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僑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客籍僑民的文化,或者説,是客家文化與華僑文化二者的交叉與融洽。當然,這僅是文字層面上的意義。如果從深層而言,就豐富得多,也復雜得多,當引出更多的命題來。在與其他民族的僑民文化相比較,亦更顯示出自身的特色來,産生文化上的落差。
因此,客僑文化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命題,它的外延與内涵,都有值得深入探討的價值。
無疑,鳳崗,這個擁有30多個國家華僑的、以客家人爲主體的,區位在中國華南沿海的名鎮,便爲客僑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生動鮮活的歷史材料與現實依據,以此爲典型個案,是再具體再實際不過的了。
不久前,我在一篇關於客地風水的文章中就曾引用過《易·賁卦彖傳》中的一段話: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我們亦不妨沿古代哲人這一思路,來觀照客家文化、華僑文化以及二者結合而成的客僑文化。
一、 客家文化與華僑文化的共性
客家,本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部分,而且是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的一個族群,或者説,是最大族群中的一個。華僑,正是指中華民族對海外拓殖的僑民。所以,客僑,同樣是華僑的一部分。這樣,作爲一個大範疇中的一個系列,客家本身也就具有中華民族的許多的共同性。
我們不難看到,儒家文化作爲中華文化的主流,同樣也是作爲客家文化的主流,而儒家文化特徵,在客家文化中是相當凸顯的——這與廣東另兩個民係比較起來尤爲這樣。
儒家文化價值上是重義輕利,所以,歷史上才有那麽多舍生取義的民族志士,客家人到海外的,亦不惜傾家盪産,支持辛亥革命;爲抗日戰争捐錢捐物,乃至舍棄海外的一切,回國抗戰,犧牲生命而不惜……這樣的範例,鳳崗亦不少,鳳崗砲樓上留有60多年前抗戰中的斑班彈痕,無一不證明這一切。
儒家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或道德文化,客家人也一樣,重人倫,强教化,客家人敬老尊賢,崇文重教,不忘祖訓,敬惜字紙……都是出自於此。精神方面如此,連物質文化遺産,亦如此。客家建築,大都是聚族而居,成爲圍村、圍樓、圍屋,這些個“圍”,體現的正是四世同堂乃至五世同堂的宗法意識、血緣觀念。華僑在海外,尤以客家人的這種宗族意識至爲突出,華僑文化中,也凸顯出其家族主義思想,强調百世開基,子孫興旺,代代相傳。
儒家文化作爲農耕文明的産物,强調葉落歸根。雖然客家人由於自身的歷史,重返中原已不可能,但整個中國,畢竟也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大家,所以,客家人特别戀故土,無論天遠水隔,只要有機會,有可能,不僅“僑批”要回到家鄉,人,也要設法轉回家鄉。人們不難發現,海外的“義山”,都無不北向,死了,頭也要向着中國,多少客僑老人,七老八十,無論多艱難,也都挣扎着重返故土。盡管歷朝的政府,都鼓勵或强調“華僑”落地生根,可要回家鄉安度晚年的,仍是他們共同的願望,鳳崗這麽多的僑居,正是這一心態的外化。
而客家文化與華僑文化最大的共同點,則在於移民文化。
客家文化本就是一種移民文化,從一開始就是因大遷徙才形成這樣一個族群,它的宿命就是不斷的遷徙。只是過去遷徙的範圍,大扺只是從中原到江南,從江南到東南沿海,也就是中華大地上。
而華僑文化,則是指從中國本土,遷移到海外,在海外殖民與開拓,從而在走向世界當中,形成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開放意識。這同樣也是移民,只是範圍不一樣。
