰岩裸露的地方,則形成馬尾鬆,芒箕群叢。谷地多數爲水稻田。旱地則種玉米和紅茨等。丘陵上目前多爲荒坡,今後可以利用種植一結經濟林和薪炭林,如馬尾鬆、桉樹等。
IB、熱帶石山高地景觀綱。
本景觀綱包括睦邊、靖西、德保三縣及天等西北部。谷地海拔500到800米,山峰700至1500米可視爲雲南滇東高原一個延續部分。其緯度雖低,但海拔較高,具有熱帶高原氣候特點。這些特點也反映在植被上。這裏已爲熱帶條件和常緣闊葉林的過渡地帶,它們常表現爲垂直關系。由於地貌的差异,引用水熱條件和其他自然條件的變化。這裏有下列幾種景區綜合體:石灰岩高原峽谷、高原峰叢圓筒地、高原石山槽谷。
(IB1)石灰岩高原峽谷景區綜合體類型,此綜合體可以睦邊東北部和靖西西北部一帶石山區爲代表(圖3)。石山峰林發育比較完美,山峰絶對 高度1300-1400米,山間夾有狹長旱谷,相對高度200至400米,谷底起伏不平,由於地勢較高,氣候夏凉冬寒,冷季比較長,雨量不多,漏水嚴重,水源缺乏,因此石山間旱谷以旱作爲主。經濟作物爲田七,石山尚未利用,今後在糧食自足的原則下,在石山中應大力發展田七、芥辣等經濟作物。石山應封山育林成爲木材薪炭基地。同時可以發展養蜂業。谷中小丘有栽培油茶、油桐的條件。
(IB2)高原峰叢圓峒地景區綜合體類型,此類型在靖西西部巴蒙、南坡、榮勞、三靈等地地均有分佈(圖3)。石山比較密集,山峰在1100米左右,山間多爲大小漏鬥狀的圓峒地。峒地中多亂石,因地勢較高,地下水很低,水源缺乏。目前主要種玉米、紅薯、三角麥等旱作,今後在糧食自足的條件下,應注意田七,芥辣等經濟作物的發展。此外,本區石山山坡較緩,土層較厚,同時夾有 一些土山。在此等情况下,應大力營造用材林。山坡下部緩坡,可杆果樹和油茶、油桐等經濟林。在德保北部多敬以北、東凌以南,也屬此類型,不過它有幾種類型: 1.錐狀圓筒地,山坡很陡,峒底很狹小,石山上多小喬木林,如能封山育林,可作爲木材基地。2.漏鬥狀賀峒地,山坡較緩,此種山坡可種經濟林(油茶、油桐)、果木(柑桔),也可營造用材林。峒底較寬,多種旱作、玉米等。
(IB3)高原石山槽谷景區綜合體類型,本類型有兩種情况:一種槽谷底部平直;一種槽谷中有許多小丘,起伏不平。前者見於靖西的安德、新圩、城區和德保的多敬、渠祥、車關、馬隘、足榮一帶(圖3)。石山發育優美,峰林突出,石山間爲溶蝕盆地或槽形谷,水源充足,目前爲主要水稻産區。主要問題在於雨季有淹水現象,淹水時間正在晚稻結實時間,因此每造成很大損失。如果能提早早稻産量提高。槽谷中因冬季不大冷,霜不多,雪少見,冬禾生長良好,亞熱帶果樹生長也好。此外,此帶石山樹木砍伐較大,目前多爲草坡,今後應封山育林。在靖西武平、化簡、下峒、地州、岳圩和龍邦一帶的槽谷中,每有一些土丘和土山,其上可發展亞熱帶果樹、八角和油茶林。
II、亞熱帶石山景觀帶的景區綜合體類型及其評價
亞熱帶石山景觀帶包括右江北岸500米等高綫以北的地方。此帶冬季氣候較冷,霜期較長,間見雪花,植被一般以亞熱帶季雨林和常緣闊葉林占優勢。在此帶内,可分下列幾個景區綜合體類型:高原石山峽谷圓峒地、石山槽谷、半土半石山。
