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龔卞與玄帝贊碑


  龔卞出家修行,史載:“道行聞於南粵”,可見其道行已蜚聲鄉外,在西石巖尚有法碑傳世,作爲文物佐證。1985年,樂昌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西石巖進行田野考古作業時,於原佛殿之右發現“龔卞立石”的玄帝贊碑刻。該石刻通高2.78米,寬1.56米,厚14釐米。額首雕盤龍,額下右邊直行陰楷“玄帝贊”。自右至左,八行陰刻草篆,每行四字。詞左爲玄帝畫像,象下侍立坎、離(水、火二將)與金童、玉女共四人。詞下陰刻龜蛇圖案,栩栩如生,威武雄奇,象徵玄武大帝。龜背上羅列七星八卦,即北鬥七星。據我市道教研究者蕭長春在其撰寫的《考樂昌市西石巖古跡玄帝贊碑》中記述:“其兩座相對的大小北鬥,象徵天地陰陽五行一年十二個月變化之規律。從卦位幹、兌、離、震的排列看,這是伏羲先天八卦,且取陰順陽逆之勢,內含玄機,合於道教崇尚自然,探索陰陽,貴生無死的教義法度。從道家修煉內丹的角度看,此碑又像南宋時代武當清微派的修真圖。”蕭長春的研究考證,亦説明玄帝贊碑的紀年及其在道教中的現實意義,可見龔卞在道行修煉方面之功底。但在樂昌的志書及古籍中對《玄帝贊》碑之記述仍是一種模糊的概念。如民國二十年版《樂昌縣誌》這樣記述:“玄帝贊,俗曰飛來碑,石碑高七尺餘,寬四尺,碑首作龍文(紋),文(紋)下刻詞,詞右刻“玄帝贊”三字,楷體。詞凡三十二字,作八行,(每)行四字,草篆體,奇古難識。詞左刻真武像,像下左右各二人,俱武裝。詞下刻龜蛇文(紋),龜背列星鬥。羽士譯其詞曰:‘上帝降令,幹斬妖精,坎離相合,雷電震驚。七星魁鬥,八卦見形,吾筆令下,紅道上清’考宋人題志,但言六祖石床,陸羽題名,未有言及此碑者。惟清初盧陵劉遇奇,遊仙人石室記,始言上有飛來石,傳飛自武當山,則知此碑。明時始有其來歷,則不可考,若羽士自爲之,則當時亦不得曰飛來。”清同治十年《樂昌縣誌》、光緒版本的《韶州府志》均未提及此碑之紀年或何人立石。

  在樂城附近地區、民間有這樣的傳説,昔時西石巖中有一洞穴,深邃莫測,據説可通下界陰曹地府,能會見已故先人,可與之談心,訴説衷腸。有一次,一位孀婦從洞中深入,欲尋已故丈夫,見面訴説衷情。從此便一去不復返……後來一道人得知其中秘奧,運其所學道行,在洞口入處立一法碑,念動真言,以鎮妖魔鬼邪,從此人們便無法從洞口通往下界去了,這就是民間傳説的玄帝贊碑的意義所在。至於洞內的描述有:“就中飛來碑,龜蛇儼蠖屈。”“張炬入黑穴”,“邃深莫究述”。“睛晝黝冥陰,光徑肖百物。”從詩句中的含義已道出洞中之神秘。當考古人員在碑下表土下約30釐米處,掘出左下角有“龔卞立石”楷書字樣時,從而考證了民國以前古人對此碑的模糊認識。

  既然知道此碑爲龔卞立石,龔卞,何許人也?在《樂昌大城龔氏續修族譜》師召世録中記述:“克振公子師召,諱蓼,號卞。宋淳熙七年鄉舉,因願不仕,遂修行於鐘霖(靈)寨,至今尚有故跡,時以道行聞於南粵,王嘗建寺黃蓮,一朝而聚千杉,今散水坪是也。又有西石巖飛碑一塊,在佛殿之右,至今仍存。”族譜與縣誌、府志記載基本相符。與蕭長春的“南宋時期武當清微派的清真圖”説法在時間上也是吻合的。

  西石巖爲中國七十二福地之一,歷來成爲樂昌佛、道、儒三教之地。北宋餘靖曾游西石巖,有《同遊泐豀石室記》,文中記述了六祖石床,陸羽“樞室”,但未言及玄帝贊碑。可見西石巖玄帝贊碑爲南宋時始有,而宋代因避忌太祖“玄朗”名諱,故將玄帝改爲真武帝。此碑爲何仍稱玄帝呢?原因是龔卞看不慣宋朝腐敗,而願不仕,其仍用玄帝之意以示龔卞之逆悖心理。玄帝贊碑爲南宋道士龔卞在樂昌留下的珍貴文物,至今八百餘年,完好無損,在嶺表碑刻史上亦屬罕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