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從聯合報「一中各表論」看兩岸關係的隱憂

  前言:

  今年元旦期間,聯合報連續以六篇社論,非常聚焦地討論了一個攸關兩岸未來發展的問題,並強烈主張大陸應慎重考慮接受一中各表的論述,以徹底化解兩岸因台獨所帶來的危局。換言之,聯合報有意圖希望能以這樣的論述為兩岸未來可能展開的政治談判定調。

  針對聯合報的這一看法,兩岸統合學會認為其中事實上埋伏了許多論述上的盲點與危險,為此,乃由張亞中、謝大寧、黃光國三位教授聯名,於《旺報》發表了〈六問聯合報〉。隨後雙方又針對彼此的論點發表了幾輪回應。

  從這次的討論來看,它也許是近年來藍營內部最重要,也最具意義的一次路線論戰。關心此一議題的朋友,已經可以在《旺報》與《中評網》上看到我們辯論的內容,但是可能並不十分清楚我們之所以要發起此次論戰的緣由與影響,因此,兩岸統合學會特別請秘書長謝大寧將此一重大論戰撰文分析,交代有關此次論戰的背景,以便讓這次論戰的脈絡,以及它未來可能的影響能夠更為清晰,也協助讀者了解其中的關竅。

  一、聯合報的「一中各表」論

  「一中各表」這個說法出台大約也有十幾年了,剛開始只是媒體的概括性用語,用以描述1992年海基海協兩會所達成的共識。當時的共識乃是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不討論一個中國的內涵。基於這樣的共識,兩會乃能展開底下的事務性協商。

  換言之,「一中各表」剛開始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嚴謹的概念,作為一個不精確的描述語,也許也沒多大問題,可是當他從媒體標題,變成為一個政治概念時,其性質就開始改變了。

  它最大的改變,從1993年李登輝將「一個中國」去政治與法律化開始,把「一個中國」定義成「歷史、地理、文化、血緣上的中國」。隨後在1995年李登輝的訪問康乃爾大學上,李登輝充分運用了語言的不確定表意空間,把「一中各表」的重點轉置到了「各表」之上,從而將這個描述性的用語,轉成為了一個不確定的概念,從此,「各表」的定義權與詮釋權便都變成了李登輝的專利。而也從此開始,兩岸陷入了長達十二年的「獨與反獨」的衝突之中。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大家想必都記憶猶新,我們也就不再多所贅述了。

  隨著2000年國民黨的下野,李登輝也被清算出去。但是在長達八年的在野過程中,國民黨並未改變從李登輝開始確立的「一中各表」說法。換言之,李登輝成功地藉助將「一中各表」四個字概念化,而持續支配著國民黨兩岸論述的基本框架,只是在詮釋上,也許不像李登輝那麼「自由心證」就是了。

  依照國民黨後來使用的詮釋來看,「一中各表」大致維持著國統綱領的架構,也就是「一中」是指中華民國,現在兩岸處於分治的狀態下,由於中華民國已經結束了動員戡亂時期,所以視大陸為在中共有效治理下的一區,於是兩岸就成為了「一國兩區」,這一國對台灣而言是中華民國,對大陸言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年,連戰就是帶著這樣的說法,敲開了國共再度合作的大門,並開始以「九二共識」來模糊化處理這一表述。

  這也就是說,國民黨雖仍繼續使用「一中各表」這個概念,但因為詮釋上的小心翼翼,讓大陸認為國民黨又回到了一中原則之上,因此雖然這和九二年雙方達成的默契並不完全一致,國民黨也儘可能不再說出「堅持一中原則」這幾個字,雙方還是可以用「擱置爭議」的方式,來維持交往的勢頭。

  國民黨的這樣表述,在扁政府時代,無疑是一個階段性的「聰明」策略。藉此,國民黨有效區隔了與民進黨的路線差別,也給出了兩岸許多想像空間,又不必在劣勢狀態下,挑起內部的路線之爭,在深藍與本土派之間,不必自己先廝殺一場,也某種程度上迴避了民進黨「愛台灣」的民粹攻勢,因為它可以堅稱並沒有鬆動中華民國的主權立場。

