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鳳崗客家民居排屋樓,是鳳崗當地客家人與海外客家僑民所創造的一種民居建築形式。它是一種客僑文化的特殊符號。它不同其它客家地區的客家人居住的民居建築。它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經濟來源、風俗習慣等方面密切相關。它是隨着濱海地區的自然和社會的各種變化而變化的。它通過與海洋文化的交往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而産生的新的一種客家民居建築特色。所謂特色,就是相互比較,相對獨特而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它反映一個地方社會、歷史、經濟、文化和文明程度得到不斷發展的標誌之一。鳳崗排屋樓就是一個具有獨特客僑文化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築。它具有特殊性、典型性、奇异性和多樣性。
一、鳳崗排屋樓來歷的特殊性
東莞市鳳崗鎮,古時稱塘瀝洞,民國初年因建鳳崗圩而確立鳳崗之名。該地在南宋時期立村。早在唐朝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鄧氏先祖就由中原地區,經江西吉水、粤北南雄珠璣巷等地,幾度遷徙而落户鳳崗定居。隨後的宋、元、明、清時期,又有不少各地人士經江西、福建、粤東梅州、粤北南雄珠璣巷等地遷入鳳崗落户。在這裏,特别説明一下,當年從珠璣巷南遷人士中,應該有不少人是從“始興縣珠璣巷”南遷的,或者是經過始興縣境南遷的。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區有些姓氏族譜的記載,他們當年是從“南雄府始興縣沙水村牛田坊珠璣巷”遷到廣州珠江三角洲的。當年珠璣巷這個地盤是屬於“南雄府始興縣”所管轄的。後來,珠璣巷直屬於南雄縣所轄。古代從珠璣巷南遷到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人們,大多都經由湞江水路經始興縣境到北江扺達珠江三角洲地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所出的一本《廣州史志》中,記載有古代劉氏族譜關於他們的祖先遷徙經過和遷徙原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证。説到劉氏祖先在南宋時期,從“南雄府始興縣沙水村牛田坊珠璣巷”遷到廣州大樑,再遷從化肅坑,又遷佛岡落户的經過。原因是“廣東南雄府始興縣沙水村牛田坊珠璣巷富氏黄貯萬解糧船泊河邊”,把一個從皇宫裏逃出來的趙構皇帝的妃子蘇妃,接到船上共結秦晋之好,並一同回到家鄉珠璣巷。後來朝廷知悉這一消息後,十分震動。“始興縣牛田坊五十八鄉鄉民”怕受到牽連,於是聯名給“始興縣告給路引呈詞”,要求政府開通行证批準他們南遷。結果,始興縣在“宋高宗紹興元年正月初八日”批準後,南雄府在“大宋紹興元年正月十八日準給文引通行”,給他們發放了通行证。由縣到府前後十天就辦好了一切遷徙手續並拿到了通行证。説明那個時期的辦事速度也是够快的。作爲南宋立村的鳳崗,那時也許遷入有“南雄府始興縣沙水村牛田坊珠璣巷”的村民。無論是先遷來還是後遷來鳳崗的客家人,他們在鳳崗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十幾代、幾十代。他們將此原來荒凉無序之地變成了民風淳檏的禮儀之鄉。數百上千年來,鳳崗人在發展生産、抗擊外辱、遷播海外,傳承文明推動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如今的鳳崗竟然有206姓人士,成爲廣東乃至全國姓氏較多的一個鎮,比當年的“珠璣巷”南遷的156個姓氏還多50個姓氏。這是一個十分奇特和罕見的現象。表明鳳崗這個地方具有博大的胸懷,自古以來就有很强的包容性。
