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薛嶽將軍
薛岳、字伯陵,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出生於樂昌縣九峰小坪石村。民國元年(1911年),薛嶽15歲。他先後於廣東黃埔陸軍小學、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參加過同盟會,與葉挺、張發奎、李漢魂、鄧演達等爲同學,研習軍事,懷著從軍救國的願望和抱負。1919年,薛嶽離開保定南下,追隨鄧鏗、朱執信等援閩、粵,曾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上尉參謀;民國10年5月,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團營長;第一團團長,隨蔣介石東征,至廣東東江,討伐叛軍陳炯明。曾與葉挺率部奮戰,掩護孫中山登上楚豫艦。民國11年10月,任東路討賊軍總司令部參謀。民國14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四師副師長。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薛岳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少將副師長兼團長、中將師長、第四軍副軍長等職。1928年8月,薛嶽離開部隊暫住香港、九龍。1930年2月,重返第四軍,參加張發奎與桂係合作的反蔣戰爭,失敗後退回桂林。7月,任第四軍第四師師長。12月,任柳州中央軍校校長。翌年5月,辭職回九龍。1931年5月,任第五軍軍長。爾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路軍副總指揮、第七縱隊指揮官、國民黨北路軍第六路軍總指揮。參加對中共中央井崗山蘇區的“圍剿”。在國民黨軍廣東三大名將中,張發奎(四戰區司令長官)以威猛聞名;餘漢謀(七戰區司令長官)以穩重著稱;而薛嶽則是威猛兼穩重,剛直強健,勇敢堅定,富於創造性的文武具備的軍事將才。正如他在格言中所道:“人與我取,人欲我與”,“我決不做二世祖、三世祖、我要做開基祖,我要做創業者。”
1934年10月,紅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薛嶽奉命率軍,沿贛、湘、粵、桂、黔、滇、蜀、康、秦、隴10省,行程二萬餘裏,對紅軍部隊進行圍、追、堵、截。在《民國百人傳》第四冊中有一段記述:“10月31日,薛部自古龍崗經蓮花、衡陽、東安一帶緊躡共軍後尾窮追不舍。”蔣介石曾在衆將面前訓示:“中國有史以來,軍隊長征未有徒步二萬餘裏者,有之自二路軍薛嶽總指揮始。”紅軍長征途中,供給不足,困難重重,屢遭阻擊追堵。正是國民黨二路軍的這支勁敵使長征途中的紅軍部隊付出慘重的代價和犧牲。然而,卻未能消滅紅軍,在艱難的征途中,紅軍勝利地到達了目的地,毛澤東在途中風趣地寫道:“伯陵兄,勞遠送!”
民國26年(1937年),薛岳任貴州省府主席,與黔、滇、蜀三處地方軍保持友好關係。他平時早晨起床之後,運動、讀書、寫字。喜讀兵書,愛好書法,數十年如一日。他身體好,文學素養好,書法頗爲出色,因此有人説他是戰將、猛將,也有人説他像一位儒將,在貴陽時他曾辦過軍官訓練班。開學時,自己親自撰寫一聯:“虎帳談兵,正好揮戈躍馬;黔南教戰,恰逢時雨春風。”他精通孫子兵法,且能將自己作戰的具體實踐給予言傳身教,融於自己的軍事思想之中。他常對官兵訓話:“官如桶,兵如水,桶方則水方,桶圓則水圓。”他曾以“苦鬥必生,苦幹必成”八字總結自己人生的哲理。在淞滬會戰中,薛嶽被敵機掃射,司機、衛士被打死,車子爆炸,他跳進河裏,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這八個字正是他戎馬生涯中不懈奮鬥與追求的真實寫照。他用人絶無親疏之分,一切因工作需要,以人格修養、學識才幹而定,他對軍中職務的看法是:軍中的級職,完全是爲了定職務、分責任,絶不是定榮辱,分富貴。
