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學宮


  學宮位於縣城中心的學前路(昔稱南灣街),即文化館、博物館、電影公司宿舍、電影院、室內球場一帶。清代以前的學宮,前臨武江,左依龜峰,右視南塔,青山緑水,風光秀麗。據清同治十年《樂昌縣誌》載:“樂昌有學,自宋始,舊在西門外。前明萬曆八年(1580年),知縣張公祖炳與邑人知縣鄧周、生員駱價等議遷南灣。武水前環,神峰後聳,龜峰踞其左,塔岡拱其右,拱輿清淑,此其獨鍾矣!”

  樂昌學宮的建置沿革,最早溯至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知縣曾造遷建於縣城東北處,元朝毀於兵匪。1580年,樂昌學宮已是第四次的搬遷建置。知縣張祖炳將西門外之學宮遷至今文化館址附近,大成殿之主體座落於樂昌電影院以及文化館的位置。即“樂昌縣學自宋淳熙迨明正德、嘉靖、萬曆中,凡四遷處,始得地於南灣”。

  第四次建造的學宮,雖然比前代宏偉,但到清朝嘉慶、道光年間,仍在不斷修葺發展。其建築形制仍保留中國古代建築傳統格局。以大成殿爲中軸,中心大殿一座,進深五間,前爲露臺,臺四周置石板欄杆,中砌盤龍。殿前兩側有東廡、西廡各五間。前爲戟門(大成門),上有“仰聖門”牌匾。門外東側有省牲所,西側有更衣亭,專爲供仰之人使用。戟門前方是欞星門,門之左右樹綽樸二:一爲“興賢”(東學),一爲“育才”(西學),欞星門外爲大丹墀(古代用紅色塗飾之石階)和照墻。

  大成殿(孔廟)後爲崇聖殿,左右兩側有進德齋(東)和修業齋(西),人們稱爲東齋、西齋。堂南爲甬道、照墻。照墻之外便是儒學門(大成門),面闊三間。從進德齋北進,中爲啓聖祠,左爲名宦祠,右爲鄉賢祠。祠內曾供奉過樂昌有史以來凡有功德於民的朝官、州官、知縣、官吏和鄉賢。其祿位牌便可進入這兩個顯耀的祠內,永遠享受萬民瞻仰及香火供奉。達到封建社會所尊崇“流芳百世”之目的。

  戟門左側有尊經閣、魁星閣、明倫堂。堂前有丹墀,堂後有空坪,堂的左邊爲教諭署。戟門右側有敬一亭、訓導署、儀門。儀門左右有門,出去右邊便是節孝祠(即電影院附近宿舍)。

  “民國十八年(1929年)十一月,縣奉令改大成殿爲孔子廟,於孔子位兩旁設長龕,所有四配、十哲、先賢、先儒各位依次排列,並於廟堂前留相當空地以便紀念”活動(引自民國二十年《樂昌縣誌》)。清宣統元年(1909年),樂昌果育初級小學設於學宮內之進德齋(東齋)。孔廟,由於時日久遠,已楹垣傾圯。1947年,改拆孔廟大成殿頂,蓋起一座杉皮屋頂的大禮堂(戲院)。果育小學(解放後改爲一區一小)遷址大塘邊。將原小學校址解放後改爲文化館、體委、電影管理站(含電影隊)、花鼓劇團、劇團宿舍、圖書室、閲覽室和乒乓球室。1959年,體委在電影院右側空地上修建一座有1500座位的木質結構的室內燈光球場。1970年改爲鋼筋混凝土結構,學宮已面目全非,但這裏卻成了樂昌縣城的文化娛樂中心。

  圖中學宮(前圖)乃同治八年《樂昌縣誌》所載,大成殿,崇聖殿,大成門,欞星門,東廡,西廡,東學,西學,明倫堂,教諭署,尊經閣等位置一目了然。重現當年樂昌孔廟一派非凡建造。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