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吳尚時考察樂昌峽
粵北山區農民之經濟生活,以杉木之採伐爲主,樂昌峽一區,其尤著者也。山間種植者杉也,山坡滑下者杉也,隨水漂浮者亦杉也。屋宇建築材料,亦多惟杉是賴,無杉則山上居民將無易取一切食用之物品。“一切皆爲杉”,可爲樂昌峽農民生活之寫照。然而峽區地形復雜,固非全部可以栽植杉木,蓋杉木笨重,非有適宜之運輸條件,不易外銷也,試登蔚嶺山脊上,向東西兩側一望,可知地形勢力之大,足以左右人類生活之方式。東側地質多爲各種頁巖,概不透水,又乏扺抗侵蝕作用之能力,惟其不透水,故表流特多,惟其軟弱,乃易受雨水湍流之沖刷而多呈溝穀,益以峽區陸地之上昇,去今未久,最近一周(指侵蝕周Cycled'erosion)之地形演進,猶在幼年階段,由是山石峻峭,峽穀遍佈,斫下之杉木,無一地不可以隨坡滑下穀中,流入樂昌峽,運輸方便,遠銷下游樂昌曲江等城市中。故於蔚嶺山脊東望,其杉木之茂密,不減於樂昌峽之兩側也。回首西顧,情形迥異,石灰巖搆成之高原,起伏和緩,固宜榖米之生産,其村落之數多而大,允具小康之象徵。然以植杉言,則運輸條件,惡劣極矣。蓋石灰巖性質透水,少見表流,地面既無雕琢之工具,何來急坡與河谷?苟有杉木,自不能不賴人力之肩挑,運費既昂,安能和東坡者相競銷,故此方杉木之稀疏,非偶然也。
除杉稻外,峽區尚産玉蜀黍、花生及薯芋等雜糧,然爲量有限,或未足以供給本地之銷費,尤以植杉之區爲然。吾人留宿石子坪時,主人至十二三公裏外之坪溪糴米,翻山越嶺,晨出而暮歸,習以爲常,似無所苦!是耶非耶。抑以牛馬生活,已成習慣,不自知其爲牛爲馬耶?
高原闊穀之稻作區,似有自給自足之貌。杉區則和外間發生密切之貿易關係,蓋所産之杉木薪炭,必須外銷,而缺乏之糧食,則又仰給外間。目前杉木,以曲江,樂昌等地新興之戰時建築,異常熱鬧,需求甚大,價格飛漲,杉區居民經濟之充裕,似非高原闊穀之稻作區者可比。然而前者多木屋,簡陋不堪,後者多磚屋,反呈富庶之氣象,此固非面積有限之稻田可得而解釋,實乃由於杉山之主權,非屬當地之居民,而爲高原舊穀之物業,兩者之關係,其亦如佃農之與地主歟?
火車未通時,陸路交通峽北有蔚嶺軍道!由樂城(海拔85公尺)北上,盆地一段,地勢平坦,行約十二公里至石滘子開始登山,盤旋而上經風門坳(200多公尺),鵝頸坳(780公尺),行程僅八九公里,而地勢已高出盆地800公尺矣。自此向下坡,約四五公里之石壁潭,又降至540公尺之穀底,循此扺九峰墟,折而西,沿谷地行,至官渡,約十二三公里,轉向西北,復登山,越著名之蔚嶺關,海拔887公尺,爲全區之最高點。過此下坡,至韮菜嶺,分而爲二,一爲北上經塘村溯田頭水,而入湘南之郴州。一則南下,沿田頭水而入樂昌峽,轉進紅巖盆地而扺坪石。更由坪石北行,越崇山峻嶺,乃達湖南之宜章城。峽區一段,上落高山低谷,崎嶇險阻,商客經此,實不勝其苦矣。然而火車未通以前,不失爲一熱鬧之交通綫。湘粵間之商旅,來往其間,絡繹不絶,沿途休憩雨亭,多用長方大石砌成,整齊堅固,路面舖以石板,鬆杉夾道,今日尤可窺其昔日之盛況。民二十年,筆者曾至風門坳考察,時值舊曆年終,挑夫比肩接踵,皆湘販也。南下者負豬、蛋、油、豆,北返者則肩糖鹽或其他洋雜貨,來往人數,當時日凡一二千,夥鋪飯店,沿途皆是,去歲吾人由坪石經蔚嶺關,步行赴樂昌城,冷落稀人,不勝使人有今昔之感。旅客和貨物,改乘火車,挑夫絶跡,夥鋪亦隨而消滅。今日樂坪公路和舊道多相符,惟際此抗戰之秋,汽油缺乏,停止行車,即在戰後,亦因沿途崎嶇,運費浩大,決難與火車相競爭也。
