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坪石老街


  老坪石街位於樂昌市坪石鎮的西北4公里,原叫平石村,因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餘(約7平方米),平石以此得名。

  平石,由於地理位置之重要,外來經商者日益增多,已出現了以鄉誼結合的各種行會、商幫活動和組織。最早爲經營農副産品的湖南幫,接著是以經營藥材爲主的江西幫,在平石的商業人口滲雜中,這是純屬商人的集團組織。人們爲了維護同鄉、同行的友誼龢利益,溝通行情,參加商業競爭,紛紛加入行會。清代只設鹽院管理鹽業,而沒有專門管理商業的機構,商業全賴商人團體自己管理。因此,清康熙末年,在平石已逐步出現了有組織、有章程的各種同鄉會館。

  楚南會館:位於上街,劉八萬家道中落後,其後裔將宅院賣給湘南的郴州、湘潭、永興、資興、宜章、臨武、汝城等縣同鄉會籌建會館。爲平石清代較早的會館之一,其建築結構爲: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有戲臺、天井。大堂設神位,供奉昭德候(關公)。後廳神位供奉福、祿、壽以及無量祖師神(財神)位。大堂兩側有廂房四間,供來粵各縣商客留宿及議事用,該會館是平石會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每逢節日,各縣商人同鄉會便宴請賓客或請戲班唱戲。宜章、臨武縣商人供奉昭德候,郴州、永興、湘潭等地商人供奉福、祿、壽、財神以及無量祖師。其建造時間約爲康熙年間。清末民初,楚南會館歷任會長爲曹昭漢、資偉烈、資世盛、鄧裕發等。

  廣同會館:位於中街(官街)附近,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爲廣東15縣同鄉會籌資興建的,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爲天井,戲臺。建築宏偉,面積僅次於楚南會館,大廳兩側有廂房四間,供粵地商賈遊人歇息和議事。墻內仍存道光二十七年《重建廣同會館碑記》、《裴氏置業碑記》等石刻多件,1982年因失火焚燬。清末民初,廣同會館歷任會長爲樑繼幫、樑浩生、周貴朝等。

  這些會館,在平石曾爲各地商人解決聯絡住宿和保護商人利益起過一定的作用。比如:平石當地商人的昌源會館與楚南會館曾經發生過一次矛盾糾紛,主要是解決攤派款項不公平事宜,曾一度把事情鬧到樂昌縣衙,請求縣衙解決。

  平石的會館前身爲商幫組織,後爲會館,爾後又發展成同業公所和商會。平石商會於清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才成立,民國二十九年(西元1940年)平石商會改組,成立同業公會,當時有會員6人,會址遷於平石中街三界廟。平石當地人的會館及商會負責人爲何品生、黃永盛、黃興泰、黃海清、李龍安、賴澤環、羅柏孔、歐漢南、何澤仁、何幫偉、何澤洪、黎福生、段裕後等。當時的會館及商會設會長1人,理事若干人,財務、會計,伙夫各1人。1947年,坪石同業公會發展到9個。

  平石有三街四市,從三官堂(壇)城門至拱橋城門,分上、中、下三街。土地樓以上爲上街,100多家店鋪。土地樓至回龍廟一段爲中街,300多家店鋪,是平石街最繁華之商業區域。回龍廟以下至拱橋、城門爲下街,100多家店鋪。

  上街內又分前街,後街,約70家店鋪;回龍廟右側有鹹魚巷,約三、四十家店鋪;回龍廟之前的一段中街又叫官街;拱橋以下至今古庵(何氏總祠堂)叫新街,約100家店鋪,焚於民國初年的戰事中。街內有一墟四市:每逢農曆二、七爲平石墟期,三街四市熱鬧繁華。以豬仔、生豬、耕牛貿易爲主的將軍廟集市;以肉類(豬、牛肉)豆腐、魚蝦、三鳥貿易爲主的鎮江祠集市;以糧食、豆類、副食、五穀貿易爲主的三界廟集市;以蛋類、蔬果、茶油、桐油貿易爲主的回龍廟集市;湘人以及附近鄉民,以山貨、土特産、糧、油、豬、牛、三鳥,蛋品挑上墟出售,然後買回鹽、肉、布匹、洋雜、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大部分爲小額交易,解決生活問題爲主,也有部分爲販子收購作長途販運的。

