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整合古今資源 開拓“客僑文化”——關於東莞市鳳崗鎮古今文化的調研報告

  爲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我組和我會專家最近到東莞市鳳崗鎮進行了古今文化調研,發現這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先富起來的珠江三角洲鄉鎮,無論是歷史(古)或是現實(今)的文化資源,都甚有特色而深厚豐富,但開拓不够,甚至有的尚未開發,十分可惜。該鎮領道已重視這個問題,特請我們前往調研並出謀劃策。經實地考察和文案研究之後,我們認爲該鎮的古今文化實際和開拓方向,頗有普遍意義,特作調研報告如下。

  一、文化定位及其依據

  從古至今,該鄉鎮居民主要是從北方中原地帶的南下移民,其中有廣府民係,但以客家民係移民爲多。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移民在此生息若干代後,又有部分後裔遷移海外謀生,至今在海外的鄉籍華人華僑,是現在本鄉鎮常住人口的兩倍。據此,我們爲該鎮作出文化定位:“鳳崗客僑文化之鄉”,并且明確提出其文化特色是:“客家第一珠璣巷,嶺南獨此排屋樓”。這是以整合其古今文化資源,並從開拓新的文化領域——“客僑文化”而提出來的。具體的内涵和依據是:

  (一)何以稱“客僑文化”?該鎮在海外的華人華僑,主要是客家民係的後裔。以此稱謂更具體而確切,這可與其他民係有别,又以此而更有普遍意義,因世界各地屬客家民係後裔華人華僑甚多,從而無論在海外或是在其故鄉,古今文化資源均富,故以此新的稱謂而將其作爲一個新的文化領域去開拓,更有創意和新意。

  (二)何以稱“客家第一珠璣巷”?粤北南雄珠璣巷,因位於古代粤贛交通要道——梅嶺古道要衝,自古是中原南下移民的中轉地,故“珠璣巷”已成中原南下移民源的代名詞。從歷史資料看來,經珠璣巷南下移民後裔,多數屬廣府民係,而客家民係則多數是從福建、江西經韓江、東江或海岸南遷嶺南。東莞鳳崗居民的先祖正是如此。據《鳳崗歷史博物館》提供的史料稱:最早遷入該鎮雁田村的鄧氏先祖,是唐朝元和元年(806年)從河南南陽遷江西吉水,再經南雄珠璣巷遷入的,此後宋、元、明、清各朝,均有諸多姓氏遷入該地各村定居,迄今全鎮共有206個姓氏之多,比經南雄珠璣巷南遷的156個姓氏還多50個,可見堪稱遷入姓氏數量之冠;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鳳崗人陸續出洋謀生,清朝咸豐年間,作爲“契約華工”(俗稱“賣猪仔”)遷出海外更多,遍佈世界36個國家和地區,迄今共計31610人,是該鎮現有常住人口的2倍,可見其“客僑”在世界的分佈地之廣、與祖籍人口比例之高也是名列前茅的。所以,堪稱“客家第一珠璣巷”。

  (三)何以稱“嶺南獨此排屋樓”?該鄉鎮雖然面積只有82.5平方公里,但迄今尚存的清末民初時代的砲樓達120多座,與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産的開平碉樓功能類似,但風格不同,大多在建築上有點洋氣而更重客家色彩,分佈在全村建築中大致排列成行,尤其是多數砲樓四鄰,建有列列排屋,搆成砲樓與排屋一體的景觀,這是廣東各地(無論是廣府民係碉樓區,或是客家民係圍屋區)罕見的,所以我們視其爲砲樓與排屋一體的建築結構,並爲其取名爲“排屋樓”。從文化學的角度上説,“土樓”是客家民居的早期結構,範圍特大的“圍龍屋”是客家民居更大發展的中期結構,“排屋”與“砲樓”則是客家民係移至濱海地區,與廣府文化以至海洋文化有所結合的後期結構,其突出特點就是外觀開闊、内在連通(尤其是排屋與砲樓連通),從而在建築文化上,體現了客家民係的移民進化進程,既有傳統客家風味,又有廣府海外僑風,堪稱“客僑文化”的典型建築,爲嶺南所獨有。

