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北宋冶銀遺址
長鎮五汪村附近,有一片長約500米,寬約150米的爐渣礦石,黑褐顔色酷似鐵渣,人們稱爲“鐵屎”,鐵屎嶺故而得名。
1983年,樂昌文物普查組在鐵屎嶺曾作過實地考古工作,從礦渣發現其文化層堆積3至5米,厚度不等。在文化層中發現有:高足圈陶瓷殘片,也有青花釉、冰裂紋、刻花、印花青釉等風格。顔色多以粉青、月白爲主,具有宋代哥窯瓷器特點。從遺址文化層堆積以及瓷片紋飾、風格來看,當屬北宋時期的冶煉場所。據《韶關大事記》記述,北宋皇佑年間,粵北各州府“歲運羨銅三百萬,以贍嶺北諸治。二歲市銅八百萬斤,銀二十萬兩,鑄錢二千萬貫。”從這段記述,已充分説明當時粵北各縣的冶煉事業,其時以冶銅、冶銀爲主,出現鼎盛時期。元豐初年,“産銀,曲江有靈源、石膏、岑水。樂昌有伍汪(五汪)、黃坑”(《韶關大事記》)。五汪是樂昌兩處冶銀場所的其中之一,從遺址約6萬平方米的面積分析,其建置規模也不算小。宋政和元年(1111年),廣東漕司奏:“將韶州曹峒場、英州銀岡場皆拼入英州之清溪場。惟黃坑(樂昌)場權存;連州元魚銅坑、黃田白寶,韶州伍注(五汪)岑水銅岡,英州鐘峒等十六場,請拼如舊”(韶關大事記》)。從這段記述中便知黃坑、五汪兩處冶銀場所在韶州的重要位置,韶、連、惠、英、南雄五州的冶煉又是宋朝冶銅、冶銀的重要州邑。“北宋大觀(1107一1110)年間,韶、連、惠、英、南雄五州,各稱銀坑發泄,銀價甚低,分得銀額最重……其中韶、連、惠三州歲上銀各8000兩,英、南雄二州各3600兩,其數浩瀚”(《韶關大事記》)。在此期間,由於銀額上繳過高,後至坑冶廢馳,然而銀額成例又不變,民受其害,以至黜妻鬻子,輕去南畝。五汪鐵屎嶺遺址在宋代冶銀的歷史上曾有過一段繁盛和衰落的時期。
然而,鐵屎嶺冶銀場所之規模,産銀數量之多,其礦石原料又從何而來呢?在《韶州府志》、《樂昌縣誌》均未提及,距五汪冶煉遺址西北,不到五公里有個樂昌著名的鉛鋅礦,也許煉銀的礦石與這裏有關。據1987年版《樂昌縣誌》記載;“1958年,在西瓜地露天手工開採鉛鋅礦。”“楊柳塘(西瓜地)礦區位,樂昌盆地中部,東西向展佈2700米,寬約600米,有礦體49個,其中工業礦體20個。礦物有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含鍺、鎵、鎘、銀)等”。礦石平均品位高,屑富鉛鋅礦石,中型礦床。因此,古人的礦石來源或取之於此礦,何況這礦山與五汪冶煉場較近,從古代交通運輸條件考慮,礦石的來源不可能太遠。或者説,樂昌鉛鋅礦之前身也曾有過銀礦,待銀礦採完則留下鉛鋅礦也有可能。抑或是古人對鉛、鋅、鎵、鎘、銀混淆不清,又無科學的測驗方法,把它充當銀礦冶成銀錠也未嘗不可。故有“銀價甚低”即銀錠貶值之現象出現。懷疑其“冶銀”非純正之銀也。盡管如此,歷史爲樂昌留下了一大片廢渣場面,這就是古代冶煉遺址的見證。從時間考證,鐵屎嶺遺址的早期冶煉時間應爲北宋皇佑元年至元豐年間,這是樂昌冶銀和礦冶方面較早的史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