對於客家人的遷徙情况,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生道師譚元亨教授,在《客家聖典》中是這樣説的:“遷徙——永恒的放逐。已經是一千年了,或許有兩千年,甚至更漫長。血脈裏早已凝成了漂泊的因子。從中原,到江漢平原;從大别山,到南夷之地……原鄉,沿海,到了太平洋彼岸……。千年的遷徙,迄今仍未終止的遷徙、背井離鄉、翻山越領、飄洋過海——有誰寫得下這亘古的漂泊史、堅忍史、生命史?”鳳崗客家人不少人如譚教授所言,從原鄉、沿海遷徙到了海外。他們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因爲生活所逼,開始遠涉重洋的遷徙。他們飄洋過海“作客”海外。特别是在清朝咸豐年間,他們不少人是被作爲“契約華工”,即俗稱“賣猪仔”的身份遷移到海外的。他們足迹遍佈世界36個國家和地區,如印尼、墨西哥、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瑞典等,至今他們的人口已經發展到31610多人,是居住在鳳崗祖居地人口的2倍。那些遠涉海外的鳳崗客家人,無論漂泊多遠,都没有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都没有改變客家人崇祖敬宗、愛鄉愛家的思想情結。在清朝末年龢民國年間,他們把客居海外所挣下的“血汗錢”紛紛寄送或親自帶回老家鳳崗。在鳳崗這塊土地上建起了“洋氣”與“土氣”結合的“洋高樓”和“土低屋”相搆成的“嶺南獨此排屋樓”建築。在鳳崗這塊僅有82.5萬平方公里的地方,仍然保存有120多座這種建築。其中大部分是僑民、僑資所建。如黄洞定公樓,清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由旅居牙買加、蘇裏南等國華僑集資興建。兆榮樓1900年由旅居馬來西亞華僑張嘉華回鄉所建。榮芳樓1915年由蘇裏南華僑黄容芳回鄉建造。兆龍樓1915年由華僑蔡兆龍興建。信坤樓1920年由華僑曾信坤興建。錦鵬樓1920年由塔西提島大溪地華僑李錦鵬回鄉所建。春來樓1922年由華僑張譚興建。欽華樓1922年由蘇裏南華僑洪欽華所建。古樓嶺碉樓,清未民初由稠尾廖姓族人用華僑財力興建。慶昭祖樓清末民初由鄭慶昭依靠華僑財力修建。錦發樓1920年由牙買加華僑李錦發回鄉所建造。維霖樓清末民初由華僑出資興建。漢章樓民國初年由華僑黄漢章出資興建等等,這些建築歷盡滄桑,毎一座都記載了它們厚重的歷史文化。這些獨特的“排屋樓”建築,無論是其經濟來源,還是建築風格,無處不打下它們來歷的特殊性。它體現的是近現代鳳崗的歷史、社會、自然環境以及客家人傳統觀念。同時反映出鳳崗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特殊時代風貌。
二、鳳崗排屋樓的典型性
鳳崗的排屋樓在客家民居中,是一種奇特的建築,它由一座高聳入雲的高樓和一棟横向排列的低屋所搆成的高樓低屋結構的“排屋樓”建築。當人們走進鳳崗,走近這些别具一格的“排屋樓”的客家民居時,帶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什麽叫“鶴立鷄群”,什麽叫“高山仰止”!
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直插雲宵的高樓,被人們稱爲“砲樓”或“碉樓”,但没有人稱它爲“箭樓”。因爲它“出生”的時候,箭已經被歷史所淘汰。具有較强殺傷力的初級火器,已經替代了單一的冷兵器。表明此種高樓出現的時期較晚,它是相對“年輕”的。它不像福建、江西、粤東的梅縣、粤北的始興縣等客家地區的高樓有箭樓、砲樓、碉樓和圍樓的名稱。其實,這種“高樓”的來歷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漢晋時期中原地區的塢堡建築。《三國志》、《後漢書》、《晋書》、《太平御覽》等不同的史料都有所記載。在中原地區所出土的文物中塢堡模型屢見不鮮。漢晋時期,强宗豪族紛紛建造塢堡自保平安。那時塢堡上最有效的防禦武器便是弓箭。弓箭一直使用到清代。