作爲客僑,則是中原到沿海,而後,又從沿海到海外,只是把客家人的遷徙往前延伸到了海外,也就是强化了客家的移民的歷史與意識。可以説,没有移民就没有客家,同樣,没有移民也就没有華僑。當然,從世界範圍説,没有移民,也就没有當今如美國、澳大利亞等衆多國家。移民文化,每每是優秀文化的激活所在。亟而言之,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正是人類歷史進步的推動力。僅以華僑範圍而言,也是中華民族不同族群在向海外拓殖融合而形成的。
正是移民文化,方會促成參與移民的族群,由守成走向開放,從内陸走向海洋,從孤陋寡聞到視野開闊——换句話説,從農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更具開拓性、流動性乃至冒險性。客家文化也正是從内陸到沿海,又由沿海走向海外。所以,才在南洋享有“客家開埠”的美名——這一美名,又恰好與他們在國内善於“耕山”開荒相對應起來。
因此,客僑文化,也是中原文化與海洋文化的有機結合。
進入近代,尤其是大航海時代開始,世界歷史的進步有目共睹,海洋文明,也就成了近代史的主旋律。而當今的太平洋時代,更是海洋文明高度發展的時刻。衆所周知,中國的改革開放,成了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最具世界性意義的大事,重新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格局。俄國的經濟學家曾經説過,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就卓著,關鍵在於海外有一個强大的華資集團,華僑華人的故國意識很重,這成了中國經濟起飛最早的動力,而俄羅斯缺少的就是這個。所以,改革開放之初,引進外資,其90%以上的,也就是華資,而不是其他民族的資本。當時百廢待興的中國,缺的便是資金。而在世界上,能與最强大的資本集團猶太財團媲美的,也就只有華資了。
憑此,便可以知道,華僑在國外的創業、資本聚集,該有多大的能量。幾百年間,又是怎樣地勤勞節儉,抛灑了多少血汗,付出了多少生命力,這才有今日的輝煌。蓽路藍縷,以啓山林;艱苦奮鬥,玉汝於成……
而作爲客僑,正是華僑一員。他們的奮鬥史、血泪史、成功史,當一般可歌可泣。其實,鳳崗的排屋,砲樓便是物证,是客僑從海外艱苦創業獲得的資金投入建造起來的。而改革開放後的今天,30多國的客僑,更爲鳳崗的富裕立下了汗馬功勞。
客家文化與華僑文化的共同之處,不僅在於儒家文化、移民文化與海洋文化,還有很多,這裏僅點到爲止。
二、 客家文化對華僑文化的貢獻
説客家文化對華僑文化的貢獻,實質上是説,客家文化所具有的,而華僑文化所缺少或不多的成份,從而由客家文化加以彌補與豐富的内容,雖説同根同源,由於發展的踪迹有所不同,出現的差异是難以避免的。
在海外考察客家文化與華僑文化,今我感慨的是,客家人對辦學的執着。華僑在海外,首先是謀生,所以需要一種開拓精神,從不毛之地墾出田園來,在荒山開出礦産來,而華僑得以讓世界關注,則在於華商集團的迅速崛起,這在前邊已提到了。但是,客家籍的華僑們却始終在極爲艱難的條件下,辦學校、興教育,薪火相傳,綿延不絶。在東南亞,幾百年間,排華反華此起彼伏,最慘烈莫過於1740年發生在巴達維亞的“紅溪事件”,紅溪者,即上萬華僑被殺把溪水都染紅了。泰國在中越戰争前,不讓講漢語,辦中文學校,甚至連漢文名字都不給起,馬來西亞、柬埔寨也都對華文辦學嚴格控制。我聽到最爲感動的故事是,按所在國規定,如果一所學校停辦了,就永遠不許復辦,依此辦理,華文學校就愈來愈少 。而在排華浪潮下,不少華人破了産,出不了學費供孩子讀書,可是,爲了不至於一所學校“絶種”,一位客家老師,只餘一位學生,還在堅持辦學教,使這所學校在瀕臨絶滅之際,終於保留下來,一直到華人經濟恢復,學生逐一增加起來。這種執着,這種對中國文化的一片至誠,實在是讓人敬重、景仰。聯想到不少華僑後代,有的已不會説漢語了,而這種堅持,則更難能可貴了。我想,這正是客家人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重教的優良傳統,深深融化在了他們的血脈之中,未來,如没有學校,没有教學,還能留傳下什麽呢?