  到了2008年,在扁政府貪瀆聲中,馬政府成立,馬英九也順理成章接收了這樣的詮釋。由於馬原本就參與過國統綱領的起草工作,由他來做詮釋,也似乎更有了臨場感。然而很不幸的是一點,當年的國統綱領乃是一個國民黨內主流與非主流妥協的產物,表面上它叫做「國統綱領」,實際上則是可以成為不統一的綱領,因為它根本就沒有設計從中程階段轉至遠程階段的轉換機制,也將民主、自由、均富這些沒有完整定義的概念做為統一的條件,於是這個綱領實際上只能夠把中華民國邁向統一的進程,鎖死在近或中程階段,這後遺症當然就會在馬執政後出現了。怎麼說呢?

  在國統綱領裡,它把近程階段定在所謂的「互不否認對方為政治實體」,這樣的「互不否認」對於兩岸處理事務性問題,是沒有影響的,所以從2008年開始,中斷十年的兩會協商重新點燃,兩岸關係快速解凍,在先經後政(只經不政)的指導原則下,彼此的交流如水銀瀉地般展開。

  我們都看得到,大陸在這一年多來,各項惠台政策的出爐,其「要五毛給一塊」的做法,當然有特定的指向,也就是希望兩岸能在一段時間的交往之後,能夠邁向政治問題的處理。然而一旦要跨入政治協商,也就要開始觸及國統綱領裡從近程跨向中程階段的問題了,那麼還能不能不把「互不否認」或「政治實體」的內涵講清楚呢?這問題不講清楚,它恐怕連近程到中程的階段都會卡住,更不要說進入中程或遠程的階段了。

  也許有人說,即使在馬上台後,國統綱領不是實際上還是遭到擱置嗎?為什麼還要討論這一段呢?說國統綱領遭到馬的擱置,這當然也是事實,但他只是不再提,也不重組國統會而已,國統綱領的「思維」對馬還是有相當拘束力的,所以我們當然得把這其中的奧妙講清楚。講清楚這段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唯有了解了其中奧妙,才能看清楚聯合報何以要在此時以如此篇幅慎重處理一中各表的原因。

  說穿了,這就是聯合報已經清楚感受到了,兩岸逐漸開始有了必須進入政治對話的壓力。雖然聯合報否認他們的講法和馬政府有關,但敏感的人恐怕都會感受到這其中可能並沒有那麼簡單。這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視聯合報這系列的文章,乃是為馬政府借箸代籌,替兩岸進入政治對話在預作準備,而其中心思想就定位在「一中各表」這個「概念」上。

  聯合報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定位,其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國民黨這些年來已經完全把自己卡在了這樣的表述之中,它已經沒甚麼迴旋空間了,而且它可能也覺得這幾年來,它不斷地講,也沒看到大陸有甚麼正面的拒斥動作,所以它會覺得也許還真可以試試看,說不定可以成呢!

  那麼聯合報的定位,也就是它所說的「一中各表論」,其具體內涵是甚麼呢?在我們連續幾問的追問下,聯合報終於從其一開始有些模糊的說法裡,清出了幾個基本的內涵,首先它確認是依據一中憲法,其次則是以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對等的方式出現,第三是中國的主權不容分割。對這些內涵,聯合報將之表述為「新新三句」,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一部分的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容分割」。

  關於聯合報這樣的「一中各表論」,我們在文章中已然指出了它的基本問題。簡單說,聯合報的這個最後表述,其邏輯性已經比較完整,也比它社論一開始時,整個論述中華民國主權範圍游移不定的狀況,要明確多了。可是這樣的表述也許適用於國統綱領剛訂定時的狀況,或者最多適用於兩岸非政治性交往的階段,彼此以模糊方式相互對待時的各說各話狀態。可是當兩岸要進入政治性協商時,「主權」與「一個中國」的問題是不可能迴避,兩岸未來的和平協定不太可能是一個「各說各話」的協定,這一點我們也在回應聯合報時說的很清楚。

  另一方面,民進黨最大的可能性至多就是接受一個主權限縮了的中華民國,如果馬政府接受一個限縮主權的中華民國,北京也不可能接受。因此,在兩岸關係上,可能會造成中國主權分裂的論述,自然無法成為一個有效的論述。關於這點,在我們的文章中敘述已多,此處不擬重述。就本文言,我們更關注的則是聯合報這樣的表述所可能為兩岸和平發展帶來的隱憂。

