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雄舞龍獅民俗活動源流初探



  莊禮味

  舞龍舞獅耍龍燈,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文化娱樂活動,流傳下來而成爲每年新春佳節、元宵節的民俗活動。

  “龍”的形象最早出現在史前原始社會,是我國古代人民爲寄託美好願望而以豐富想象力的創造。古人把龍視爲靈氣神物,是吉祥的徵兆。

  在古代,人們用舞龍來祈禱神靈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舞龍燈,在漢代民間已相當普遍了。唐末時期的“社火”、“廟會”表演中,舞龍是常見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著的《夢樑録》中記載:“南宋行都臨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

  舞龍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龍身由許多節組成,每節間距五尺左右,每一節稱一檔,組成龍身的“節”。一般都是單數,如9節、11節、13節等。南雄的龍分火龍、布龍和香火龍,多爲9節;布龍可分爲青龍和黄龍。山區爲五節龍又叫狗婆蛇。最雄偉的是珠璣鎮叟裏元村抗日戰争時期曾出現舞99節布龍,當時由村民每户籌谷一籮爲基金,當時曾舞到南雄城,轟動萬人空巷,盛極一時。2008年8月8日北京舉辦奥運會99節龍恢復迎奥運。夜間舞的有香火龍和龍燈,龍燈是用絲紙扎竹成龍架,用絲綢糊貼,裏面可點火燈,這是八一街民和四條門村所創造的。

  白天舞的叫布龍。在耍法上,各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如9節布龍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鑽檔(穿花)、頭尾齊鑽、龍擺尾和蛇蜕皮等。南雄舞龍動作有:四水落井、高山滴水、抱旦、蛇蜕殻、搞籬笆、龍穿花、一步跳、二步跳、三步跳、龍纏柱、龍朝燈等。還有珠璣鎮裏東村雙龍的舞蹈動作是:劈四門、團龍、横龍、點龍、凑字,凑字有“天下太平、和平萬歲、毛澤東萬歲、共産黨萬歲”等。裏東的雙龍是配合雙獅的,叫做雙龍裹雙獅。

  南雄雄州八一街和四條門村的火龍,也叫龍燈。每年元宵節前後都出火龍火獅遊街,以驅邪納吉祥,古時以尚書裏(四條門村)火龍聞名,近年來以八一街火龍著稱。舞火龍的人頭戴竹甲帽,腰纏紅布,脚穿草鞋,風雪寒天,概行裸上身,各鋪户以爆竹花筒抛向他們,他們有時被燒灼皮膚,仍處之泰然,有人擬聯贊賞他們勇敢,並告誡燒爆竹者:

  舞瑞龍而慶元宵,光燦爛耀長途,任燒爆竹花筒,舉手文明堪助興;

  送燈色以供衆覽,赤條條真好漢,莫使焦頭爛額,居心殘忍恐傷情。

  此聯繫清朝光緒年間舉人莫開瑶所撰。而這習俗的傳播係明朝萬曆年間南雄尚書裏(四條門)商人朱弘茂經商到佛山學回來加工創造的。百順鎮白雲鄉舞香火龍的由來。傳説,古時候有一種叫做獨角大王的怪物,没有人敢去惹它,每年除夕前後就出來活動,搶東西吃,甚至吃人,百姓心慌失措,可莫奈他何。

  起初山民爲了扺禦怪物之害,就用竹筒放在火爐裏燒,竹筒燒了膨脹起來,就發出必哩巴拉響如爆竹聲,嚇走了怪物。後來山民還用燒火把的辦法來驅趕怪物,又發展到用燈籠放着棉繩點燃製作松香油的長夜燈,一點直至天亮。山民又用土硝製作爆竹驅趕它。這樣長此以往下去的堅持,獨角大王再也不敢來騷擾群衆了。千多年來百順白雲鄉山民就把打鑼鼓舞香火龍過新年鬧元宵獨一無二的民俗沿襲流傳直至今天。

  舞法:左轉四門、右轉四門、高山滴水、一步跳、二步跳、三步跳,然後護龍、對龍,高山滴水是起伏有勁動作,舞完後家家户户拿出酒肉來饗舞龍者,先在本村舞,然後到其他村去,一直舞到元宵節才結束。

  水口鎮水口墟亦有九節香火龍。傳説,南宋時,水口墟遇一場瘟疫,六畜不安。於是鄉民就發動起來舞香火龍,以示驅邪鎮妖,消灾納福,保佑百姓和六畜平安。水口的香火龍比較龐大的隊伍,要100人以上。他們活動在元宵節前後三個晚上,遊行隊伍,前面有兩塊牌子“上上大吉”和“天下太平”都用草扎插上香枝香火凑成字的。香火龍是九節由九人擎着,另一人迎龍珠引導起舞。另扎香火鳳凰二只,香火獅二種:一種單獅一人舞,雙人獅二人舞。有一香火獅頭和香火獅尾,配二人大頭佛引導起舞。