古時,用於自衛防禦的高樓建築常常被人們稱爲“箭樓”, 每層樓四面墻體上和頂層護墻上的孔洞亦被稱爲“箭垛”、“箭墻”、“射箭孔”等。而鳳崗的“高樓”已經没有箭樓和射箭孔之稱,取而代之的是專供“火銃”這種土槍射擊的銃鬥和槍眼。這是時代變化的標誌,也是社會發展的産物。鳳崗的碉樓是封閉性的,只開一門供進。主要用石灰、沙、粘土混合俗稱“三合土”夯築而成。高度通常在11至24米之間,少數較矮的也有9米的高度。如:三聯鶴鳧渚慶樓高六層18米;塘瀝黄才樓高六層18米;竹塘紅花園碉樓高六層18米;油甘埔紹錦樓高七層21米;三聯洋稠尾鐘煲碉樓高七層21米;鳳佳嶺紅星樓高七層23米;鳳佳嶺振公樓高七層23米;黄洞欽華樓高八屋24米;黄洞觀合樓高八屋24米;竹塘仁芳樓高八層24米。其高度遠比福建、江西、粤東梅縣、粤北始興縣的客家圍樓碉樓高三至五層9至15米的高度高得多。鳳崗碉樓的高度超過17米至24米的比比皆是。這種超常高凸的高樓,其最實用的功能之一,就是站得高望得遠,能最快、最有效地看到最遠處的敵情,爲自己人及時報警使之躲避侵害而争取足够的時間。碉樓的長寬在4至7米之間,面積20至40平方米之間。裏面有木樓梯,用檩條承重木樓板,再在木樓板上鋪水泥。或者用鋼筋水泥澆築天面及樓梯。頂端設有向外凸出供火銃射擊之用的“銃鬥”設施。四面墻上匀稱設有供暸望、通風、採光的窗口和供火銃射擊的槍眼。槍眼很少,説明火力防護能力有限,是一種渴望生存,只躲不擊,不願樹敵的消極防禦性建築物。它與其它客家地區圍樓四面圍墻上下設有各種暸望射擊孔的設施,内貯藏有大量水源、糧食、武器,體現積極防禦的態勢有所不同。在鳳崗碉樓旁駐足仰望,或進入碉樓内沿樓梯逐級登高,或站在樓頂極目遠眺,人們的視綫往往會從下至上、從遠至近地審視一番,繼而情不自禁地驚嘆“一枝獨秀”的美景,“步步高昇”的意境,“唯我獨尊”的膽量,“高人一等”的眼光,“居高臨下”的態勢,“高高在上”的氣度,“直指蒼穹”的氣魄,“戒備森嚴”的氣勢,“不可侵犯”的威嚴。同時,也會爲它别出心裁的設計而叫好。它是短時間内保障一家或幾家家庭生命財産安全的堡壘。它與其它地方面積數百甚至上千平方米的大型碉樓圍樓,可長時間保護整個大家族的生命財産安全的避難所不同。顯示出它的小巧、靈秀、可人而又不失森嚴的不可侵犯性。
那一棟棟在高樓保護下的低屋,沿着高樓一則横向排列着由一間間房組合成一個或幾個單元的横排屋,它給人的感覺是四四方方、平平穩穩、安安定定、扎扎實實地座落在平地上。有二至十開間,長10至40多米,寬4至10多米不等。面積幾十至數百平方米不等,如:黄洞輝公樓排屋二開間,面闊12.5米,進深6.4米,面積80平方米;鳳德嶺明昌樓排屋三開間,面闊14.5米,進深4.5米,面積65.25平方米;鳳德嶺振公樓排屋四開間,面闊21.7米,進深11.2米,面積243平方米;鳳德嶺華倉樓排屋五開間,面闊17米,進深5.5米,面積93.5平方米;黄洞儒修樓排屋六開間,面闊24米,進深8米,面積192平方米;竹塘劉其昌排屋 七開間,面闊26.8平方米,進深11米,面積294.8平方米;竹塘張潤玉樓排屋八開間,面闊34米,進深8.8米,面積299.2平方米;竹塘張碧蘭樓排屋十開間,面闊47米,進深11米,面積517平方米;這些横排屋同樣用三合土夯築而成,屋頂硬山頂。正面檐墻有豐富多彩的花鳥等精美彩畫圖案和灰塑裝飾。排屋具有開放性,是向外敞開的。裏面房間采用標準的較接近人的高度生活空間的小開間房間,使居住者既不感到空曠又不感到狹窄。過去的人們生活其中,有安全、充實、温暖、温馨的感覺。適合他們日常生活起居和出門生産勞動及户外活動。鳳崗的排屋樓那縱向筆直的高樓和横向平直的排屋,形成一高一低、一縱一横,一個穩重、一個扎實,一個封閉、一個開放,一個嚴格、一個寬容,剛柔相濟,寬嚴結合,體現客家人尚直的性格和向上拼搏的精神,反映屋主人向往社會安定、生活保障、平安吉祥、花開富貴的美好生活憧憬,體現客家人渴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地人和的美好生存環境。
三、鳳崗排屋樓風格的奇异性