  二、從「一中各表論」所反映的偏安意識

  聯合報在我們連續的六問之後,曾以略帶憤慨的口吻,指責我們為他們扣上了一頂「獨台偏安」的帽子。的確,這頂帽子是有些沉重,尤其聯合報在一般的印象中,大概是台灣最能保持中國意識的媒體了,所以台灣的獨派人是每每以聯合報為所謂的統派媒體之代表,而我們今天為聯合報主張做如是之定位,當然讓他們有些受不了。可是事實真相是如何呢?

  我們之所以要說聯合報乃是獨台偏安,其原因就在它所說的中華民國,其實質的意涵已經改變了。在法律用語上,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的概念,它的主權涵蓋全中國,而目前的治權則限縮在台澎金馬。就這點言,聯合報在和我們幾度攻防之後,終於接受了我們的說法,而言必稱「憲法一中」。可是法律用語的層面是一回事,但聯合報乃至國民黨今天之所以要堅持「一中各表」的想法,卻是基於政治上無以對抗從李登輝到民進黨在論述上的壓迫所致。這只要從其用語上,始終要強調「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與「台灣的前途必須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便可以看得出來。

  說「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句話孤立來看,當然不能算錯,但這裡講的「主權獨立」應該是甚麼意思呢?從其原本的意思,應該是指獨立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但這其它國家就是不應該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才對。可是就所有他們表述的語意來看,所謂的主權獨立,那獨立的區隔對象,卻都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

  我們只要對比一下,兩蔣時代有誰會強調中華民國乃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呢?那個時代,台灣總是說「王業不偏安」,中華民國就是中國,所以在面對大陸的時候,根本就不會有主權獨不獨立的問題,而只有制度的問題,然而現在為什麼不再強調制度問題,卻要說主權獨立的問題呢?這不就是王維說的「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也就是中華民國避秦來台,現在要一去不還了嗎?

  在這樣的語意中,請問中華民國還有沒有回到中國的雄心壯志?民進黨在其台灣前途決議文中說「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現在的名字叫做中華民國」,而聯合報與國民黨就只會模仿而說「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樣詭辯式的語意,除了拾人牙慧之外,不是一種偏安的心態是甚麼?

  至於說「台灣的前途必須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這句話,當然是一句民粹式的語言。這句話從某種角度看,也有其不可反對的地方。就台灣現在的政治運作言,有哪一項不是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的?可是這句話的問題不能如此簡單看,我們得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就治權的角度說,今天兩岸治權是分立的,這連大陸也承認,所以才會要有那麼多的事務性協商,這些協商事實上就是互相肯定彼此在其管轄範圍內的治權的明證。以此而言,台灣行使治權,的確只需要兩千三百萬人決定,同樣的,大陸也不需要在行使其治權時,來徵詢台灣的民意。

  可是若是就主權的層次說呢?這恐怕就是另一個問題了。如果從憲法上說,中華民國的主權是涵蓋全中國的,現在假設台灣同意把澎湖賣給日本,這買賣可不可以成立?大陸的人民可不可以管這件事?或者反過來說,大陸現在若決定要賣澎湖,大陸可不可以說這是大陸民意同意的,台灣不可以管?或者再舉一個也許不恰當的例子,如果今天大陸允許西藏獨立了,台灣該不該表示意見?中華民國憲法可還把西藏視為一個地方呢!台北難道不該有意見?

  可是當聯合報以及包括馬英九在內的政治人物,言必稱「台灣的前途必須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時,有為我們做這樣的區分嗎?而我們若仔細推究其語意,當他們在說「台灣前途」這個詞彙時,究竟是指治權的層次多,還是主權的層次多?這應該很容易理解吧?我們當然也可以說,假設有一天兩岸達成了某種政治協議,這樣的協議恐怕不可免於交付台灣民意複決,若是如此方式的決定台灣前途,則也無可反對;但是這是政治人物在講「台灣前途」這詞彙時的主要意思嗎?

