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我的老首長張根生


  1953年秋我從湖南調來廣東,中秋節是在廣州市長堤路的北京飯店過的。不久,我們由湘來粵的20多位機要幹部有的分到海南島,有的留在廣州,而還有10多個則由華南分局機要處的張連奎科長領到韶關,爲粵北區黨委組建了一個機要科,並從粵北軍區機要科調來了一些部隊的同志。當時我是譯電員,機要員有兩句話是必須牢記的,那就是《心細如髮,口緊如瓶》,搞密碼電報的人和外界打交道的少,和首長接觸的時候就多。張根生同志是粵北區黨委書記,我們要經常送電報給他看,如果是絶密電報,還得請他來機要科看。那時我們機要人員,大都年紀比較年輕,所以,首長通常叫的名字不叫全名,而只叫「小韓」,張書記非常平易近人、關心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星期六晚上機關舉辦的文藝活動,張書記有時也來參加,首長和普通幹部之間親密無間,有時領導要我們擬的電文,張書記認真審閲修改後才發出,使我們學到了不少東西,後來,張根生同志調到省委當秘書長去了,我也離開了機要科調到樂昌縣桂頭公社任黨委書記。1960年夏天,省委書記趙紫陽同志,在省委張根生秘書長以及樂昌縣委第一書記王東生,縣委書記兼桂頭公社黨委第一書記郭寶等領導的陪同下到桂頭的塘頭隊視察稻田的禾苗長勢,當時我也兼任大隊的支部書記,正和農民一起在田中拔草耘田,看首長來了,連忙上田迎了上去,郭寶同志把我介紹給省、地來的首長認識,紫陽書記和張秘書長都熱情和我握手。趙書記說:「塘頭這一片稻田,長勢不錯,只要我們的幹部能和農民同甘共苦,搞好生產就好辦了」。張秘書長親切地問道:「小韓,你幾時來這裡的」?我說:「我是57年從韶關調到韶邊縣,現在併入樂昌,所以我就留在桂頭了」。回到公社後,趙書記聽了郭寶同志的匯報,就離開了桂頭到其他地方視察去了。

  1963年,省委在樂昌縣廊田公社搞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點,這是省委張根生書記抓的點,有省裡來的幹部,也有地委、縣委來的幹部,還有一些部門來的幹部,省委張書記住在馬屋大隊,地委鄭群書記住沙洲大隊,地委宣傳部李沖部長住龍莊大隊,縣委王東生書記住白山大隊,縣委郭寶書記住東莊大隊,這些領導都是組長,還有幾個大隊則是從縣機關或其他公社調來領導當組長。我被安排在早禾田大隊當組長。在工作團開會的時候,張書記親自到場聽匯報,並認真記録,尋問各地情況,有一次當我匯報憶苦思甜,並通過寫村史的方式教育群衆熱愛集體熱愛社會主義時,張書記插話給予肯定並指出:「你是縣團委書記,應當寫一個如何在社教中結合整好團組織的經驗材料」。遵照張書記的指示我寫了這方面的材料。經張書記修改,收編在樂昌社教匯編一書中。張書記生活很樸素,在公社食堂用餐,和幹部一樣,沒有一點特殊,參加插田、割禾等勞動,做出了榜樣。對群衆疾苦很關心,問寒問暖,深得農民敬重。他有一個半導體小型收音機,在工作之餘就收新聞和優美的音樂給大家聽,給幹群帶來歡樂。有時在公社開會,安排工作隊去龍山溫泉洗洗澡放鬆放鬆,真是又嚴肅又緊張、又輕鬆又活潑。

  文革時期,張根生同志被下放到梅田礦務局當革委會副主任,而他的夫人杜清岩被調到樂昌棉紡廠當副廠長,夫婦分居,但是他們爲革命爲人民服務的精神,非常飽滿,很旺盛。在梅田礦務局,韶關地區許多縣委書記被調去當各礦的領導,發揮了作用爲礦山建設作出了貢獻。

  1987年7月我和樂昌縣政協的梁伯堅、鄧貫然同志去北京參觀學習,住在廣東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適巧,張根生同志也調到北京中央機關工作,他也來辦事處,我又有緣再次見到這位老首長,他問我來北京情況,還準備去哪裡。在談笑間被一位燒開水的年輕人看到了。等張書記走後,跑上前來問我從哪裡來,看來你和我的姨丈很熟悉。我問他,誰是你的姨丈?他說,就是張根生呀。在北京找個工作很難,要不是我姨丈幫忙,我這個燒煤火煮開水的工作都沒有呢!

  樂昌古佛岩開發後,張根生同志來樂昌視察,我又有幸陪同他去參觀、遊覽,張書記對這個景區的自然風光給了很高評價。回到樂昌賓館後,又叫了他三個老部下照了一張合影。這三個都是他在韶關當區黨委書記時期的小幹部。一個叫李秋芳是跟張書記南下的警衛員;一個是區黨委統戰部幹部陳權。一個是機要員韓春華。我們三個人到現在還是叫小李、小陳、小韓。我說:跟著老首長幾十年,我們都老了。可您還是「老當益壯」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