  舞法:有轉四門、高山滴水等,凑字八個“上上大吉,天下太平”。舞龍配小鑼鼓打擊樂,舞獅的配大鑼鼓打擊樂,並有一對大嗩呐合奏,氣氛十分熱鬧,這是水口香火龍的特色。

  舞獅。南雄的舞獅有廣獅、南雄獅、青草獅、火獅、高蹺獅、九角獅、獨脚獅和鴛鴦獅等種類,現列述數種:

  廣獅,南方獅子以廣獅别具特色,有代表性。其獅造型特點是:大頭、鈎角、身形斑駁有花紋。獅頭外殻是竹篾結構,沙紙粘貼裱褙,薄綢作裏,並涂上五彩繽紛的圖案。有的前額裝上圓鏡子,眼睛安上玻璃球,顯得光彩奪目。廣獅由三人組成,一人舞獅頭,二人舞獅尾,一人扮大頭佛。大頭佛頭戴假面具,手執大葵扇,引導和指揮獅子起舞,大頭佛動作引人哄笑。舞獅時伴有大鑼鼓隊。獅子隨着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舉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擺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横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脚、搔頭、洗耳、朝拜、翻滚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採青。

  爲什麽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傳説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方(這地方大多數居民是宋時南遷來的南雄珠璣巷後裔)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即在郊外出現,到處糟蹋莊稼,殘害人畜,百姓不堪其苦。人們急中生智,想個對付辦法,就用竹篾扎成若干頭獅子的模型,並涂上各種斑駁的顔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大鑼鼓齊鳴,群獅起舞,一齊朝着那頭怪獸冲去,浩浩盪盪、威風凛凛的隊伍使那頭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逃跑不見踪影而匿迹了。

  爾後,當地鄉民認爲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逢兇化吉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户,舞獅拜年,以示消灾納福,預報吉祥如意。爲了招接瑞獅來臨,各家各户往往在門前或門頭上掛個紅包。獅子在那爆竹鑼鼓聲中拜舞已畢,舉首去“銜”那紅包,名叫“採青”。後來採青才分高青、地青和水青等種類。高青就把紅包縛在一株全生菜中(寓意生財),掛在門頭上或二至三四樓高處或用竹篙舉高讓舞獅者設法去取;地青是把紅包及全生菜放在設置有障礙的地方,由舞獅者想辦法去採;水青是把紅包及全生菜放在碗裏浮在大水缸中,由舞獅者站在缸沿邊舞邊採青。不管擺什麽樣的“青”,其要點是增加“採青”的難度,考驗舞獅者的武功技巧。所以舞獅隊同時又是一個武術隊。

  南雄的舞獅,是明朝萬曆年間從佛山學來的。南雄獅的標誌以雄鷹站立在獅首上喻“英雄獨立”。

  傳説,明萬曆年間,南雄籍新加坡華僑,組織僑團回鄉省親,時逢春節期間,僑胞建議春節助興希望能舞出南雄特色的獅來。於是民間藝人陳立記别出心裁特意製作雄鷹角獅頭,喻英(鷹)雄獨立之意,表示商業經營要有英雄獨立之志,博得僑團喝彩贊賞。

  後來,南雄舞獅有三個獅隊師傅:係水西的許世仁;竹樹下的劉鳳山和北門街的朱炳燊三人聞名,武術精湛,進行傳藝。他們是根據清朝時南雄武術師李地丈傳授下來的雄獅大破梅花陣圖的武藝。

  大破梅花陣:是在四角放四張八仙臺(桌),當中置一圓臺(桌),四邊放青,中間放一盆水,一個柑,水中放的利是青。三師傅皆有繼承李師傅的本領。若非武藝精湛者就不能瞭解内中規矩。要食素青、食柑後才能得利是的。又有生門與死門之分,生門者即要由左邊進從右邊出叫生門。倘若不這樣走的路綫皆爲死門。走錯了會失禮,要賠禮道歉。南雄的雄鷹角獅一直流傳至今。(講述人:朱庭源,90歲,南雄城商人)

  青草獅,是清末民初珠璣鎮洋湖村民間藝人所創作的。就地取材,割本地金花蓢箕和大葉蓢箕製作而成。後來改用竹蔑製作的巨大獅頭,以及改用絲綢布的獅身獅脚尾,九人舞的巨獅,舞起來别致,有地方特色。珠璣還有舞蜈蚣、舞蝦公、舞水牛、鯉魚跳龍門等。這也是洋湖村民俗的一大特色。

  獨脚獅與鴛鴦獅的由來。明末清初的300多年前珠璣聰背村鄧姓商人往福建做生意,喜愛而學藝傳下來的。這是一班少年組織起來的舞獅隊配小鑼鼓打擊樂的小獅隊。這種活動是農曆六月二十三日關爺節和春節配合大獅頭隊進行活動的。陳濟棠時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種小獅在南雄鄉村普遍開展。表演方法:一般在八仙臺(桌)上活動,活潑有趣。舞法:參拜土地公、走四門、擁獅(擁獅即鴛鴦獅,有一雌一雄互相擁抱)表示親密無間。最後表示感謝衆親父老。傳説,鴛鴦獅是一只青蛙與脊骨狸的化身。小鑼小鼓很適合兒童的活動。

  南雄的舞龍舞獅民俗活動,種類較多,形式多樣,藴藏着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