一如一位中國學者所雲:“從深層意義上來理解,傳統本身就是一個藴涵着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動態的積澱過程。”
可以説,客家人重教的傳統,正是這種“動態的積澱過程”。
光謀生、光經商,而缺乏教育的傳承,華僑文化就是不完整的、難以從過去到未來發生“動態性”的延續的。正是有客僑的存在,支撑了華僑文化的這種連續。
在泰國,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從近百年前的達德小學開始,幾起幾落,終於在1979年開禁後,華文學校有了一個長足的發展,如今,不僅有小學、中學,而且辦起了大學,建立了亞洲商學院,使一批華僑華人的子弟,有了求學的機會。
而這,正是客家文化對華僑文化最根本的貢獻。
同樣,南洋幾百年形成的民諺:
客人開埠,廣人旺埠,潮人占埠。
也説明瞭客僑區别於其他華僑的不同特性。
顯然,開埠比旺埠、占埠更具挑戰性,更艱巨、更困難,更要付出重大的代價,乃至流血犧牲。所以説,華僑中,最苦的任務,都是讓客僑擔當了。
本來,没有開埠,又何來旺埠與占埠呢?
檳榔嶼是客家人開發的,張理大伯公盛名天下:吉隆坡,如今有一條開埠者名字命名的街,這便是葉亞萊街;加裏曼丹,少不了要提到羅芳伯與他的“蘭芳公司”……可以列舉的還有很多,無一不是客家人登陸南洋,在一片不毛之地,開墾拓殖,建立起港埠來,華人其實最早到達這片次大陸,而華人中因能喫苦而在這片次大陸上立足的,則是客家人,這没有人不承認。除開東南亞外,他們還到了非洲、美洲,背井離鄉,在更艱難的蠻荒之地,開拓出一片天地來。
有了開埠與辦學這兩條,便足以揭示客僑文化對整個華僑文化的重大曆史貢獻了。其實,在其他方面,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禮失求諸野”,我們在海外所見的客家非物質文化,當比比皆是,如這些年重新興起的“孔明燈”等等。
而客家人對知識經濟、生態經濟的敏感,自然來源自他們千年辦學的歷史傳統,客僑、客胞中出現的作家、詩人、科學家,也都是令人注目的,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華僑文化因客僑而多姿多彩,客僑亦因華僑文化而强盛壯大,彼此難分難解,同是一家人。
三、 客僑文化的代表——鳳崗
鳳崗由於其地理位置之得天獨厚,成爲了客僑文化的代表,這已經成爲衆多文化學者的共識。
從地理上而言,鳳崗瀕臨海濱却又不在海邊,距海岸綫尚有四五十裏,東莞的最南端,與深圳龍崗接壤,往北則靠山與丘陵,與“無客不住山,無山不住客”無异。迄今全鎮有姓氏200來個,可見移民來源之多;同時,清朝咸豐年間,出海“賣猪仔”者衆,所以,如今僑居國達36個之多,客僑有3萬多人,爲該鎮常住户口的2倍,其客僑與祖籍人口比例之高,分佈世界各地之廣,都是一般華僑鎮區不可比的。
引人注目的是,該鎮記有華人華僑捐款助學或反哺鄉梓者姓名的,有7000餘人,遍及亞美各國,這些年新建的鳳崗歷史博物館等文化設施,也有衆多客僑先賢及其歷史文物、事迹的記載與展示,成爲當今客僑文化的集中體現。該鎮可依黄偉宗教授根據其民俗設施提出的,興辦“迴龍節”,當可成爲吸引客僑尋根問祖回到故鄉的慶典。
作爲“客僑文化”的歷史依據,鳳崗有着鎸刻達五萬餘字的碑文,即黄洞村的迴龍庵内所存的《義建崇烈堂》等清代的石碑,在這些石碑上,記載有鳳崗立村定居的第一批客家族姓的十三位先祖公在當日,應康熙一朝“招耕之詔”而來到鳳崗墾殖、創業的故事。我們曾在《寶安百年》一書中,記録有清初極爲慘烈的“禁海令”,道致沿海五十裏内清廷訟“麾兵析界,期三日盡夷其地,空其人民。棄貲携累,倉卒奔逃,野處露栖,死亡載道者,以數十萬計”。這是清初屈大均親歷親知的殘酷情景,而“復界”,正是在這樣一片瘡夷滿目,蒿萊没頂,“自有粤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的背景下發生的,可見客家人來到這裏,所面對的是怎樣艱巨的局面。
所以,鳳崗的碑文中便有:
國地明鼎盛之初,世路險波,前民逃散,田廬半就荒矣。
蒙霜披露,披荆斬棘而築居。
這些記載,非常具體地表現出鳳崗客家人“創世紀”時的艱辛。
由“禁海”到招耕,客家人來到了濱海地區——前些年,已有了“濱海客家”的專題研討,内容包括濱海客家下南洋,走金山,即成爲華僑華人的歷史變遷,可惜研討没有能深入下去,其中最大一個缺陷便是散居在沿海的客家居住地,未能找到有如鳳崗如此典型的材料,所以,也未能提出“客僑文化”這樣比較明確的概念,從而對此加以概括與提昇。所以,這次鳳崗會議,打出“客僑文化”的名片,意義重大,當是區别於其他文化概念的,從此對將鳳崗定位爲“客僑文化之鄉”,可謂實至名歸。
