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樂石、昌山


  樂石、昌山位於縣城東南3公里的“樂韶”公路兩旁,是石灰巖石山,高70餘米。昌山臨水,河對面爲塔頭村,武水繞山而過。據《方輿紀要》記載:“樂昌縣城東南三裏處有一座山叫昌山,山上有兩塊大石,疊在一起,上面的石較小,下面的石較大,看起來像個“昌”字。清代白潤顥有詩贊曰:“鴻蒙竅剖邑之東,日曰成形疊石峰”。這就是人們常説的昌山。樂石,人們又稱爲樂山。據《樂昌縣誌》記載:“在附城樂石塘,山石嶙峋,高數十仞。暗藏石竇,聲由石罅傳入,呼之則應,俗稱應聲公,奏樂其間,雙音拼發,清越可聽,故名之曰“樂石鳴韶”。另一説是:“昌山上有一塊平寬的大石,廣約數十步,上面竹林成蔭。每逢佳節,人們在山上游樂,這塊山石稱爲樂石”(《大清一統志》)。樂山、昌山合爲“樂昌”兩字。樂昌縣名便由此而得。

  宋代李渤有詩贊曰:“嶙峋峭壁武溪東,聳起昌文疊秀峰;空谷流聲凝管籥,斷雲出岫掛崆峒;依稀玉韞含輝曉,燦爛花開嚮日融;不羨鍾靈懷拱璧,山川淑氣鬱菁蔥。”明代白瑩亦有詩贊:“……二月味忘韶樂美,九成音協鳳凰鳴;昌山今幸留遺跡,願奏鈞天入大廷”。“樂石鳴韶,昌山合璧”便由此而得。爲樂昌縣八景之一。

  樂城鎮飛虹橋

  飛虹橋原於縣城府前路,距縣政府約百餘米處的武江河上,是用船連環相接的一座“浮橋”。該橋爲南北兩岸用18只木船連接在一起。每兩只船相距3.7米,船與船之間兩頭用8米長的杉木連固爲一組,共九組。上游每組船頭以粗鐵綫係錨拋入河底固定,每組連環船之間用粗鐵綫上下船頭連固,船身之間用長5米,寬約2米的木橋組合鋪成橋面。北邊引橋5米,南邊引橋35米,浮橋全長142.8米。

  據《樂昌縣誌》“浮橋記”文中記載:“碑在仁壽閣墻壁,碑額題“飛虹橋”三字,大五寸,記後有和東坡詩一章,文字殘闕,不可讀。末署大清康熙五十一年歲次,玄默執徐相月、文林郎樂昌縣知縣事天中許維嶔撰並書。”該碑失考。綜上所述,樂昌縣城浮橋已經歷相當長的一段歷史,而且歷代都有文史記録,浮橋位置曾設在先鋒街碼頭,龜峰寺下河邊碼頭等處,80年代初合併爲上浮橋。1987年,府前大橋建好後,浮橋遷移長鎮,距縣城7.5公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