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處東莞市東南隅的鳳崗鎮,夾在東部惠陽、西部、南部寶安區之間,行政上分屬兩個地級和副省級市,文化上雖以客家文化爲主流,但因鄰近廣州和香港廣府文化區,且鳳崗恰如楔子,突入兩個政治和文化區,備受它們影響,故從地緣文化而言,已深得兩種文化養分和滋潤。而自鴉片戰争以後,與香港近在咫尺的鳳崗,大批人或定居香港或假香港出洋謀生。這些華僑作爲文化載體,通過不同方式,將西方文化帶回故鄉,與當地文化不斷産生碰撞、交流和整合,最終形成以客家文化和僑鄉文化爲主要成份的客僑文化。其作爲一種特殊的文化類型,在珠三角地域文化格局中佔有特殊地位,很值得深入探討。由此得到相關結論,不但對豐富珠三角地域文化體系有重要貢獻,而且對當地社會文化建設也提供了决策上的重要參考,同爲日新月异經濟增長,給予文化軟實力的强大支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鳳崗文化源流
鳳崗文化是個多元文化複合體,由來自不同地域文化整合而成,具有多個文化源流。
1.土著南越文化
鳳崗作爲東莞一部分,最早居民應爲土著南越人。南越人有自己固有文化體系,後來演變爲廣府人一部分,其文化也作爲底層文化積澱下來,成爲廣府文化一個來源。這包括在多個方面,如部分人講粤語(白語、廣州話),嗜食水産,包括魚、貝類,以及蛇、蟲、鼠等,善於用舟,種植水稻,尚鬼敬神,流行二次葬,以及古越語(類今壯語)地名,常用瀝、洞、埔和鳥圖騰崇拜“鶴”爲地名起首等,如鳳崗有“塘瀝”、“黄洞”、“油甘埔”、“鶴鳧渚”等,皆爲古越語地名遺存。
2.中原漢文化
秦漢以來,中原人分多次南遷,遍及廣東各地,鳳崗也是他們分佈地區之一。據任焕林主編《鳳崗歷史博物館》提供材料,該鎮雁田村鄧氏先祖,唐元和元年(806)從河南南陽遷江南吉水,後經南雄珠璣巷扺東莞。據統計,現全鎮共有206個姓,比據所記經南雄珠璣巷入嶺156個姓還要多,顯示該鎮居居民來源甚爲廣泛,其中相當一部分來於中原,這是毫無疑問的。這些移民,帶來中原漢文化,在當地移植發展。鳳崗後來學校不少,如清道光年間鳳崗人在省城廣州辦“慶菇書室”,專供赴省城應試學子攻書、食宿使用。清代,鳳崗有進士1人、文武舉人各1人、文武秀才25人,民國初期辦私塾、書屋57間。清嘉慶年間,“廣東第一才子”宋湘成名前曾在鳳崗開館授徒多年,興一代詩風,並將其講學之所名爲“纂香書室”。自後,鳳崗文化大興,文人雅士接踵而起,其酬唱之所曰“興賢文社”。其遺風餘烈,影響至今,這都是中原漢文化在當地留下的斑斑史迹。
3.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結合的産物,其源頭雖在中原,但進入嶺南山區以後,已産生變异,形成爲一個獨立地域文化類型,宋元以後主要分佈在粤東北興梅地區、東江地區和北江地區。明清時期,隨着人口、資源和環境矛盾加劇,部分客家向外遷徙,鳳崗客家人也大扺在這時入居,并發展爲當地居民主體。客家文化也逐漸成爲鳳崗文化主流。如當地廣泛使用客家話,建造客家圍屋(如天堂圍舊圍),圍内民居按客家屋式布局和擺設,客家婦女穿戴特有服飾,在社會分工中承擔大田作業和繁重家務勞動,以及當地一系列客家風俗等,都顯示客家文化在鳳崗佔有最重要文化空間,也是最觸目一道文化風景綫。
4.華僑文化
鳳崗水陸交通方便,早在清嘉慶年間就有不少人陸續出洋謀生。鴉片戰争後,鳳崗憑藉毗鄰香港的地緣優勢,更多人作爲“契約華工”(俗稱“賣猪仔”)遷移海外,遍佈世界36個國家和地區,至今約達3.2萬人,爲當地常住人口的2倍,在港澳的人口也不在少數,鳳崗由此成爲東莞一個著名僑鄉。華僑通過各種渠道,把海外文化在家鄉傳播,是爲華僑文化(一説爲僑鄉文化)。華僑在當地捐資辦學,建碉樓和各種公益慈善事業,留下一座又一座豐碑。如據近年發現《黄洞迴龍庵石碑》,爲光緒年間重修,上記海内外捐資者達683人。另當地還建有“義建崇烈堂碑”、“遺愛堂春祀碑”、“遺愛堂崇祀碑”等,上有鳳崗華僑華人捐款者姓名,連同當地捐資者多達7000多人,遍佈亞洲、美洲各國,堪爲鳳崗華僑文化一個縮影。近年,華僑回鳳崗興辦各種實業、傳遞信息,引進外資、人才的事例更多。這使當地華僑文化内涵更加豐富多彩,也占越來越重要地位。