可以説,客僑文化當是濱海客家研究的繼續推進。
我們也不難看到,鳳崗的客僑文化,既具有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徵,也就是儒客文化、倫理文化與移民文化,亦具有華僑文化的要旨,即開埠、墾殖、辦學……正是擁有這兩種文化,并且,相互融合,有機搆成了今日鳳崗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所以,正如以黄偉宗爲組長提交的《整合古今資源,開拓客僑文化》的調研報告所提出的:
不僅鳳崗屬“客僑文化”區域,東莞市各鄉鎮也多屬這種文化區域。此外,我省梅州、河源等地客家民係,歷代遷移海外的僑民也很多,同樣分佈世界各國,應當同屬客僑文化地區。這些地區的文化,與江門、中山、珠海等廣府民係的僑鄉文化明顯不同。這説明我組提出“客僑文化”的名稱和概念,將其作爲一個文化領域去開拓,是很有實際依據並天地廣闊的。鑒於梅州已亮出“世界客都”的品牌,河源正在打造“南越王”趙佗開創的“客家古邑”文化,唯東莞市迄今尚未打出自身文化品牌。我組特建議東莞市領道,是否可以從鳳崗做起,將“中國客僑文化之鄉”作爲全市的品牌。
乃是不刊之論。
希望鳳崗借此東風,打造好文化名牌,百盡竿頭,更進一步,取得更豐碩的業績。
鳳崗營造客僑特色文化與相關意義
馮秀珍馮秀珍:廣東豐順客家人,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教授、北京客家海外聯誼會學術部主任,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易學與科學委員會理事
客家是來自古代中原的漢民族聚居閩粤贛而成的民係;“客僑”是客家人飄洋過海而成的族群。客僑文化是指客籍華僑(含客家後裔)的文化,它是漢民族文化在特定條件下的延續和發展,在新時代新環境下它將進一步發揚光大。鳳崗打造中國客僑之鄉,積極營造客僑文化、大力弘揚客僑文化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一、鳳崗營造客僑文化的充足條件與思路
鳳崗打造客僑之鄉具有全國獨一無二的條件,以下僅就其條件與思路等作些許闡述。
1.鳳崗客僑比率極高,具備打造中國客僑之鄉的先决條件
鳳崗鎮是廣東東莞著名的客家鎮和華僑之鄉。客僑,即是僑居海外的客家華僑(含客家後裔華僑)。目前,客家人主要分佈於世界85個國家和地區,人口總數1.3億。其中,中國大陸近約1億;海外約0.3億(含港澳臺地區,過去多以“三胞”——僑胞、港澳同胞、臺灣同胞來説事),比率約占客家總人口的23%。梅州的一些客家縣市,海外客家比大陸客家多,如蕉嶺、梅縣等。東莞鳳崗鎮,約清朝嘉慶年間就開始有人出海謀生,清朝咸豐年間,作爲“契約華工(即“賣猪仔”遷出海外更多,經一二百年的發展,現在鳳崗華僑旅居世界各地達36個國家和地區,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等美、歐、亞洲國家和臺港澳地區;本土與海外族人比率爲1[BFZ]:2,此可説是海外客家比本土客家比率最高的,所以,鳳崗具備打造客僑之鄉的先决條件。目前,國内還没有客僑之鄉的典型,客僑最多的鳳崗自是當仁不讓,率先進行客僑之鄉的營造。
2.鳳崗具有典型客僑民居排屋樓,此是打造中國客僑之鄉的硬件
衆所周知,世界文化遺産“開平碉樓”是海外華人爲家人所建,他們引進西方建築的若干因素用於碉樓的建築,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廣府民居。鳳崗排屋樓比開平碉樓更具客家族群特色。排屋樓由砲樓與排屋組合而成,其外觀開闊、内在聯通(尤其是排屋與砲樓聯通),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它是在客家圍屋與圍樓結合的基礎上,客籍華僑依據本族群的民居特色再加上西方的建築因素而成。鳳崗排屋樓多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是海外華僑爲族人或家人或自己所建,排屋樓除開居住功能外,其砲樓主要用於防禦外敵,一般高3~9層,各層四周都設大小不一的射擊窗口。我們知道,圍屋、圍樓是客家人的典型民居,其中的方樓在兩角或四角蓋有砲樓,俗稱“兩點金或四點金”。鳳崗排屋樓是砲樓與排屋結合的特色客家民居,這在客家地區是絶無僅有的特色建築。排屋樓這一砲樓與排屋結合體的獨特客僑民居建築,其建築特色有類於臺灣的101大樓。臺灣101大樓周邊即有四五層的裙樓在“護衛”,五層以上才是“獨樹一幟”的巍巍高樓。鳳崗排屋樓與其有异曲同工之處。目前,這種排屋樓是國内其它地方民居所没有的,也是廣大客家地區所没有,它是海内外獨具客僑特色的民居,有專家學者建議它應爲第四種客家特色民居。而且,鳳崗的排屋樓保存相當完整。新中國成立前鳳崗有160座排屋樓,而今尚存120座,最高者爲8層24米。鳳崗排屋樓堪稱“客僑文化”的獨特建築。具有如此典型的客僑民居,鳳崗就具備了中國客僑之鄉的基礎硬件。此外,特色即是生命力,鳳崗還可將此獨具特色的客家華僑建築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這樣就能更好地保護這一特色民居建築。