峽南亦有一重要之通道,由坪石循峽區山脈之西麓南下,經梅花街大橋而至乳源城,長凡80公里,由此轉用水運,沿南水之峽穀,東下經龍歸墟而入北江。陸路北段雖不致若峽北軍路之崎嶇,然而上落丘陵,終非坦途,南段自梅花街(海拔約四百公尺),登越八百公尺之高原,經上開封橋後,地勢稍降,惟仍屬六七百公尺左右,直至大橋,石角塘。沿途幾全爲石灰巖搆成,大小之閉塞盆地,觸目皆是,多不勝數,盆與盆之間,每隔以高低不一之山脊,道路由是忽上忽落,行旅苦之。然在火車未通時,亦不失爲一要道。上下行之貨物與蔚嶺者同。梅花街、上開封橋、大橋、石角塘等地,聚落形如長蛇,沿大道伸展,更可見其與交通關係之密切,是乃德人所稱Strassendorf也。昔日多夥鋪,惟吾人前年往上開封橋考察時,欲覓一挑夫,亦不可得,蓋自運輸事業衰落後,居民已改務農事矣。
樂昌峽中,以水運爲主,蓋鐵道未築以前,兩側峭壁,僅有舟人牽纜之鳥道,惟水路亦非坦途,蓋峽中地形,猶未脫離幼年階段,河床縱度每公里之高差,平均不過一公尺許,然而局外之高差,每有更甚數倍者,石灘橫河,低水時,屹立水面,巖巉嶙峋,行舟偶一不慎,即遭破舟之險,上下灘時,舟人全家出勤,不分男女老幼,合力把舵,筆者曾乘舟下行,當時亦目瞪神注,爲之咋舌。潦漲時,水勢倍加洶湧,急湍澎湃,航運且爲之暫停。然而覆舟慘劇,時仍不免!九瀧十八灘之險,信非虛傳。韓瀧一灘,其尤著稱,自坪石放舟,以此爲第一灘,船戶至此,停泊入廟虔拜,求神庇祐,始敢解纜,他若三層灘,白鷄灘等,亦舟子所深畏者也。自坪石下樂昌城,需時不過一日,上行則非之四日不可,每船可載重約萬斤,上下運輸貨物種類,與峽北峽南陸運無別。火車未通時,大小船隻,數約千艘,今日所餘者,不及十分之一矣。昔日坪石沿河居民,多以操舟爲業,經濟充裕,船廠林立,今日亦多成陳跡,中大理學院之學生宿舍,亦即過去之船廠也。坪石一鎮,向爲水陸交通之樞紐,粵貨至此,改循陸路,湘貨至此,改循水路,爲粵湘貨轉運之地點,市容極度繁榮,火車通後,粵商北上直達長沙,湘商南下,直扺蘆苞沙坪,坪石受此打擊,遂一蹶不振。交通工具改變,其影響一地之民生,有如是者。中大自滇遷返粵北,嶺南大學,培正等學校,亦相繼移至,坪石突增萬人,市面驟覺繁榮,然而抗戰結束後,又將恢復原來沉寂之休眠狀態矣。
憶及曩昔粵漢鐵路,南段久停於曲江,北段亦止於株州,自北伐成功後,全國統一,百廢待興,交通事業,亦日呈蓬勃。於民二十二年,南段軌道達於樂昌,民二十五年夏,樂株段完成,全部通車,樂昌峽一段,爲全綫工程最艱巨者,車道緊緣左岸,斬山設軌,遇堅硬之石英巖,或施爆炸,或鑿隧道,工程自極困難,而頁巖與性質脆弱砂巖之區,護路更不容易,每年雨季,往往山崩,摧毀路軌,阻斷交通。然與往日之陸路水路相比較,則又利便多矣。峽區以內,共有四站,自北而南,曰羅家渡、泗公坑、岐門、永濟橋,皆背山面水,無多隙地,快車無停留者。羅家渡站較爲寬闊,且有田頭水來匯,上溯可入湘,近日廣東省府於此設立工廠多所,前途似有展望矣。