5.廣府文化
廣府文化是嶺南文化最主要一個部分,以珠三角和西江地區爲主要分佈區。東莞全境都可歸入廣府文化區範圍。鳳崗雖其文化個性以客家文化爲主流,但也不能脱離廣府文化分布總體格局,因鳳崗客家文化應是廣府文化區中一個文化板塊。在廣府文化不斷浸染下,其文化内涵也發生改變,廣府文化許多要素被吸納、融合進來,同樣成爲鳳崗文化一個組成部分。如當地既講客家話,也通用廣州話,飲食中既突出客家菜風味,也不乏廣府菜招牌。上述土著南越文化的許多特質和風格,後來都融合到廣府文化中,從這個意義上説,廣府文化仍是鳳崗文化一個不可或缺組成要素。
6.香港文化
從一般意義上説,香港是廣府文化覆蓋地區,但在特殊歷史背景下,香港文化又有自己個性,如海洋文化特别發達,融入很多西方文化成份,法治完善,香港人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生活方式等與内地有明顯不同等,故香港文化作爲廣府文化一個子系統存在是不争事實。鳳崗不但有不少人在港定居,通過各種往來帶入香港文化,而且近年在鳳崗買屋留居的香港人也日漸增多,他們幾乎自成社區,實際上成爲香港文化在鳳崗的文化小板塊或文化島,以香港文化固有文化特質、形象和風格,卓然屹立在鳳崗文化版圖上,爲鳳崗文化增添异彩。
7.新客家文化
這是有别於傳統客家文化一個新概念,指改革開放以來進入廣東外省打工一族,他們成爲廣東新居民,被稱爲“新客家”。他們來自全國各地,作爲文化載體,帶來不同地域文化,但難以形成共同文化,故文化個性差异很大,使當地文化内涵和景觀更加豐富多彩。據統計,在鳳崗這個新客家群體約有40萬人,是當地常住人口的20倍。爲有這個“新客家”文化的參與,鳳崗文化變得更加多元和絢麗。
二、鳳崗文化新類型——客僑文化形成
不同地域文化共處同一空間,必然會發生文化碰撞,交流和整合,結果一方面使各個文化産生不同程度蜕變,另一方面又有可能産生新的文化類型。這是地域文化演變過程中常有文化現象,如上述中原文化,以及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海外文化等與嶺南土著文化交流融合,形成嶺南文化,更具體一點應爲廣府文化。在鳳崗,以上七種文化經過歷史與現實的交流、積澱、融合,最終形成以客家文化和華僑文化有機結合爲特徵的地域文化類型——客僑文化。這是基於以下依據。
(一)從人口作爲文化載體言之,客家人占鳳崗人口多數,在他們身上體現了客家文化風貌。鳳崗有數量衆多華僑華人,他們主要是客家人的後裔,由此形成鳳崗華僑文化,實際是客家文化的一種變异,即在客家文化基礎上,吸納更多海外文化基因,兩者有不可分割的聯繫,也是由族緣關係而結出的新文化之果。
(二)從文化空間佔用言之,客家文化在鳳崗到處觸目可見,包括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都佔有自己的空間。如客家民居、客家器藝、客家人宗族議事賴以開展的中廳,以及風俗活動不同場所等,舉凡進入人們文化視覺内的各種有形或無形事象,都離不開空間存在的方式,亦即文化空間佔用。而華僑文化也一樣如此,如鳳崗衆多碉樓,廣見於全鎮各個村寨,佔有村寨最有利於防衛地形,布局在最佳位置上,顯見這是民居建築與防衛建築相互依存、結合的空間形式,以利於有效地發揮各自功能,從而達到兩種文化無縫對接的空間統一。
(三)從建築文化景觀而言,鳳崗特有的“排屋樓”,堪爲客家文化與華僑文化的珠聯璧合,有力地支持了鳳崗客僑文化的定位。按當地民居爲梳式布局。全村建築大致排列成行,整然有序,呈濃重客家建築色彩。而屹立於排屋四周的碉樓,與開平碉樓功能相似,無論造型、立面都有海外建築文化風格,被視爲華僑文化在建築上的反映。另外,排屋與碉樓内在連通,因而有“排屋樓”之稱,被認爲是“客僑文化”的典型建築,爲廣東所獨有,也折射了鳳崗建築文化景觀多彩多姿。