3.鳳崗有豐富的客家客僑文化資源,奠定了中國客僑之鄉的豐富文化内涵
鳳崗是文明古鎮也是文化大鎮,她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宋末元初就有客家人在此立村築圍,迄明清時期,一批又一批先民從豫、閩、贛等地遷來,清朝嘉慶年間起部分客家人出海謀生,創造了以客家文化、客僑文化爲主體的地方特色文化。
鳳崗作爲一個鄉鎮建置,其文化内涵要比一般的鄉鎮要豐富得多。鳳崗建有歷史博物館,表明她是極端重視文化的地方,此外,還有獨具特色的鄧氏博物館。兩館陳列着許多客家先賢和鄉籍華人華僑的歷史文物和事迹記載。鳳崗文物古迹很多。在黄洞,有建於元末明初的迴龍庵,於清朝干隆年間重修,捐資者達170多姓氏,光緒年間再重修,海内外捐資者達683人。迴龍庵除開有若干珍貴的古碑文外,自古就是該鎮鄉鄰聚集過節的地方。還有太平天國“三千歲”洪全福的故居、紀念南宋皇姑趙氏的東羅新村等市級文物單位,更有保存完好的120座碉樓。在爲數不少的壇廟祠堂、名人故居中,有被嘉慶皇帝譽爲“廣東第一才子”宋湘(梅州客家人)任教多年的纂香書屋,以及自他而始的“興賢文社”。更有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每逢年節喜慶舉行的客家舞麒麟是客家習俗中獨樹一幟絶無僅有。有抗英、抗日英烈留下的英雄史迹,有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建國後各個歷史時期的革命烈士46人。這裏,誕生了中國象棋大師楊官璘,他在歐美被稱爲“象棋藝術的貝多芬”,在民間被譽爲象棋“祖師爺”,鳳崗在此基礎上成就了象棋之鄉,並承辦全國象棋甲級聯賽主場開幕式及比賽盛事。還有文廟、書院、文社、書室等。這些古建築、古碑文、博物館,是鳳崗客家客僑文化的歷史縮影又是當今客家客僑文化的集萃。今天,鳳崗以打造文化强鎮爲契機,文化活動方興未艾,先後組織二次大型文化藝術節,邀請中央電視臺《激情廣場大家唱》劇務組到鳳崗演出;每年組織多場次文化文體活動和書畫展,邀請俄羅斯舞蹈團前來獻藝;還舉辦了每年一届的“鳳凰杯”籃球賽。有着如此豐富的客家客僑文化資源與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鳳崗這一中國客僑之鄉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4.今日鳳崗經濟騰飛,是營造中國客僑之鄉的經濟基礎
鳳崗的歷史是一部鳳崗人奮發圖强的奮鬥史,是一部民衆抗擊外辱保家衛國的英雄史,是一部海外赤子開拓創業回報家鄉的愛國史,更是一部數十萬新莞人共創輝煌的創業史。
鳳崗常住人口2萬多。改革開放後,鳳崗築巢引鳳,一批又一批外地人莅臨鳳崗。目前鳳崗外來人口約40萬。他們都是僑居鳳崗的“新莞人”。“僑”,今天是指移居海外的人;在古代,客居异鄉稱爲“僑”;“華僑”,是指客居海外的華人。鳳崗外來人口有海外的也有内地的,海外來者多爲投資辦企業的老闆,其中,來自臺灣者多屬客家後裔;内地來者的則多爲外來務工的“打工一族”。這些外來的新莞人組成了數量龐大的“新客家”,這些“新客家”爲鳳崗的經濟騰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今日鳳崗,三資企業、高新科技産業、民營企業林林總總約爲2000多家,年GDP達上百個億。這裏有,全國鄉鎮的首家五星級酒店——金凱悦大酒店,迎來送往海内外賓客與同胞;高科技産業園不甘落後躋身時代前列,雁田“億元村”是爲農村發展的出色典範。新客家與老客家携手並肩,共同爲中國客僑之鄉的經濟騰飛而努力,提供了營造客僑之鄉必備的經濟基礎。
此外,新客家帶來的文化也爲鳳崗客僑文化增添色彩,它使鳳崗客僑文化更爲深厚豐富,它將使鳳崗打造出以客僑文化爲主體的、其它文化爲輔助的鳳崗特色文化,營造出鳳崗客僑文化之鄉的豐富内涵。
5.鳳崗打造中國客僑之鄉,爲進一步開拓旅遊事業提供瞭亮點