  (四)鳳崗鎮現有外來人口近40萬,使這個原有常住人口2萬餘人的小鄉村,一下躍爲相當於中等城市的市鎮。這些新增人口,大都是來自珠江流域各省區的“打工一族”,以及來自香港、澳門、臺灣和海外的投資客商。自改革開放以來,進入該鎮打工人群流動量大,但留住較長時間者也爲數不少,其中多有家屬同住,堪稱“新客家”。尤有意思的是,現在該鎮的排屋樓中,有不少“新客家”居住,似乎重温當年該鎮客家先祖初遷入時的移民生活,意味着“新客家”既在承傳本地客家先祖的傳統文化,又將他們原籍省區的文化傳入,爲鳳崗文化增添新的血液與活力。所以,“客僑文化之鄉”的“客”,也包括“新客家”及其文化。外來投資辦廠的客商,也當屬“新客家”成員,尤其是來自臺灣的客商,多屬客家民係後裔(東莞其他市鎮更多),更是名正言順的客屬。由此,稱鳳崗(以至東莞市)爲“客僑文化之鄉”更有新的内涵和更廣的基礎,更有新的時代精神和現實意義。所以,應將所在的外資企業及其文化,納入本地文化範疇,將現有的廣場文化活動固定下來並以更多方式發展,使“新客家”也有自己的文化方式與文化節日,從而與“老客家”更好地和睦共處,既在文化上各顯异彩,又相互結合交融,使其逐漸形成爲一種新型的客僑文化。

  (五)該鎮有一座很有文化内藴的古建築,名爲“迴龍庵”。據新發現的《黄洞迴龍庵石碑》記載,該庵是清干隆年間重修,捐資者達170多姓氏;光緒年間又重修,海内外捐資者達683人。這是該鎮自古鄉鄰聚集過節的地方,所以特受歷代鄉親重視。此外,尚有義建崇烈堂碑、遺愛堂春祀碑、遺愛堂崇祀碑等文物,記有鄉籍華人華僑捐款助學或助鄉者姓名,也多達7000餘人,外籍遍佈亞美各國。前些年新建的鳳崗歷史博物館和鄧氏紀念館,也有許多記載客籍先賢和鄉籍華人華僑的歷史文物和事迹記載。這些古建築、石碑、博物館,可謂鳳崗客僑文化的歷史縮影,又是當今客僑文化的集粹,因爲近年許多鄉籍華人華僑都在重返故鄉時,必到這些文物景點觀光,拾回曆史記憶,譜寫新的篇章。所以,可以此作爲歸僑文化中心,以每年元宵節或重陽節爲依託,依民俗定個“迴龍節”,作爲本地特有的客僑文化節日,届時動員世界各地鄉籍華人華僑回鄉歡度。

  (六)鳳崗自古有重教興學的傳統,很早即興建作爲尊孔尚儒的“文廟”,陸續辦了多家書院、文社、書室、學校。其中尤有特點的是清道光年間在廣州辦的“慶茹書室”,專供鳳崗學子赴省城參加科舉考試前温讀,免費食宿,爲其“奮志攀登丹桂”提供良好環境。據查,鳳崗在清代出有進士1人,文武舉人各1人,文武秀才25人。民國初期各村紛紛辦私塾、書室共57間。解放後也持續重教興學,改革開放後更以多種措施鼓勵學子攻讀、上大學。如此優良教育傳統,也應當並正在向新的一代、尤其是“新客家”傳承和傾斜,必更有一番新的教育文化景象。

  (七)清代中葉嘉慶年間,被皇帝親筆賜題“廣東第一才子”的客屬大書法家宋湘,成名前曾應邀在鳳崗創辦并親筆題寫校名:“纂香書室”,執教多年,迄今墨迹尚存。也許與宋湘同時被尊爲“嶺南三大詩人”有關,他在鳳崗任教期間帶頭興文辦教,也帶來一代詩風,使鳳崗自嘉慶年間起,興建“興賢文社”,作爲文化雅集場所,文人學士常在此舞文弄墨,吟詩作對,每當節日盛會還免費招待喫飯,由此使鳳崗自古有詩文風尚,迄今不絶,每年均有各種文藝比賽,筆會不停。如能以此風的首創者——宋湘大師爲旗號,統辦各項文壇賽事,冠以“宋湘大奬”立項,會更有本地文化特色,也有助於整合古今客僑文化。

  (八)鳳崗是著名象棋大師楊官璘的出生地,自幼在此長大,成名後多次返回故鄉,家鄉人以他爲榮,也因此而使鳳崗人特愛象棋。尤其是鳳崗鎮在他生前,曾多次舉辦“楊官璘杯”象棋邀請賽,蜚聲國内外,刮起了象棋旋風,造就了鳳崗特有的象棋文化氛圍,對鳳崗的文化建設起到很大促進作用。希望此風長盛不衰,延年連代,作爲鳳崗的一塊永恒文化品牌。

  (九)鳳崗鎮位於東莞市東南,與深圳市、惠州市接壤,貫串三市的觀瀾河——石馬河流經10公里,全鎮屬丘陵地帶,是有山有水的良好自然環境;改革開放以來,着重發展電子信息和服裝製作産業,污染較少而有現代文化内涵;加之豐富多彩的古今人文資源,更是營造善業宜居的好環境。該鎮現已規劃建設“一河兩岸”净化、緑化工程,並建設12.5平方公里的生態文化園,將其建設爲具有生態運動康健區、綜合娱樂服務區、生態農業體驗區、自然生態保護區、愛情主題景觀區等功能的觀光休閒文化區,使“客僑文化之鄉”在具有“客”味、“僑”味的同時,又具有原始的、古檏的、現代的文化風韵,是很實在而有遠見的。