1938年10月,薛岳於武漢會戰,他以驚心動魄,最激烈的戰鬥,殲敵萬餘,俘敵三百餘人,取得了萬家嶺戰場輝煌的一役。此後薛岳昇任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轄54個師,40多萬軍隊。1939年至1942年間,薛岳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省府主席,駐守長沙,日軍多次發動對長沙的進攻。1939年9月,正是國難當頭,第一次長沙會戰打響之際,薛岳父親不幸逝世。薛父臨終遺囑:“非常時期,國事爲重,喪事從簡,勿泥常禮,應早回防服務。”時值國共兩黨合作,團結抗日,噩耗傳來,雙方要員紛紛致唁電、唁函、挽詞、挽聯到薛家,計兩千餘件(見薛氏《哀思録》)。其文多是勉勵薛嶽將軍化悲痛爲力量,在前綫奮勇殺敵爲內涵。薛岳重孝在身,墨絰從戎,將安葬父親事宜延至翌年元月,即回長沙防務。他用盡九戰區的所有兵力,採取絶對優勢,在長沙附近以反包圍破日軍之包圍,在戰術上誘敵深入,行動上徹底破壞道路,中間地帶空室清野。在誘擊區、伏擊區內縱深佈置兵力,以圖逆轉敵我戰機,待日軍入侵到決戰地點,然後從四面八方出擊,如同天然“巨爐”之熔鐵,殲滅敵人,這就是聞名中外的薛嶽“天爐戰法”。薛嶽沉著應戰,他敢於打大仗,敢於啃硬骨頭,具有臨危不懼,堅持到底的韌性,這就是薛嶽的大將風度。他先打敗日軍悍將土肥原師團,再擊潰岡村寧次、阿南惟磯,取得了“長沙三捷”的重大勝利,殲敵約15萬人。岡村寧次曾這樣説:“薛嶽是中國最狡猾最難纏的將領。”因此日軍對薛岳懷恨在心。
翌年元月,戰事稍緩,薛岳向蔣介石請假兩天,回鄉安葬其父。此事爲漢姦情報所得,日軍派出飛機,準備空襲。然而漢奸卻把地名弄錯,當時的軍用地圖上找不到“小坪石村”,結果誤炸了遠離九峰山60公里的“坪石”,使坪石(現老坪石鎮)汽車站附近正在趕廟會的人群,無辜遭到敵機的狂轟濫炸,小坪石村卻安然無恙,薛父的葬禮正在隆重舉行。
當長沙二次捷報傳至韶關,一八六師韶關城防指揮官張澤深有感而作,填詞一闋:
憶秦娥·爲長沙二次大戰祝捷
誰作孽。彌天烽火三湘月,三湘月,洞庭波水,映紅倭血。
一年一度光榮真,飛傳捷報人皆説,人皆説,萬方馳電,祝將軍薛。
薛部秘書長謝又生在《長沙會戰三次大捷之主因及其意義》文中所述:“此次長沙勝利,實爲‘七七’蘆溝橋事變以來,最確實而得意之作。”1942年1月11日,英國《泰晤士報》指出:“這是12月7日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之勝利。”英國《每日電訊報》社論評述:“際此遠東陰霧密佈中,惟長沙上空的彩雲,確見光輝奪目。”美國陳納德將軍在他的回憶録《我與中國》中記述:“薛將軍第九戰區的軍隊是在給養缺乏下,多年對日本人作戰的軍隊的典型。”“由薛嶽和他的軍隊看來,史迪威所謂除非在美國人指揮下中國人將不能戰鬥者,實屬荒謬之至。”戰略學碩士蕭天亮少校曾説:“時隔50年,現在回頭去看這次戰役,我仍然不能不説,這確實是一次成功的會戰戰例,尤其實際戰鬥情況與事先作戰方案完全一致,僅此而言,就值得今人大書一筆。”
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使全世界人民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自衛強國的力量所在。
1942年1月,長沙會戰勝利結束,國民政府授予薛嶽“青天白日勳章”,這是中華民國最高的奬賞。1946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贈以“自由勳章”以表彰其抗日功勳。薛嶽,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的十大名將之一,這段歷史,已載入史冊。他在抗戰時期所作的貢獻,中華民族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薛嶽,在臺灣軍事體系最高軍銜的10位四星一級上將中,他是蔣介石冊封的7人中爲輩份最高者。亦是樂昌籍有史以來武官中最高的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