旅遊業是我國的經濟産業之一。在2009年11月25日國務院總理温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討論並原則通過了《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温家寶在會上指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人民群衆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大力推進旅遊與文化、體育、農業等相關産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培育新的旅遊消費熱點,豐富旅遊文化内涵……大力倡道健康旅遊、文明旅遊、緑色旅遊……妥善保護自然生態、原居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生態環境。”〔1〕鳳崗是廣東省衛生鎮,美好的自然人文資源爲鳳崗打造客僑之鄉、開拓旅遊事業奠定了基礎,更是積極響應中央指示精神的舉措。目前,鳳崗正着手打造客家文化、僑鄉文化、象棋文化、廣場文化四大特色文化品牌。筆者認爲,還可拓寬思路加大旅遊力度。例如,可在迴龍庵的基礎上打造迴龍節,在楊官璘象棋大師的光環下營造“楊官璘杯象棋邀請賽”,在宋湘“興賢文社”的遺風基礎上舉行客家客僑詩歌會,使鳳崗全年均有旅遊的熱點,讓鳳崗集客家客僑文化旅遊、廣府文化旅遊、緑色旅遊、紅色旅遊、華僑旅遊等於一身。鳳崗開展緑色旅遊有先天之足。鳳崗鎮位於東莞市東南,與深圳市、惠州市接壤,貫串三市的觀瀾河——石馬河流經境内10公里,全鎮屬丘陵地帶,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正在規劃建設12.5平方公里的生態文化圈,爲緑色旅遊奠定基礎;紅色旅遊可以東江縱隊史迹爲龍頭,客家文化旅遊可以麒麟舞爲特色招牌,華僑旅遊可以排屋樓爲主調,再挖掘部分廣府文化資源,可使海内外來賓進入鳳崗一地就能享受龐大豐盛的文化旅遊大餐,這不能不説是一件美輪美奂的盛事。
6.鳳崗打造中國客僑之鄉具有榜樣效應,最終形成東莞客家“客僑文化”品牌
由於閩粤客家有通海的地理便利,不少客家人爲避亂謀生而飄洋過海。據文獻記載,早在南宋末,就有卓氏族人響應文天祥的號召勤王(護衛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趙昺),失敗後若干族人流向海外,此是客家人出國爲僑的最早記載。在客家第五六遷徙中向海外擴散頗多,尤其是清朝時期以客家人爲主體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失敗後,其成員爲躲避清政府的追殺逃亡海外。從而,海外華僑中,客家華僑所占比例就極爲重大,甚至可以説是華僑的主體。客僑文化作爲一個文化領域,與廣府民係的僑鄉文化很不相同,因此,開拓客僑文化領域頗具創意和新意。不啻如此,由於東莞還有很多鄉鎮也屬這種文化領域,在鳳崗的榜樣引領下,其它鄉鎮同樣致力客僑文化的開發,從而最終形成客僑文化圈。有專家建議,在客僑文化圈的基礎上形成東莞客家品牌。廣東客家中,梅州已亮出“世界客都”品牌,河源正在打造“客家古邑”,“客僑文化”也可作爲一種品牌,成爲東莞客家的招牌,這不失爲一種中肯而切實的建議。因此,鳳崗打造中國客僑文化之鄉,通過其榜樣效應,最終形成東莞“客僑文化”的品牌,使東莞客家躋身於客家特色文化的行列。在東莞,除鳳崗外,其它鄉鎮也有五星級酒店;而鳳崗,還打算再建數家五星級酒店,爲争取將來承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而作積極準備。
二、鳳崗營造客僑特色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鳳崗營造客僑特色文化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其意義也就是弘揚客僑文化的重大意義,因爲,鳳崗客僑文化是客僑文化的有機組成、典型範例。下面僅就弘揚客僑文化的重大意義來作闡述。
1.客僑文化是中華特色文化,弘揚客僑文化可爲世界文化作貢獻
