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文化”是學術概念或文學想象?——黄偉宗教授訪談

  記者/張演欽

  《羊城晚報》2010年7月3日

  6月28日,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舉辦慶典,隆重慶祝創會10週年,推出300萬字的《中國珠江文化史》,評選出首批25個“珠江文化星座”。本報記者采訪了該會會長、廣東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黄偉宗。

  三句古詩與三種文化

  羊城晚報:請問該如何理解“珠江文化”的核心内涵?

  黄偉宗:現代文化理論對海洋文化、江河文化十分重視,因爲水是决定人的生命、生活、生存、生産的最重要因素,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工業文明是從海洋文明開始的,掌握了海洋就掌握了主動權。有人説,中國有海洋,但没有海洋文明。實際上,各個地方都可以歸納爲海洋文明或江河文化,如美國是密西西比河文化,埃及是尼羅河文化,我們也有黄河文化、長江文化。不過,“珠江文化”似乎還没有得到公認。廣東的母親河是珠江,我們的文化和世界對接的,還是海洋文化,也就是珠江文化,我們用珠江文化來和海洋文明、江河文化對接。嶺南文化不是水文化的概念,不能和世界對接,這只是一種傳統的地域文化的概念。珠江文化的特點,地域上看,幾條江河匯成珠江,多龍匯珠,珠光四射,形成開放性强、同時包容性也非常明顯的珠江文化。珠江有八個出海口,而黄河、長江只有一個出海口,所以珠江文化的海洋性特别强。廣東從地理上來看,和世界是息息相關的。

  羊城晚報:和黄河文化、長江文化相比,珠江文化的特點是什麽?

  黄偉宗:可以分别用三句詩來形容長江文化、黄河文化和珠江文化的不同。黄河文化是:“黄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長江文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而珠江文化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珠江文化有海洋文化的特質和歷史,有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共時性。可以説,珠江文化有幾個先:敢爲天下先、得世界風氣先、領時代潮流先,從歷史到現實都是領潮争先。

  理論先行與文學想象

  羊城晚報:有人説,歷史上廣東真正領風騷的時間並不多,只是近現代忽然异軍突起而已。

  黄偉宗:我們的考古發現證明,廣東的土著是來自海洋的,身上帶有明顯的海洋文化的特性。古代廣東,文化多有開創之舉,如禪宗始祖達摩正是在廣東登的岸,明代利瑪竇也是從廣東進入中國的;近現代就更不用説了。改革開放30年,廣東更是處處領先。現在,大家都知道,廣東是中國的“排頭兵”。

  羊城晚報:珠江文化的理論框架非常宏大,會不會也面臨一個問題:理論先行?也就是説,先提出一個概念,然後再去找東西證明它?目前證明瞭多少?

  黄偉宗:我們十多年來跋山涉水,走遍全省大部分縣巿,全是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概念出發的。一系列考察結果證明,廣東不是有些人所説的“文化沙漠”、“南蠻之地”,珠江文化同黄河、長江文化一樣,都是歷史悠久、同步發展,並自有歷史的。比如青銅器文化,以前認爲它是中原文化才有,其實不是,南方也有,它不是中原傳來的,不是後發的,而是本土的,有它獨立系統的。又如,我們説舜帝是珠江文化的始祖,也得到了考古學上的證明。湖南永州就有舜帝陵,廣西也有舜帝墳。韶樂是舜帝提倡的音樂,我們在韶關也發現了相關遺迹。

  羊城晚報:之前您的一些説法在學界引起争議,如把南海I號定名爲“海上敦煌”。有人説,這是文學家的想象,很瑰麗,但不符合學術規範,因爲它是比喻……

  黄偉宗:我們提出海上敦煌的概念,基於南海I號的幾個“最”,如發現時間最長的沉船、船體最大、文物最多……可以説,南海I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標誌。敦煌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標誌,用來對比,一下子就可以突出南海I號的地位。從形容詞來説,“敦”是集聚的意思,“煌”是燦爛的意思,故也符合南海I號的定位。我們知道,任何比喻、形容都是蹩脚的,兩者肯定不能完全相等的,但這是最準確的定位。陽江官方和群衆已經接納了這個稱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