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十、與小沙彌的對話

  關於小沙彌,曾聽過這樣兩則小故事——

  有一天,老和尚讓一個小沙彌下山去買油。回來的路上,小沙彌捧着油鉢,小心翼翼,戰戰兢兢,脚步仍舊不穩,油弄灑了一半。

  没多久,老和尚再一次讓他去買一鉢油。這一回,盡管小沙彌依舊小心,可仍然灑了不少油。

  一位路過的老人告訴他:“如果不想弄灑油,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平常走路的方式。你平時怎麽走,捧油時就怎麽走,不必太緊張。”

  小沙彌聽從建議,安下心來,果真,油没有再灑,平穩地帶回寺廟。他把老人的一番話告訴師父,老和尚聽後,語重心長地説:“平常心就是道啊!”   

  還有一個虚心求教的小沙彌。有一次,他問佛祖:“您所説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麽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小沙彌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墻角有一把鎚子。”

  小沙彌瞪大眼睛,使勁兒瞧,可仍舊伸手不見五指,最後,他只好如實回答:“我看不見。”

  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墻角果然有一把鎚子。

  佛祖説:“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寥寥數語,意義非凡。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一番體悟。

  暫不細究其中的内涵,且看勾畫的小沙彌的形象,一個憨態可掬、木訥老實;一個虚心好問,爲人誠實。兩者着實讓人喜歡。

  説起小沙彌的形象,腦中最先聯想到的,便是日本動畫片裏的一休哥,他聰明絶頂,伶俐可愛,口念阿彌陀,敲打木魚,嘴上常説:“不要着急,休息,休息一會兒。”

  在我們當地,年紀較小的沙彌極爲少見,此番來到光明寺,有幸與三位小沙彌近距離接觸,這讓我對小沙彌有了更真實、生活化的印象。

  三個小沙彌是兄弟,哥哥德熾17歲,二弟德熱15歲,最小的弟弟名叫德仁,僅12歲。他們來自四川阿壩一户平凡的普通家庭。

  阿壩當地有一個特别的風俗:男孩長成少年,要進入寺廟出家修行,過一段出家人的生活,18歲以後再還俗。如果期間少年適應了這樣的生活,得到父母的允許後,可以繼續出家修行。在當地人的眼中,孩子的出家生活體驗十分重要,正如同孩子到了年紀上學一樣平常。

  就這樣,三個花樣少年,陸續離開故土,遠離父母的寵愛,來到完全陌生的環境生活。

  初見德熾、德熱和德仁,便被他們的純真、調皮和懂事吸引了。

  三個小沙彌皮膚黝黑,笑容燦爛,身穿黄色的大褂,説着一口加有濃重方言的普通話。和同齡的孩子們一樣,他們很快樂,生活簡單並有規律:每天除了上早晚課,此外的時間便是學習文化課、勞動、玩耍。他們很能喫苦,在大山如此艱苦的環境下,時常幫助師父們干活,每天早早起床,上殿、喫飯、勞動,下午再到静陽庵建設辦上文化課。天天如此折返,艱辛可想而知。

  與城市中的孩子相比,小沙彌顯得更爲淳檏,性情或羞澀,或内斂,或許是受師父們的教導與熏染,説話的口氣猶如小大人兒一般。

  上文化課的時間是下午1點半,常樂師主要負責教授他們語文和歷史,另有一些比丘師父教授其他科目。我與他們便是在一次上課時結識的。

  那天,常樂師臨時有事,晚來了一會兒,三個小沙彌就圍坐在桌前等着。德熾與德熱看上去很穩重,在桌前探討着昨天的功課;德仁顯得活潑頑皮,動來動去,烏溜溜的眼珠轉呀轉。撞見我的目光,他又倏地别過頭,十分逗趣。

  又過了一會兒,德仁索性離開座位,蹦蹦跶跶,到門口玩耍去了。他的調皮可愛吸引了我,我舉起隨身携帶的相機,走出去,想給他拍幾張照片。

  此時,德仁正在建設辦臺階處的泉水邊玩水,他挽着袖子,拍打着水花,泉水嘩啦啦地流淌,濺了他一臉。德仁獨自玩得不亦樂乎,哪知他偶爾抬頭看到我在拍照,他飛快地跑到旁邊的木屋裏去了。

  “德仁師,出來吧,不拍了!”我連喊了幾聲,裏面却没有動静,或許是太害羞了。

  等了一會兒,見他不出來,我只得叫來德熾幫忙,讓他帶弟弟出來準備上課。

  到底是兄弟,感情親近,德熾笑着拉出弟弟。德仁見到我依舊不好意思,直往哥哥的身後藏。

  回到木屋,德仁先是和哥哥玩了一會兒,之後安静了許多,坐在桌前,學着哥哥的樣子翻起書本。

  “能借我看看你的作業本嗎?”我問德仁。

  “好吧,給你看。”德仁説完,把作業本遞給了我。

  作業本上工整地寫着唐詩,還有造句,我對他説:“你的字寫得不錯嘛!”

  德仁扭扭身子,得意地咧咧嘴,笑容很燦爛。

  我的一位同伴問德熾“你們每天都要來學習?”

  德熾點點頭,很認真地問她:“書上的詩句,你都懂嗎?”

  “恩,差不多。”同伴冲他一笑。

  “那你也能給我們講課了?”説完,德熾拿出語文書,翻到《敕勒歌》,遞給同伴,“這個你讀過麽?”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同伴捧着課本念給他聽,她那可愛專注的神情,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純真的學生時代。

  她的聲音很輕,讀着讀着,感覺四周忽然安静下來,德熱和德仁都探過頭來,聚精會神地聽着。

  她簡短地給他們講述了詩中的含義,當我放下德仁的作業本抬起頭看他們時,不覺竟愣了一下,心中涌起一絲感動。

  此時,三兄弟望着我的同伴,神情是那麽專注。他們的臉上寫滿對知識的渴求,眼神清澈與真摯,滿是新奇與羡慕。

  我的心中不由一動。聯想到城市里窗明幾净的教室中,許多標榜獨立、彰顯個性的學子。此刻,他們是否也向小沙彌一樣,一心刻苦地求學呢?

  同樣的花樣年華,却過着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

  不一會兒,常樂師背着手,邁着穩健的步伐走進來,儼然一副教書先生的模樣。我和同伴趕緊退出去,接着,朗朗的讀書聲從房間裏傳了出來……   

  下課時,三兄弟有説有笑,拿着書本返回光明寺。

  望着他們的背影,腦中一休哥的形象不覺悄然遠去,取而代之,三個小沙彌的模樣印在了我的腦海。祈願他們未來的日子會一帆風順,在佛菩薩的守護下,精勤修行,道業有成。

  此時,我轉頭問常樂師:“同時給三個人上不同進度的課程,很累吧?”

  “没辦法,條件就是這樣的!”常樂師眼色沉穩,意味深長。大概在他的心裏,更多的是一份責任與擔當吧!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