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2010年4月間,我應邀到廈門大學的南強學術講座演講,在回答聽眾提問的時候,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的一位碩士研究生向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張亞中教授的「一中三憲」理論,大陸政府不表態,台灣政府也不支持,為什麼中國評論要花這麼大的力氣去宣傳?坦白講,僅僅從這麼一個問題,就知道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的實力果然不可低估,因爲這是一個十分專業的問題,後來這位學生告訴我,他每天必讀中國評論新聞網,已經足足三年了,怪不得!

  面對數百位聽眾,我很難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從理論的角度把意圖解釋清楚,於是我採用了形象的描繪,我問道:在一望無際的浩蕩大沙漠之中,發現了一支綠色的仙人掌,你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接著我說,兩岸關係經過特殊的二十年,已經沙漠化了,什麼積極的理論都荒廢了,這個時候,我們發現了張亞中教授的統合論,這不就是沙漠中僅剩的「仙人掌」嗎?它的珍貴,還用說嗎?今天它是一顆頑強的種子,明天它就可能是生命力蓬勃的綠地。

  記得是在2008年9月,我們得到了張亞中教授的〈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一文,我認真閱讀了,深為該文的宏大意涵及深邃思想觸動,更為文中透發的民族氣節及大中國情結所感動。於是,我親自召開編輯部會議,決定在《中國評論》月刊10月號刊載這篇大作,並決定以此為起點,加強與張亞中教授的合作,向兩岸系統推介他的關於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統合思考。

  另外還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2008年5月馬英九、國民黨執政之後,兩岸關係發生重大的轉折,開始進入和平發展時期。但是,我們看得見,礙於執政的需要,馬團隊是戰戰兢兢的,盡量維持現狀,盡量不要製造社會的動蕩,盡量在平和的氣氛中做事。於是,在理論上、在意識形態上的撥亂反正就擱置了。其實,撥亂反正不去做的話,最後吃虧的是自己,後來台灣的政情變化說明了這個道理。我感到,兩岸關係今後如果出現大問題,那就會出在意識形態領域,如果意識形態不作根本的改變,馬英九和國民黨的執政乃至兩岸關係都將會繼續陷入泥淖。張亞中教授的理論,恰恰對思想的撥亂反正有重大啓示意義。

  第二,從長遠來看,兩岸和平發展時期沒有與時俱進的符合時代需求的和平發展的新理論體系,問題更加大,意味著兩岸關係的走向可能是失去方向的迷航!

  第三,因為《中國評論》月刊是在已故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親自指導下創辦的,在長達8年多的日子裡,我經常能夠見到汪老,聆聽教誨,其中,汪道涵的兩岸共同締造一個新中國的思考,影響我的一輩子。中國評論成為兩岸思想交流的平台,是汪老的願望。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當然格外重視張亞中教授的統合方略,因爲這是最能夠體現兩岸共同締造論精髓的重要的理論構建。

  台灣走到了歷史的關口,走到了明暗交匯的地方。然而,當世界陷入昏暗太久之後,人們會把月亮當作太陽。長時期來的台灣輿論界,誰敢談一個中國的問題,談兩岸統合的問題,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啊!這個時候,需要有英雄挺身而出,撥開烏雲,指著太陽告訴民眾,這個會發光同時會發熱的,才是太陽!誰敢挺身而出?張亞中教授當仁不讓。

  於是,就在這麼一片蕭瑟、一片昏暗、一片荒沙的大環境中,張亞中教授將思想、情懷、理念化作一種勃勃生氣、一道閃閃光芒、一枝翠翠仙人掌。張亞中教授以大無畏的精神,奔走宣講,獨抒己見,最終讓台灣的思想界喧鬧起來了,把萬馬齊喑的理論氣氛打破了,在絕望的沙漠裏點綴了生命力的希望。

  張亞中指點台灣前途、指點兩岸關係:談法律關係、談兩岸定位、談認同問題、談互信構建、談統合路徑、談台灣前途,從理論到實踐,為兩岸人民勾勒了一幅兩岸共享太平盛世的美好前景。於是,《統合方略》,一部閃爍智慧光輝又充滿美好夢想的著作就擺在了兩岸人民的面前。不知道,這是不是中華民族盛世的理想國!

  於中,我們看見了張亞中教授的「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無比勇氣。與此同時,我們敬佩的是,張亞中教授不是孑然一身,在前行之中,一個又一個充滿勇氣、熱情、智慧的台灣學術界精英、和平發展時代的思想先驅加入了時代的步伐。

  中國評論有幸見證了歷史!

  2010年4月2日至6日,由兩岸統合學會與佛光山日本本栖寺主辦,中國社科院台研所、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協辦的「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研討會本栖會談」,在日本富士山腳下的佛光山本栖寺舉行。我在閉幕典禮上致詞高度肯定了兩岸統合學會長期來做出的努力。我說,兩岸統合學會有三個了不起:第一個了不起,是打破了台灣長期來一中問題不能進入公共輿論領域的禁忌,讓民眾有了更多地參與。第二個了不起,是為新時期兩岸和平發展理論的構建做出了貢獻。第三個了不起,統合論是充分考慮了兩岸因素,是形而上的,具有兩岸共同創造的新特質。

  這是我的肺腑之言!

  不要官、不要利、不要名,只要道,這個人就是張亞中教授,張亞中教授所追求的道,《統合方略》中已經講得清清楚楚。張亞中說,「做為一位關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學者,沒有政治上的權力,也沒有經濟上的影響力,只能在斗室中用手指在電腦前敲出自己的情懷,期盼用理念來呼喚更多的共鳴」。「如果能為兩岸關係種下福田,以後兩岸關係蔓生雜草的空間自然就減少。做為一個關心兩岸的一份子,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散播有助於兩岸和平發展、兩岸人民能夠共獲其利的種子,或許我並沒有能力去拔除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雜草,但是當善的種子、善的幼苗夠多時,雜草自然沒有滋生的空間」。

  張亞中教授的這些話,我讀來深爲觸動,眼淚幾乎奪眶而出,這不是我的經歷與心情寫照嗎?這不是我們一代知識分子的經歷與心情寫照嗎?是啊,只要我們都願意散播有助和平發展的種子,大中國的福田就不會被荒廢!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兩岸和平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崛起散播當善的種子,這就是道之所在!這就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之源!

  (郭偉峰 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兼總編輯 中國評論月刊社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