在客家的第五、六次遷徙中,客家人開始向海外遷徙,目前海外80多個國家與地區都有客家人;全世界客家人約1.3億,海外約占四分之一。從而有這樣的形容:有太陽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海外的客家多爲閩粤客家遷徙而去,尤其是廣東客家。在華僑之鄉的梅州,很多縣市的海外族人多於本土。而鳳崗,本土與海外的族人的比率約爲1[BFZ]:2,這在客家地區可説是比率最高的,從而就形成了典型的客僑文化。客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特色文化,特色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所説:“文化的岐异與多端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人類資源。一旦失去了文化的差异,出現了一個一致的世界文化……就可能剥奪了人類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如果去除了人類的多樣性,可能到最後會付出持續的意想不到的代價。”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斷文明史的文明古國,這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佔有重要地位。中華文化享譽世界,傲立世界文化潮頭爲世人所稱道,就是因爲他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特色文明文化。很多老外都羡慕中華傳統文化,有的甚至變賣家産來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裏的特色文化,客僑文化則是客家文化裏的特色文化,從而,客僑文化也是中國的一種特色文化,所以,客僑文化的研究傳播就不僅僅是客家的事,而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大事。研究與傳播客僑文化可以爲世界文化作貢獻,並由此提昇中華民族在國際上的影響和地位。從而,鳳崗打造客僑文化之鄉的做法是弘揚中華特色文化,爲世界文化添加异彩,具有不可忽略的戰略意義。
2.弘揚客僑文化能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是漢文化,客家人作爲中原漢族移民扺達閩粤贛,在彼形成了聚居地,由於地處偏遠閉塞的山區,從而就能在歷史的變遷中較好地保留豐厚的古代漢文化。部分客家遷徙到海外,從而又形成客僑文化。客僑文化的主體還是中華漢文化之客家民係文化。因爲,遷徙到海外的客家人,由於漂泊在外,很想留住自己的根,於是他們對自己的原本文化極力維護。他們教後代講客家話,把孩子送回原鄉接受華文教育熏陶客家傳統,恪守客家傳統並要求後代傳承。例如,海外的客籍華人家庭在春節時多與中國本土一樣,兒女要不遠千萬裏趕回父母家中合家歡度春節;對於一些習俗他們都設法保留,如臺灣客家就保留了相當的客家習俗,而有的在大陸已經失傳。因爲,在大陸,由於體制不同,又發生了一些較爲特殊的歷史事件(如文化大革命),加上居住本土的客家没有刻意去保留,從而道致有些習俗在大陸已經失傳,而在海外却保留得相當好。所以,研究客僑文化可以檢視那些失傳的客家文化,讓它們回歸客家文化的寶庫,使客家文化寶庫更爲豐厚,也就是使中華文化寶庫更爲豐厚,從而也就更好地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
3.客僑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將有利於提昇客家華僑在海外的地位
客家人揚帆海外之時完全是手無寸鐵的和平移民,與西方那些有政府做後盾的武裝殖民大不相同。他們既不想也不可能去損害居留國人民的利益,而是披荆斬棘地和當地人民一道艱苦勞動開發各種資源,爲居留國的建設作出重大貢獻。他們與其他海外華人一樣在异國他鄉艱辛創業、勤勞度日,但他們在海外的地位有時會受到當地族群的排擠與歧視,尤其,當外國人不了解你的時候。例如,美國不太理解中國的文化,從而道致偏見認爲他們的文化是世界上的老大。然而,當他們真正瞭解了中華文化後,他們就會讚嘆這文化的深厚與丰韵。而客家文化則是這豐厚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在中原動盪道致失却了一些原來的中華文化時,由於客家人聚居山區遠離時時變幻的城市,從而他們就能較好地傳承古代漢文化。例如,衆所周知的“客家話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就是例证。客僑文化是移居海外的客家人着意保留的古代漢文化。當我們開展客僑文化的研究傳播,讓世人知道客僑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寶,這樣,對擁有如此豐富古文化的客家華僑就不敢輕視而要另眼相待了。所以,客僑文化的研究與擴散及傳播,將有利於提昇客家華僑在海外的地位。
4.研究傳播客僑文化可以進一步增强中華民族在全世界的凝聚力