  道光年間(西元1821-1831年),前街與後街的店鋪,曾爲三星坪富戶、八品登仕郎沈宗元所有。三官堂城門以外爲作坊和船廠,經營五行,八作、紙紥、抬轎、磨豆腐、開油榨等手工業及造船業。

  中街門店,多數以鹽埠爲主,也有相當一部分經營洋雜、藥材、布匹、故衣、絲綢或較高檔次的茶樓、旅館。會館、商會以及富商,皆聚居於中街。因而各有特色,相互攀比和競爭。湘南人以經營鹽業、洋貨、土産、礦産販運爲主;江西人以經營藥材、布匹,絲綢、食鹽,洋貨爲主;其中頗有名氣的同吉祥號,爲平石街最具規模的唐姓洋雜貨店。霍姓的保和堂,周姓的慶和堂以及萬春堂、天星堂、惠生堂、長安、甘德和裕生厚藥行,也同是平石街赫赫有名的藥材商店,此外,還有馮炳賢醫官、張秋萍醫官分別開設的兩間西醫診所。李姓開的錢泰錢莊以及後來的洪吉押當鋪,均爲平石街不同時期的金融機構,它既可以存錢,兌換銀票,又可以提取銀兩,與外地金融進行流通,直接調節市場,相當於後來的銀行機構。此外,亨記、泉記的煙鋪,也是平石街鼎鼎有名的。

  平石中街的又新書店,乃楚南會館歐姓人開的,人稱歐胖子(其後裔現居香港)。這家書店表面上賣書,其實是經營來自臨武香花嶺的鉛、鋅、錫、電石、信石等礦石生意。清末民國初年(1890-1930年),按當地人算其資本至少超過50萬銀元(光洋)。

  平石街的廣府人,來自廣東省15個縣市,除部分爲鹽販外,大部分從事土特産販運和經營飲食業。平石街較有名氣的有:駱盛記、侯昌記(大館子)、羅順記、大同、永和祥茶樓、以及黃(兆雄)姓的西湖茶館子。黎姓開的利興號餅食業,是平石街最大的一家餅食店,頗有名氣。此外,禤剛記的餅食兼屠宰;廣陳記的乾電池廠,大利、世盛、萬利設的賭館,許姓的萬興隆號、鄭姓的全安號、劉姓的劉福利、劉合記、神姓的神新記、孔煒記、蕭財記、蕭福記,鍾相湯的麻莊,何邦偉的萬益和號,傅來安的來安號。布店有朱洪泰、唐保生、陳章彩以及陳有記的辣椒醬,等等。在老街已久負盛名,老少皆知。其中比較有名的老闆要算是又新、亨記、錢泰、泉記四人。除錢泰之外,其餘三位皆爲湘南商人。

  回龍廟之下的下街,店鋪多爲中夥店(平民旅館),接待做行江生意的經紀人或挑夫歇腳,其價錢較低,既可自帶米煮飯,又可住宿。有:興隆客棧、經太客棧、逢安客棧、楚惠號客棧、群利客棧、寶記客棧……商運繁盛時期之平石,客棧發展到拱橋以下和部分新街。

  到了清光緒年間(西元1875—1909年),平石街的大部分店鋪産業已基本上掌握在本地鄉紳何姓、李姓、朱姓三大宗族的人手裏。時下有:何高佬的面子(蓮塘村),李老二的銀子(皈塘村),朱先生的口碼子(小水坑朱家)。上街以上至蕭家灣,店鋪、船廠、大部分爲李姓、何姓、朱姓産業。下街與部分中街,基本上爲何姓産業,所以人們説,平石街的店鋪,何姓已占三分之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