(ⅡA1)高原石山峽圓峒景區綜合類型,本景區綜合體類型包括隆林中部和漲部石山、田林、凌樂之間石山和鳳山北部石山(圖4)。此類石山均比較高大,爲强度深蝕喀斯特化初期的中山或喀斯物化中斯的中山。屬於亞熱帶石山高地景觀綱,由於石山高聳,圓峒地和槽谷深陷,日照時間短而弱,因此形成特殊的地方氣候和小氣候。環境比附近土山陰沉,温度也較低,年温一般在18℃左右,較土山低2-3℃,7月温度爲20-23℃,1月10℃左右,整個環境比較陰凉。它在雨量也達900毫米,有的在1000毫米以上(凌樂西部、田林東部)。但是由於降水迅速滲入地下河中,石山區普遍缺水,特别乾旱。因此植被多爲耐旱喜鈣的藤類灌叢,在較陰濕處,保存有石山小喬木林。由於石山環境特殊,土壤形成過和與一般土山不同,形成棕色石灰土。不過在隆森1500米以上、鳳山北部800米以上的石山,比較泠濕,表土暗黑色,心土爲黄色,土層較厚,近於酸性,爲黑色石灰土。在此類石山的山坡和灰岩盆中,目前都是玉米黄荳等旱作,谷地中多種水稻。在野生植物中,肉質植物、漿果植物很多,季相變化大,終年開花結果,利於發展養猪、養蜂和釀造業。此外,旱性油料作物、纖維作物亦可發展。林木可着重構、紅椿、旱蓮等的發展,經濟林可注意發展芥辣、油桐 和核桃。在石山邊緣地帶有長形波立谷,其中水源充足,土質肥美,爲石山區主要農耕區。糧食出産相當多,但水浪出路不暢,每逢大水易成水灾。
(IIB1)石山槽谷景區綜合體類型,本類型包括凌樂、鳳山、東蘭南部,都安、馬山、平果北部石山,大部分中度溶蝕喀斯特化中斯的中山。因此、此類石山不如上述亞熱帶石山高峻龐大,山體分割比較厲害,孤峰平地突起,已富有石林景觀,屬於亞熱帶石山低地景觀綱。石山中圓峒地已不完整,石山邊緣槽谷也較寬大。因此日照較長,陽光較充足,不如上類石山陰沉,温度也較高。石山上土壤爲棕色石灰土,植被爲藤類灌叢,多南方成分。目前谷地中可植兩季稻。石山的山坡和圓峒地可收兩造玉米。今後在此景區棕合體類型中,可以發展旱生性油類、纖維作物及釀造業,如山桐果、烏桕、石栗、火麻、野葡萄等。石山上肉質植物多,季相變化大,如柑桔在石山中生長良好,品質優良。
(IIB2)半土半石景區綜合體類型,本類型主要是指東蘭北部强度侵蝕溶蝕廣谷發育的中山。其氣候情况與上述景區類型相似,但由於岩性(石灰岩的影響),故水流下滲,地表相當乾燥。其與一般石山又不相同,山勢比較開展,日照强烈,陽光充足,不似一般土山的季相[背景油緣,其中點綴一些紅色斑點(落葉樹)]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另列爲一個景觀類型。在它的邊緣地帶,也有長形谷地,其中水源尚足,土質尚肥,爲主要稻作區。目前山地除少數開荒種植旱作外,餘均爲一片草坡,土層很薄,極少利用,此爲長期墾荒的結果,今後應盡可能禁止陡坡開墾,種植紅椿、馬尾鬆等林木。
四、結語
由上可見,廣西西半部的石山區景觀,不僅與土山區景觀有所區别,如與其他各地的石山景觀上比較,也有許多獨特的地方。這裏不僅存在着各種類型的石山綜合體,在地理環境的結構、動態的完備性以及在地理環境組成的多樣性上,也可以達到最大的程度。在這些地區中,作爲地理景觀的生物要素(植被和動物),便獲得了爲其他石山地區所未有的發展水平。由於區域的特殊性,廣西西半部石山區是一個富有發展前途的地區,因此,研究石山景觀,不論在理論意義上或在實踐意義上,都是很重要的。
用綜合的方法來研究石山區,我們還缺乏經驗。尤其是進行山區綜合體類型的劃分,還是第一次嘗試。上述一些看法是很不成熟的,只作爲一些意見提出,將來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地修改和補充,請同志們指正。
原載:地理學報,1959,25(5):357-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