(四)從當代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關係言之,當地客家人與外來“新客家”,都能在鳳崗和而不同、友好相處,共生共存共榮,絶少因文化背景、觀念差异而發生群體性事件。如當地客家人按照自己傳統過歲時節日,舉行各種風俗活動,而“新客家”又有自己文化生活方式和節日,過得很開心怡悦。新老客家和睦相處,既各顯异彩,又相互結合和交融,正漸漸形成一種新型客僑文化,較之原有客僑文化,有了更多時代色彩和新的内涵,表明鳳崗客僑文化也是一個時代範疇,隨時代變遷而不斷進步。
這樣一來,無論從鳳崗文化歷史進程還是文化景觀的縱横結合上,鳳崗文化都有許多獨到創新之處,命名爲“客僑文化”是有充分科學依據,因而在廣東地域文化之林中佔有重要一席之地,也是無可置疑的。
三、鳳崗客僑文化的風格
從上述鳳崗文化流源及其客僑文化類型出發,加上與周邊地域文化相比較,可以將鳳崗客僑文化風格歸納如次。
第一,鮮明文化多元性。以上關於鳳崗文化所列舉7種來源,都各有自己個性,彼此之間共存於同一文化空間,搆成一種新文化類型,即客僑文化。這一嶄新文化概念,即由多種文化融合而成,並在這個文化概念覆蓋之下找到自己位置,按照自己方式存在和發展。這是文化多元性最重要一個内涵和表現形式。
第二,寬廣文化包容性。鳳崗地域雖然不大,但多種文化能和而不同地共存於一地,淵源於其文化的包容性風格。例如客家文化和廣府文化,因文化特質的差异,過去時有族群矛盾,甚至械鬥發生,清咸豐年間廣東南路土客械鬥,長達十多年,死傷數十萬人,不亞於一場内戰。即使現在,類似的族群摩擦也仍然存在,説明文化差异已成爲社會矛盾一個根源。但作爲鳳崗兩個主要族群的客家係和廣府係,依然保持良好關係,各安生業,平等友好相處,未聞有不愉快事情發生。特别在近年,大量外來工聚集在東莞,鳳崗也是其中一個中心。這些新客家和當地居民,“新客家”與“新客家”之間,和諧共處,是他們相互關係的主流,未聞發生重大群體性衝突。這其中一個深層根源,在於鳳崗有良好社會風尚、深厚文化積澱,營造了崇尚人倫教化、以和爲貴人文環境,故能在文化上相互包容,互不傷害,平行不悖地存在和發展,彰顯鳳崗文化寬廣包容性風格。
第三,與時俱進的文化創新性。一種文化的生命力在於按照時代發展要求,不停頓地革新、充實、完善自己,使之立於不敗之地,這就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文化創新。鳳崗以地緣關係,歷史上深受香港文化影響,從中吸收許多先進文化成分,滋潤自己。大量華僑在海外,帶進异國文化,經過篩選,融爲當地文化一重要組分;特别近年,凝聚了現代科技文化成果的許多高新技術産業在鳳崗扎根生長,一個擁有先進思想文化的人才群體也在這裏安家落户。這些文化要素經過整合,促進了文化的創新。過去留下的“排屋樓”是一種建築文化創新,現在將客家文化與華僑文化融合成“客僑文化”也是一種文化創新;鳳崗出了個象棋大師楊官璘,當地人不但引以爲榮,而且以此爲文化資源,多次舉辦“楊官璘”杯,全國象棋邀請賽,刮象棋旋風,蜚聲海内外,造就了鳳崗特有的文化氛圍。這也是一種文化創新。石馬河流經鳳崗,自然生態優越,當地鎮政府以敏鋭目光和長遠視野,規劃建設“一河兩岸”緑化風景走廊,並以其爲核心,建設生態文化園,滿足運動、娱樂、生態農業休閒、自然生態保護、愛情主題景區等多功能觀光休閒文化區,但不作其他産業發展用地,這在土地資源利用布局上也是一種文化創新。