  聯合報當然可以認為我們的指述乃是某種政治汙衊,也可以指責我們不知道台灣政治環境的險惡,或者認為我們不知道心照不宣、忍辱負重的道理,這些評語我們都可以接受,可是我們也必須說明,我們指出這些重點,只是要描繪一個趨勢。正是這個趨勢,已經引導著馬英九必須天天表態「以台灣為主,要台灣優先」了,現在又進一步要讓聯合報和國民黨必須選擇「一中各表」作為其基本論述,那麼當這些話說上一千遍一萬遍時,還有誰會再去管中華民國與中國聯結的問題呢?

  有誰能否認,偏安已經是台灣一個不可遏抑的趨勢了呢?然則聯合報在抗議我們的指陳時,有否考慮到他們曾為遏止這個趨勢做過甚麼努力嗎?還是順著這個趨勢而隨波逐流了呢?

  而這裡更重要的問題則是,台灣的偏安趨勢,將會為兩岸的和平發展帶來甚麼樣的變數?底下我們就想提出一個可能帶來的重大問題,而這問題也正是兩岸統合學會甘冒大不諱,要起而發動這場論戰的主因所在。

  三、「一中各表論」將成為民進黨的護身符

  前年,民進黨被徹底擊潰,其主要因素與其說是因為馬英九的魅力,不如說純然是因為陳水扁的失敗。陳水扁把「激進台獨」玩完了,這是連民進黨都承認的事。於是幾乎所有論者都說,台灣民眾被陳水扁爆衝式的作風給嚇壞了,因此如果民進黨無法改變論述與做法的話,它將永遠無法重返執政之路。

  這樣的判斷,我們基本上是同意的,但是許多論者說民進黨一定要往「中間」靠攏,我們卻對「中間」這兩個字頗感疑惑,到底甚麼才是中間呢?現在我們從「一中各表論」之中,卻赫然發現聯合報已經送給了民進黨的一份大禮,但是卻會為兩岸的和平發展帶來一個大災難,怎麼說呢?

  民進黨這一年來,的確有許多「有識之士」在思考其出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所謂的「穩健台獨論」,或是「柔性台獨論」。這樣的論點,其特色是一致的,就是寄託在中華民國的殼子內,用委屈周折,以拖待變的方式,來爭取時勢的變化,從而有一天可以終於等到台獨。這樣的說法,嚴格來說,還不能構成一個論述,充其量只是一種方向而已,其可操作性是不明確的。然而現在聯合報卻奉送一個可操作性給了這些說法。

  我們且來想像一下,聯合報說,民進黨可不可以用接受中華民國體制,來做為送給中華民國百歲大壽的賀禮。現在民進黨如果夠聰明的話,它只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宣布接受中華民國,並向國民黨發出一項質疑,要國民黨說清楚「中華民國的主權到底涵不涵蓋全中國,還是只是限縮在台澎金馬」,它就可以等著收割戰果了。為什麼呢?

  第一,當民進黨宣布接受中華民國時,國民黨要不要表示歡迎?而當民進黨接受的是第二共和的體制時,國民黨要不要接受這樣的詮釋?國民黨若接受了,是不是表示國民黨接受了中華民國主權已經限縮?那國民黨需不需要擔心兩岸關係可能生變?若國民黨不接受,民進黨馬上扣帽子,說國民黨講「愛台灣」都是假的,這時國民黨受得了受不了?到時國民黨若被迫說出來,中華民國主權涵蓋全中國,這樣的論述在台灣的言論市場上,將會遭到甚麼樣的嘲笑?尤其當國民黨的意識形態已經朝偏安的方向走時,有多少國民黨的高官與學者還能理直氣壯地和民進黨爭辯?

  我們從國民黨近年的慣性,幾乎可以想見,它也只好向第二共和的論述靠攏,以便「爭取中間選票」,至於會不會導致兩岸關係的變局,那就只好見招拆招了,反正先穩住政權再說,大陸如果要發脾氣,也只好嘻皮笑臉一番,再去跟大陸說我是選票考量,讓我當選總比民進黨好嘛之類的說詞。這樣,民進黨就可以躲在國民黨的背後,來坐收漁利了。而且民進黨還可以挖苦國民黨一下,說民進黨還是有智慧可以捍衛台灣主權,同時穩住兩岸關係。而若大陸真生氣了,那反正國民黨和民進黨一起遭殃,那時民進黨只要把責任往國民黨身上推,並且號召民眾起而捍衛台灣,屆時國民黨會不會變成豬八戒?

