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樂城建築群
位於樂城中心大東街路口右邊,有一座五家連體設計的五層商鋪建築群。樓頂建有亭閣,三、五成群,錯落有致,上蓋深緑色琉璃瓦。騎樓底下爲西式羅馬柱代替支柱梁架,半圓形拱托,宏偉大方。它就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期樂昌縣城最有名的商號“永安和、廣泰興、湯榮記、興昌號和常泰興”。這組古典建築群爲“歐風東漸”時期中西文化合壁在樂昌的印證;其以外國折衷主義的建築風格,運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爲主體,二十年代末便在樂昌代替了中國梁架磚木結構的傳統建築,脫穎而出屹立在山鄉人們的面前,頗具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歐美風格的商鋪建築群,在樂昌甚至整個粵北地區,如果保留下來,仍然是罕見的。
民國十八(1929)年,樂城拓寬街道要拆鋪面,陽春街昌姓老闆由於資金緊缺,無法重建。於是將鋪面賣給梅縣籍商人劉永泉,商號“永安和”,爲當時樂城首富。劉永泉在樂昌是怎樣發跡的呢?傳説其父劉漢良從梅縣來到樂昌,綽號“韮菜頭”,以收破爛爲生。一天,在西鄉大瑤山的瑤寨村裏收到四塊“銅鐵”金屬。回到家裏,覺得這四塊東西特別沉重,仔細磨光辨認,原來黑古溜啾的顔色變成金光閃閃的四塊金磚,從此劉家便發跡起來了。劉姓開始在縣城南灣街(公安局門前附近)開“永安和”號店鋪,經營蘇杭百貨、絲綢布疋。這時樂城便流傳這樣一句話:“韮菜頭撿到寶,唔方唔發達。”1929年初,縣城擴寬街道,劉老闆見時機已到,便買下了昌姓鋪面,準備大展宏圖。正是劉姓想大建豪宅的時候,在昌姓上手隔兩間的興寧籍老闆陳慕秋與其外甥李伯球等,也是縣城有名的蘇杭布疋、絲綢百貨商賈,這時也因擴寬街道拆了鋪面想重建,由於地盤不夠理想,鋪面稍爲窄些。於是與鄰居下手店鋪湯姓老闆“湯蘭記”商議,轉讓一些鋪面地皮。湯蘭記的老闆娘葉氏,是一位很有頭腦的管家。她説:“可以讓一間廚房(約20平方米)的位置給你,但你的門面要讓三塊階磚(約1米)的位置給我,我們也要重建鋪面。結果雙方未達成協議,寸土不讓,爲了爭口氣,湯蘭記雖然資金不足,只好向縣城駱家花園富戶駱德生借高利貸,硬著頭皮把商鋪撐了起來,仍然經營蘇杭百貨,爾後改商號爲“湯榮記”由其子承繼祖業。接著廣泰興又爲其親戚陳某在湯榮記下手購下鋪面趁擴路之機會興建商鋪“興昌號”,同樣經營蘇杭百貨。廣泰興之上手鋪面,本來想一直向上延伸,繼續發展商鋪,無奈擴街需要,那裏正是東頭街口,不準再建,只好按地形建了一間又長又窄的商鋪,商號“常泰興”,經營蘇杭百貨。在三十年代初期,這五家商鋪爲樂昌縣城一流的商號,他們爲樂昌近代商業的興起、繁榮,在樂昌商業史上曾起過一定的作用,它吸引了不少湖廣商人到樂昌做生意,爲珠江上游近代海上絲綢之路亦作過一些內外聯繫的橋樑作用。
這五家商鋪,地皮雖各有爭議,互不相讓。但總體建築卻齊心合力,他們一起到廣州請人統一設計,到臺山請一流的建築工程公司承建,而且由廣州購來進口“士敏土”(水泥)、鋼筋等上乘建築材料在樂昌進行基建。雖然按各自的要求逐家施工,然而工程卻按各家的面積承包付款,保證質量。整座建築群其門面佈局仍然是一個整體,建築風格別有特色,至今其鋼筋混凝土結構仍然是堅實的,乃樂城唯一的歐美風格的古典建築群。無論從建築史上,抑或是古建文物的角度上仍然有重要保存價值的,它留下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歐美建築在樂城的一個縮影。
1945年初,日機轟炸縣城,永安和商鋪面前的大街上落下了一顆重磅炸彈,爆炸後彈坑近3米。然而這五家商鋪卻安然無恙,可見其質量是過硬的。由於永安和、廣泰興在樂城的商業名氣,加上劉姓老闆交遊甚廣,樂善好施,在樂昌有一定影響。因此當時樂昌名流如薛岳、張昭芹、龔楚、薛純武、徐錫勳、朱節山、鍾錫金等經常出入於這幾家商鋪。抗戰勝利後,永安和改商號爲“國泰祥”,同時在廣州設“國信行”,經營蘇杭百貨、絲綢布疋。
1949年4月,薛嶽將軍回到樂昌,下榻於永安和,他告訴劉家,蔣介石的天下快完了。於是劉家便把生意迅速轉往廣州、香港、澳門及海外。其餘的廣泰興、常泰興、興昌等亦有所轉移,把生意轉往海外,只留下少量生意在樂昌,由女仕經營維持生計。至今廣泰興李伯球的後裔,永安和劉永泉的後裔,仍有在香港、臺灣、美國等地經商,有些已是博士、將官,有些仍然是巨富商家,因此這座建築群的存在意義,仍可起到統戰工作和海外聯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