鳳崗排屋樓建築的風格,可謂别樹一幟、别具匠心、别出心裁、别有風韵,是一種中西合璧的建築。它與其它客家地方客家建築的風格完全不同。如福建永定境内高頭村的“承啓樓”建於清朝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已有300多年曆史,占地面積5375平方米,裏外大小共四圈土樓相套其間。由外至内第一圈高四層,第二圈高二層,第三、第四圈爲平房。形成外高内低逐層遞减格局。江西龍南關西新圍,建於清朝嘉慶年間,面闊92.16米,進深83.48米,面積7425平方。四面圍墻高8米,圍墻四角建碉樓,圍墻內建平房和樓房。廣東梅縣大小型圍龍屋有丙村仁厚温公祠,建於明代,有“四進三堂八横三圍龍”,面積上萬平方米,有房390間;丙村人和車田上圍龍屋,建於明代早期,面積四千多平方米,爲“一堂四横一圍龍”,有房近百間。廣東始興縣有圍屋與圍樓相圍合的圍樓,俗稱“圍中有圍” ;隘子滿堂圍樓,建於清朝道光十三年至清朝咸豐十年公元1833年至1860年,前後連續建了二十八年,面闊176.5米,進深90.8米,占地面積13544.96平方米,建築面積34010平方米,有廳房777間;下窑背建於清朝干隆年間的圍樓圍屋,面闊133米,進深174米,面積1.9萬平方米,俗稱“九棟十八廳”,有542間廳堂房;石下建於清朝干隆年間的圍屋,面闊157米,進深74至82米,面積1.2萬多平方米,是由三座圍屋組合而成。值得一提的是始興縣的客家民居最大的特點是:“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村莊是由圍屋圍合相配有大小不同的圍樓而搆成的,供全族全村人日常生活生産居住之屋。圍樓配備有大、中、小型的土砲和弓箭、火銃等武器,供戰亂時全族全村人携老帶幼進入圍樓,然後“全民皆兵” 守護圍樓,是一種堡壘式的避難之所。上述這些客家民居建築都以規模宏大、歷史久遠、土生土長而著稱。而鳳崗客家民居建築排屋樓却以規模小巧、歷史近代、土洋結合而聞名。鳳崗較大型的客家民居是江屋客家民居,建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建成,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有一條南北長80米、東西寬2米的正巷把江屋客家民居分爲東西兩邊,西邊9排75間房,東邊8排68間房。有如一個“非”字。這是一種客家民居建築形式。而更多的則是另一種奇异風格的排屋樓的建築形式。正如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教授黄偉宗先生在《整合古今資源,開拓“客僑文化”》中談到鳳崗排屋樓時説:“大多在建築上有點洋氣而更重客家色彩,分佈在全村建築中大致排列成行,尤其是多數砲樓四鄰,建有列列排屋,搆成砲樓與排屋一體的景觀,這是廣東各地(無論是廣府民係碉樓區,或是客家民係圍屋區)罕見的,所以我們視其爲砲樓與排屋一體的建築結構,並爲其取名爲‘排屋樓’”。如建於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的鳳德嶺公合樓。由一座碉樓和一棟排屋組合而成。坐南朝北,用沙、石灰、黄泥、黄糖、桔水等混合成三合土夯築結構。碉樓平面爲長方形,面闊6.9米,進深4.7米,高6層18米,四周墻體開窗户和槍眼。頂層護墻裝飾黑色帶,每邊中心各設一壁龕式銃鬥。排屋爲硬山頂,五開間,通面闊21米,進深6.9米。鳳德嶺振公樓,建於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座東向西,在左爲碉樓,右爲民居布局。三合土夯築結構。碉樓平面爲長方形,寬5.6米,深10米,高8層24米。四面開麻石窗與槍眼,頂層設壁龕式銃鬥,天臺護墻開拱門開槍眼。民居四格連排,面闊21.7米,進11.2米,門楣裝飾及檐墻裝飾彩描、灰塑及封檐板。官井頭天來樓,建於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坐北朝南,用三合土夯築而成。碉樓面闊6米,進深4.8米,高5層15米,每層四面開窗和槍眼,頂層設壁龕式銃鬥,鬥上有槍眼,護墻裝飾紅黑相間色帶,四角有如意紋懸魚圖案。排屋六開間,通面闊28.8米,進深9米。硬山頂檐墻裝飾花艸、村落和詩詞書法等綵繪。油甘埔容芳樓,建於1915年,坐東向西,融合排屋居住與碉樓防禦功能爲一體,平面爲長方形,總面闊三間12米、進深10.2米,墻厚0.3米。碉樓高三層9米,中間爲券門,券頂下有綵繪,牌匾書寫“福緣善慶”四字。樓内左次間有木樓梯從底層通往頂層,樓梯寬0.7米,樓層用桁木和木板相隔,並鋪上水泥加固。