  第二,當民進黨做上述的「轉型」之後,大陸又該如何應對?大陸說兩岸現在的和平發展,乃是大陸在和平崛起過程中的歷史機遇期,那麼大陸是要對民進黨的轉型隱忍,接受這樣的「獨台」論述呢?還是跟它翻臉?有國民黨擋在中間,北京要翻臉又怎麼翻法?民進黨對大陸的翻臉,早已經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北京的翻臉有用嗎?

  而更重要的是,這個翻臉與國民黨的連動關係是很大的。如果國民黨為了兩岸關係,而選擇放棄第二共和論,那它就有可能因為論述的無法說服民意而再度下野,這時大陸怎麼辦?而若國民黨迫於形勢,接受了民進黨獨台的說法,大陸又該怎麼辦?放棄大陸的發展,而與整個台灣展開劇烈鬥爭嗎?屆時,大陸是不是也會落入深不是淺不是得尷尬處境?

  這樣的分析,當然有些預測成分在內,可是卻是很可能發生的場面,而且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跡象,民進黨確實很有可能選擇這樣一條路,到那時,聯合報這樣的主意,會不會搬磚頭砸了自己的腳?可是很不幸的是,聯合報乃至國民黨至今對此似乎都沒有警覺,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今天,我們兩岸統合學會就好像那個說國王沒穿衣服的小孩,我們是說出了我們的憂心,也預見了一場兩岸可能的災難,但「大人們」卻似乎嫌我們太吵了,怎麼辦呢?難道謀國者真要讓卡珊卓拉的預言成真嗎?還是我們要不要開個賭盤,來對賭一下民進黨會不會真的拿一中各表來當護身符?

  結語:不要讓2012年成為一場「顯性獨台vs.隱性獨台」的的大選?

  我們一直覺得,在台灣的兩岸論述中,存在著一個神話,那就是有人認為可能在那麼多的矛盾擠壓中,而可以「維持現狀」。如果真有人可以辦得到,那他的平衡感一定是超乎常人的。坦白說,聯合報的「一中各表論」就是這麼一個「想當超人」的例子,而當這個想法也正是國民黨的想法時,我們就不能不為底下的兩岸危局而憂心了。

  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從「一中各表論」,我們已經看到了台灣在國家定位上,國民兩黨在這裡的差別已經越來越不清晰,民進黨即將放棄激進台獨路線,但它最多也只能轉向「獨台」路線;而國民黨如果說它也是獨台,這帽子也許過於沉重,但坦白說,也差不到哪裡去了。目前的情形是,民進黨是一個可以大聲說出中華民國主權限縮在台灣的「顯性獨台」論者,可是國民黨卻有可能是一個「猶抱琵琶半遮面」,明的主張「一中憲法」,暗的發表「主權限縮」的言詞。如果國民黨走到這一步(其實現在已經是這樣了),那就是另一種「隱性獨台」。

  相較於2008年在兩岸論述上,是一場「激進台獨」與「一中各表」的戰役,2012年的大選有可能是「隱性獨台」與「顯性獨台」的較量,那麼不管誰贏誰輸,「獨台」將成為台灣的主流。然則這樣一來,兩岸關係將帶入一個極不確定的狀態。思及此,因此,我們以為千萬別小看聯合報這次「一中各表論」的影響!這也許不是聯合報的初衷,但是其結果極有可能如此。

  兩岸統合學會努力的目標,就是不要讓2012年的大選成為「顯性獨台」與「隱性獨台」的匯流,我們希望國民黨能夠清楚地標示出「一中同表」的立場,脫離「隱性獨台」的論述,不再含混地處理兩岸政治定位,如此才能夠與民進黨在2012年的大選中有效區隔彼此在兩岸定位上的論述,也才有助於勝選並為兩岸和平發展厚實基礎。

  原文刊載於《中國評論》2010年3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