我們知道,海外華人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客家則是海外華人的重要組成,客家人遍佈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與地區。年復一年,那些在海外生長的客家後裔華僑會漸漸淡漠了那本原的中國意識,我國臺灣省老一輩客家人甚至擔心客家人的最後消失。研究與傳播客僑文化,讓海外客家在客僑文化中凝聚團結,使客家後裔知道自己的本源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産生尋根問祖的意識,進而爲宗族爲族群而謀福利,再擴展到爲整個民族整個國家作貢獻,這就可以進一步增强中華民族在全世界的凝聚力,這是客僑文化研究與傳播的又一積極意義。
5.客僑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將使中華民族更加昂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海外客家遊子中杰出者比比皆是,如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開埠者葉亞萊、泰國合艾市的開埠者謝樞泗、新加坡父子總理李光耀、李顯龍、加拿大總督伍冰枝、泰國原總理他信,萬金油大王胡文虎、煙臺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金利來集團創始人曾憲梓、著名實業家田家炳、著名數學家丘成桐等等,他們可歌可泣奮鬥與成就是我們中華民族驕傲的資本。弘揚客僑文化就要對這些客僑精英進行研究,將他們的杰出事迹廣爲傳播,這不僅使海外華人、尤其是客家人的地位得到提昇,同時,由於他們又是華人的杰出代表,他們給中華民族增添了絢麗光彩,這樣就使中華民族更加昂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6.客僑是當今中國大陸經濟騰飛的助力器,弘揚客僑文化可使僑胞爲祖國的經濟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客家人秉承了中華民族中的優秀傳統精神,他們勇於開拓進取、艱苦奮鬥、愛國愛鄉;移居海外的世界各地客家人,無論所居何地所操何業,均是艱苦創業勇於開拓有所成功,尤其是那些海外客家精英。成功後他們不忘家國,爲祖國、家鄉的建設慷慨解囊,諸如胡文虎、張弼士、田家炳、曾憲梓等等,都是客家人中報效祖國的典範。今天,在全球化的新時代,世界正在進行全球的經濟文化交流,爲人類的進步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中華的騰飛離不開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而海内外的華夏子孫也積極踴躍地爲祖國的躍進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客家華僑堪稱是這方面的典範。過去,他們爲祖國的經濟添磚加瓦,今天,他們仍積極爲祖國、家鄉的經濟建設而竭盡自己的經濟能力。所以,研究宣傳客僑對家國建設的典型事迹,表彰他們的過人功績,能促使更多的海外華人爲祖國的經濟騰飛做貢獻。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以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爲根基。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全國文代會上説:中華民族的强大必將伴隨着中華文化的復興。客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我們應責無旁貸地負擔起弘揚客僑文化的歷史重任。讓我們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客僑文化研究潮流,爲繁榮客家研究、加强海内外客家的交流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注釋:
〔1〕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參見“人民網”。
(譚元亨: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華南理工大學客家研究所教授、博道)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