截至最近之過去,峽區經濟可謂以杉木爲主。抗戰之前,杉木價賤,無利可圖。廣州既陷,省會遷韶,民衆北徙,臨時建築,勃然而興,宛若雨後春筍,材料多用竹木,峽區杉林,利市百倍,競相開發,以此暴富者,比比皆是。論者或以爲峽區前途,可以惟杉是賴,惟個人則竊恐好景不常耳。蓋近代建築多用三合土,杉木爲用,顯呈江河日下之勢。戰事結束後,自必一仍舊貫也。
筆者以爲樂昌峽一帶,將來必與粵北各地形成一重要之水電工業區。
查水電(亦稱《白煤》,以與黑煤對立)之發明,始於法國Grenoble城之Alpes山中。當地雨水豐沛,流量充足。第四紀時,地形且曾經冰川之雕琢,各河不但縱斜率甚大,沿途坡折屢見,湖泊險灘,交替相逐,甚者更吊谷高懸,河水飛墜成瀑布,尤以支流與幹河交匯之點爲然,故水力之利用,方便而經濟。
樂昌峽區,雖未經泉水之洗禮,然而地形最近屢次之回春,其影響正復相似。河谷多深切成峽,橫剖面狹窄。寬度有不過20公尺者。堅硬之巖石,曝露於穀壁和河底,基礎堅固,橫河築壩,以發水電,工程易舉而經濟。吾人以爲九峰水於入注樂昌峽之處,與夫樂昌峽之本身,最合水電廠之理想條件。前者之橫剖面,尤爲狹窄,而樂昌峽則以上游之流域面積廣大,水量充足,各有所長,水電專家其注意焉!
抑猶有進者,水電之利用,尤以無石炭相與競爭之區,較易發展。例如英倫之河流,非無優良之《白煤》環境也,徒以黑煤遍地,價值低廉,水電開發,遂反居不少工業國家之後。反之,義大利則正以煤炭缺乏,水力之利用,乃有長足之進展。
考粵北之煤礦,稍足稱道者,目前只有仁化曲江兩縣間之富國公司一區,彈丸之地,舉以與外國號稱豐富之煤區比較,則瞠乎其後,微之又微矣!故據此一觀點論之,峽區水電實有光榮之前途。
至言未來水電之運用,除供給附近市鎮與鄉村之燈光外,當以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最爲重要,其理經載本刊前期拙著《粵北之國防根據地》一文,茲重復簡述如下:一、本區距海遙遠,自此而南,地勢且多險阻,足以保證相當之安全。二、交通便利,可以策應湘北粵南兩戰區。三、鋼鐵原料,雖以地質之調查未周,難以預定,然金屬礦將來如有重大之發現,固非意外。四、山高林密工廠不易受敵機發現,且可穴山建設,益覺安全。由是以觀,吾人之預言,未必無實現之可能。實則峽區目前已有不少重要工廠,惟事關國防,不便詳述耳。
國防工業而外,平時工業亦可利用峽區所産之水電。樂昌峽以南,沿河兩岸之壩地,多植甘蔗、花生、油菜等,目前之制糖榨油,多用人力畜力,量少而質劣,將來利用電力,質量之改良可斷言也。此外,樂昌盆地仙人廟一帶,遍植桐樹,將來亦可於本地壓榨和提煉,不必作半原料外輸,有如今日也。
造紙鋸木,目前爲粵北工業之較爲重要者。將來亦不難借水電而發展。現時散佈粵北之輾米之磨,將來想亦必集中於若干較大之工廠。
總上以觀,峽區前途,實有無限之希望,直與其特殊之地形息息相關。
(摘自中山大學地理係出版《地理集刋》第12期,吳尙時著)
吳尙時:中山大學地理係主任、敎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