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雄雄根
黄偉宗
粤北南雄市,古名南雄州。這個地名起得好,名副其實,故能千年延續,無甚更易;只要你一踏進南雄的土地,即會感到一種英雄之氣,一種古檏之風,使人亢奮,令人遐想。數十年來,我曾多次到過南雄,每次都有這種感受,都在離開後回味甚久,又都未能品味出南雄這種特有的氣和風的根本韵味所在。最近重訪南雄,才總算找到了其氣其風之根;因其乃英雄之氣和風的文化内藴,故稱其爲雄根吧。
這條根首先凝現在雄踞於粤贛邊界的梅關。這是一座城樓式建築,像把巨型鐵鎖,扣在梅嶺的山隘口上,關門南面上刻有“嶺南第一關”巨匾,字如龍蛇走筆,蒼勁有力。關樓墻面,舊迹斑斑,青苔層層,現出久經滄桑之貌;關樓兩翼山巒,雜樹叢生,盤根錯節,更顯樓台在蒼凉中的屹立英姿。在關門北面書有“南粤雄關”的關口上,從題有“梅嶺”二字的巨型石碑旁,我看到了巨龍似的一條根,這就是梅關的所在地梅嶺的地理形勢和英雄史迹。梅嶺是作爲嶺南標誌的五嶺之一大庾嶺的一個嶺,是南北交通和軍事要衝,是歷代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國無産階級革命摇籃之一,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等都在此地戰鬥過,至今史迹尚在,英雄豪氣尚存,毛澤東詩句的“五嶺逶迤騰細浪”、“戰士指看南粤,更加鬱鬱葱葱”寫的正是這裏的自然景觀和革命歷史,陳毅的《梅嶺三章》 寫的也是這裏的英雄氣概和戰鬥史迹,尤其是“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的豪邁詩魂,不正是梅關的雄根所在麽?
在梅關的南面眺望,只見由鵝卵石砌成的一條古道,從北蜿蜒而上梅嶺之顛,穿過梅關隘口,即通暢南下,寬可走馬,平坡稍斜,連綿延伸,正似一條巨龍的長根穿越梅嶺,溝通南北。這條在唐代由嶺南人張九齡任宰相時興建的古道,使梅關成爲連接南北交通咽喉,成爲來自北方的中原文化與南粤本土文化交匯的樞紐,也即是連接南北文化之雄根。原來《南雄州志》記載的古道兩邊的“庾嶺梅林”舊景:“梅樹參差,至臘月,南枝先開北枝後開,疏影横斜,暗香浮動,雅致可人”雖未見到,但新植的片片梅林更是樹密葉茂,生機盎然,令人油然産生古道之梅不僅根連南北,而且貫連古今之感,更顯出南雄的文化特色,是根深葉茂的雄根文化。
名聞遐邇的珠璣巷,從形態到歷史,都是這條雄根的活靈活現。巷長1500 米,巷中的主幹道全是鵝卵石鋪成的古道,是梅關古道的延伸,也即是南北交通和文化交匯之根的延伸。這條巷之所以出名,就在於這裏古代曾多次發生過北移南遷的重大曆史動盪,發生過許多悲歡離合、生離死别的故事。據史料稱,自唐、宋、元三代的數百年間,自中原南下珠璣巷的大規模遷徙行動的有三次,較小規模的有一百多次,從北移來而後又南遷珠江三角洲、港澳和海外的宗族姓氏有157姓。這使得古代的珠璣巷是繁華的移民集市,正如明代詩人黄公輔在《過沙水珠璣村》一詩中所寫:“長亭去路是珠璣,此日觀風感黍離。編户村中人集處,摩肩道上馬交馳……”。在當今珠璣巷仍存的古道中,由鵝卵石擠砌而成的形象,正是這種“摩肩道上馬交馳”的熱鬧景象的見证和留影。古巷有沙水河流過,直匯湞江、北江、珠江,源遠流長;巷頭有一跨河小橋,名駟馬橋,是明代建築;巷尾一株古榕,有近千年曆史,與珠璣巷同齡,樹干有似巨大鐵塔,條條粗根盤纏樹心,而又四面八方地延伸地下,根深葉茂,婆婆娑娑。這條小河,古橋和古樹,是多麽恰切而深遠地寓現着珠璣巷的文化内藴,即:流動的、開創的而又是存根思源的文化。正因爲如此,1995 年我到此考察時,曾提出珠璣巷應大力發揮這種文化優勢,弘揚中華民族的本根文化傳統之根,動員遷移到國内外的珠璣巷後裔歸來認宗聯誼,可喜的是這建議很快得到支持和逐步實現。