鳳崗高峻挺拔的碉樓頂層裝飾的風格大多爲西洋化。如曲綫形山墻紅色帶,巴洛克式山花裝飾。歐式方形閣樓,海外鷹銜花藍灰塑圖案。四角有羅馬柱,西洋式樣,緑色琉璃欄杆,鐘錶裝飾圖案,還有紅黄色帶、紅白色帶、紅黑色帶、西式風格山花裝飾等等。這是濱海地區客家文化與西洋文化相互融合的明顯特徵。特别是鳳崗碉樓是當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僑鄉人民艱苦奮鬥、保家衛國的歷史見证。是客家民居中獨具風格的建築。如果説福建、江西、粤東、粤北等山區的土樓、土圍、圍龍屋、圍樓等客家民居建築,是客家民居在吸收較多中原文化因素的發展中所産生的早、中期的“産物”的話,那麽地處濱海地區的粤中鳳崗排屋樓則是客家民居在發展中帶有更多與海洋文化、客僑文化相融合而産生的後期的“寵物”,體現了客家民係的移民進化進程。它的建築風格,既帶有客家人的傳統風貌,又帶有海外客家僑民的風味。是一種近現代式的客僑文化的典型建築,“爲嶺南地區所獨有”。它對研究客家人近現代的遷徙史、客僑文化史、客僑建築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四、鳳崗排屋樓特色的多樣性
1.建築歷史爲“近現代”。它的産生根源可追溯到唐宋以前至明清時期。鳳崗客家人的老祖宗原居中原地區,後經多次遷徙而定居鳳崗。在清朝嘉慶年間,鳳崗開始有人出洋謀生,開創了鳳崗地區向海外移民的先例。其中有一部分鳳崗客家人因生活所迫再次向海外遷徙。有人到東南亞地區開採礦山或開墾種植橡膠林等勞役,有的人被作爲“ 契約華工” 被販運到南美洲的蘇裏南、牙買加等地。在清末民初,鳳崗在海外的客家後裔的華人華僑,千裏迢迢把錢拿回或寄回鳳崗,在鳳崗的土地上建築起反映那一段令人難忘的歷史、社會、自然環境和傳統觀念與西洋文化相融合而創造出的近現代建築“排屋樓”。其中較早的碉樓建築爲忠義堂樓,建於1898年。
2.建築經費來自海外。現存排屋樓和其它一些建築物的經費來源,大部分來自海外客家僑胞之手。有的獨資興建,有的數户出資興建,還有的是多户多人集資建造。公款所建碉樓基本不寫樓名,私資興建碉樓寫有樓名。那一處處分别記載着各自“樓主”之名,和到處傳頌着他們漂洋過海艱苦創業的歷史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當地一處叫“迴龍庵”古建築中的碑刻,記載清朝同治年間海内外捐資者達683人。尚有義建崇烈堂碑、遺愛堂春祀碑、遺愛堂宗祀碑等碑刻文物中,記載有在鄉籍華人華僑捐款助學或助鄉者姓名多達7000多人,外籍遍佈亞美各國。
3.建築形式爲排屋樓。主要以一座特别高的碉樓和一棟平直低矮的排屋相連相通所搆成。在社會較爲安定或社會混亂之時,家居之人均居其中,但戰亂之時,樓主人會主動吁請附近村民一同進入碉樓内避難,大家同甘苦共患難,充分體現客家人有難相互幫忙的精神,可以説排屋樓是戰平結合的居所。形式一致,簡練實用。高樓利於防衛,排屋方便生活。高低對比鮮明,主題突出。它與其它地方的土樓、圍樓、五鳳樓、府第式方樓、棋盤式圍屋、圍龍屋、城堡式圍樓、圓形樓、半月形樓、日字形樓、目字形樓等等多種形式的客家民居的建築形式有所不同,形成自己獨特的地域性中西式的建築風格而進入客家建築特色系列之中。
4.建築規模樓高面積少。排屋只有二至十開間,面積60至300平方米。堅固、結實、耐用。碉樓面積只有10至50平方米内,樓層高五至八層,17至24米。高出其它客家圍樓一倍,成爲客家碉樓中的“皎皎者”。這種又小又高的客家民居建築,在當地數量之多有“百步一樓” 之稱。在整個客家民居建築群中極爲少見。高爲尊,稀爲貴。高高的碉樓深刻反映出樓主人的社會觀、道德觀、文化觀和家庭意識。這種單家居住的小家庭意識,與其它地方山區聚族而居的大家族意識不同,充分體現獨特的客僑文化特色。