第四,不斷適應環境的靈活性。客家人原居山區,後轉徙各地。鳳崗客家人則從原居地遷到沿海,他們很快適應新環境,改變原有生産和生活方式。特别是鳳崗所在地區,商品經濟發達,與香港聯繫緊密。鴉片戰争後,不少人遠涉重洋,到海外謀生,鳳崗村村築起碉樓,以策安全。這些建築,今已成爲寶貴歷史文化遺産。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經濟崛起,商品經濟大潮席捲東莞大地。鳳崗人抓住機遇利用臨港優勢,迅速洗脚上田,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建立以來料加工爲主勞動密集型産業,很快告别貧困,走上富裕之路。近年,隨着新技術革命到來,鳳崗人跟上時代潮流,調整産業結構,建立起高新技術産業,積極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各種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保護生態環境,千方百計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完全改變了傳統的鳳崗社會經濟面貌,現在正向建設高度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鳳崗道路邁進。這些歷史的和現實的變化,除了改革開放大背景,當地人長期形成靈活性、變通性文化風格無疑起了重大作用。反觀省内一些客家地區,至今仍屬扶貧對象,社會經濟變化甚爲緩慢,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地人固守傳統文化觀念,思想僵化,坐等政府救濟,不思變革所致。
第五,高度愛國愛家思想。一種地域文化精神,不僅産生、植根、服務於當地,而且要超越狹隘地域觀念,爲地域更廣、群體更大人類提供文化精神支柱,這種地域文化有可能變爲更高尚的人類文化財富,自己的文化品格也由此得到提昇。鳳崗文化即享有這種盛譽。1898年,鳳崗、雁田人民爲反對英國强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開展英勇抗英鬥争,後被朝廷授予“義鄉”榮譽稱號。抗日戰争時期,鳳崗人民和東江縱隊一起,抗擊日寇,保衛家鄉,用鮮血和生命捍衛民族尊嚴,其英勇抗敵事迹載入抗日史册。從文化層面而言,這些鬥争本身即爲鳳崗人民長期受愛國主義思想熏陶而形成一種地域人文精神,在特定條件下即可能化爲更大物質和精神力量,做出抗英抗日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壯舉。歸根結底,這是鳳崗人文精神昇華所産生的巨大力量。
四、小結
作爲廣東地域文化一個單元,東莞鳳崗雖然版圖狹小,但歷史形成的地域文化却豐富多彩,在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中産生的客僑文化是它的主流,也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非常值得重視和進一步研究。在客僑文化基礎上,鳳崗文化具有多元、包容、創新、靈活的文化風格和愛國愛家思想情懷。它們一起搆成鳳崗人文精神,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力地支持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特别是今天,更應作爲一筆寶貴精神財富,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爲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鳳崗服務。
注釋:[HT5"SS]
〔1〕任焕林主編:《鳳崗歷史博物館》,南方出版社,2008年。
〔2〕東莞市鳳崗鎮委宣傳辦編:《鳳崗碉樓》,2008年印。
〔3〕司徒尚紀:《廣東文化地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09年12月10日
(司徒尚紀:廣東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道師)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