相隔5年之後的現在,重游珠璣巷,真是比過去風光倍加。古巷修葺一新,古屋、古樓、古塔、古橋、古河、古塘均顯新貌,增有新湖,兩岸緑草茵茵,楊柳依依。與古巷相鄰,起了一條新巷,排列着海外後裔捐資興建的各種姓氏的宗祠或故居,櫛比相連,樣式各别,多姿多彩,但都有寓傳統與現代爲一體之風韵。這些現象,使我看到了珠璣巷的文化之根,好似無形的蜘珠網似的延伸世界各地之後,又回歸故土生根開花的景象。在爲這樣景象高興的同時,我又感到似乎應當更好地引導這種景象,向這種文化本有的開創精神方面發展,正如著名社會活動家雷潔瓊的題辭那樣:“發揚珠璣巷人的開拓精神”。(如果珠璣巷能增添其後裔華人在海外開拓創業事迹的展覽或建樹的項目,將會更好地弘揚這種珠璣精神)這種精神,我除了從古代胡妃投奔珠璣巷等故事中看到之外,還從在南雄烈士紀念碑中有好幾位珠璣巷人爲建立新中國獻身的英雄事迹中看到了,從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珠璣巷人的建設和開拓事迹中看到了。我想這也是南雄的一條粗壯無比、根須千萬的雄根吧!
第三條雄根特别古老,是距今6500 萬年前(晚白堊紀)的恐龍之根。這是1961年在南雄首次發現的。此後連續發現有恐龍的蛋、殘骨、脚的化石,還發現一條比較完整的整條恐龍化石。恐龍的種類以暴龍(霸王龍)爲多,特别珍貴的是這種恐龍是恐龍即將滅種前的化石,因爲它紀録了當時地球巨變和面臨滅絶的生物在生死關頭搏鬥的資料。在南雄的“紅層”盤地上,深藏着暴龍的龍種,深藏着凝視着這種强龍殊死搏鬥史料和精神的化石,這不也是南雄的最古最長的雄根麽?我特别注意到在市中心矗立的形象標誌,是恐龍的造型;市政府院内的雕塑,人民公園牌門的裝飾,都是以恐龍的造型爲標誌。這些現象説明,南雄人是以恐龍的形象和精神作爲自己的象徵的。這不正是南雄文化之根的最好説明麽?
在這次重游中,我還發現過去歷來作爲南雄標誌的、也即是南雄唯一被列爲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的三影塔,從名稱到形態都有着更深的内涵。這座塔在市中心,建於北宋,塔身九層,頂天立地,雄風十足。其名三影,是指其塔影陰晴具見於壁間,一影向上,二影倒懸。其實,我看這三影塔倒是南雄三條文化雄根之縮影,同時也是南雄又有新的三條雄根之照影。因爲當我登上塔頂時,極目遠眺,在主人熱情的講解下,看到了南雄的三種特産:菸葉、白果、毛竹,種遍了遼闊的原野和山坡,搆成了一望無際的緑波盪漾的海洋,在炎炎的夏日照耀下,彌漫着森森的生機之氣。這不正是南雄之氣麽?這三種特産正在爲南雄的經濟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爲經濟發展之根,也是新的文化之根,前景無限,實力無窮。我在塔上高興地看到:這三條新的雄根也同南雄本有的三條雄根那樣,日益壯茂地向四面八方延伸着、發展着…… 。
(2000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