5.建築功能齊全。建築雖小但功能齊全。裏面配備了方便日常生活生産所需的各種物資和自衛防禦武器。每一座碉樓都有一面鼓,一旦遇到賊匪前來侵擾便擊鼓報警,四鄰鄉親就會紛紛趕來支援。1938年和1939年,日寇進犯鳳崗時曾經對一些碉樓狂轟濫炸,但它自巋然不動。百姓稱爲銅墻鐵壁!有一座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湖心樓,後來竟然在水庫中浸泡五、六十年而不倒,充分體現碉樓具有防水、防火、防風、防震、通風、採光、宜居、自衛等綜合性功能。每一處排屋樓就是一個社會的“細胞”、 堅固的堡壘、温馨的家園。
6.建築文化精彩。建築文化處處體現當地客家文化與海外華僑文化相連相通相融的濃厚色彩。體現當地客家人與客家僑民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和諧生活的特徵。其中最具西洋風格的是漢章樓,它的四周裝飾特具西式藝術風格。這些碉樓建築文化,體現當地客僑文化的民間藝術、倫理道德、宗法民風以及重洋重教的思想。它集地質學、地理學、生態學、軍事學、民俗學、社會學、建築學和中外文化交流等内容。在客家民居中以小見大,獨樹一幟,内容豐富、中西結合,充分反映了中外文化、客僑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和文化多元發展的歷史進程。
7.建築藝術奇特。建築藝術表現在建造排屋樓的選址、用材和裝飾上。選址與用材注重濱海地區地質、水文、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確保建築的牢固性。裝飾主要體現在排屋檐墻上和碉樓頂層各種中西結合的彩畫、詩詞、灰塑及英文字母等裝飾藝術上,充分體現出詩情畫意的意境。從中反映環境美、氣勢美、裝飾美、中西合一和天地人和的藝術風采與深刻含義。是客家民居建築裝飾藝術中的又一奇葩。
可以説,東莞鳳崗排屋樓 “年紀輕”、結構巧、堅實牢固、中西合璧,客僑相融,保存完美,是客家文化大花園中新生的一種客僑文化之花。體現鳳崗客家人博大胸懷、放眼世界、勇於拼博、敢於創新、愛家愛鄉的精神風貌,充分反映出豐富多彩的客僑文化特色,展現中華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可以相信,這種獨一無二的東莞市鳳崗排屋樓特色,隨着時代的發展,必將引起全世界的極大關注,必將成爲當地一顆燦爛的建築明珠而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黄偉宗《關於東莞市鳳崗鎮古今文化的調查報告》,2009年7月。
2.譚元亨《客家文化史的思路與建構》、《客家研究輯刊》,2008年1月。
3.《東莞市第三次全國文化普查成果圖册·鳳崗篇》。
4.《鳳崗歷史博物館》,南方出版社,2008年7月。
5.廖晋雄《廣東省始興縣棋盤圍屋》、《中國客家民居與文化》,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6.廖晋雄《客家圍樓文化》、《移民與客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7.廖晋雄《韶關客家文化傳承論》、《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大白文藝出版社,2008年10月。
8.廖晋雄《始興圍樓》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9.黄漢民《福建土樓》,臺灣漢聲出版社,1994年5月。
10.萬幼楠《贛南客家圍屋研究》,臺灣《空間》月刊,69期,1995年4月。
11.黄爲隽等《閩粤民宅》,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11月。
(廖晋雄:廣東始興縣政協副主席)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