  二、對文化界具有普遍意義的幾點啓示和建議

  (一)在貫徹《綱要》要求,促使珠江三角洲“同城化”的措施中,如何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在“雙轉移”中如何發展文化産業和文化創意産業?是珠江三角洲各市,以至我省各地普遍關注的問題。東莞市鳳崗鎮以整合本地古今文化資源,打造自身特色文化品牌而發揮“文化引領”作用、發展創意文化産業的理念和做法,是值得借鑒和推介的。另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區與世界經濟聯繫特别密切,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益遍全球的情况下,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區,如何保持并發揮自身文化特色與優勢,是當今世界政要和學者特别關注的重大課題,正如曾經當過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所説:“文化的歧异與多端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人類資源。一旦失去了文化的差异,出現了一個一致的世界文化,……就可能剥奪了人類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以及充滿分歧與選擇的各種可能性。……如果去除了人類的多樣性,可能到最後會付出持續的意想不到的代價。”東莞鳳崗整合古今文化資源,打造自身特色文化的做法,正爲這重大課題提交了值得推薦的答卷。

  (二)確切地説,不僅鳳崗屬“客僑文化”區域,東莞市還有些鄉鎮也屬這種文化區域。此外,我省梅州、河源等地客家民係,歷代遷移海外的僑民也很多,同樣分佈世界各國,應當同屬客僑文化地區。這些地區的文化,與江門、中山、珠海等廣府民係的僑鄉文化明顯不同。這説明我們提出“客僑文化”的名稱和概念,將其作爲一個文化領域去開拓,是很有實際依據並天地廣闊的。鑒於梅州已亮出“世界客都”的品牌,河源正在打造“南越王”趙佗開創的“客家古邑”文化,唯東莞市迄今尚未打出自身文化品牌。我們特建議東莞市領道,是否可以從鳳崗做起,將“中國客僑文化之鄉”作爲全市的品牌。這樣做,不僅是打出自身獨特的文化品牌,而且會起到更積極而廣泛地團結海内外客屬及其後裔的重大作用,并且也在學術上具有將客家文化研究推上細化的新臺階、開拓新領域的意義。如有此意向,我們可協助籌辦具體事宜,促成此事。

  (三)“打工一族”和海外客商遍佈珠江三角洲地區各市,爲廣東改革開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族人群,不僅在經濟和文化上爲珠三角輸入了新的血液與活力,而且在人口上也大大改變了許多市鎮的數量和結構。在東莞市尤其如此,鳳崗還不是最突出的,但却是最注意這族人群的,爲其名以“新客家”稱謂,頗有客家人的氣度和感情,移民不分先後,客屬新老是一家。所以,鳳崗將“新客家”及其文化,列入本鄉鎮人口和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多種方式溝通交流,共造和諧社會,是值得倡道的,在東莞全市和珠三角各市,均有普遍意義。如果東莞市有意打造“客僑文化”,我們希望也能將“新客家”文化納入其中,這會使内容更豐富,更有時代精神和地方色彩。

  (四)鳳崗特有的“排屋樓”,既與開平、臺山等廣府民係地區的碉樓不同,也與客家民係地區的土樓、圍龍屋有异,有其獨特的建築風格,也有其獨具的歷史時代文化内涵,應當作爲一項獨特的文化遺産,申請呈報市級、省級、國家級、以至世界級。希望東莞市和省文化廳予以重視和支持。

  (五)鳳崗以宋湘、楊官璘等本地文化名人爲品牌打造文化,發揮名人文化效應,是很有嶺南文化傳統特色的。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廣東率先以名人命名學校或地名,如:中山大學、中山縣、中山路,仲凱農校、執信中學、仲元中學等。顯然,這也是整合古今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的一種有效方式。我省各地均有本地的文化名人,大可借鑒這種理念和做法,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資源,打造獨具自身特色的品牌文化。

  (六)鳳崗結合本身的自然環境和古今文化資源,建設具有客僑特色的善業宜居環境和生態文化園,以此作爲“文化引領”、突破發展文化産業和創意産業的“瓶頸”的措施,是實際可行的、有遠見的、值得推廣借鑒的。這項舉措,也是使“客僑文化之鄉”得以持續發展、具有無窮生命力的關鍵所在,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做好科學的規劃和策劃。

  參加調研人員:

  組 長:黄偉宗(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

  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

  副組長:司徒尚紀(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

  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成 員:譚元亨(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鄭佩瑗(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執 筆:黄偉宗

  《省政府參事建議》2009年7月15日第55期發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